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向历史名将学谋略与智慧
32238000000023

第23章 大漠将军

卫青

他是一位才华与人品俱佳的将领,他礼贤下士,性格谦和,从不居功自傲,体恤士卒,因此深受部下拥戴。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将领是不多见的。即使在建立战功,得到高官厚禄之后,也懂得谦虚谨慎,宽厚待人,故司马迁称其“为人仁善退谦”;班固亦称“青仁,喜士,退让”。曾是大汉帝国的擎天之柱,纵使归于尘土,也掩盖不了千秋功业、千秋声名。这就是汉朝大漠第一将军卫青。

出身低微,一朝显贵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字仲卿。长子更字长君。长君母号为卫媪。媪长女卫孺,次女少儿,次女即子夫。后子夫男弟步、广皆冒卫氏。

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青尝从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汉武帝的大将军卫青少年时期是比较悲惨的。他的母亲是平阳侯曹寿府里的下人,他的生父郑季当过平阳县吏,因为办事经常出入平阳侯曹寿家。曹寿的妻子平阳公主(原封阳信公主,下嫁曹寿后改称平阳公主)是汉武帝之姊。郑季在平阳侯家办事时,与平阳公主侍婢卫氏私通,生卫青,因从其母冒姓卫氏。在此以前,卫氏尚生有子女数人,长子长君,长女君孺,次女少儿,三女子夫,子夫的弟弟步广。他们都是卫青的同母兄姊,也都冒姓卫氏。这么多的孩子,一个寡妇养起来自然吃力,因此当母亲的只能把幼年的卫青送到父亲家。但郑季对这个儿子并不关心,让他去放羊,卫青后来因不堪异母兄弟的歧视凌辱,重新回到平阳侯家当家奴,年长,善骑射,为平阳侯府骑卒,常骑马扈从平阳公主出游。

卫青曾经随侍入甘泉宫,一名钳徒(戴枷的囚犯)给他相面,说他是贵人,将来有封侯之望。卫青笑道:“人奴的孩子,不被打骂就满足了,谈什么封侯。”这就是“钳徒相面”的典故。然而一个偶然改变了卫青的命运。

卫青的同母姊卫子夫为平阳侯家讴者(歌女)。建元二年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入选宫中,受到汉武帝的宠爱,身怀有孕。当时的陈皇后(景帝之姐、武帝姑母的女儿,当年曾让武帝许下“金屋藏娇”誓言的陈阿娇)一直未能给武帝生一个,听说卫子夫得到武帝宠爱并有了身孕,非常嫉妒,担心卫子夫一旦生下的是个男孩,那就会被立为太子,而卫子夫也就会因为儿子的关系,青云直上,成为皇后。这对她的地位无异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但是,卫子夫正得武帝宠幸,陈皇后对她不敢加害,就找母亲大长公主诉屈。大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姑姑,为了给女儿出气,嫁祸于卫青。她找了一个借口,把卫青抓了起来,并准备处死。当时的卫青还没有什么名气。卫青当骑奴时结识的朋友公孙敖听到了消息,马上召集了几位壮士前去把卫青劫夺出来,使卫青免此一死。另一方面,公孙敖还派人给汉武帝送信。武帝听说此事后,大怒,馆陶公主这场胡闹,将卫青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汉武帝赌气,任命卫青做建章监,侍中。大肆封赏卫家兄妹姐弟,将卫家大姐嫁给太仆公孙贺,就连卫家二姐的情夫陈掌都没落下。自此,卫青一家都显贵了,几天里赏赐达千金之多,他的朋友公孙敖也都因此显贵。待到卫子夫成为皇后,又升卫青为太中大夫、典护军。

时值武帝建元新政失败,从太皇太后到淮南王刘安都有废他的意思,就连他的亲舅舅田蚡也跑去和淮南王密谋废立。武帝便跑到终南山去打猎,自称平阳侯,践踏农田,憋着一肚子的火扮演他前程远大的跋扈子弟角色,其实是借此机会结交功臣子弟,他的姐夫平阳侯曹寿当然少不了插一脚。

