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宋末元初那些事儿
32402000000027

第27章 阿里不哥终失败

忽必烈先发制人,在漠南抢先即位,这完全打乱了阿里不哥的预谋。他只得于1260年夏季,在驻夏据地阿勒泰山中匆匆召集留守漠北份地的诸王宗戚,举行大会,并在会上被拥立为大汗。出席本次大会的有察合台子哈剌旭烈的寡妻兀鲁忽乃妃子、察合台孙阿鲁忽、窝阔台孙覩尔赤(合丹子)、海都(合失子)、术赤孙忽里迷失和合剌察儿、蒙哥子阿速台和玉龙答失、塔察儿子乃马台、别勒古台之子等。这样就出现了两大汗相抗衡的局面。但是比较影响力的东道诸王却很少站在阿里不哥一方,但他从西道诸王那里获得的支持,又要多于忽必烈。

而成吉思汗直系各支宗王,一直比较认同阿里不哥才真正代表了蒙古大汗的系统。各支宗王的政治态度对忽必烈颇为不利。为改变此种局面,忽必烈先派支持自己的察合台后王阿必失哈(阿只吉长兄)急驰西北,企图用他控制察合台兀鲁思的政局,使之与中原汉地势力为犄角,钳制漠北。阿必失哈一行在途经河西时被阿里不哥的军队截留,察合台兀鲁思落入阿里不哥派去的阿鲁忽之手。不久,阿鲁忽和旭烈兀渐与阿里不哥生隙。忽必烈抓住时机,以明确承认二者在各自势力范围内的既有权益为条件,争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他宣布,自阿姆河西至马木鲁克疆界的塔吉克地面当归旭烈兀统治守卫,自阿勒泰山至阿姆河之地则由阿鲁忽镇守。至此,除术赤后王早已分治于钦察草原之外,突厥斯坦西部及河中地区、波斯和呼罗珊也正式从大汗直接领有的国土中分立出来,成为中央汗廷的守藩之国。建国次年,忽必烈与西道诸王的关系基本和解,遂使他得以全力对付阿里不哥。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首先展开了争夺地域的斗争。初期,双方争夺的中心区域是开平至燕京一带以及秦、陇、蜀地区。阿里不哥派脱里赤在漠南诸州征集军队,敛集财物,企图抢先把开平至燕京一带窃为己有,并断绝忽必烈的归路。忽必烈回师燕地后,察其心怀叵测,便解散了脱里赤征集的军队,从而使阿里不哥对开平的威胁得以解除。秦、蜀、陇地区的情况则比较复杂。散处秦、蜀的征南诸军,有的支持阿里不哥,有的支持忽必烈,有的则介于两者之间,坐山观虎斗。阿里不哥在这里虽有较强的军事力量,但没有一个明确的军事计划。

为了夺得这一地区,忽必烈采纳了廉希宪的建议,在鄂州回师的时候,他就派赵良弼前往关右了解情况,接着又命廉希宪等为陕西、四川等路宣抚使,经略这一地区。廉希宪至京兆后,见机行事。他依靠汪惟正、刘黑马、汪惟良、八春等人的军事力量,迅速捕杀了霍鲁怀、刘太平、蜜里火者、乞带不花,同时命汪惟良等率秦、巩诸军向六盘进军,以防浑都海东来。这样,忽必烈在秦、蜀、陇地区的力量逐步得到加强。

1260年秋,阿里不哥兵分两路,大举南下。东路军由旭烈兀子药木忽儿、术赤后王合剌察儿统率,自和林逾漠南进。西路军由阿兰答儿统领,直指六盘山,意在接应从四川前线退屯该地的蒙哥攻宋主力。这支军队在蒙哥死后曾归阿速台节制,阿速台投奔漠北后,一直控制在阿里不哥的大将浑都海和哈剌不华手里。阿里不哥的左路军以宗王为帅,而且直接威胁汉地政治经济中心燕京,因此忽必烈亲自领军逆之,而以移相哥、纳邻合丹(当为合赤温孙)为其前部。移相哥军击溃药木忽儿和合剌察儿,阿里不哥难以继续立足和林,匆匆退到由他继承的拖雷分地吉里吉思。忽必烈大概是循帖里干道,顺利进至和林。其时约在当年初冬。当时和林城的残破或许相当严重,所以到达不久,忽必烈便南至汪吉河(今翁金河)冬营地,以为短期休整。阿里不哥生恐忽必烈乘胜追击,乃遣使假意求宥,并称待马力稍复,再赴阙谢罪。忽必烈深以汉地政局为念,遂留移相哥镇漠北,自己冒严寒逾漠南返。

南指六盘山的西路军虽为偏师,但它牵动川蜀关陕,使那里本已化险为夷的形势又紧张起来。原来早在廉希宪受命宣抚京兆、四川时,屯兵观望于六盘山的浑都海就企图联络阿里不哥遣往关中的刘太平、霍鲁怀及川蜀军中亲阿里不哥的将领发难。廉希宪当机立断,捕杀刘太平、霍鲁怀,以处于弱势的秦、巩世侯汪家的军队拒阻浑都海,“但张声势,使不得东”。浑都海果然中计,“闻京兆有备,遂西渡河,趋甘州”,采取了“重装北归,以应和林”的下策。关陕之危竟得安然解脱。可是当阿兰答儿提兵与北归途中的浑都海会师之后,这支军队重又折返东向,并派人约结陇蜀诸将,一时“人心危疑”,朝士至有捐弃两川、退守兴元之议。两军兵锋初接,朝廷方面又先失利,遂愈使“河右大震”。这时候,忽必烈增派的诸王合丹(窝阔台子)、哈必赤(合撒儿子)等率师与汪惟良、八春等,“合兵复战西凉,大败之,俘斩略尽”。阿兰答儿、浑都海被擒杀。关陇遂安。

