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93

第93章 新诗奠基人郭沫若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他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著述,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诗歌和历史剧创作成就蜚声文坛。

郭沫若(1892~1978年),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原名郭开贞,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代表作有《女神》、《星空》、《前茅》、《恢复》、《瓶》、《天上的街市》等。

郭沫若5岁入私塾,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13岁的郭沫若有意偕从同行,父母不同意。直到1914年春天,郭沫若才得以赴日本留学,主修医科。期间,他接触到泰戈尔、海涅、雪莱、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1919年9月,郭沫若开始发表新诗。在日本,郭沫若还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之后不久郭沫若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北伐战争前夕,郭沫若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紧接着他参加了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从事文艺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6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的《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了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要职。

“郭沫若”是笔名,他的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郭开贞于1919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沫若”笔名,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沫若”一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和象征手法来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除了文学作品以外,在考古学、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延伸阅读

郭沫若改对联救迷途之人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捡到了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这样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沫若看了以后感到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她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郭老耐心开导她,并改对联为:“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听了以后感佩不已,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而且还写了一首诗作谢郭沫若:“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