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向历史名将学谋略与智慧
32238000000022

第22章 飞将难封

李广

李广一生戍敌边关,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闻其名则远而避之,不敢与其相战,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李广治兵宽缓不苛,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非常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可就是这位人称“飞将军”的名将,终其一生竟然没有得到封侯,引来民间无数惆怅,“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自叹马卿常带痪,还嗟李广不封侯”。

戍敌边关,才气无双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李广(公元前186年—公元前119年)西汉陇西成纪人。为人口讷,不善言辞。他身体高大,两臂如猿,灵活自如,这就是他善于骑射的优越条件。那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侵入汉朝的边塞地区进行掠夺。公元前166年(文帝前元十四年),匈奴又大举入侵萧关。广年二十岁,以良家子从军抗击匈奴。因立战功升中郎,补武骑常侍,曾随文帝出行,冲锋陷阵,挫伤敌人,又格斗猛兽,勇力超群,得到文帝的喜爱,曾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李广之才,从何说起?

其一:骁勇机智,精于骑射

在司马迁的笔下,汉代名将李广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英勇善战,胆艺过人在以下三个战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1.上郡遭遇战。景帝初,与太尉周亚夫削平吴楚等七国之乱,授上谷太守;历转上郡、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毗邻匈奴前沿的边郡太守,都因力战传名。

李广作战机智骁勇,谋略过人。一次,匈奴进攻上郡,景帝派了一名宦官到李广军中,这名宦官带了几十骑卫士出游,路上遭遇三名匈奴骑士。结果,卫士们全被射杀,宦官本人也中箭逃回。李广闻讯,即率百名骑兵追击,亲自射杀其中两人,生擒一人。刚把俘虏缚上马,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等人,以为是汉军诱敌之兵,连忙抢占了一座高地。李广所带的百骑兵士慌忙上马欲逃。李广大喝:“我们远离大军数十里,逃必死!不逃,匈奴以为是诱敌之计,必不敢攻击我们。”遂带领兵士向匈奴骑兵迎去,离匈奴阵前二里之遥,他令士兵下马解鞍,匈奴搞不清他们的意图,果然不敢攻击,只派一名将官出阵试探,李广飞马抢到阵前,将他射落马下,然后从容归队。到夜半时,匈奴人认为一定有汉军埋伏夜袭,遂引兵而去。

2.雁门出击战。公元前137年,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于是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这一役虽败,但李广单骑逃脱,极具传奇,匈奴人都称之为飞将军。

3.右北平之战。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的士兵们都非常害怕,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入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李广的军士听了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处抗敌。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发射,他手持强弩“大黄”射杀匈奴裨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更加地整饬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救兵才赶到,解了匈奴之围。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博望侯张骞当斩,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上述三个战例,李广都是在寡不敌众、险象环生的不利情况下,凭借智勇转危为安的,这就充分表现出了他胆略非凡而又英武过人。

将兵之才,称飞将军

李广家居数年后,匈奴兵又侵入边境,杀死了辽西太守,打败了将军韩安国。于是武帝又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畏惧,称李广“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边患虽然宁息下来,但是,右北平地带,燕山蜿蜒,草木茂密,期间常有猛虎出没,伤害人畜。为了除灭虎害,李广不辞劳瘁,冒着危险,亲自出动猎杀。

一个月黑夜,李广又出去猎虎了,他和随从军士,搜索行进,接近了一座黑森森的大树林。猛然,一阵夜风掠过,树叶纷纷坠落,李广警觉起来,他定睛望着一个隐僻角落,见到茂密的草丛里,蜷伏着一个黑色物体,一动也不动。李广暗想:“这无疑是一只伺机伤人的猛虎了。”于是,挥手示意随从们隐蔽起来,自己搭好箭,认定目标,不偏不倚地射了过去,只见火星溅射,同时,耳边传来重重的金属和石块撞击声。大家赶上去验看猎物,原来射中的并不是猛虎,而是块青色的卧牛石。李广射出的箭碹,深深地钻进石缝里。

大家对飞将的神力和技艺,赞叹不止,无不现出惊讶的神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其二》叙说也是就是此事。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众臣认为李广是名勇将,武帝于是调任李广任未央宫的卫尉。这时程不识也任长乐宫卫尉,他俩从前都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统帅军队,却有截然不同的带兵方法。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编制和一定的行列,只是选择有好水草的地方屯扎,起居人人自便,夜间也不设巡更以自卫,军中的文书簿籍等事也一切从简,然而却在前敌很远的地方就布置了哨探,因此,尽管军事省便,却从未遭到过敌人袭击。程不识对自己的部队管束得非常严格,军队的编制和军纪、军规也都很严密。夜间派人巡更,军吏备办文书簿籍常常通宵达旦,军队搞得很紧张,倒也未曾遭到过袭击。程不识曾说:“李广治军简易得很,但是,如有敌人搞突然袭击,却很难伤害他,他的士卒因此安逸而快乐,大家都愿为他出力。我的军队老是处于紧张状态,由于戒备森严,敌人也不敢偷袭。”李广将军家无余财,也从不讲置家产之事。得到奖赏,都分给部下,饭食和士兵一样,毫不特殊,遇到缺粮缺水的地方,等全军战士吃喝完毕,他才去吃喝。为人廉洁,待人宽厚,毫不苛求,故得到战士的爱戴,愿为他效命疆场。

