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爱 民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的编纂,是提高高校历史文选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学界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教材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教材建设呈现出繁荣兴盛的局面。在教材的编纂上,文章的选编、注释、解题和书后的附录与练习等,是编写者常要考虑的基本内容。除此之外,教材的编纂形式,也应是我们考虑问题的重要方面,而这一点又常常容易被忽视,影响了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本文欲就此问题谈些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
文选教材的形式,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垣先生首开文选课程时直接选用原始古籍用作教材,到60年代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竖排繁体标点本的文选教材,再发展到今天的普遍改用横排繁体、繁简混合乃至简体标点本的教材。这种变化趋势,固然是适应了当今繁体字很少应用的需要,考虑到人们古文能力普遍下降的实际,但对于历史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横排标点注释详尽的文选教材,就有些要求过低了;同时,教材本身形式上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它与原始资料的形式相差甚远,影响了学习效果,不利于历史文选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能适应学生日后从事历史研究的要求。前几年已有学者针对此种情况而提出了恢复竖排繁体排印形式的文选教材的建议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的课程建设》,文见杨燕起、郑之洪、钟葵生主编:《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阅读与运用原始史料与古籍原文,是文选课主要的教学目的,其中的“古籍原文”和“原始史料”应是保持古籍原貌和原有风格,没有经过整理的,这是对历史学习基本的专业要求,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汉初通用今文,史学世家的司马迁十岁时就开始习诵古文《史记·太史公自序》。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流行,陈垣先生适时地开设古籍选读课程,要求历史专业的学生保持文言文的基本阅读能力。书籍的由竖排到横排,有无断句标点到有断句标点,文字的由繁体到简体,语言的由文言文到白话文,是书籍文字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作为历史系的学生来说,则应反其道而行之,返璞归真,回到繁体竖排无标点的线装书的阅读。因此,选择好合适的篇章与版本后,直接影印线装古籍,采用激光照排技术制版方式编纂成书的文选教材,就显得更为需要和必要了。
目前我们的文选教材多是横排标点本,而横排标点今人注释的古籍毕竟不多。学生日后接触到的新旧版本历史文献主要还是竖排标点本,更多的是没有经过整理的影印本,以及大量的线装古籍。在古籍的注释中,今人所注释的古籍也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的注释是古注。这样,文选课的教材与原始史料的阅读是相互脱节的。采用无断句标点线装书的版面形式编纂教材,可使二者自然协调起来,使文选课的教学更具实用性。
历史研究是故纸堆中的学问,但历史系的学生四年之中没有翻过线装书,不熟悉古书形式的并不少见,这其中有客观的因素,线装古籍的借阅不对本科生开放,甚至连教师的借阅都很困难。如果学生能在本科学习初期,经常面对原始古籍形式的文选教材,对日后要接触到的原始古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有一次实战练习的机会,应该说这对于提高他们阅读与运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是有所裨益的。
古籍文献的阅读,有一个断句、标点、注释、解题及图书校勘的过程,如果这些全由教材去作,就容易限制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教学难免有照本宣科的弊病;对于学生来说,也只是有利于读懂弄通教材所选的文章,学习的兴趣会逐渐降低,大一的学生求知欲强,更喜欢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有难度才易有求通之欲,伸手能摸到的,不如要踮着脚尖才能拿到更有吸引力。因此,有一定难度的文选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历史系专业的学生,经过中学的古文和大学的古代汉语阶段的学习,应该说具备了阅读没有经过标点整理的原始史料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到历史文选学习阶段,加强一些难度,直接学习阅读影印线装古籍形式编纂的教材,学生是能够适应的,从感觉上说也是焕然一新的,与以前遇到的古文形式不一样了,上课带有些研究性质的味道,也更有学习的兴趣。用影印线装形式的文选教材,就等于手把手地教学生阅读线装古籍。待他们熟悉了古书形式的教材后,再回过头来阅读相对容易的经过整理出版的竖排及横排标点本古籍,就会感到轻松多了。
二
经过整理和标注详尽的横排文选教材,反而将文选的教学搞得复杂了,与之相比,使用原始的影印线装书形式的教材,却能更为容易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认读繁体字,是对历史系学生的基本要求,使用影印线装书形式的教材可以在这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古书上刻印的繁体字字体较大,阅读好版本的刻字如同欣赏书法,较之于印刷体的繁体字,对学生的印象更深,也更乐于去阅读。古籍的繁体字问题,可通过课上的板书与讲解中经常地提醒,来识别与繁体字相对应的简体字。
