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32

第32章 北朝民歌“木兰传奇”

《木兰诗》以传奇的艺术形象、传奇的结构骨架和具有民歌风味的语言,成为当之无愧的北朝民歌代表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精彩的一页。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此外,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

以“木兰是女郎”为核心,《木兰诗》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花木兰这一个。

对木兰的讴歌,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富有浪漫色彩,风格刚健古朴,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全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但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人物形象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

也有人认为,木兰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热中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

还有人认为,《木兰诗》着意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还有人认为,《木兰诗》旨在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总之,这首古代北方民歌杰作的经典意义,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诗》在中唐就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在今天,花木兰的故事仍被广为传颂,甚至改编成影片。

延伸阅读

影片《花木兰》

美国迪士尼公司于1998年制作推出动画电影《花木兰》,剧情主线沿着《木兰诗》的故事发展,但剧本经过大幅扩充改编,故事情节加入了大量想象,加入许多原诗所没有的细节和角色,主题也从热爱和平变成了追求自由,以符合商业电影剧本长度的需求,并增加剧情的娱乐性。另外,由星光国际集团投资,马楚成导演,赵薇、陈坤主演的《花木兰》,则以《木兰辞》为蓝本,一改好莱坞卡通式的手法,续写一部中国人心中原汁原味的传奇故事,该片已于2009年11月27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