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志 强增加教学内容信息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界多年探讨的问题,也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无论是专门从事教学管理的同志,还是多年来工作在教书育人第一线的教师,均对此有长期的思考。我院素以重视本科教学见长,这一问题目前仍有待认真解决,可见该问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以笔者管见,增加教学内容信息量问题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通过具体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换言之,多数从事高等教育的同志均有增加教学内容信息量的共识,但是尚缺乏具体可行的落实方案。本文愿就此提出几点建议,就教于各位教育界同仁。
解决增加教学内容信息量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学内容的信息”,弄清这一概念的内涵,以着手制定具体措施。从教学内容的结构看,所谓教学内容的信息,应包括有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点和形成这些基本知识点的依据,以及有关的研究方法。以历史教学为例,其基本知识点应指前代学者经过大量研究已经形成定论的历史事实。但是仅仅向学生讲授这些基本史实是不够的,还应给他们提供形成这些研究结论的根据和方法,一个历史事件的史料依据是什么,是什么人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结论。从学科发展的前后顺序上讲,上述基本知识点及其相关的依据和研究方法,均属于已成定论的东西。这部分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形成基本知识点的依据和方法。对于授课者而言,它可能具有更大的难度,因为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所从事的科研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本科教学的完整性的要求迫使教师必须全面掌握上述内容。
仅有已成定论的教学内容显然是不够的,教学内容的信息还应包括没有形成定论,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最容易形成突破点的地方恰恰就在于这些有争议的问题上。在学术发展史上,许多新人的出现就是那些育人高手在这一方面为他们打开了创造和发现的大门。所谓“尚无定论”的内容,应包括问题本身是什么、争论的不同意见有哪些、各自的依据何在、授课人对各派意见的评论。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前述基本知识点形成递进关系,亦即在已经形成定论的知识基础上为同学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信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就此而言,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理工科教师的备课难度较之文科教师更大,因为某些自然科学的发展几乎每个月都在推进。再以史学教学为例,最新的考古发掘、最新的史料发现、最新的理论观点、最新的研究方法都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前述已成定论的知识点也有可能转化为这里所谓“尚无定论和有争议的内容”,笔者特别赞成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家刘泽华教授的意见,“在他人停止思维的地方开始你的思维”(大意)。
还有一部分教学内容为多数教授所忽视,它究竟是否应该属于本科教学的内容,笔者愿在此提出,请教各位同仁。这部分内容既不是已经成定论的基本知识点,也不是有争议的问题,而是教师在讲授中突发奇想,忽来灵感的临场发挥,或是其他学科学者提出的不完全属于教学大纲内容的东西。例如在讲授古人类发展史时,是否能够提出国际知名地质学家刘靖华先生在深海钻探研究中对“进化论”提出的全面挑战,他认为生物发展不是进化的结果,而是“机遇幸存”的结果。又如在讲授人类科技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发展史时,是否能将人类科技发展的负面恶果作为讲授的内容,进而启发学生对今日人类面临的种种生存危机作逆向思维。这些“歪门邪道”很可能对学生开拓思路,打开学习新途径大有帮助。
简而言之,教学内容的信息应大体包含某一课程内容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信息。有些学者认为,陈旧的知识不是信息,信息只包括更新的知识。笔者认为,从学科的整体性出发,陈旧的知识也应作为信息的内容,特别是在本科教学中,陈旧的知识也应作为学生了解的内容,以便其掌握有关学科的发展历史。明确了这一概念后,采取的改革措施就应具有针对性。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改革教材模式,打破现有教材重事实叙述,轻学习指南,重学科结论介绍,轻方法论分析的基本框架,特别应强调教材的学习指南附录部分,这也是教材与专著具有重大区别的特点之一。教材中不仅包括对已成定论的基本知识点的叙述,做到概念准确和条理清晰,还应包括系统的有关知识来源和主要的参考书目、论文、争论问题的介绍;不仅在各章节之后应附有思考题,还应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课程所涉及的学科研究发展史。教材后最好附有比较详细的书目和对每本书的最精炼的评价,使用一句话评论方式,以此为学生自学提供基本的指南。
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打破目前多数教师重讲授,轻指导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要根本杜绝“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满堂灌的现象,增加课堂讨论和师生随时交流。这一方面,目前许多教师已注意改革,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理工科本科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文科教学更强调学生读书与思考能力。这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仅是开端而已,还亟待深化。例如,课堂讨论必须是有准备、有组织、有评论、有总结的讨论,否则就将流于形式,有可能把课堂变为神聊的场所或无意义争吵的地方。又如文科教学中,课堂作业应在增加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围绕“读书心得”和“基本写作能力”来进行,特别应强调课堂作业的评论、批改和师生之间就作业情况的交流,弥补目前存在的“学生做作业一交了事”的不足,使课堂作业的教学方式形成完整的过程。总之,课堂教学应根据学年先后顺序,从讲授为主迅速过渡到以指导为主的方式,学生从听课记笔记为主尽快过渡到自学为主。这一转变有可能解决许多教师总是感到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的问题,克服知识量增加和学时学分压缩之间的矛盾。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他们不仅应对所讲授内容有全面、充分、透彻的理解,而且应对教学内容的轻、重、缓、急有熟练的把握,教材中已成定论的事实陈述可以少讲或不讲,指导学生自学,留出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师生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
再者,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增加最新的科研信息和最生动直观的形象,随时调用网上信息、远程教学信息和光盘信息。例如在使用地图讲解红军进军路线时,可使用光盘资料,变静态地图为动态地图。又如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可利用教学软件形象地再现分子化合过程,我校著名教授申泮文先生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堪称典范。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强调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同时,应防止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切记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绝不能取代大学教育的“人文特征”。所谓大学教育的人文特征,是指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和独特魅力,特别是那些学识渊博、学贯东西、通古知近的学者在授课过程中的“神来之笔”和即兴发挥,这种“突发奇想”的教学可能是教师讲授中思想境界的升华和最为精彩的部分,也可能会对学生具有最深刻的感染力,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甚至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这样的例子在学界举不胜举,在学人中留下永无休止的话题。这种高等教育的“人文特征”是任何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也是我们强调增加教学信息量的最高层次的内容。
最后,笔者建议教学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手段,在每学期进行的优秀课程评估和优秀教师评选工作中,增加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具体条例,特别是对评估评选指标体系作适当调整,通过具体可行的指标,鼓励教师在增加教学内容信息量和落实指导性教学方法方面有更多的创举。同时,确定教材编写的基本规范,并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确定教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