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必读的法家12大管人绝学
32759200000071

第71章 4,说得好更要做得好

“法家语录” 辞辩而不法,心智而无术,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可亡也。 ——《韩非子》

“译文” 口若悬河而不守法度,头脑聪慧却不知以法术治国,君主才智出众却不依法行事的,有可能亡国。

“说古论今” 管子有言,“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者也。上好勇则民轻死,上好仁则民轻财,故上之所好,民必甚焉”。 就是说人民随从他们的君主,往往不是随从他所讲的话,而是随从他的性情喜好。君主好勇人民就轻视死亡,君主好仁人民就轻视财富。所以君主喜欢什么,人民就喜欢的更加厉害。所以统治者必须懂得上行必然下效的道理,只有统治者做出好的表率,被统治者才会纷纷效仿,全国上下自然就正气清风了。 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这民心之得,除了领导人有雄才大略,待人宽厚仁爱外,还要凡事以身作则,“言行如一事可成”。

西晋末年,王衍掌握国家重权,但此人喜好清谈,崇尚风度,对经国之事并不关心,而又任人唯亲。可以说他对西晋灭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后来桓温北伐时曾经感叹:“山河破碎,王衍等人摆脱不了干系。”幕僚袁宏说:“天道兴废,并非是一个人能决定的。”桓温说:“刘表有牛重达干斤,食量惊人,但干起活还

不如普通的牛。曹操攻破荆州,就把那头牛给杀掉吃了。虽然才思敏捷、风度翩翩,但于国于家无补,又有什么意义呢?” 刘表的重达千斤的牛,食量惊人,却只是空有一副好皮囊,还做不到普通的牛那般的有实用价值。桓温用其影射王衍,意在说明为政者,做领导者,重要的就是言而有信,以身作则,堪作表率。 正如秦孝公时,商鞅拟好变法条令,因担心百姓不相信官府真的会依法办事,便在秦国过度的南门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柱,告示天下:能持此木柱移到都城北门者,奖赏十金。开始,百姓不相信会有如此高的赏金,故无人搬动。后商鞅将奖金增至五十金。终于,一人前来将此木柱搬至都城北门。于是,商鞅马上如数给予此人五十赏金,以示言而有信。商鞅取信于民后,才将变法条令颁布施行。 正所谓上行下效,商鞅的带头作用马上起到了效果,可见领导者只有以身作则,说到更做到,才能使属下心服口服,管理好人民和属下自然不在话下。 统治者需要以身作则为民众竖立榜样,作为领导者更应该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甚至做的要比说的还要好,通过自身讲信用,取得属下的信任,这样,才能政令畅通,政通人和。做领导的不讲信用,靠欺骗来领导下属,虽然得计于一时,却终非长久之计。

“用人之道” 管子主张,统治者不仅要以威权去控制百姓,还要以端正的言行去引领百姓。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尚且不能做到的,何以让民众去做到呢?只有统治者做到了,民众自然而然就会乐于去做了。所以,说得好,更要做得好。正因为如此,榜样的力量比权力的逼迫更有效,更能让人心服。 一个好的领导人,应是一个行动者,他是用行动来告诉员工要怎么做。想要员工承担责任,必须自己承担责任。所以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取信于员工,赢得员工的支持和拥护,实现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1)言行一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言行一致不仅是一条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听其言,观其行”,领导者的一言一行员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旦发现你言行不一致,你的威信就会大大降低。 在一个企业中,领导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通常情况下,员工会不自觉地模仿上司的行为和态度。而构造领导影响力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他是否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当他口是心非,只说不做,只听到雷声而不见下雨,这样他就会逐渐丧失掉自己的威信。

(2)要树立领导威信,让员工更加信服你,那么,作为管理者就应从自己的每一句话开始,从自己的每一个行动开始,做到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感受到自己的领导是能让人信赖的,才能引发他们更强的责任感。

(3)说到就要做到,不能经常拿它来要求别人,却很少这样要求自己。否则,无论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个人的进步都役有任何好处。

(4)一个优秀的领导不是靠制度来管人,而是靠自己的魅力和品格来赢取员工的信服。 确保自己言行一致,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作为领导,当做到了这点,他的魅力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的员工,使领导者同员工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组织内部形成一种无形却强有力的情感凝聚力。

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就说:“言行一致、坚定不移、正直并且强有力的领导人才是优秀的领导人,才能攀越高峰。”领导人说的好,给

你以力量;领导人做到位,让员工有力量跟进。这是团队持久、健康发展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