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史苑传薪录:南开历史教学论文集(第二辑)
32318200000029

第29章 世界近代史立体教学法概述

张 伟 伟本科生基础课《世界近代史第一时期》,经过任课教师20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不断改革完善,逐步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套完整的立体教学法。

“立体教学法”,是指通过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手段达到丰富和提高学生对世界近代史的整体认识水平,改变以往平面的课堂知识性讲授,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立体教学法强调学生获取世界近代史知识途径的多样化,认识和思考问题角度的立体化,克服简单化和平面化的旧有教学模式。

我们的方法和手段是:

1.课堂讲授以启发为主,由教师介绍国内外研究成果和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让学生从中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展开即兴的或专题的课堂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激活学生的课堂积极思维,克服消极记忆性学习方法,鼓励“了解——思考——争论——理解”的科学认识过程,教学相长。

2.配合课程进度安排每周一学时的“马恩著作选读”阅读理解原著。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著作产生于那个时代并直接研究那个时代,这种阅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由于史论结合启发性强,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思维和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发展的能力。

3.配合课程进行电化手段教学,运用电视教学片、历史影片录像片、世界历史百科全书多媒体光盘等,实现“眼——耳——口——心”的多维立体吸收过程。

4.以《专业外语》课的讲授配合本课程学习史学名著和史料,提高外语实用能力,将世界史学习与外语学习有机结合,一举多得。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如下:

1.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学大纲。大纲除讲授进度的章、节和子目及要点等之外,每一章前有教学目的、配有思考题、中英文教学参考书、经典著作及其他配合教学内容的安排。

2.结合课程进度学习《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资本论》、《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等原著或有关章节,边读边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3.组织即兴或专题课堂讨论,鼓励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和思想碰撞,讨论有争议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争论。教师事先介绍问题争论的焦点和不同观点的论据,介绍有关论著和资料,让学生们自己准备,讨论时学生上讲台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其他同学质疑或点评,气氛活跃。

4.组织学生结合作业写小论文,占考试成绩的30%,学生自选题目,自己查找中外文资料和论著,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锻炼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这种在课堂讨论或争论刺激下产生的研究和写作欲望所促成的研究积极性,要比强制性的写作业更为积极有效。

5.根据教学进度,组织利用课上或业余时间组织观看教师翻译并配音的外国教学录像片《拿破仑时代》和《欧洲绝对君主专制》、教师和电教站编辑拍摄的电视教学录像片《英国工业革命》、《英国农业革命》和《19世纪的伦敦生活》,影片《独立或死亡》、《红与黑》、《双城记》、《拿破仑传》、《叶卡捷琳娜传》、《飘》和《悲惨世界》等,使学生得到了不少教科书外极其有益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对世界近代史理解上的立体感。

6.采用多媒体教学光盘,教师在国外自费购置了Crolier Multimedia Encyclopedia《多媒体百科全书》、Compton’s 3D World Atlas《三维世界地图》、Explorers Exploration《探险家们的探险》等光盘,配合教学演示,使学生能够用外语来看和听,教师边讲边演示有关内容,生动活泼。

7.教师结合同期进行的《专业外语》(校级优秀课程),选择与课程有关的史书和资料讲授,如西方大学的世界历史教科书,A Global History《全球通史》、The Modern World-System《现代世界体系》、《美国独立宣言》、《共产党宣言》和林肯的著名讲演等有关章节或节选,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并了解国外教材的观点,学以致用,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这套世界近代史立体教学法的创新点在于:

1.革新了世界历史教学的理念,走出了满堂灌的怪圈,不主张死记硬背,强调在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较为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课堂上的积极思维,把单纯讲授书本知识变成了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认识世界历史的综合过程,使世界近代史更加形象化,教师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和思考与课上的各种活动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不读书不思考,课堂上就没有思想,没有理解,没有真正的收获。

2.采用立体教学法,将教师讲授、课题讨论、经典著作学习、外语学习、电化教学手段、小论文写作等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使同学能够学到平面教学中所学不到和见不到的东西,提高了能力。

3.启发式教学,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独立思考和思想交锋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找问题,想问题,争论问题,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加强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磨炼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学好用好外语,了解学术研究的动态。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课下做许多准备和组织工作,自己也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相长。

在二十年的摸索中,世界近代史立体教学方法的尝试,得到了本教研室诸位教师通力合作,也取得了一些值得欣慰的效果。

自1979年以来,除出国和培养年轻教师外,本人一直主讲这门课程,在20年中一点一点积累经验,逐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材料、教学录像片和光盘等。在这一过程中,本人自觉对世界近代史的认识逐步加深,也把在教学中得到的启发转化为了科研成果,取得了一些成绩。