断句标点的训练,应是文选课程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其与教学中弄懂弄通难字难句的诠释过程相比,更为基础和重要。目前使用的标注的教材,对这方面的训练就显得有些不足,虽然有课后的白文断句标点练习予以补充,但与正课的讲解比起来,毕竟是处于次要的位置。而利用原本古籍影印的教材教学,在断句标点上的练习则是非常有益和经常的。每讲新课时,由教师先读一遍,带着学生作断句标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让学生课下预习,提前断句,课上核对检查。课下的预习标点,或自己去作,或找标点本去抄,有一个动手去作去找的过程,都是对其断句标点能力的一种锻炼。再结合平时的古文标点今译作业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可从中摸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适应原始古籍的阅读。学生断句的不同,会使句子的解释产生一些歧义,这不要紧,只要不是谬解,与文意相悖,可以诸说并存,不为一家之说所拘泥,使学生懂得忠于原文的重要。
学习古文音义的注释。标注教材注释的繁简程度不易掌握,注释搞得详细了,容易限制教师教学的主动性;注释过于简单,勤翻字典,又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文后注的频繁翻查,也会降低古文的阅读兴趣。线装书的古注则不然,文中注随眼而到,免去翻阅辞书之苦,非常方便。古注诠释不到或不详细不正确之处,可由教师来做注释,这样也给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动余地和主动性。另外,旧注的以古文注古文,与正文的学习举一反三,又可加强古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在不少文选教材本子中已有引用一些旧注来解释正文,这对学生古文的学习非常有益,但旧注在整个注释中还只是一少部分。在影印线装书的文选教材中,旧注的数量相对增多,旧注与教师所给的今注更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旧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注释的变化,从注释变化中了解古代语言的演变,知道今注本的根据所在,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能读懂,又能知道如何能懂,从方法上加强其自学探求的能力。在讲解课文的注解时,先及书中古人注释,后及今人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古注或工具书让学生在课上来今译课文。古注要有选择性的讲解,不能与正文的讲解喧宾夺主,有的可讲,有的略讲,有的不讲,视教学需要而定。对于古注的错误,或者是跳过忽略不讲,有必要讲时,可挑典型的加以讲解,讲出错的缘由和参考书的依据,使学生懂得不要迷信古人的道理,并可顺便讲一些校勘考据的知识。
古文注音的习惯在阅读古文和查阅旧式辞书方面非常有用。不了解直音、读若、反切的注音方式,就很难读通弄懂原始史料。学生对于拼音注音的形式已非常熟悉,旧式注音是他们缺少的知识,需要补上这些内容。这些知识如果另外专题讲解,学生不一定会留下什么直接的印象,但在阅读文选教材时遇到此类问题,旧注随文注出,会使学生非常方便容易地掌握。
线装书的注释是文中夹注的,而经过整理的古籍大多是脚注或是篇末注,二者格式不一样。实录、档案、书信中书至为君者为尊者之处,要抬格换行。类似这些古文格式,在文选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不应忽视的。有些高年级的学生乃至有的研究生,在初次阅读原始古籍引用史料写文章时,甚至分不清哪是正文,哪是注疏,不知道古文为什么一下子就另起换行了。如果在文选课上接触到原始古籍的版式,就很会自然地获得这些小常识。
在讲三国志裴注时,要讲明裴注的特点不在于名物训诂、章句与制度的解释,而在于史料的补缺和考订,史注的内容超过正文数倍,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这个特点,如果没有接触到原始古籍,很难有个深刻印象。我们在教材上选用百衲本《三国志》建安十五年记事中曹操的《求贤令》,与这一年补充史实的裴注《让县自明本志令》,志、注二文一体,使学生明显感觉到裴注的鲜明特色。
须避讳的字在古书中采用缺笔、空字、改字的形式是很常见的,但在印刷出版的现行教材及古籍中,避讳的形式就不能反映出来,自然会遇到这个问题,结合课文的学习,提醒同学书上避的是什么字,教材上的文章采自什么版本,避讳及版本年代等基本常识的了解,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三
在以影印线装书的形式编纂文选教材的实践上,有些具体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版本的选择。选书的范围,应是考虑从图书馆常备易找的图书为主,如四部丛刊本、台湾影印的四库全书、四部备要本、百衲本二十四史等。文选课的目的在于提高阅读运用古文能力,不是从事研究,所以版本问题以有利于教学和学生的阅读为主,不一定是最完备的本子,而应是最常见的本子,其中如四部丛刊本中有不少是影印宋元旧刻及明清精刻较好的版本。我们虽然选用未经过整理的古籍为教材,但讲课中应将已有基本的标校本告诉学生,如他们有兴趣,可以课下找来阅读。有的本子如十三经注疏本虽好,但疏的内容太多,字也太小,间距太密,看起来不舒服,也不宜选用。教材中如果影印的版本不好,文中有衍、讹、脱字的,挑少数的讲解,多数的只告诉错在那即可,不过多占用上课时间来讲版本校勘问题。至于文章篇目的选择,现在流行的各家版本从各种角度都有很好的考虑,值得借鉴和参考,毋庸赘述。
在编纂教材时,书的四周可留出较大空白,以求学生做笔记与注解的方便,也会提高学习和复习时的效率。
教材后的附录,有一些教材附加介绍主要工具书及白文作业,这是很有益的工作。我们以为除了有简单介绍外,还可进一步将基本必要的工具书各影印上一二页,或者是页面,或者是目录,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历代职官表》、《廿二史朔闰表》等。其中的内容,最好也是和教材内的字词解释与要籍介绍联系起来,告诉学生怎么去查阅利用。有的工具书学生可能去翻阅,像古代汉语字典、辞源、辞海。但有的则查阅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由教师带着练习一下。对于一些古人所编工具书来说,也是一种原始资料了。
教材之后附有的白话练习,不如直接影印线装书内容,以作标点和今译。白话的练习,相对来说也不实用。除了考试与上课之外,是很难见到有横排白文古籍的。文选教材以选用两汉与先秦文章为主,白文将注去掉,较之原始资料又相对偏难了。
以影印线装古籍来编纂教材,对于文选课的教学,既是旧的形式,又属新的情况。这不仅是找几篇古文来编纂影印、照排成书而已,它在文选教材的建设倒是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有更多的问题要去探讨,也会存在不少的困难与难点。但回到线装书古文形式的阅读,应该是有利于促进历史文选教材建设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值得重视和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