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39

第39章 传世美文《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传世美文《兰亭集序》历来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书法艺术的精品,同时又是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即兴创作中,一气呵成,既创造了文学美,又创作了书法美,而且使其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统一,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王羲之(约321~379年)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出众的才华,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在做官时,他在后院的池边练字,从池中洗笔,日久天长,池水都黑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都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包括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在内的40多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曲水流觞,40多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11人各成诗两首,15人成诗各一首,16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篇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28行324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30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珠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延伸阅读

王羲之“卖竹扇”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里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少有人问津,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羲之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羲之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