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32853800000096

第96章 民主思想的萌芽

黄宗羲的学术思想承先启后,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他的那种一生奋斗不息、目光永远向前、不倦追求真知的精神必将永远激励后来的中国人。

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黄宗羲一生坎坷,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崇祯帝即位,阉党失势,19岁的黄宗羲入京为父诉冤,并在公堂之上锥杀阉党许显纯,因此声名大振。

黄尊素被逮,路过山阴,名儒刘宗周为他饯行,黄尊素就命黄宗羲拜入刘氏门下。崇祯二年(1629),黄宗羲遵从父亲遗命,从学于刘氏。刘宗周是晚明“王学”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为纠正“王学”末流“狂禅”习气,提出慎独之说。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黄宗羲在家乡组织“世忠营”抗清,十余年间,备尝艰辛,内外交困,“濒于十死”。直到眼看复明之势无望之后,他才于顺治十八年(1661)回到故乡居住,从此开始了晚年的著述和讲学生涯。

黄宗羲对天文、算学、地理等均有研究,尤长于史学,创浙东史学派,开清代史学研究新风。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真实可信。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

理气心性统一论

黄宗羲多次论述理气心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建立了理气心性统一论。他认为,“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心体流行,其流行而有条理者即性也……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理不可见,见之于气;性不可见,见之于心,心即气也”。所谓“气”,是客观物质之气,即自然界之气;所谓“理”,即物质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理与气是“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在天为气者在人为心,在天为理者在人为性,理气如是,则心性亦如是,决无异也”,理气心性是统一的。所以,不能“离气以求心性”,也不能心外求性。

民本思想

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是明代中国民本与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明夷待访录》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等观点。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仍属治权在君,并没有到达近代民主思想的标准,也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权理论上还超越了欧洲的卢梭。

民主思想在经济上的表现

黄宗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他说:“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反映了市民阶层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为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发展小农经济,他主张平均授田。

延伸阅读

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经过研究发现,中国历朝历代都在进行赋税改革,赋税改革目的很多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国家财政。每次赋税改革后,农民负担在短时间内确实会有所下降,但随后却又会增长到比改革进行前更高的水平,国家财政最后也得不到改善。换句话说就是不管怎么减,最后都增加。这一定律后被学者秦晖总结并命名为“黄宗羲定律”。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经过研究,决定彻底废除农业税,从此打破了这个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