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永 胜近两年来,为使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在南开大学开设了本科生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中国近代外交史》和《中华民国外交史》。《中国近代外交史》讲授1840—1911年间清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外交;《中华民国外交史》讲授1912—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外交。要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缺一不可的。备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对教学效果有着关键的影响。教学素材的选择更是备课的核心。我在教学工作实践中,重视教学素材的选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就教学素材的选择问题,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素材选择上,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外交人物,他们留下了大量的自身从事外交活动的回忆材料。这些回忆材料往往可以使当时中外交涉的历史画面形象、生动地呈现于人们面前。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利用回忆录材料,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比如,中国近现代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参与近现代中国外交许多重大事件,他所留下的《顾维钧回忆录》中,记述了他在中国外交舞台上的许多重要活动。这些记述使得许多看来枯燥无味的历史显得富有生动性、形象性。我在教学中,引入了许多顾维钧的回忆材料。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通过讲述《顾维钧回忆录》记述的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的活动,使学生对中国代表团为维护国家利益所作出的艰苦努力有所了解;另一个例子是,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参加了1932年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在中国东北进行调查,通过讲述《顾维钧回忆录》记述的顾维钧这次在东北考察所见所闻,使学生对日本在中国东北制造满洲国,而又企图掩人耳目的做法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对德、对奥和约问题。中国在战争期间曾对德、奥宣战,是战胜国之一,参加了巴黎和会。在和会上,中国代表团要求将原来德国在山东从中国取得的一切权利归还中国。但是因为日本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占据了德国胶州租借地及其他权益。因此,日本要求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再由日本与中国讨论归还租借地事项。结果巴黎和会决定,德国在山东权益由日本继承。中国为此拒签巴黎和会《对德和约》。对于这样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如果仅仅平铺直叙,难免显得枯燥。但是,引用《顾维钧回忆录》所述关于中国代表团为达到外交目标而进行的艰苦努力,就会使课堂取得良好效果。《顾维钧回忆录》中记述道,中国代表团为了能够收回德国在山东权益,在会议期间进行了不懈的外交斗争。顾维钧在和会上据理力争,先是在1919年1月28日的会议上,批驳了日本要求继承山东权益的种种借口。他的发言引起英、美、法等国首脑的赞叹。然后对巴黎和会最高会议做出的将德国在山东权益转由日本继承给予批驳。在对德和约签字仪式举行前,中国代表团又提出,对山东问题做出保留后,中国在和约上签字,但被和会拒绝。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与北京政府总统、总理多次往返电报请示,未能得到明确电示。最后,代表团自行决定拒签对德和约。通过对顾维钧亲身参加的这场外交斗争的讲述,可使学生对当时中国受到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待遇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很快占据了中国东北。南京政府诉诸国际联盟,希望国际联盟制止日本侵略。国际联盟于1932年1月,派出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调查团,到中国东北进行调查。中国政府派顾维钧为“参加员”参加了调查团的活动。顾维钧对调查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调查活动的一些回忆,不仅涉及调查活动本身,而且对日本在东北实行的殖民统治进行了深入的揭露。顾维钧和调查团在东北期间,日本人常逼令东北的中国人向国际联盟调查团递交请愿书,要求建立满洲国。但顾维钧又经常收到一些东北人给他写的条子,说他们在请愿书上说的都是被日本人所逼、言不由衷的话,他们的心还是向着中央政府的。顾的回忆材料对于揭穿日本所谓满洲国是中国人自愿建立的谎言是十分重要的。日本在东北制造出满洲国,还说是中国人自愿建立,以应付国际舆论。日本人还常策划暗杀顾的活动,并处处对顾维钧的活动加以监视。将这些材料引入教学内容,便于使学生对日本的罪行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产生较好的课堂效果。
当然,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要精心选材,避免一味追求趣味性,而使教学内容庸俗化。要多选一些类似《顾维钧回忆录》的材料,既能体现趣味性,又有很强知识性的素材。对有关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的有关近现代外交活动的描述不能轻易引用。因为,那是具有文学性的东西,作为历史知识来说是不能以其为根据的。
二、不断关注中国近现代外交的研究前沿,并将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中。常言道,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应有较广博的知识结构,这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知识的获取上,要做到细水长流。我常浏览有关学术期刊,发现其中有关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的最新观点或材料,即将其记录下来,增加到讲义中。在书店发现有新意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的新著,也及时购买,经过认真阅读后,将其内容浓缩精炼,加入到教学内容中。
