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10

第10章 战国风采《战国策》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为刘向所编。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497篇,约12万字。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主要活动在元帝、成帝时代,他曾屡次上书弹劾宦官,两次下狱。汉成帝时,更名为“向”,任光禄大夫,受命收阅整理经传诸子诗赋为书籍。一日,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6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命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实际上它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人物刻画方面,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地描绘了一群势利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一样地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此外,《战国策》还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某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

《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汉初的散文家贾谊﹑晁错和司马迁,都曾受到过它的影响,如《史记》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也都明显受益于《战国策》。另外,汉赋“铺张扬厉”的风格,则直接承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在《战国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战国策》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书籍,也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延伸阅读

《战国策》流传至今的成语集锦

1.反璞归真: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战国策·齐策四》

2.高枕无忧: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战国策·魏策一》

3.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场一样。——《战国策·齐策一》

4.惊弓之鸟:比喻受到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战国策·楚策四》

5.不翼而飞: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战国策·秦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