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40

第40章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是唐代文坛上新旧过渡的人物。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诗赋风格清新,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杨炯(约650~693年),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卢照邻(约636~695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据说他晚年不堪病痛折磨,含悲怀愤,竟然投水而死,令人扼腕不已。

骆宾王(约640~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初唐四杰”是当时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阔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

“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延伸阅读

王勃故事

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据说王勃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成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