现有的较为权威的中国近现代外交史教科书,有刘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王绍坊《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等。这些教科书为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线索,为教学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这些教科书出版都在十多年之前,有的甚至在二十年前。而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又是一个研究进展较快的专业领域。所以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的教学,除了以上述教材为基础,还必须吸收近年来取得的新成果。要不断了解学术前沿,注意知识讲授的新颖性。对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外交涉,茅海建所著《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和《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两书,有许多新颖的论述,我将其观点和材料经过精炼,吸收到教学内容中。
对于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的研究,不但要了解中国大陆的成果,还要关注台港地区及国外的研究进展,并将其吸收到教学中。台港地区和海外一些中国近现代史论著,不乏一些学术性较强、研究较为深入的论著。而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不可能在过去较早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外交史教科书中体现出来。台湾学者张力《国际合作在中国:国际联盟角色的考察,1919—194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唐启华《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都对中国与国际联盟的关系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这都成了我讲述近现代外交史的重要参考书。日本川岛真《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日本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年)一书,对中国近现外交的许多问题都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也是我教学中经常查阅的参考书。台湾学者唐启华对北京政府时期的中国外交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把他的一系列论文寄给我,成为我进行近现代外交史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经常关注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并将有关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是有相互联系的,关系密切的学科更是这样。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专门领域,与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联系密切。因此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进展应特别加以注意。讲授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专业知识要有广泛的了解。对中国近现代史领域有关问题经常加以关注。如西安事变、重庆谈判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两个重要的问题,近年研究较多,有许多新的观点和材料。这两大事件主要是一个中国内部的政治问题,但与外交问题密切相关。西安事变,苏联的态度是,和平解决事变,目的在于使中国团结抗日,便于中国拖住日本,延迟日本对苏联的进攻。苏联的态度对西安事变的解决起了重要的影响。重庆谈判,主要是一个中国内政问题,但与外交也有关联。日本战败投降前后,斯大林发电报给毛泽东,请其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这是外交影响内政的重要例证,在教学中将这些中国近现代史学界较新的研究进展及时引入教学内容,对教学是很有裨益的。
四、教学素材的选择要针对公选课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公选课有全校学生来选,学生来自各个不同专业,知识背景各不相同。针对学生这种特点,在教学素材选择上,不能过于专业化。在问题的讲述上要深入浅出。教师对某一问题要有深入的了解,但给学生讲述时,要用浅显的语言,加以表达,便于学生理解,融会贯通。比如,鸦片战争前,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使华,是鸦片战争的重要背景事件。法国人佩雷菲特著有《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译本由三联书店1993年)一书,详细描述了马戛尔尼使华经过,对当时中国的封闭意识有深刻的揭示。长达五十多万字的巨著,我将其浓缩成一千多字的讲稿,用适合学生的语句加以讲述,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这是教学工作所必需的。
五、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许多中国近现代外交问题与当代中国外交、政治,甚至国际政治都有联系。我在授课时注重这种联系。有的报刊新闻,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我将其作为教学材料。这里仅举一例。2005年,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庆典活动中,美国总统布什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就历史观问题发生辩论,布什发誓要埋葬雅尔塔体制,他认为雅尔塔会议是大国谈判牺牲小国利益,大国相互妥协使小国失去自由,不能为了稳定牺牲自由。美国对此负有责任。这是二战以来,美国总统首次对雅尔塔体制进行自我批评。布什和普京的辩论虽是报刊新闻,但也涉及到对二战后雅尔塔会议的评价。雅尔塔会议与中国东北问题、朝鲜问题密切关联。布什对雅尔塔会议的评论虽然有某种偏见,但是,具体联系到雅尔塔会议关于中国东北问题的决定,用苏联恢复帝俄时代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作为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的条件,布什的评论似乎又是符合这种情况的。在教学中引入这段新闻材料,便于学生更容易对雅尔塔会议,大国相互妥协牺牲弱国利益的实质有进一步的认识。
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使教学内容充实、精炼,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要搞好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做好教学工作是要付出辛勤劳动的,但苦中有乐。只有充满对学生的责任感,以积极热情的态度进行工作,才能做好教学工作,这是我的切身感受。当然,自己在教学工作中,仍感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现代化的网络及多媒体手段运用方面还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要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