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破译三十六计
32631500000004

第4章 第3计 借刀杀人自己躲在暗处掌控局面

《三十六计》第三计“借刀杀人”曰:“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意思是:敌方的情况已经明朗,盟友举棋不定,要诱使盟友去消灭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是运用《损》卦中关于“损下益上”的求胜之法,即自己作出谦让之状,希冀盟友有所作为。

借势发挥的道理在于:可以借他人之力实现自己的意图。例如:把别人的梯子搬到自己的脚下,爬到自己想爬的地方去。这要比自己先造梯,再登梯要来得快,来得巧。善借势,才能巧赢。这是成功的硬道理。

“借刀杀人”是一种借助他人势力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用在领导之艺上,一方面可以推而广之,理解成领导者向下属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另一方面则是以人制人,以牵制对手。

要善于网罗人才

作为管理者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对他人无所求,相反,他们是那种最懂得求人又善于求人的那种。即借人有借法。

《花花公子》杂志总裁海芙纳拥有一切成功企业家的特质——精明果断、擅长授权。而在博采众长这方面,她又绝对高人一等。

身为老海芙纳之女,一般人都认为她命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事实上,1982年她接手的是一家问题重重的公司,每年亏损5000万美元,利润丰厚的赌场事业已成过去,花花公子杂志本身也仿佛与时代脱节。

不眠不休的工作加上精明的管理,她终于使公司转亏为盈,重振声威。真正的情况应该是:她继承《花花公子》杂志并非幸运,反而是花花公子有幸找到明主。

刚接手《花花公子》杂志时,海芙纳并不像一般人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表现自己的能耐,却刻意网络了一群顾问。正如她所说:“聪明的人才永远不嫌多。”

她随即设立“总经理”一职,重用一位能力甚强的财务主管。

海芙纳对巴菲特担任贝克夏·哈塞威企业董事长所创下的惊人业绩,已有耳闻。巴菲特是公认的投资奇才,长于发掘有价值的特许权,然后进行长期开发。

于是她写信给巴菲特,表示有意对某家公司的特许权做长期开发,并且愿意在他到芝加哥、纽约或洛杉矶时,请他吃午餐。

不到一周,巴菲特即回信说,很少到那些大都市去,但如果海芙纳造访奥玛哈,他倒很愿意碰个面。要不然,新年期间他与家人会到圣地亚哥北边的加州海滨去度假,顺便也欢迎她来访。于是海芙纳刻意赶到加州,与他谈了一下午,获益良多。日后又两度亲往奥玛哈。谈话的结果是巴菲特同意做她安排的财务主管角色。这样降低自己的姿态求人的做法正是许多管理者的擅长。

一封信,一趟旅行,便换来一位可贵的顾问。网罗到人才就能利用其聪明才智为自己服务,也就是“借”得人才发展自我。

管人奇招一物降一物

管人的根本方法之一,只要学会借人治人。何以见得?

任何领导者,都会遇到个别颇难对付的奸臣和小人。对于这些下属,作为领导者,应持的正确态度是:因势利导,对症下药,热情帮助,严肃批评,积极促使他们改掉毛病,向着好的方向转化。

然而,在一些领导者看来,如此对待他们,未免太无能了,远不如以毒攻毒的权术显得“高明”。

因为采用后一种方法,一来可以省去领导者不少精力和时间;二来可以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这些特殊下属为自己服务;三来可以彻底制服这些下属;四来可以通过驾驭他们,从中获得不少乐趣。

因此,这些领导者,一般都乐于运用以毒攻毒的手段来对付他们。

所谓以毒攻毒,就是利用下属的缺点、毛病来制服下属,或者利用下属之间的矛盾,指使这一下属去制服那一下属。

常见的手段有:

(1)以其人之“毒”,还治其人之身

某甲喜欢上领导家里传递信息,出卖别人。针对他这一毛病,故意向他提供假信息、假情报,借他之口,传到某个领导者耳朵里,造成领导者的决策失误,从而最终使某甲受到该领导者的惩罚。

