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取名文化
32856400000049

第49章 忌盲目求洋,盲目跟风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出现了许多中西结合的好名字。取个有点洋味的名字无可厚非,但所取的名字要讲究一定的规则,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作为土生土长的炎黄子孙,如果名字取得过于洋化,则与身份很不相称,造成内外失衡的感觉。但如果我们有选择地吸收、使用一些外国人名和外国文学遗产中塑造的典型人物的命名,并且用得恰如其分,用得有意义,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安娜”,不仅响亮动听,而且马上使人想起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再次回味安娜这一动人的主人公形象,文学大师果戈理的恋人也叫安娜。再如“浮士德”,不仅具有“勇士的高尚品德”意味,而且令人想起歌德的巨著《浮士德》中那个执著追求个人幸福、个性自由与解放,投身社会实践、渴望改造社会的主人公形象,回忆起那句名言“要每日每天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激励人们不断追求。

随看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西文的理性的艺术搭配,出现了许多美丽如画、琅然上口的好名字,如李安琪(安琪,西方文化中背生双翅向人们献花的小天使),张海伦(海伦,希腊神话中的美的女神)、赵瑞德(瑞德是《飘》中的男主人公),以及安娜、舒贝等。西方某种独特的文化背景,加上汉语的独特魅力,使得这些名字的主人如同套上了幸运的光环,备受瞩目和青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洋名,都可以拿来一用,以求“扬名”、“洋气”,否则将适得其反。

试想,如果人们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听到“王约翰”、“李琼丝”这样的名字,第一感觉肯定是“不伦不类”,“四不像”,继而会招致嫌厌和耻笑,落下“此人甚是浅薄”的坏名声。处处给人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就不可能得到信任,得到理解,势必会影响一个人的社会交往。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和外来文化在中国的迅速传播,使人们滋生了媚洋的心理,盲目出现了比比皆是的众多洋名,并没有给人以新感觉。但媚洋的文化现象毕竟短暂,在八十年代末便逐渐消失了。在个人取名方面,不少父母也放弃了为子女所起的原有的洋名,回头走传统取名的老路,给孩子起有实在意义的名字。

现在的人与外国友人交流日益增多,可以直接在中文名外取个英文名字,以方便与外国人交流,但切忌不可把中文名字取得不伦不类。

另外,取名尽量不要跟风走,所取的名字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否则一旦风潮过后,名字便“落后”了,就会贻笑大方。

要尽量克服从众心理,绝不要赶“时髦”而起与别人一样的名字。要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起出与众不同的名字,让人很快并且很好地记得你。

延伸阅读

取名要避“嫌”

所谓嫌疑,是指人们特别敏感的一些字,如乌龟、醋、酸、臭、绿巾等。名字中直接用这类的字几乎没有,但是谐音转化成这类字的情况偶尔还有出现,这也是应当避免的,如吴(乌)金贵(龟)、王霸(八)业等名字。

字浅意深的名字如林音、海虹、程远、路遥等,都是很不错的名字,即便有双关语,也为人所理解,不存在“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