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末明初那些事儿
32385300000028

第28章 建礼贤馆,终得浙东四先生

朱元璋在攻取金华之后,听说江南地区人才辈出,就下令广开门路招贤纳士。当时浙江的名士以青田的刘伯温、龙泉的章溢、丽水的叶琛、浦江的宋濂这四位最为著名,被人称为“浙东四先生”。

他们在地方上的声望极大,他们都做过元朝的官员,因乱世或隐居、或辞官、或组织“乡兵”自保,很有影响力。

叶琛,字景渊,浙江丽水高溪村人。至正四年(1344年)任歙县县丞。至正十二年(1352年),升任处州路总管府判官,元将石抹宜孙在处州一带镇压农民起义,叶琛积极为其出谋划策。至正十八年(1358年),官至行省元帅,帮助元军镇压农民起义,直到朱元璋攻下处州才辞官回乡。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义乌人)。曾受业于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但宋濂亲历元朝政府的腐败,以父母年迈需奉养为由,拒绝了元顺帝的召请,以修道著书为业。宋濂喜欢读书,而且从年轻时代就喜欢藏书。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在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燹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燹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之后,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章溢,浙江龙泉八都镇横溪村人,字三益,号匡山居士。曾在元将石抹宜孙派兵将诛杀龙泉一带的义军时,劝言勿杀,受到石抹宜孙的赏识,封他为龙泉县主簿、浙东都元帅府佥事,但章溢不愿为腐朽的元朝效命,退隐到龙泉和浦城交界的匡山。

当时的朱元璋虽然发展迅猛,但也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对人才还是求贤若渴。他虽然已经成功请到刘伯温为他效力,但他又怎会嫌人才多,更何况他们还都是人人称赞的贤才呢?

刘伯温到了应天之后,朱元璋非常敬重他,给他很高的礼遇。为了招揽到天下更多的文人谋士,朱元璋还特意建造了“礼贤馆”。

当刘伯温知道朱元璋专为文人建造了一所房子,且命名为“礼贤馆”的时候,刘伯温心中很感动,而朱元璋的用意也就在于想以诚意感动刘伯温,让刘伯温出面请浙江的另外三位先生。朱元璋知道,若这四人都来了,那文人墨客就不用自己去亲自请了,定会闻名而来。且若真的得到了这浙江四杰,那在江南地区,首先是有了谋臣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更广泛的基础,再次是对自己赢得民心有很大帮助。

为了彻底消除刘伯温的顾虑,朱元璋决定以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诚意和对文人的敬重。那就是自己亲自为“礼贤馆”题名。

到了揭碑仪式那天,文武将士、城中的士绅,都被召集到“礼贤馆”前,参加这个仪式。花费这么一番工夫,造了一座“礼贤馆”,朱元璋当然不会放过借“馆”宣传的机会。于是,朱元璋先请刘伯温第一个登上“礼贤馆”的台阶,并对众人说:“刘先生是我们应天最有才华的文士啊,今天还请刘先生揭开匾牌的红布。”

众人叫好,刘伯温也不退让,大方而高兴地揭下匾牌。汤和、徐达他们都知道是朱元璋题的字,在他们看来,能写字,尤其是朱元璋能写出这么好的字来,真是不容易了,所以连声称赞:“这字真是有气魄!”“好字啊!”众人皆议论纷纷,只有刘伯温不言语,望字而笑。

这些都看在朱元璋的眼里,他谦虚地对刘伯温说:“先生,你说这匾上的字咋样啊?”

刘伯温再看了一下,笑而不语。

他的神态还真让朱元璋着急,众人见刘伯温如此反应,一时不敢言语,心中忐忑。

刘伯温当然已经猜到这是朱元璋写的字,虽然朱元璋很器重自己,但刘伯温想知道朱元璋对文人的忍耐和敬重到底有多大的尺度。他看了看匾,又看了看朱元璋,又看了看李善长他们,仿佛是说不知道谁写的,然后才说:“说真话呢,还是假话?”