某乙喜欢给某上司充当“打手”,按照上司的意图,压制反对上司的人。针对他这一毛病,故意制造假象,设法唆使他跳出来攻击某个反对上司的人,其实,此人恰恰是该上司的一个心腹,结果,某乙给上司帮了倒忙,自己也为此而吃了苦头。

(2)以恶治恶人

某下属品性恶劣,不服管教,谁也制服不了他。领导者特意将他交给一个以心狠手毒着称的中层领导者整治,没用多少时间,该下属就变老实了。

(3)以懒人治懒人

张三办事不勤快,爱动嘴,不动手;李四干活节奏慢,干一天,歇半天。领导者干脆将他俩搁在同一个科室里,给他俩规定了各项硬指标,并且指定由李四“管”张三。这样一来,他们谁也依靠不了谁,完不成任务都得受罚,没用领导者费嘴,他俩都变“勤快”了。

(4)以奸臣治奸臣

某下属爱上领导家里打小报告。领导者就特意将他安排在某个同样也爱走上层路线的科长手下当干事。他俩都有共同的毛病,互相提防,互相揭发,互相吃苦头,互相吸取教训——时间久了,谁的名声也不好。渐渐地,他俩都觉得挺没趣,打小报告的行为,就有所收敛了。

上述手段就是“借刀杀人”之计,在运用时只要适宜,一般都能治服有缺点、毛病的下属。

在现实生活中,“借刀杀人”一计普遍运用,其意是诱导同行或朋友之力战胜对方,以保存自己实力。这是“损下益上”求胜之法,即自己退避起来,借自己以外的人、事和物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借“名人效应”及借助各式各样的机会来使自己有所作为。

巧借东风直上青云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天时、地利,是指机会。在处事做人过程中,看准机会,抓住时机,借助于现有条件或现成的机会以达到目的的做法,就是“巧借东风”的妙用。

“巧借东风”与“借梯登高”有相同之处,都是借助于外部条件获得成功,但二者又不尽相同。“借梯登高”强调的是借助于他人之力而达到目的,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机会;而“巧借东风”强调的是借助于外物,如自然条件、金钱等物质条件,便于利用现成的机会以达到目的。

在处事做人过程中,借助于现有的条件和现成的机会而一举成功,是很不费力气的事情。

运用这一妙计的诀窍在于以下两点:

(1)机不可失,即首先要抓住机会。机会是难得的,故此才有切勿坐失良机的劝世良言。像赤壁之战中的曹军,就是由于没抓住机会,再没有胜利的希望了。所以,要想不失去机会,就应当在机会失去之前,仔细观察分析,随时做好准备。

(2)巧借东风,即知晓机会,随时巧妙地加以把握。一直想当元帅的拿破仑,发现借助约瑟芬的力量可以争得远征埃及的机会,他便紧紧地把握住了这一时机,此举为他日后建功立业乃至为法兰西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应该善于借助各种有利条件,为我所用,从而增强自己的实力,为最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借刀杀人”之计被历代军事家广泛运用,现代商战中的“借刀杀人”更是花样翻新,屡奏功效。在激烈的商战中,常常出现强者一统天下,弱者夹缝求生的情况,弱小企业者欲赢得市场,由小而大,须巧用借术,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产出,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借刀杀人”是一个把握性较大的发展谋略。

借兵破敌汇丰大败美银团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几家大银行组成银团,开始实施一项惊人的秘密计划:占领香港金融界,彻底打垮华人和英国人在香港的金融实力,夺取香港,控制东南亚。计划一出台,美国金融大亨们纷纷来到香港“旅游”、“度假”。他们的到来,使香港的股票市场发生了巨大的股票买卖风潮,这一风潮险些把资金雄厚的香港汇丰银行置于死地。多亏他们急中生智,亮出绝招,才得以转危为安,反败为胜,挽狂澜于即倾。

香港汇丰银行是一家金融集团,在香港有着雄厚的根基和社会基础,实际上起着香港中央银行的作用,其首脑人物与当地居民也有着传统的密切联系。因此美国银行视其为“眼中钉”,只有打垮汇丰银行,才能稳获香港金融大权,但要击倒汇丰,又谈何容易呢?

