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目击天安门-(一)
32351600000011

第11章 引子 岁月沧桑天安门!天运人事尽其中(11)

九月十一日,至兔尔山河地方。十二日抵永平府,知府、副将率文武官员出迎,顺治赐给他们食物,并对他们说:你们要安心,要爱护所属军民,使他们各得其所,又须严察你们的属下,发现逃人,即行捕获押解京师,窝逃者要置之重刑。同时,把严缉逃人的谕旨传谕到山海关内外。

十三日,至王家店。十四日至丰润县,知县率文武百官及士民出迎,顺治帝又把缉捕逃人的谕旨强调一遍。

十五日驻梁家店。十六日驻蓟州。十七日驻三河县。十八日抵达通州。

在这里,摄政王多尔衮早已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及文武百官跪道迎候,并布置了行殿。

顺治帝通过百官夹道欢迎的队伍,登上行殿。在整齐的仪仗和庄严的礼乐伴奏下对天行三拜九叩头礼,然后升御座。

多尔衮等率诸王百官先至皇太后前行三拜九叩头礼,然后向顺治帝行三拜九叩头礼,又与济尔哈朗等护驾诸王行抱见礼。大家在明朝的土地上相见,自然是一番感慨和欢欣。

九月十九日下午,东来的车驾经过一番修整后,显得格外整齐和精神抖擞。

顺治帝在诸王贝勒及文武百官的簇拥下从正阳门进了北京城。

十月一日,清廷再举登极大典,顺治帝亲诣南郊,祭告天地,然后在群臣的三呼万岁中再次宣告即位。

1645年五月,清廷重建太和殿、中和殿。同时建成乾清宫。

1651年,清廷重修天安门竣工,顺治皇帝改承天门为天安门。

从此,天安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此,北京继元、明两朝之后,又一次成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

顺治严惩科场案,天安门内交白卷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笼络人心,网罗知识分子,从顺治三年丙戌开科取士,几乎连年考试。但是,大大小小的科场案,也就随之接踵而来。到了顺治十四年发生了丁酉科场案。此案牵连之广,影响之大,在清代200多年的历史中,也是罕见的。

首先案发的是北闱(即顺天府)科场案。考试官李振邺、张我朴等公开贪赃受贿,京官三品以上的子弟无一不取,但也有人花了银子没有考上,于是投状叫冤。

顺治皇帝于十月二十七日下旨:“李振邺、张我朴、蔡元禧、陆贻吉、项绍芬,举人田耜、邬作霖俱著立斩,家产籍没,父母兄弟妻子俱徙尚阳堡。”

十一月十一日顺治又谕礼部:“今顺天乡试,发榜之后,物议沸腾,同考官李振邺等,中试举人田耜等,贿赂关节,已经审实正法。其余中试各卷,岂皆文理平通,尽无情弊?尔部即将顺天乡试中试举人,速传来京,候朕亲行复试,不许迟延规避。”为了防止舞弊的发生,并检查考生的实际水平,这次复试的时间和题目,全部由顺治皇帝钦定。

顺治十五年正月十七日,在太和门复试,士子们在八旗亲兵的押送下进入考场,由顺治皇帝亲试。

二十五日宣布结果,革去苏洪浚等8人的举人,米汉雯等182名仍准会试。四月二十三日,顺治皇帝在太和门亲审其余各犯,把应处死的25人痛加申斥以后,“俱从宽免死,各责四十大板,流徙尚阳堡。”

顺治还特意强调:“自今以后,凡考官士子,须当恪遵功令,痛改积习,持廉秉公……如再有犯此等情罪者,必不姑宥。”

仅仅过了半年,顺治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给事中阴应节参奏:“江南主考方犹等弊窦多端……物议沸腾。”由于顺治帝处置“北闱”乡试科场案的怒气未消,听到这个消息,更是火上加油,怒不可遏。立即下令:“方犹等经朕面谕,尚敢如此,殊属可恶,方犹、钱开宗并同考试官,俱著革职。”

顺治下令派总督郎廷佐清查此案。

丁酉科江南乡试,正主考是翰林院侍讲方犹,副主考是翰林院检讨钱开宗。放榜以后,虽然得中的多是江南名士,但是中试的举子,不少是贿赂考官而中的。这引起许多考生,特别是落第考生的不满。

落第的士子们群集在贡院门前,有人还贴了一副对子:“孔方主试副钱神(指考官方犹和钱开宗),题义先分富与贫。”并且将门上“贡院”两个大字的“贡”字中间加了一个“四”字。改成“?”字;“院”字用纸贴去“阝”旁,变成“完”字,“贡院”就变成了“卖完”。当时,江宁书坊城还刻了一部传奇,叫《万金记》,以“方”字去一点为“万”,“钱”字去旁边为“金”,指的就是两位主考官。长洲尤西堂侗又作了一部传奇名《钧天乐》,也是讲考试行贿买通关节之事。《钧天乐》这本书一直流传到京师,闹得满城风雨。

