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19

第19章 护国良相——狄仁杰

狄仁杰一生宦海沉浮,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他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为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贡献。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为武则天时期宰相,应试明经科,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圣历元年(698),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迎立李显,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朝得以维系。

作为一名精忠报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说:“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说:“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任宰相。

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朝中官员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后人对狄仁杰赞誉:“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后来狄仁杰年事已老,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狄仁杰是公正廉明、大气磅礴的政治家,他机智果断,运筹帷幄,辅佐武则天的同时,又巧妙安排接班人,在狄公死后促使延伸阅读

狄仁杰认错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做相国。狄仁杰一直排斥娄师德,武则天问他说:“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过了一会,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现在你做了高官,全仗娄师德提拔。”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看。狄仁杰读了之后,惭愧得连忙认错,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大人容忍!而娄公从来没有骄矜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