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家训学家教:家长必修的7堂课
32777700000008

第8章 父母不要丧失应有的威严

“家训”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

——《颜氏家训》

“释义”

父母首先要保持威严,然后表现出慈爱,孩子才能保持敬畏、谨慎,懂得孝顺的礼节。

……

以父亲的威严,就不该对孩子过分亲昵;以至亲的相爱,就不该不拘礼节。不拘礼节,慈爱孝敬都谈不上;过分亲昵,放肆不敬之心就会产生。从有身份的读书人往上数,他们父子是分室居住的,这就是不过分亲昵的办法;当晚辈的替长辈抓搔,收拾卧具,这就是讲究礼节的道理。

“学家教”

美学上讲究“距离产生美感”,其实在许多地方,距离都有存在的价值。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也是很有必要的,即父母不能总是与孩子保持亲昵关系,必要的时候要显露出威严,让孩子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保持必要的威严才能增强教育效果

王芳已经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她与父母的关系非常融洽。但是有一天,父母却对她发起脾气来,让人难以接受。

原来,那天王芳把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拿给爸爸妈妈看。当看到孩子的数学成绩不及格时,刚才还兴致勃勃的爸爸顿时阴沉起脸来,妈妈也收敛了笑容。王芳尽管意识到爸爸妈妈不高兴了,但是她还是象往常一样偎依在妈妈怀里,撒起娇来,并且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数学没及格嘛,有什么了不起的!”

爸爸听到这句话,压抑的愤怒立刻喷发出来:“你说得轻巧,现在不把基础打好,将来怎么办?”王芳仍旧笑嘻嘻地说:“别这么扫兴,先吃饭吧!”

“吃,就知道吃,不学好数学,将来怎么升学啊?”沉默的妈妈也生气了。王芳从来没有见过爸爸妈妈发脾气,面对突如其来的局面顿时懵住了,接着“哇”地一声哭起来。

爸爸妈妈看到这种情形,顿时慌了手脚,因为他们也从来没有对孩子象今天这样生气。于是,两个人立刻笑脸相迎,开始哄孩子开心。妈妈说:“算了,由她去吧,这次考不好,还有下次呢!”爸爸也不停地劝:“好了,我们先吃饭!”

王芳顿时破涕为笑,高高兴兴地吃饭、玩耍去了。

孩子数学成绩没有考好,父母本该利用这次机会帮助孩子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但是,王芳的父母面对孩子撒娇,却放弃了原来威严的面孔,接受了孩子无理的要求,结果丧失了一次帮助孩子成长的良好机会。

教育孩子,通过和风细雨的方式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可以让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明白事理、增长见识。但是,有时候这种不拘礼节的沟通方式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孩子容易放松精神,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把父母的话当作耳旁风,这样一来就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效果。

通常,人们在威严的情况下会集中注意力、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认真对待存在的不足。一旦丧失应有的威严,显露出毫不在乎,甚至是轻浮的态度,就会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弛。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要学会区分场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该和善的时候要笑脸相迎,该威严的时候要把持严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扮红白脸,一个人板起面孔,一个人说好话。这种做法虽然也有严肃的一面,在“一打一拉”的过程中收到了某种效果,但是另一方扮“好人”往往降低教育孩子过程中“威严”的效果,甚至影响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懂事明理的导师和榜样。孩子犯错以后,唱“白脸”的刚刚对孩子进行了一番教导,这时如果唱“红脸”的打圆场、替孩子说话,就会使刚才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导致孩子以后对抗唱“白脸”的,无形中增加了教育的难度。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进行家教的时候应该口风一致,才能让孩子认清问题、心服口服,努力改正错误。反之,父母扮演不同的角色,还容易让孩子无所适从、是非不清,孩子在这种误导下很可能走上歧途。

2.威严是制止孩子越轨行为的关键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必须建立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首先要尊敬、认同父母,才能对他们的教导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接纳,否则对父母的意见心不在焉,怎么能有良好的家教呢?用教育学的观点解释就是——教育若不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达到心理相溶,是很难产生强大的教育效果,更难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学识、意志和品质。

因此,让孩子接受和认同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应有的威严。这种“威严”既包括说话时的严肃表情、郑重的话语,也包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威信。特别是当孩子发生越轨行为时,父母更要以自己的威严约束孩子,纠正他们的错误言行,并进行指正。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有时候常常撒泼耍赖,特别是在明知自己犯错的时候,反正撕破了脸皮,他们也就毫无顾及了,于是干脆我行我素起来。这时候,父母如果迁就孩子,而不是以应有的威严制止他们的放任行为,就容易让孩子错上加错,带来难以影响的消极后果。所以,威严是制止孩子越轨行为的关键,父母面对孩子不妥当的行为必须狠下心来纠偏,让孩子保持敬畏、谨慎,从中反思自己的言行,获得成长进步的机会。

《颜氏家训》指出,父母首先要保持威严,然后表现出慈爱,孩子才能保持懂得孝顺的礼节,这种见解是很有道理的。父母爱护孩子是人之常情,然而也要避免因对孩子过分亲昵而丧失应有的威严。在孩子眼里,如果父母只有爱、没有威,那么他们势必丧失应有的礼节,不会对父母的话牢记在心,更不要说尊敬、孝敬父母了。

特别是在孩子发生严重的越轨行为时,父母更要保持应有的威严教育孩子。比如,孩子不听劝告穿越马路、攀登危险的高地等,都会对他们的身心,甚至生命产生严重危险,这时父母再怎么严厉也是必要的——这既是为人父母的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

“专家建议”

(1)父母要把握好与孩子之间的亲昵关系。尽享天伦之乐,是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孩子与父母之间应该是充满爱意、亲昵关系的,但是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即该亲昵的时候要放松,不该过分亲昵的时候就要保持必要的威严。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亲与孩子过于亲昵,严肃的事情可能演化成嘻嘻哈哈,父母的家教行为就会失去意义。

(2)父母要反省自己与孩子对话时的交谈方式。许多父母常常感到,和孩子讲道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如,父母说得天花乱坠,孩子却这耳朵进,那耳朵出。在这里,父母需要检讨自己的言行,是不是用词不当,是不是表情不严肃,是不是语气不对,等等。根据不同的问题、场合、时间,保持相应的威严,才能让孩子接纳我们,听到耳朵里,记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