美国金融界的人士进攻汇丰银行的策略,在香港之行前夕就早已谋定。他们首先利用香港当时的股市传播信息系统不灵活的条件,大量收购汇丰银行股票。一时间,汇丰银行股票连翻数倍,不断暴涨,成为人们手里发财的象征。汇丰银行为平抑股价,开始抛售股票,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紧接着,美国人在一两天内把所有收购的汇丰银行股票向市场低价抛售,并制造各种谣言,散布汇丰银行经营状况不好,汇丰股票如同废纸等等。一时间,汇丰股票价格如落潮般狂跌下来,在银行挤兑现款的人越来越多。形势对汇丰银行十分不利。

很明显,如果不收尽这些堆积如山的股票,任其继续下跌,汇丰的信誉便会一落千丈,甚至有关门垮台的危险。谁知形势比预料的还要糟,就在汇丰银行筹集资金大量吃进股票时,分布在全港的汇丰各分支机构也频频告急:许多不明真相的储户纷纷提款,使银根紧张,如不关门停业,存款有被提空的危险,一份份写有“绝对机密”的电文飞到汇丰银行总部,总部决策人陷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困境之中。

面对美国银团的挑战,汇丰银行开始进行反击。他们首先广而告之,安抚民心,强调汇丰银行久盛不衰的秘密在于对每一位储户负责。然后,他们马不停蹄地四处贷款,先找老关系户,不行,再找新关系,也不行;最后找到香港黑社会组织,请他们助一臂之力,但是一切努力都未能奏效,借款的工作人员四处碰壁,谁也不肯把钱借给看来即将破产的倒霉蛋。汇丰银行既无力收购股票,也无力支付挤兑,失败的结局似乎离汇丰银行越来越近。战场是无情的,你死我活。商战也是如此,是生与死的较量。在这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面前,汇丰银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猛然找到了一剂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那就是向香港的大后方——中国大陆金融机构求援。

对于美国金融界的野心,中国大陆驻港金融机构早已察觉,并曾多次提醒汇丰银行注意,但由于汇丰银行没有防范,结果吃了大亏。如今在这极为关键的时刻,中国金融机构本着稳定香港的目的,决定支持汇丰,保证香港的经济稳定。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十分正确的,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大陆驻港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把香港发生的一切反馈到北京。中国金融的权威机关,中国人民银行立即作出决定:支持汇丰银行。并迅速指示驻港机构以最快的速度办理贷款过账业务,一切都以最高效率进行。与此同时,香港新闻媒介立刻作了大标题披露:“中国人民银行与汇丰银行联手共进”,“汇丰银行信心的一票来自大陆”等等。大小报纸从头到尾进行报道,一时间成为港报的主旋律。

香港的股民和储蓄客户知道,汇丰银行有大陆金融机构撑腰就意味着,汇丰银行的资本不会枯竭,资金信用是毫无疑问的。他们看到了这场厮杀的前景。紧接着,形势急转直下,汇丰股票价格直线上升,储蓄额再领风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美港金融大战,半路杀进了个程咬金,形势由对汇丰不利转为有利,来港的美国人只能望洋兴叹,本想吃掉汇丰,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由于大陆金融机构的加盟,战局已经明朗,美国银团被迫与汇丰银行进行谈判。由于美方高价吃进,低价抛出,损失了很多,并且为弥补汇丰银行损失,不得不同意将一个航空公司拱手相让。汇丰银行为保证香港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同意让美方在香港保留一部分资产,并让美方承诺,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事后,美方一位金融界高级人士讲,“汇丰银行邀请大陆金融机构参战,这一招太绝,也太狠,差一点使我们全军覆没。”这一仗中,汇丰正是“借”中国人民银行这把“刀”,“杀”的是美国银团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