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44

第44章 边塞诗人组合“高岑”

诗人高适和岑参合称为“高岑”,他们俩都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则是岑参诗词的主要风格。

高适、岑参并称为“高岑”,这始于他们的好友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思是说,他们两人成名均较晚,但才学堪比沈约、鲍照。

高适(700~765年),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他的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描写边塞生活。著有《燕歌行》、《除夜作》等。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有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常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

岑参(715~770年),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均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30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且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都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立的杰作。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阔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高适、岑参都积极进取,但长期功名失意,一再出塞谋求报国立功,对仕途坎坷和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他们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善于运用七言古诗等体裁,表现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其诗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样。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有所不同的是,岑参的诗词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知识小百科

高岑诗派

高岑诗派,又称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流派之一,代表诗人除了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在唐代,中央政权与欧亚各国及国内各民族之间有着广泛的往来,但也时常发生一些民族冲突,边塞战争频繁。这些历史现象对当时人们的生活影响较大,因此也成为很多诗人歌咏的题材。边塞诗作者结合壮丽辽阔的边疆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抒发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反映征夫思妇的忧怨以及连续的荒凉艰苦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唐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