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跟你说起某位专家、学者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应该都会想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吧。如果告诉你,心理学上有个高中毕业的心理学家,会不会让你觉得非常诧异呢?在我们习惯听到博士、硕士,最低限度也是大学毕业的心理学家时,高中毕业的埃里克森是无疑一个异数。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出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在他出生之前,他的亲生父亲就已经舍他而去。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嫁给了一位叫洪伯格的医生。从小他就活在疑惑中,为什么高大威猛的他会跟父母长得并不像,所以他总是感觉他并不属于自己的父母亲,而是“更好的父母”的儿子。他继父希望他成为一个医生,但是埃里克森最终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看到拥有发展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病学家头衔的他。
富有艺术天赋的埃里克森曾尝试学习绘画,并还试过两次进入艺术学校,但最后均无疾而终。在1927年,埃里克森在一个朋友的邀请下到一个规模很小的学校工作,该校生源都是弗洛伊德的病人与朋友的子女。他先后担任过艺术师和指导老师,最后在弗洛伊德女儿安娜的邀请下,接受了安娜的儿童精神分析者培训。安娜的理论对埃里克森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以致后来他把所写的《洞察力和责任感》献给安娜表示感激。只有大学预科毕业文凭的埃里克森就这样,在安娜的培训下成为了一名精神分析学家。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上作了补充和修正,并且提出个人的健全人格是在和环境相互作用中成型的。他把人生划分成八个阶段和冲突的类型。第一阶段是婴儿期(0~1.5岁),即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第二阶段是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第三阶段是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第四阶段是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第五阶段是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第七阶段是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第八阶段是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他认为人格特征都是双面的品质,积极向好的方面发展,就会形成健全人格,否则就会形成不完整的人格。
埃里克森不曾上过大学,但是他最终却成为一个出色的精神分析家,这对我们也许就是一种鼓励,只要肯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高中毕业也可以做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