到建元三年七月,闽越发兵围困东瓯。武帝刘彻接到东瓯的告急文书后,借着救助东瓯国的机会,让严助持节到会暨发兵,严助斩了一名司马,让会暨守不得不发兵。借此,武帝绕过了掌握兵符的太皇太后,用皇帝谕取得兵权。九月,武帝招募出使月氏的勇士,郎官张骞应招出使西域。(张骞此行是为了寻找大月氏,并探查西域之地理人文情况,为打击匈奴作外交准备)同年,武帝命卫青建立期门军(后改名为羽林军),这是一支属于皇帝的私人军队。自此,青年卫青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太皇太后死,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独尊儒术。元光元年秋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匈奴来请求和亲。大行王恢是燕人,认为匈奴反复无常,主战,御史大夫韩安国则认为到千里之外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作战难以胜利,就如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一样,主和。当时朝臣多附和韩,武帝同意和亲。

到了元光二年夏,雁门马邑豪民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进言,利用匈奴刚与汉朝修好,信任边民这一点来引诱军臣单于。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于马邑城伏兵三十万,开始了对匈奴的第一场战争,事泻未果。对这场战事,太史公在《韩长儒列传》中有详细的描述。

首先是聂翁壹逃进匈奴做间谍,对单于说自己能斩杀马邑官吏,献城投降。单于贪图财物,信以为真。聂翁壹返汉后斩杀了几个死罪囚徒,把他们的头悬挂在马邑城上,告诉单于的使者说马邑的高级官吏已经死了,可以发兵。军臣单于果然统率十多万骑兵,入侵武州塞。

武帝派出五位将军连同车骑步共三十万在马邑设伏。这五位将军是卫尉李广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护军将军。各位领军都隶属韩安国,约定在单于进入马邑时纵兵出击。其中王恢、李息、李广三部从代郡出兵,主要攻击匈奴后勤部队。

可惜汉军伪装得太过火,单于一路抢劫到马邑一百里外,看见牛羊遍地,却不见一个人,就起了疑心。于是攻打汉军卫所,捉到武州尉史(匈奴传说是雁门尉史),问出了伏兵实情,引兵北还。王恢听说单于跑了,想想自己带兵不过三万人,万一匈奴合兵一处,肯定抵挡不了,就没去打匈奴的辎重部队。这场大规模的伏击战就这样窝窝囊囊地夭折,双方都白跑一趟。武帝以王恢首发战争却临阵脱逃将王恢下狱,廷尉判处王恢畏敌观望死刑。虽然王恢辩说自己是想保存汉朝三万精兵,且买通田蚡通过太后求情,武帝依然不肯饶他,说单于虽然逃了,但是王恢如果敢击匈奴后勤部队,还是可以有所斩获,以慰将士之心。于是王恢自杀。而武州尉史被单于封为天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汉奸。

汉武帝从马邑事件中看到,原有的一些将领老成持重有余,主动进攻不足,魄力不够,很难适应战争的需要。他认为“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提拔后起之秀。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武帝毅然决定,拜卫青为车骑将军。

这年冬天,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这次用兵,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

这次进击匈奴,卫青是首次出征。但他在战斗中,勇猛非凡,领兵打出长城,深入匈奴境内,直至龙城(匈奴单于祭天和聚会首领的地方),斩敌七百人,取得初战胜利。其余三路,公孙敖损失了七千人马,李广战败被匈奴俘获后于半路逃归,公孙贺则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非常赏识,加封关内侯。

平心而论,卫青以一万之众,斩杀七百余人,并不是什么大胜利。战况可能也不会太惨烈(史记里找不到有关双方力量的记载,姑且认为卫青兵多吧)。不过武帝要的只是一个胜利,或者一个对匈奴强硬的理由。第一,卫青打了一场胜仗,战果再微不足道也已够瞩目,第二,四将中唯有年轻的卫青是他一手提拔栽培出来的。武帝高兴之余,封卫青作关内侯。

卫青一战封侯,许多人眼红,不服气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士大夫们,卫青当建章监、管一管羽林军也就罢了,士大夫们好歹可以在心底里骂一句裙带官得到点精神安慰;想不到小马奴竟然打了胜仗,这就让人没话好说了,那么就算他运气好吧;再一看,小马奴还封了侯,这……这……这,岂有此理,这下连老将军们也得罪了,其中也包括了上次出征的总指名将韩安国。武帝对卫青的偏爱无疑是给嫉妒瞧不起小马奴的人火上浇油,以后卫青打再多的胜仗也只落个“不败由天幸”的评价。

