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43

第43章 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更成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他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约698~756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他的代表作品有《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家境比较贫寒的王昌龄,早年进士及第,然后当上校书郎。后来,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不久他写了一篇《梨花赋》讽刺权贵,因文致祸,此后就连遭贬谪。

王昌龄曾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据说孟浩然之死和王昌龄还大有干系,前文已述。在这一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时已与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为证。

作为盛唐诗坛著名诗人的王昌龄,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了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流。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就是《出塞》。

延伸阅读

《出塞》的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的深秋,27岁的王昌龄在科考落第后心绪有些烦扰,于是想像以前那样去四处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该去哪里呢?他想到了遥远的塞外边关。王昌龄有一位好友名叫吴吉虎,此时他正在大青山下的云中(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境内)担任军中斥候统领(类似于现在的侦察兵军官)。吴吉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王昌龄会千里迢迢来看他,久别重逢的喜悦荡漾在两个人的心头,于是纵情豪饮。两人频频举杯,情绪十分高涨,谈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之情,两人又忍不住潸然泪下。

随后,两人相约去军营探访士兵。漫漫边关,猎猎山风,深秋的大青山已经是寒气逼人了。他们随意走进了一座军帐中,王昌龄和蔼地问一位十七八岁模样的小士兵:“苦不苦啊?”“苦”,年轻的士兵回答说。“那累不累啊?”王昌龄又问。“累”,年轻的士兵很干脆地又回答说。“那你说说,这每天又苦又累的在这大漠边关图的是什么?”“保家卫国,不让敌人进犯我们的边关。”这位年轻的士兵又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他的回答让王昌龄十分惊讶和感动,他紧紧握住了这位士兵的手,眼角已是泪光盈盈。回到住处,诗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提起笔来一气呵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