顺治十五年二月庚戌,顺治在中南海瀛台,亲试该科江南中试的正副榜举子。同上次亲试情势一样,每个举人都身带刑具,由护军营的军校持刀监视,戒备森严。这次是吴珂鸣文列第一,当了解元。他的文章写得确实不错,其中“不为朝廷不甚爱惜之官,亦不受乡党无足轻重之誉”句,一时为世人所传诵,都说他有宰相风度。据《池北偶谈》云,顺治帝对吴珂鸣大加赞赏,特赐他进士及第。

二十四日公布皇帝亲试结果,24人罚停会试;14人文理不通,革去举人;只汪溥勋等74人准许参加会试。此案的审理一直延续到十月。

十一月二十八日顺治帝在刑部奏折上谕批:方犹、钱开宗俱著即正法,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叶楚槐等18名同考官处绞刑,妻子家奴,籍没入官。方章铖、吴兆骞等8名考生,俱著责40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妻子流徙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

在这场科场狱案中,发生了吴兆骞交白卷一案。

吴兆骞为江南名士,号汉槎,江苏吴江人。平日,大家都认为他的文章“惊才绝绝”,而这次皇帝亲试,他却交了一张白卷。于是众议哗然,有人说他是惊魂未定,所以提笔忘字;也有人说他是恃才傲物,故意卖弄。

其实,是吴兆骞看到当时如同刑场的景象,感慨万端,把笔一扔,说:“焉有吴兆骞而以一举人行贿的吗?”这样一来,触怒了顺治帝,在顺治十五年八月,被发配到宁古塔充军。临行时,京中好友顾贞观、徐乾学、吴梅村等人都来给他送行。吴梅村还作了一首长诗《悲歌赠吴季子》送他上路。这一去就是20多年,吴兆骞写了许多悲愤慷慨的诗歌和感人泪下的书信,后来编成了《归来草堂尺牍》和《秋笳集》。

在顺治严惩科场舞弊案后,考场风气有所好转。但到了咸丰八年(1858)戊午科顺天府乡试,发生了一起轰动朝野的科场案。

这件科场案是由顺天府监考官员内哄引起的。谣言说贡院中出现了不祥的大头鬼,闹得人心惶惶。发榜以后,有人告发,在中试前十名中,有位旗下大爷平龄,因为喜好唱戏,曾经登台演出,所以“京师议论哗然,谓优伶亦得中高魁矣。”因而御史孟传金上疏弹劾。这样,事情就愈闹愈大了。

顺天府乡试的考场设在京师的贡院。主考官是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柏,副考官为户部尚书朱凤标、左都御史程庭桂等。

咸丰皇帝于是派怡亲王载坦、郑亲王端华、吏部尚书陈孚恩等查办这件案子。凡有牵连的考官先都解职听候查办。

这些查办大员们“与柏不相能,欲藉此事兴大狱以树威”。陈孚恩先找到监考的副都御史程庭桂,拐弯抹角地提到科场的情况。程庭桂是个老实人,以为陈孚恩是无意中提到开后门递条子的事,就老实说,这也不足为怪,光他收到的条子就不下100条。于是陈孚恩借去查看,将条子全都拿走。陈孚恩查的结果,发现程庭桂的次子程秀,陈孚恩自己的儿子陈景颜也都牵连在内。陈孚恩有后台,掩饰过去,而其他人等“因此案情节甚多,非革职逮问,不能彻究。”于是,柏和朱凤标、程庭桂都被革职下狱。柏的门丁靳祥也被追捕归案,死在狱中。

实际上,这件事柏本人并不大知情,也没有纳贿的实迹,“若仅失察之罪,不过褫职而止”。问题在于柏自登枢府,就与肃顺一党不和,因而此案中夹有私仇。虽然咸丰皇帝也觉得柏老成宿望,有矜全之意。但肃顺等力言“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亟宜执法,以惩积习。”

这样一来,咸丰皇帝虽然心犹不忍,也没有办法。

咸丰九年二月下谕:“情虽可原,法难宽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泪!”于是,柏和同考官浦安,中试举人平龄、罗鸿泽,主事李鹤龄,程庭桂的长子程炳采等共7人,被绑到菜市口,准备开刀问斩。程庭桂发往军台效力,朱凤标革职,其余受株连而褫、革、降、调的有数十人。

清代的惯例,凡是一品大员临决之日,多加赦免,改斩为戍,因而柏也自以为到时候皇上一定会刀下留人,赦免死罪的,他打点行装,准备圣谕一到,就起解登程。忽然看到刑部尚书赵光捧谕哭至,方知不免一死,叹息说:

“是必肃顺弄权,吾其体乎!”程炳采也大哭说:“我为陈孚恩所绐,代弟到案,以至于此,陈孚恩谄媚权奸,吾在冥间当观其结局也。”

清代因科举案杀军机大臣兼大学士,这还是开国以来第一次。所以当市人看到年迈花甲的柏中堂,望阙谢恩,引颈就戮的神情,也不禁为之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和尚道士自由出入天安门