平心而论,卫青初战得胜是有些幸运,但是没有人能靠幸运过一辈子。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在边境掳掠一番退回草原后,就和草原连成了一体。当时又没有什么先进的通讯技术,汉军分兵进入大草原真正成了沧海一粟,追击搜索常常是徒劳无功,有时甚至损失惨重。再遇上恶劣的气候,迷失在草原或者沙漠里也不是稀罕的事情。比如老将军李广就常常被迷路的问题困扰,迷路的频率高得让人怀疑他是不是路痴。然而卫青七出沙漠,没有一次迷路,没有一次战败,不能不让人惊叹他的本领。作为侍中,他可能早就知道武帝迟早要对匈奴用兵,十年漫长的岁月里,想来已经对匈奴的情况仔细做过研究。再者,对匈奴作战最重要的是骑兵,卫青是马奴出身,又当过骑奴,对于战马应当有着比别人更深的感情,这一点可能也对他后来的马上生涯也有所帮助。元光六年这次出征,与草原接触,并到龙城,应该会想得更多。

这一年西汉朝改变了匈奴战略:被动防御改为主动出击;同时以骑兵取代步车为主的军队。如果说卫青的胜利不是促使武帝下决心的理由,起码也坚定了武帝的信念。

秋冬之际,匈奴又来了几次,渔阳一带边患尤其厉害,汉武帝就派了韩安国驻守渔阳。身在长安的卫青,则在武帝的偏宠和士人的毁誉中度过了一年。

出击匈奴,大展拳脚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明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两千余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青校尉苏建有功,以一千一百户封建为平陵侯。使建筑朔方城。青校尉张次公有功,封为岸头侯。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诗》不云乎,‘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薄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户。”其明年,匈奴入杀代郡太守友,入略雁门千余人。其明年,匈奴大入代、定襄、上郡,杀略汉数千人。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春,卫夫人生皇子,被立为皇后。同年秋,卫青领三万骑兵出雁门击匈奴,歼敌数千。

……

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武帝决定避实击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

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仓皇率兵逃走。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因为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

匈奴贵族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败,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夺回去,所以在几年内多次出兵,但都被汉军挡了回去。公元前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都受卫青的节制,率兵从朔方出发;李息、张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发。这次总兵力有十几万人。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离得很远,一时不可能来到,就放松了警惕。卫青率大军急行军六七百里,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的营帐。这时,右贤王正在帐中拥着美妾,畅饮美酒,已有八九分醉意了。忽听帐外杀声震天,火光遍野,右贤王惊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马,带了几百壮骑,突出重围,向北逃去。汉军轻骑校尉郭成等领兵追赶数百里没有追上,却俘虏了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有几百万头。汉军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朝。

汉武帝接到战报,喜出望外,帕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八千七百户,所有将领归他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卫青非常谦虚,坚决推辞说:“微臣有幸待罪军中,仰仗陛下的神灵,使得我军获得胜利,这全是将士们拼死奋战的功劳。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儿子年纪尚幼,毫无功劳,陛下却分割土地,封他们为侯。这样是不能鼓励将士奋力作战的。他们三人怎敢接受封赏。”汉武帝随后又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

经过几次打击,匈奴依然猖獗。入代地,攻雁门,劫掠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上郡(今陕西绥德县东南)。公元前123年2月,汉武帝又命卫青攻打匈奴。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分领六路大军,统归大将军卫青指挥,浩浩荡荡,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歼灭匈奴军数千名。这次战役中,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率八百精骑首次参战,取得了歼敌两千余人的辉煌战果。战后全军返回定襄休整,一个月后再次出塞,斩获匈奴军一万多名。但是,右将军苏建和前将军赵信与匈奴打了一场遭遇战,汉军死伤惨重,苏建突围逃回,赵信本是匈奴降将,兵败后就又投降了匈奴。