宋景定元年(1260年)五六月间,忽必烈不断调兵遣将,筹集粮草,积极备战。七月,准备工作大体完成,忽必烈便“自将讨阿里不哥”。九月,阿兰答儿率军从和林南下,与浑都海的军队会合。忽必烈方面的诸王合丹也率领骑兵与汪良臣、八春的军队会合,于是分兵三路进行抵抗。双方在甘州东面山丹附近的耀碑谷展开了一次激战。“既阵,大风吹沙,良臣令军士下马,以短兵突其左,绕出阵后,从右边直打到前面,合丹勒精骑邀其归路,大战于甘州东,杀阿兰答儿、浑都海。”结果,忽必烈的军队大获全胜。

中统元年冬,忽必烈决定亲自进军和林。阿里不哥自知敌不过忽必烈,逃至谦州(今叶尼塞河上游南),忽必烈命宗王移相哥留驻和林,自己返回开平。阿里不哥以自己的封地谦州和按台山(今阿尔泰山东南)为根据地,到处骚扰,并控制了窝阔台和察合台后裔的封地。忽必烈即位后,曾派阿必失哈及其弟哈萨儿前往察合台封地管理当地事务,但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在途中拘留了他俩。阿里不哥另派阿鲁忽前往,守住其东境以抗击忽必烈军,守住阿姆河以防别儿哥、旭烈兀军前来相助忽必烈。阿鲁忽至阿力麻里后,根据阿里不哥旨意夺取了兀鲁忽乃(察合台长孙哈剌烈之妻)的权力,并把术赤系势力逐出河中地区,控制了察合台系的全部封地。这时,他已拥有十五万骑兵,遂不愿听从阿里不哥的指挥。不久,阿里不哥遣使者来征牲畜、士兵和钱物,阿鲁忽扣留了他们征集的物资并杀其使者,宣布归附忽必烈。忽必烈命他管理从按台山直到阿姆河的兀鲁思和诸部。

中统二年二月,诏命燕京行省及各路宣抚使北上开平,会议军国大政。三月末,燕京省官毕集开平。本年夏季,除检核钱谷、充实省部、擢用辅弼外,朝廷还为中央和地方官府制定了若干具体的行政条款,行政中枢既经调整扩充,更明确地分为两个班子,以史天泽、张文谦等人留中,王文统、廉希宪等行省事于燕。秋,又置大司农官,并置十道劝农使司,“为之使者,皆取于故国老人、君子长者,亲行田里,谕以安辑,教之树艺”。

溃败远遁的阿里不哥,歇息于吉利吉思;至1261年秋天,元气稍有恢复,又举兵东来。他事先遣使向移相哥伪称率众来归,使移相哥疏于防备,因而突袭成功。移相哥大军溃散,和林城再次失守。十月,忽必烈率诸路汉军与蒙古诸王所部再度北征。两军相遇于昔木土脑儿之西,阿里不哥先因所部外剌军队溃败撤兵。待阿速台率领的后继部队赶到,阿里不哥回军再战。其右翼被击败,左、中两翼与忽必烈军鏖战至夜仍不分胜负。自是双方引军后退,相峙于大碛南缘。是年冬末,忽必烈师还,“诏撤所在戍兵,放民间新签军”(《元史·世祖纪一》)。形势似乎缓和下来。1262年,据守和林的阿里不哥因粮饷不继,而由他派往察合台兀鲁思的阿鲁忽又拒绝听命,截留他征集的货物,因此愤而移兵西讨阿鲁忽。阿里不哥自知一旦挥兵西指,和林终将不守,所以临行指令和林城诸长老,许其举城归降忽必烈军。阿里不哥西徙后,忽必烈所部果然不战而收复和林。

1262年冬,阿里不哥在击败阿鲁忽后驻营于阿力麻里。他肆行杀掠,伊犁河流域为之残破不堪。1264年春,阿力麻里大饥,军心愈亦涣散。阿里不哥计出无奈,被迫向忽必烈输诚。长达五年的汗位纠纷由此结束。这次纷争,客观上为蒙古军事贵族中主张“祖述变通”以“补偏救弊”的一派把统治中心从碛北移至漠南,从而更加便利于他们采纳汉法,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提供了一个适逢其时的契机。

忽必烈夺取汗位的胜利,从本质上来说是蒙古统治集团内部“汉法”派战胜了守旧派,这对于蒙古国最后完成封建化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同时也说明了历史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阿里不哥那样坚持维护旧的统治方式,失败是注定了的;而忽必烈能够顺应历史发展,适应汉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采用原有的封建统治方式,因而在历史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经济方面,忽必烈更占有绝对优势,而阿里不哥的吉利吉思根据地,条件十分恶劣,经济上一直陷于困境。忽必烈推行了一套比较成功的民族政策,调和了蒙汉上层利益,而阿里不哥仍坚持草原贵族那种落后的政治经济方式,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获得汉族地主阶级支持的重要意义。在个人素质方面,忽必烈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经验相当丰富,而阿里不哥既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也不懂用兵,因而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忽必烈对阿里不哥的胜利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由于这一胜利,忽必烈巩固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重新确立起被破坏的封建秩序,使北方的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这就为进一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