应该强调的是:以上是“立体教学法”的主要环节,这些环节有机衔接和合力作用,取决于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关键还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学生的感悟能力。技术手段只有靠人才能发挥作用。

从教学的效果看,学生是非常欢迎的,他们积极支持和配合老师的改革。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提出了比“上课记笔记,考试前背笔记”更高的要求,“逼着”他们去读书,去争论,去思考,去寻求自己的见解。以至许多毕业生在谈到这门课程时,依然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有较深刻的印象和好评,教师自己也感受很深,更乐于在教学中投入。

学生的主要收获表现在独立思考、理论分析、论文写作、语言表达、外语应用、独立研究等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知识面也扩大了。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介绍并鼓励学生阅读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著作,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增加,知识面和认识深度有所加强。其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由于教师强调课堂上的积极思维,学生在听老师介绍学术动态和自己观点时敢于提出问题。例如,一次教师在谈到自己对中国史学界长期以来沿用前苏联学术界关于英国“新贵族”概念的不当之处的理解,并将自己在《世界历史》上发表的后来在世界近代史学会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的学术论文介绍给学生之后,不少学生对教师的一些观点和论据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还在写小论文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教师论文中的一些观点和资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课上鼓励学生的这种勤于思考,敢于批判的精神,强调这种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和方法比问题本身的结论正确与否更为宝贵。在课堂上,学生在老师讲课时随时提出问题和反对意见的情况较为普遍,教师对此特别欣慰,这说明教师的启发得到了积极的响应。

2.学生史论结合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的风气形成。在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时,教师不仅介绍马恩的基本原理及其产生的根源,也指出马恩一些“个别论断”的不当或失误及其形成的原因。这就要求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不断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来对待,破除了神秘感,对马恩的一些论断也要问个为什么。例如,在学习了马克思关于英国对华贸易的一些文章之后,一位中国史专业的学生在写作小论文时查阅了大量中国历史方面的资料,发现马克思在著作中主要依据的是英国方面的资料和英国一些官员的看法,对鸦片贸易的一些统计数字和分析有一定的片面性,个别结论也有失贴切,因而写出了一篇较有分量的小论文,教师看后也很受启发和鼓舞,并让该学生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一点从学期初期和学期中后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程度的变化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这门课刚开始时,学生比较死板,不敢发言或提问,往往教师提问时弄得一些学生很紧张。但随着学生逐渐适应这种立体教学法,与教师的启发产生共鸣,学生课上爱说话了,主动提问题和争论的气氛逐渐形成了,以至教师有时不得不请学生课后再继续讨论。在专题讨论中,学生的思路和口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们在发言上有的滔滔不绝,在黑板上连写带画,很有点学者风度。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完成的小论文的水平普遍比较高。不少学生后来的毕业论文就是在小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完善和扩大而成的。可见学生对自己的选题有兴趣,也乐于深入研究。

4.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水平明显提高。这表现在学生写论文时对经典作家和西方史学家的理论和观点的引用和分析上。学生们在小论文和考试中能提到和应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理论,并同其他西方学者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并学会了多角度和换位思考问题,视野宽广,从各种因素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去认识和分析问题,结论自然就不会是概念化的简单定论了。例如,传统上,地主,特别是贵族地主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对立面,是工业化的阻力。但通过理论学习和历史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在英国产业革命中地主阶级的作用,并将教师自己发表于《世界历史》上关于这个问题的学术论文介绍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和理论分析,发现地主和贵族也在经济变革的大潮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在产业革命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在修建运河、铁路、公路,创办工商业,改革农牧业,发展金融业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部分地主和贵族的作用极为重要等。这类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在这门课程中经常成为热点问题,引起师生争论和深入研究的兴趣,并通过这种分析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立体教学方法强调:学术讨论和研究的目的,不是达成一致的认同或分出你对我错,而是通过争论和研究,打开思路,立体思维,深入研究,史论结合,掌握方法,学习理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现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育目的。

立体教学法的影响和效果是潜移默化的,不一定也没有必要追求立竿见影,只要坚持,学生适应并掌握其中的要点,融会贯通,必然会在学习和研究中有所受益。能够实现这一点,立体教学法的目的也就实现了。许多毕业生或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多年后对这门课的许多具体内容已经淡忘了,但他们对这门课的方法、从中受到的启迪和得到的认知与能力收获印象很深,这是对教师的努力和教学尝试最好的鼓励。

这门课程在1985年获南开大学校级优秀课程奖,并在14年后再次获得校级优秀课程奖,此间教师也曾多次获学校级优秀教师奖和市级“教学楷模”称号,这些都是系和学校对教师本人在教学上投入的肯定,也是对这门课程改革的鼓励。虽然这门课已是“二十年磨一课”。但还要继续“磨”下去,不断提高,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