在讨论如何处置苏建弃军而逃的罪过时,有人建议将他斩首以建立大将军的威严,有人认为苏建是尽力而战的,不应斩首。卫青认为自己身为皇亲国戚,没有必要再建立威严;自己本有权力可以处决部将,却不敢擅杀。他要做一个人臣不敢专权的榜样,于是把苏建用囚车送回长安由皇帝处理。汉武帝赦免了苏建的死罪,令其交纳了赎金后贬为平民。

公元前121年,西汉对匈奴的第二次大战役开始,由霍去病指挥,结果使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又选十万骑兵,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选随军和马四万匹,步兵和辎重兵数十万人,分道进入大漠。卫青深入漠北千余里,越过茫茫沙漠,找到了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匈奴兵已严阵以待,双方展开激战。卫青让军队用武刚车(一种有车棚的战车)围成坚固的营垒,把最精锐的骑兵隐蔽在营垒中,然后派五千骑兵出击敌军。单于看了非常得意,以为营垒中只有老弱和辎重,使用一万骑兵起直扑过去,双方恶战直到黄昏,将士疲惫。卫青见时机已到,一声令下,武刚车推开,营内铁骑冲出,分两路直朝单于大军包抄过去,战鼓齐鸣,杀声震天,单于一见,自知上当中计,赶紧带兵撤退,逃向西北,卫青率部追赶,直至寘(zhì)颜山赵信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中戈壁省翁金河东),烧掉匈奴储积在赵信城的大批军粮,捕斩一万九千人,使匈奴主力大伤。霍去病率兵出代郡两千多里,击败了右贤王的主力。这次抗击匈奴的胜利,使匈奴元气大伤,这也是汉朝自抗击匈奴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汉军班师回朝,武帝加封有功将士,命卫青和霍去病共掌大司马,负责全国军事。

随着地位的不断上升,卫青在军事战术运用上更是精益求精。他经常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在几次出击匈奴的作战中,由于汉军长途跋涉,人马困乏,而匈奴则是以逸待劳,在地理上占有优势,卫青看出了这一点,往往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速决战术,一鼓作气,打败敌人。这在河南之战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而在临敌应变方面,卫青也表现出了他的智勇兼备,临危不惧的大将风范。漠北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谦虚谨慎,奉法守职

司马迁称其“为人仁善退让”;班固亦称“青仁,喜士,退让”,在作风上与他的外甥霍去病的恃贵而骄、不恤将士有所不同。

武帝朝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汲黯,性情倨傲,好当面指责旁人的过失,不留情面。就算是皇帝有了错误,他也敢于直言进谏,无所顾忌,所以总是不得长久在位。这时卫青正权倾朝野,炙手可热,而且他的姐姐又是皇后,一般大臣谁不慕而敬之。只有汲黯敢与卫青分庭抗礼。有人劝他说:“大将军现在地位尊崇,群臣无不甘拜下风,您见大将军不可不拜。”汲黯说:“以大将军的身份地位,居然有只作揖不行跪拜礼的客人,不是更加重了他的声望吗?”听到汲黯的话,卫青并不恼怒,反而对他愈加敬重,还曾多次向他请教朝中军国大事,对待汲黯远远胜过一般大臣。

卫青家奴出身,一步一步凭着自己的实力变成了贵极人臣的大将军,朝中官员无不巴结奉承。这时,平阳公主寡居在家,要在列侯中选择丈夫,许多人都说大将军卫青合适,平阳公主笑着说:他是我从前的下人,过去是我的随从,如何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说:大将军已今非昔比了,他现在是大将军,姐姐是皇后,三个儿子也都封了侯,富贵震天下,哪还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汉武帝知道后,失笑道:当初我娶了他的姐姐,现在他又娶我的姐姐,这倒是很有意思。于是当即允婚。时过境迁,当年的奴仆如今却做了主人的丈夫。如此一来,卫青与汉武帝亲上加亲,更受宠信。不过卫青生性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卫氏一族显赫后,京城中有歌谣说:生男无喜,生女无怨,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意思是说卫氏一族的显贵全靠了卫皇后。事实上也不全是如此,在两汉时期,左右朝政的外戚大多是靠裙带关系窍居高位的,但卫青则是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就是因为这样,日后卫皇后的失宠,丝毫没有影响其在朝廷中的地位。

