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与宽心术
32848000000024

第24章 齐氏效应:卸下心灵的包袱

心理学中所说的“齐氏效应”,是指人们因为工作压力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它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所做的名为“困惑情境”的实验。

齐加尼克将接受测试的人员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然后要求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甲组接受测试的人员进行干扰,使其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对乙组则毫不干预,让其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内容。实验结果表明,甲乙两组在接受测试期间都呈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的乙组人员,其紧张状态在完成任务时随即消失,而未完成工作的甲组人员却持续紧张状态,他们的思绪依然被那些尚未完成的事情困扰着。

后一种情况被称之为“齐氏效应”,又称“齐加尼克效应”,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接受一项新任务时,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惟有完成这项任务后,这种紧张感才能彻底解除;在没有完成任务之前,这种紧张感会一直持续下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知识信息量的飞速增长,使得人们的心理负荷也日益加重。尤其是工作中没有得以解决的问题,或是没有完成的任务,常常会像影子般困扰着我们,其中以脑力劳动者居多。这是因为脑力劳动是以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主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是持续不断的,因此,这种紧张感会持续存在。

今年32岁的单帆,参加工作有八年之久了。去年,她跳槽到一家外企高科技信息技术公司。她对这份工作相当满意,不仅因为自己喜欢,而且待遇也很优厚,只是工作强度大了些,需要经常加班加点,且上司也总是对她施加压力。所以,近段时间,单帆心情异常紧张,神经弦始终绷得很紧,总担心自己职位不保。

有一次,总经理要找单帆谈话,为了给上司留下一个好印象,她头天晚上准备了几十张的谈话内容,而且还将这些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当上司与她谈话时,她却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虽然上司很理解她的感受,并且一再安慰她,可是她依旧磕磕巴巴说不出完整的句子,甚至连一些基础知识也忘得一干二净了。

对此,上司非常不满意,但看在她笔试成绩优异的份上,也没对她的能力产生质疑。虽然,上司对此既往不咎,但单帆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在此之后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就连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就这样,不到半年时间,身边的朋友都说单帆一下老了许多,而她本人也因为长时间精神紧绷,导致经常失眠、头疼。

单帆的从业感受,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既要应付超负荷的工作量,又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令人们始终沉浸在一种接连不断的紧张感中,很容易让人们产生紧迫感、压力感,以及焦虑感,如果处理不当或应付不来,很容易诱发心理和生理疾病。

对此,心理学家分析,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它是人类应对外界困难和刺激的一种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存有这种思想准备,才使人类产生了应对外界刺激的力量,从这一点来讲,紧张并非全是坏事。然而凡事都有一个度,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长期、反复地处于超生理强度的紧张状态中,就容易急躁、激动、恼怒,严重者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很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些消除自我紧张感的方式方法。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出现紧张的情绪,相信多数人都会习惯性地说:“没关系”、“别紧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非常不幸的是,这种安慰方式似乎很难奏效。有时候,反而更易令人们焦躁不安。这其实是你跟自己较劲的结果,所以更易给自己制造更大的紧张。

有人曾形象地说:“情绪如潮,越堵越高。”那么,当自己出现紧张的情绪反应时,我们该使用何种方式进行有效的调适呢?

首先,适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如果一个人总是争强好胜,凡事尽善尽美,自然会感觉时间紧迫,来去匆匆,任务繁重。反之,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自身经历和能力的有限性,适当的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凡事从长远角度着眼,不过分计较目前的得失,心境自然就会相对轻松一些。

其次,坦然面对自己的紧张

当你感觉精神紧张时,不要强行与之对抗,而是要感受它,体验它,接受它,你可以自问:“我真的紧张吗?”然后慢慢地做深呼吸,以求平复自己的心绪。要知道,紧张是人的正常反应,但是我们不能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更不要被这种情绪完全控制住,最好将自己置身于局外,像他人一样观察自己的心理变化,从而缓解自身的紧张。

再次,学会调整生活节奏,劳逸结合

持续的紧张感是职场人的常态,他们似乎拥有做不完的工作,总是觉得工作远远重于生活,长此以往,生理和心理难免不承受双重的巨大压力,如同紧绷的琴弦,如果不能做到松驰有度,早晚会出现断裂,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因此,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工作学习时,精神要保持高度紧张,做到心无杂念;休息时,要将工作搁置一旁,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最重要的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参加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健康这个“1”打头,那么,后面缀上再多的“0”,又有何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