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92

第92章 一代大师鲁迅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的问题,鲁迅的文笔,是刀,是匕首,是投枪,解剖着中国人的灵魂。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亭,后又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汝南。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记》、《故乡》、《野草》、《坟》、《热风》等。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而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下来还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父亲病后,鲁迅就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他打击很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学医。他想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在日本经常受到日本人的歧视。这更让他意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的悲剧命运,首先要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首先是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熏,于是鲁迅弃医从文。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狂人日记》,它带着被侮辱的中华民族的凄厉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它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的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命运的痛苦思索,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此外,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

其实,最能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只有到了先生的手中,“杂文”才成为了“匕首”、“投枪”,杂文这种文体才表现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总之,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

知识小百科

鲁迅名言诗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2.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为了忘却的纪念》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无题》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答客诮》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题三义塔》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悼杨铨》

9.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文学史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