卫子夫受宠之时,卫姓一族接连受到汉武帝恩惠。值得尊敬的是,卫青并不因为是姐姐受汉武帝恩宠而恣意纵横,骄傲自满,反而他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获得了汉武帝的信任。《资治通鉴·汉纪十》载: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这是说卫青虽然出身微贱,但善于骑射,材力过人;与士大夫交往很注意礼节,对士卒很关心、很宽容,常施恩惠,因而大家乐于接受卫青的调遣。卫青本人又有将帅之才,故每次出击都能立功。然后司马光结论: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

卫青的谦虚谨慎虽是其闪光的一面,但却过于小心拘谨,“以和柔自媚于上”,一味顺承武帝旨意,不敢有所谏诤;他虽然“喜士”,也能“礼贤下士”,却不能招贤纳士,苏建劝他注意这个问题,他回答说:“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霍去病也是如此。卫青、霍去病处于亲近的地位,深知武帝不满意诸侯王结交宾客,为了保全禄位,所以不敢招贤纳士。司马迁、班固认为为将之道不应如此,故在《史》、《汉》传赞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言及之。

原本想卫子夫贵为皇后,且生下龙种,卫青官至封侯,迎娶平阳公主,卫氏权倾满朝,贵极天下,本该幸福圆满地度过一生,他的人生之路此后会一帆风顺。

但是,随着天才霍去病的崭露头角,汉武帝对其恩宠日盛,霍去病的声望超过了他的舅舅卫青,过去奔走于大将军门下的许多故旧,都转到了霍去病门下。卫青门前顿显冷落,可他不以为然,认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愿地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卫青的博大胸襟并没有对汉武帝的“喜新厌旧”产生丝毫怨气,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不骄不躁地对待自己和他人。面对后期汉武帝的一步步紧逼,削减兵权,卫青显示出了极大的忍耐和忠诚,他的晚年甚为寂寞凄凉。姐姐失宠,官场失意,平阳公主先逝,三个儿子剥夺侯位,外甥太子地位的不保……一系列的打击反而突显出卫青的善良和谦卑、谦虚谨慎为人,踏踏实实做事,凭借自己过人的毅力,过度的谦恭,终于能够善始善终,安享余年。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一代名将卫青离开人间。他死后,武帝下令按国葬礼仪将其葬于自己的阴宅茂陵旁边,形似阴山,以纪念他打击匈奴立下的汗马功劳,可见武帝对其情谊之深。

从一个地位卑微的小骑奴成长为一个名垂后世的大将军,对卫青来说,除了躬逢盛世之幸运外,也与他的才华和个性密不可分。卫青为人大度、仁善退让、谦和谨慎、礼贤下士,皇上封他三个儿子时他曾推辞不受,苏建曾劝他召门客他加以拒绝。卫青对武帝和大汉的忠心至死不渝,他只是做好分内的事,就算曾经受到别人的质疑以及不平的待遇,也始终无怨无悔。

卫青的才能和品格,不但让士兵们万分爱戴,武帝恐怕也敬他三分,而后世之人更是仰慕不已。他留给后世瞻仰的,不仅仅是茂陵旁边的一块墓碑,还有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的为人品质以及他传奇般的人生。回头看卫青一生的遭遇。其得意、失意都源于汉武帝的喜好,卫青一生的荣辱都由汉武帝来控制和操纵,身不由己的无奈卫青自己清楚得很。所以,辉煌时期,别人的拍马奉承卫青淡然一笑,衰落时期,门前冷落的悲凉寂寞他也没有怨言地接受,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太快,需要我们有一个平和、感恩的心态,卫青在这一点上做得恰到好处,这样的英雄,让人平添出些许的同情和景仰。

可惜,现实中的人们,在身居高位时,看不到自己的根基还有动荡,当他把头高高扬起的时候,看不到自己的脚步是否踏实,一旦踩错一步,往往得来的便是“站得高,摔得狠”。身在凡尘中的人们,艳羡别人的香车美女,嫉妒他人的前拥后戴,却忘却了自己的淳朴无华的善良本性,抛却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做人古训。

文毕,想对处于人生顶峰志得意满的人说一句:“身高莫忘低头谦卑”;想对处于人生低谷暂时郁郁不得志的人,同样说一句:“抬头做人,不卑不亢处事!”世人皆能做到如卫青之大境界,一生荣已幸已满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