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11

第11章 早逝的才子贾谊

贾谊虽然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的汉朝,但是若论才情,即使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相比,也未必逊色。他不但文章写得漂亮,而且关心政治,政策水平相当高。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人称贾生、贾子、贾长沙,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少年时,就跟着苟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后来还作过《左传》的注释,但已失传。他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青少年时期,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他又酷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末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汉高后五年(前183年),贾谊才18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

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原来秦朝丞相李斯的同乡)了解到贾谊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优秀人才,对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十分宠爱。吴公是李斯的学生,也是很有学问的,贾谊在他门下学习,受到了很大的教益。

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十分安定。汉高后八年(前180年),高后吕雉死,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杀诸吕,迎立高帝刘邦庶子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第二年,即汉文帝刘恒元年(前179年),吴公被征召到中央政府,任廷尉(最高司法长官)。吴公没有忘记他的得意门生,就向汉文帝推荐说:贾谊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是个年轻有为的人才。汉文帝就把贾谊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博士。从此,贾谊步入了政治活动的舞台。当时贾谊才21岁,在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轻的。

博士是一种备皇帝咨询的官员。每当汉文帝提出问题让博士们议论时,许多老先生一时讲不出什么来。但是贾谊与众不同,因为他学识渊博,又敢想敢说,因此对文帝提出咨询的问题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说得有理有据。这样锋芒毕露,难免遭群臣嫉妒。后来,汉文帝听信谗言,开始有意疏远贾谊,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在政治上受挫的贾谊辞别了京城,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长沙。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自认为此去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将他召进皇宫,当梁怀王的太傅。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骑马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在极度自责和郁郁寡欢的生活中,一年后贾谊英年早逝,时年33岁。

《过秦论》是贾谊最有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恰似秦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来统一六国一样不可阻挡。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贾谊的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延伸阅读

古代官职“博士”

“博士”这个官名源于战国时代的秦国。《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朝及汉朝初期,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朝的博士是太常属官。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博士多置弟子,初为50人。武帝之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已与文帝、景帝时的博士制度不同。唐朝,设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两代亦有“国子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