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33

第33章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后与《木兰诗》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年)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代郭茂倩将它载入《乐府诗集》,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

《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是谁,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也有人因为写作风格的相似性认为是东汉末的辛延年所作,但都无法考证。

东汉献帝年间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安徽境内)发生过一桩婚姻悲剧,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

《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

然而,他们没有成功。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孔雀东南飞》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它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在民间广为流传。它的情节波澜曲折,跌宕起伏;叙事双线交替,缜密紧凑。

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夫、焦母、刘兄之间展开。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仲卿求母,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兰芝辞婆,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兰芝拒婚,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富贵不能淫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别母,写出了焦母的顽固与仲卿的守约。这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特别是主角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

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是另一条线索。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兰芝辞婆后,仲卿的送别,充分抒写了他们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兰芝拒婚,仲卿的怨怼,兰芝的表白,他们之间的诀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由此可见,上述两条线索,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人物命运的交代。

《孔雀东南飞》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提出的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就使得这一悲剧具有典型的意义,感动着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

延伸阅读

东西方文化的神合

拿《孔雀东南飞》与莎士比亚的五幕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它们在内容性质上相同,都是爱情悲剧。故事结局相同,都以青年恋人双双殉情为代价换来两家的悔悟与和好。表现手法相同,都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主题思想相同,都通过青年爱人的死来抨击封建家长的专制和封建婚姻包办制度,抒发了人们对自由爱情婚姻的热烈追求,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