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玉 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的解放,高校的历史教学面临新的机遇。而商品经济的大潮又给历史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使高校历史教学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应成为每一位历史教学工作者首先思考的问题。我从1989年开始,先后主讲过《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苏联史》、《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概论》等基础课。在此,我拟以《世界现代史》课为例,对新形势下高校历史本科基础教学谈几点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
我的《世界现代史》课安排在三年级第一学期。为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我曾连续几年搞问卷调查,其中包括“你为什么选择南开历史系”等问题。结果显示,有的学生喜欢历史,但也常常因为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而苦恼,有的学生则是出于对南开的仰慕,而进入历史系学习并非他们的初衷。由于专业思想并不十分牢固,有些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我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并努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我在完善世界现代史教学内容及改进授课方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注意纠正学生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偏差。上课伊始,一位学生问:“苏联解体了,我们还讲十月革命有什么用?”我了解到,因为苏联解体而对十月革命的作用和意义产生怀疑,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改变了以往的讲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我从俄国1905年革命开始,接着讲到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在短短的十二年内俄国就爆发了三次革命。如果当时不具备客观前提,如果在人民中没有蕴藏极大的革命动力,任何职业革命家也不可能造成这种局面。诚然,当时的俄国仅从物质上看确实未达到社会主义的人口。但是,当这个落后国家被战争推向灾难边缘的时候,为了人民的利益,布尔什维克党就应该改变通常的历史发展顺序,不必等到社会主义物质前提完全成熟。几十年来,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但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没有改变,我们对它的评价应该始终依据基本的历史事实。由于我的引导,学生对十月革命有了正确的理解。学生们认识到,因苏联解体就否定十月革命未免太简单了。学习历史最忌简单化,人云亦云。
2.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致力于史学研究。有的学生认为史学已无问题可研究,没有前途。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原因之一是对我国史学研究状况缺乏了解。我国的世界现代史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我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大约有100多名中国志愿者来到西班牙,援助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他们大都是从美国和欧洲去的,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近几年,两个长期住在美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台胞,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这些志愿者。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应该感到惭愧。我们的史学研究不是无学问可做,而是有许多领域需要拓展和深入,只要勤于耕耘,一定会有所作为。
3.把握史学研究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法西斯问题研究为例,在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法西斯主义始终是批判的靶子而不是研究的对象。关于法西斯的性质,我国史学界以往都以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七大报告中所下的定义为根据。近年来,随着研究论文的不断问世,对法西斯问题的研究成为“二战”史诸课题中最热门的课题。新的观点提出,法西斯与金融资本并无必然联系。就德国而言,垄断资本只是扶植纳粹党上台的力量之一。有的学者说,法西斯主义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初期,它是一种极端发动的小资产阶级思潮,后来逐渐依附于大资产阶级,法西斯政权才成为垄断资产阶级的恐怖专政。实践证明,通过介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可能还历史本来面目,比按照旧教材照本宣科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4.联系现实,作纵向分析。当今世界发生的很多重大事件都有其历史渊源,在授课中如能贯通古今,就能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比如,我在讲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就联系了80年代末苏联民族独立浪潮。指出苏联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共和国之所以率先争取独立,这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属秘密议定书》有直接关系。苏联根据该议定书把这三国并入了苏联,伤害了三国的民族感情,随着形势的变化,压抑了几十年的民族独立情绪终于迸发。
二
讲授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此外,实行角色置换,即由学生在讲台上主讲,对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经过反复琢磨,认真思考的东西记得牢固,认识得深刻。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选择一些内容让学生来讲授,就等于给学生一个反复钻研、推敲、探讨的过程。比如,在讲到斯大林体制问题时,我把二十几名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他们分别准备斯大林体制的原因、特点、功过三方面的内容,上课时由每组推选两到三名代表来讲解。这样,学生不仅要自己懂得和掌握所讲内容,还要把知识传授给别人。学生站在教师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主动性和创造性大为增强,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理解也更加全面透彻。另外,对每组上台讲课的那几名学生来说,讲课的题目虽然相同,但由于他们角度不同,方法不一,因而所作的概括和分析也并非一致。学生讲过之后,由教师认真讲评,这本身也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当然,因为每门课的授课时间有限,这种方式使用频率应当适当。但如果大多数教师在授课中均能尝试这种方式,学生的收益可能要比单纯听老师讲课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