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史苑传薪录:南开历史教学论文集(第二辑)
32318200000028

第28章 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手段运用

肖 玉 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手段已经成为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南开大学新建二主楼每个教室都配备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设备。由于历史教学的内容都是已经逝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此我想结合我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现代国际关系史”和“俄罗斯历史”,谈谈我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认识。

一与时俱进:认清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历史教学传统的手段是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再加上教师填鸭式满堂灌,唱独角戏。对此,学生颇有微词,而实际上连老师自己也不满意。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供了可能。

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片展示、图示说明、影像放映、要点归纳和练习巩固等方式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计算机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形象而直观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缩短了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既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和约》有关德国疆界的条款是“现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讲课时不能放过,但如果老办法照本宣科念一遍,学生也就只能跟着死记硬背一通。现在好了,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进行演示,学生一下子就能从地图上看清德国在欧陆所失去的1/8领土归于何处,进而理解法国是如何通过领土划分而对德国形成了战略上的包围;学生还可以直观地搞清“波兰走廊”的位置,进而把握未来德波关系的走向和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的历史原因。又比如,讲述有关19世纪俄国文化时,若展示一下列宾的画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播放一段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天鹅湖》等,即运用图片展示、间或穿插音像资料的方式,就能较好地再现这段群星璀璨的历史画卷,既生动又有益于记忆,其效果之好是传统的人名加代表作品的目录式讲授所无法企及的。至于“练习巩固”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学生课下完成,因为设计上采取“闯关”的办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同样会受到学生欢迎。

心理学研究成果也为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但吸收的比率有很大差异。大量实验表明: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从记忆效率看,单靠听觉获得的知识,三小时后能记住75%。视觉和听觉并用学习效率最高。可见,在学习活动中参与的感官越多,教学过程就会进行得越顺利,效果就越好。”(汤其领:《试论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的课堂效应》,《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第1期)

二准确定位: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教学过程锦上添花,但我们在倡导过程中也须警惕过度使用。“现代国际关系史”这门课涉及的时间尽管不长,但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于此间。有关这方面的影像资料,特别是二战的音像资料比比皆是。从制作者来说,英美、前苏联、中国等都有出品;从种类上看,有纪实性的,也有经过艺术加工的。假如每一堂课都大量使用,那教师岂不变成了“放映员”?学生岂不变成了纯粹的“观众”?的确,这种办法能把教师从繁重的授课中“解放”出来了,学生们也能“在一段时间内”兴致勃勃接受,但教学重点何以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何以发挥?一系列新问题同样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之所以强调学生能“在一段时间内”接受,是因为学生不会永远甘当快乐的“观众”,当其兴致点从最高峰开始滑落的时候,特别是当考试来临、交作业在即的时候,他们会冷静地思考:我学到了什么?因此,避免误用、滥用、矫枉过正,合理使用多媒体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

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无论多媒体技术多么先进,终究不能代替人的作用。这里首先指的是教师的精讲。历史教学内容丰富而繁杂,教师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到位的手势、传神的目光,无疑都有助于凝练教学内容,准确把握重点。历史教学还肩负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在这方面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教师对所用史料的简练归纳,对所学问题的透彻分析,对学生作业的直接点评,无一不是帮助学生层层深入,直奔主题。其次是指学生的参与,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形式。这种形式从表面上看仅仅是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气氛,从实质上讲却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作为课堂一分子参与其中,形成师生互动的活跃局面。比如,对于彼得大帝这样一个在俄罗斯历史上举足轻重而又富有争议的人物,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就可以集思广益,自由地上通下达(相对于多媒体教学),结合彼得大帝以前的俄国历史和当代俄罗斯国情给彼得大帝一个比较准确的历史定位。回答此类问题更多需要的是思考,而这是多媒体所无法代替完成的。多媒体有利于创设情境、形象地再现历史,但对于历史背景的分析和历史规律的探询则有赖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认为,理想的教学方法是传统方法和多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

三精心准备:认真设计授课环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有多种版本“现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教材面世,教师在上课时需要精心挑选其中一种,而且还要根据研究心得准备自己的教案。同样,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时也需要精心准备课件。如果我们把通过网站等途径找到的大量图片、音像、文本统统运用到自己的课件中,就会使课件变成大杂烩。在这里忍痛割爱是必要的。课件的制作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起到突出主题、强化重点之作用,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最大的信息量。高水平的课件不是文字、图像、声音的简单组合,而是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如果借用他人已经做好的课件,教师也应结合自己的教学计划,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不流于形式,而注重其内在的效果。而且,不管我们最终使用了哪种课件,都要根据学术动态的变化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在教案和课件齐备的情况下,教师还应设计一个时间表,在45分钟内何时主讲,何时使用多媒体,何时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个时间表是动态变化的,不同的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如介绍《凡尔赛和约》时可适当使用课件,介绍二战进程时当多使用一些,分析英法绥靖政策时则侧重于教师讲述或课堂讨论。“俄罗斯历史”这门课也一样,讲述罗斯受洗、19世纪俄国文化、彼得大帝的历史地位各个问题时究竟侧重于采取哪种手段,亦应灵活处理。

四问题与困难:制约多媒体教学手段推广的一些因素

要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关键是具备高水平的课件。尽管大学历史教学呼唤好的多媒体课件,但实际上课件却往往难产。原因有三:其一,在现有的体制下,教师的职称晋升问题紧紧与科研成果挂钩。即便多媒体课件做得再好,充其量只是教学成果。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上日程。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办学观念,真正把本科教学工作视为大学的头等大事。其二,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资金投入。尽管这些年来学校一直重视课程建设,但能够得到资助者毕竟只是凤毛麟角,大量的课程尚在翘首期盼。经费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困难。其三,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娴熟的计算机技术。历史课教师长于课件内容的筛选,但要把图像、音乐、文字等方面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则力不从心。为此,需要对教师进行集体专业培训,或与多媒体制作单位合作,扬长避短,以实现最终目标。

总之,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我国尚属新鲜事物,要使其真正成熟起来,变成大学历史教学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尚需付出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