清朝皇帝不但与西方传教士交往过密,对佛僧和道士交往也一样,甚至将他们延入皇宫禁地。其中顺治皇帝对佛僧交往尤多。

顺治皇帝结识的第一个高僧是憨璞聪(1610-1666)。憨璞聪名性聪,福建延平人,俗姓连,18岁削发,顺治十三年(1656)五月,被京师城南海会寺请来做了住持。他善于攀附权贵,很快就使原来颓敝不堪的寺院刷新了面目,以至于“禅众川趋,宗风大振”。

顺治十四年(1657),顺治皇帝驾幸南苑,因为素闻其名,特地前往海会寺,召见了他,予以嘉奖。十月四日,顺治皇帝将憨璞聪请进万善殿,让他给自己详说佛法,一讲就是十天。

顺治十五年九月,顺治皇帝再次将憨璞聪请进万善殿讲经,并向他详细询问了江南各大名刹的高僧姓名和情况,憨璞聪一一详列上奏。第二年,顺治皇帝敕封憨璞聪为“明觉禅师”,派他住持愍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唐太宗征辽东,归途经此,造寺以荐阵亡将士,故名“愍忠寺”)。

顺治交往的第二个佛僧是玉林?。玉林?(1614-1675),讳通?,号玉林,是浙江湖州(今吴兴)报恩寺的住持。他当住持时只有23岁,“出世”之早为禅门所罕见,而且在他住持之下,寺境清肃,道风严峻,为一时典范。顺治皇帝闻其名,于顺治十五年九月遣使请他入京说法。由于当时江南士人对异族统治还有着广泛的排斥情绪,加以世俗之隔,玉林?始则卧床不起,继则借口母死未葬,迟迟不赴诏。

顺治皇帝再三敦促,玉林?才于次年姗姗起程。行至天津,又称病不行。顺治皇帝很不高兴,答应问道完毕就送他回归。二月十五日,玉林?至京和顺治皇帝见面,受到了极为优渥的礼待。顺治皇帝以禅门师长相待,请他给自己起名,并说要尽量用丑些的字眼。玉林?写了十几个字呈览,顺治皇帝选择一个“痴”字,前面加上龙池派中的“行”字,遂名为“行痴”,自号“痴道人”。此后凡是请玉林?说戒的御礼,顺治全部自称“弟子某某”。

一日,顺治皇帝问:“悟道的有喜怒哀乐否?”玉林?答:“唤什么作喜怒哀乐。”又问:“山河大地从妄念而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答曰:“如人睡梦中之事,是有是无。”顺治皇帝如聆佛语,神情大悦,随即赐予“大觉禅师”称号。

一月后,玉林?辞归,顺治皇帝钦赐黄衣、银印。玉林?走时,又遣官一直护送到江南,并让玉林?派其弟子茆溪森随船回京,继续给自己说法。后来,顺治皇帝还派人持敕书至湖州报恩寺,封玉林?为“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金印。

第三个和尚是木陈(1596-1674年),讳道,号木陈,又号山翁,晚号梦隐道人。他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开始住持浙江宁波天童寺,后又到过慈溪灵峰寺、越州云门寺、宁海广润寺、湖州道场山以及山东青州,顺治十四年回到宁波,再住天童寺。

他有很多的弟子,仅得法而做了一方寺院住持的就有20余人,是明清之际临济宗的知名和尚。

顺治十六年九月,道应召入京,顺治皇帝让他住在万善殿。道胆大而健谈,博于“外学”,很快就以他那山南海北的高谈阔论,无所顾忌的臧否人物,以及诗文书画方面的真知卓艺,赢得了顺治皇帝的尊敬,被赐封为“弘觉禅师”。他劝顺治皇帝要“于事无心,于心无事”,“但遇大小事务,不妨随时支应,事后返观”。顺治皇帝则对道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旅庵名本月,跟随道入京的弟子。后道还山,旅庵留住京师善果寺)又说:“朕想前身的确是佛,今每常到寺,见僧家明窗净几,辄低回不能去。”两人语言的投机已经到了随例笑谑的地步。

顺治十七年五月的一天,顺治皇帝赞叹新科状元徐元文的座师尤侗极有才华,当即命侍臣取来他的文集,内有《临去秋波那一转》八股文一篇。篇末云:“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顺治皇帝马上合上书本,对道说:“请老和尚示下。”道推辞说:“不是山僧境界。”顺治皇帝又问道的弟子天岸:“天岸何如?”天岸应声答道:“不风流处也风流。”

道在京住了八个月,于顺治十七年五月十五日出京。临行顺治皇帝留下了他的旅庵、山晓两个弟子,在前门善果、隆安两大刹住持开法,以便早晚和他们说话。这年冬天,顺治皇帝还御书唐代岑参的《青梦诗》一幅,赐赠道。

第四个和尚是茆溪森(1603-1667),讳行森,号茆溪,字慈翁,丛林称慈翁和尚,是玉林?的大弟子。顺治皇帝从玉林?的语录中看到茆溪森的偈语,极为赞赏。玉林?南还时,顺治皇帝特地要他让茆溪森随船来京。顺治十六年七月,茆溪森到京,至次年十月二十八日南还,其间一直在京说法。凡遇顺治皇帝召见僧人,他大都在场,而且奏对默契,宠眷始终不衰。顺治皇帝多次想封他为禅师,他都以师徒并受封号不便,力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