此言一出,全场寂静,不知道刘伯温要在这大喜的日子发表什么言论。尤其是汤和、徐达、李善长他们三人互望了望,仿佛说:“千万别说什么丧气的话,惹得大帅不高兴。”

听刘伯温如此说,朱元璋有些尴尬,但也只得说:“当然听真话,直言最好。”

刘伯温方道:“这字呢,气势是有的,但的确写得不好,实在不是好字。”

众人一听,更是哑然。刘伯温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看着朱元璋,等待朱元璋的回答。

朱元璋脸上更尴尬了,但依然没有愠色,不好意思地解嘲道:“呵呵,这字啊,是我写的,还苦练了几天呢。看吧,才写出这个样子来。所以呢,这‘礼贤馆’一定得有贤士啊,不然以后应天的字还不是更差了。”

听到朱元璋的话,大家心头的紧张松弛下来,都笑起来。

只见朱元璋指着那三个字道:“若我们当年有机会读书习字,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啊,所以,这是教训。希望大家看到这三个字就想想文人的重要,尤其是我们军营中的将士们,不要以为打仗才能得天下,打仗才能建功立业,这文人贤士啊,是成大业的智力帮助,是教育我们子孙后代的师长。”

众人听此言皆叫好,刘伯温心中也就有了数。

此时,朱元璋又特地走到刘伯温身边说:“这‘礼贤馆’只请到浙江四杰之一的您,是元璋的失误,若能得四杰,‘礼贤馆’才名副其实啊。”

刘伯温见朱元璋已经公开对自己说这样的话,且朱元璋真的是求才若渴,就决定帮助朱元璋请叶琛他们出山到应天来。

就在这天晚上,刘伯温来见朱元璋,他说:“大帅,有了‘礼贤馆’伯温定当与大帅一同请叶琛他们出山。”

朱元璋听此言,心中很高兴,他知道这事有了刘伯温帮忙,就成功了一大半。

朱元璋道:“好,元璋当亲自去请三位先生。但是,军中事务急切,难以脱身。”

刘伯温道:“请大帅放心,伯温前去说服,以探情形,明日即可起程。”

朱元璋说:“这样吧,我的字虽写得不好,可是呢,有特色。呵呵,我今夜写三封亲笔信,明早送往先生的住处,以表元璋心意。”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的夫人马秀英拿了个布包行李,来到刘伯温的住处。

刘伯温大惊道:“夫人,你这是?”

马夫人微笑道:“大帅他昨日一宿都在写这三封信,现在正熟睡呢。”说着掏出三封信来,正要交给刘伯温。突然听到一声:“谁说我在睡觉呢,我来给刘先生送行呢。”原来是朱元璋已经赶到了,他爽朗的笑声顿时充满了刘伯温的小院,马秀英嗔怒地望了望他。

朱元璋接着说道:“这三封求贤信啊,写得不咋样,可是代表我的一片心意啊,请先生相送。”

刘伯温接过信来,掂着三封信,居然如此厚重,知道朱元璋对文人儒士的敬重是发自心底的,而为了赢得天下,朱元璋也是最用心的。

沉默片刻,刘伯温说:“大帅放心,伯温定全力进劝。请大帅和夫人先回府歇息。”

朱元璋道:“是这样的,我不能亲往,就让夫人代我出访。不然,显得我们不够诚意啊。”

刘伯温忙说:“有这三封信就够了,不必烦劳夫人大驾。此去路途遥远,多是山路,夫人不必亲往。”

朱元璋道:“先生可以为我如此奔波,我当然也可以。这事就这样定了,让夫人与你同往。”

刘伯温正要推辞,马秀英笑着说:“先生不必推辞,昨晚我和大帅想了很久,孩子们都大了,也该有老师教书识字,这军营中的家眷们也都期待着设立学堂。我们这次去啊,不是为了什么天下战争的,是为着孩子的,为着孩子们能学到真知识,我是和先生一起为孩子们求师呢。”听到这一番话,刘伯温也不好再作推辞,就和马秀英及几个护卫一起出发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打动了另外三位先生,他们来到了朱元璋军中,共谋天下大计。

朱元璋一见到几位先生便诚恳地说道:“今为了天下百姓苍生,委屈了几位先生。”一个主帅能说出这样的话,让他们一听深受感动,不像其他农民起义军领袖一样,心中只有自己的霸业,哪有百姓的安乐啊!他们听了这话,认为朱元璋心系天下百姓,一定会深得人心,是个成大事的人,纷纷表示愿意在朱元璋麾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