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的殿军,他的思想学说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很大。
蕺山学派,是指明代末年由著名儒家学者刘宗周创立的一个学派,因刘宗周长期讲学于家乡浙江山阴(今绍兴)城北蕺山,学者习称其为蕺山先生,故得名。蕺山学派的影响很大。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
刘宗周(1578—1645),明代哲学家。初名宪章,字起东,号念台。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后人称其为蕺山先生,“蕺山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以古奥难解著称。
刘宗周师从湖州德清学者许孚远,万历二十九年(1601)中进士,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封行人。刘宗周任官不到一年,就以侍亲为由,告辞还乡。不久,外祖父、祖父相继去世,他承重守制,于居丧之暇,在大善寺僧舍开讲学维持生计。他闲居七年,贫病交加,敝衾破缶,衣食不继,往往靠借贷度日。但他从不去公庭,即使官吏慕名造访,他也拒而不见。后来虽又步入仕途,但依旧是刚正不阿,步履维艰。
顺治二年(1645年),多铎率清军攻陷杭州,刘宗周正在进餐,闻讯推食恸哭,决定绝食殉国。其门人王毓蓍投水自尽,他说:“吾讲学十五年,仅得此人。”门生劝他:“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无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轻弃之?”他回答道:“吾固知图事贤于捐生,顾余老矣,力不能胜。”遂绝食二十日而卒,享年68.
刘宗周一生致力于讲学和著述,创建证人书院。他一生著述宏富,收为《刘子全书》四十卷、《刘子全书遗编》二十四卷。
理气论和道器论
在学术思想方面,刘宗周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元气论,形成了独有的“离气无理”的理气论和“道不离器”的道器论。他以“气”为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天得之以为天,地得之以为地,人物得之以为人物”。他认为“气”又是产生精神“理”的根据,并进而指出,尽管理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的精神作用,但也不能误解为“理能生气”。这就是“离气无理”。
从“离气无理”的观点出发,他认为“离器而道不可见,故道器可以上下言,不可以先后言。有物先天地,异端千差万错从此句来”。他明确地认识到,作为具体事物的“器”是一般原理“道”的根本,与程朱理学“道本器末”、“理在事先”的观点截然相反。
“慎独”与“敬诚”
“慎独”一词原出于《中庸》,历来被儒家作为内心省察的道德修养而尊奉。刘宗周认为,“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学问吃紧工夫,全在慎独。人能慎独,便为天地间完人”。在他看来,“独”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心”,“慎独”能使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中和”的境界,是实践“中庸之道”的必要途径。“慎独”包括了上至对宇宙本体的认识,下至个人的道德修养等一切重要学问和做人的道理。这样,“慎独”就变成了融合一切的理学思想。
刘宗周认为“慎独”要与“敬诚”联结,故又提倡“敬诚”之说。他认为,子思所说的主观精神“诚”,不但体现天道,而且与“独”一样,具有宇宙万物本体的作用,是人们道德认识的基础。
延伸阅读
“慎独”故事
据《后汉书·杨震》记载: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到郡上任的时候,途经昌邑,过去他曾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的县令。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杨震的“慎独”堪称历代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