汉初的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异常坚苦和残酷。远离后方的长途奔袭,急风暴雨般的仓促遭遇,以及众寡悬殊的孤军奋战,成为经常作战的方式。李广无疑是适应这些作战特点的杰出将领。非凡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使他成为受部下拥戴、敌军闻之丧胆的一代名将。

悲情结局,李广难封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分道大举出击匈奴。广几次请求随军出征,因其年老,武帝不肯,后来才同意他的要求,让他做前将军。既出塞,卫青抓得俘虏,知道了单于所在的地方,便亲自率领精兵追击单于,即令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出兵东道。广知道其中内幕,主动向卫青阐述原因,愿承担前锋,先同单于决一死战。本来卫青想和自己的好友中将军公孙敖同去立功,同时暗中又受武帝指示,认为广已年老,命运不好,不能当前锋,恐失良机,因而不听李广所请,广愤愤而去。东道无向导,过沙漠时迷失道路,行军迟缓,落在大将军之后。

大将军卫青与单于作战,单于逃走,卫青横渡沙漠南归,遇到李广和赵食其,责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准备上报武帝,广不答。卫青即派长史去广幕府核实。李广说:“诸校尉无罪,广自迷失道。”李广到幕府后,对他的部下说:“我自幼与匈奴打仗,大小七十余战,今天有幸跟大将军出击匈奴,大将军却强令我走迂回遥远的东路,我部又迷失道路,怎能说这不是天意呢!我今年已有六十多岁了,总不能再受刀笔吏审讯的侮辱了。”说罢,遂引刀自刎,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广统率的将士及军中所有的人都哭了,老百姓听到后,不论年老年轻的都落下了眼泪。

李广以自杀尽职,不仅当时人人尽哀,而且史学家司马迁对他的才干,也给予崇高的评价,对他的不幸遭遇给予深切的同情,使他名垂史册,流传千古,并留有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一刀不仅要了李广的命,更是彻底地断了他封侯的路。为什么只算下中等之才的李广的堂弟李蔡能封侯?李广的一些部下也被封侯?在攻击匈奴的战争中,各部队好多校尉以下的官的才能不及上中等,却能立功封侯?而李广每次战争都在其中,难道就没有一点功可以封侯吗?其实,仔细观察一下李广平生之事,其不能封侯并不是没有机遇,其中的原因大抵如下:

原因一:私自接受军印,不能封侯。汉景帝刚刚登基时,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王刘濞起兵叛乱而引起“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李广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从此威名远扬。可是,由于李广曾经接受过具有反叛嫌疑的梁王授予的将军印,所以胜利还师后,朝廷没有给予封赏。李广缺乏政治上的敏感,汉朝有规定,中央朝廷不得与诸侯交往的。景帝曾为了讨好窦太后戏言“千秋之后传梁王”,因而梁王一直念念不忘,觊觎王位,梁王私授李广军印,拉拢之意是司马昭之心。而李广居然接受,结果引起了当朝皇帝的疑忌。

原因二:官报私仇,不能封侯。李广心胸狭窄,也成为他性格上的污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广在度量上的确不广。李广曾和随从外出打猎,夜归时路过霸陵亭。霸陵尉酒醉,呵斥李广,不让其通行,李广只好夜宿霸陵亭。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后,便请命使霸陵尉一起戍边,霸陵尉至右北平后遭李广杀害。

原因三:缺少战功,不能封侯。郎中令石建死后,皇上让李广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

原因四:杀害已降,不能封侯。李广一生命运不济,他的部吏得机会封侯者不少,而李广始终不得侯爵。他曾询问相命专家王朔说:“难道我的相貌不配封侯吗?或是命中注定不该受爵?”王朔说:“将军自当省察,平生是否作过愧对良心的恨事?”李广说:“过去我镇守陇西时,羌人造反,我曾使用诈术,诱羌兵八百多人投降,加以坑杀,至今追悔不及,感到终身引恨。”王朔说:“最大的罪咎,莫过于使用诈术,最大的灾祸,莫过于杀害已降,这就是将军平生不得封侯的原因了。”

纵观李广传奇的一生,有功有过,然而过不掩其功,是以李广在历代的文史学家和诗人的眼中,均是褒远多于贬。在其曲折的军事生涯中,李广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李广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代君主休养生息,不动兵戈,李广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得不到发挥,无用武之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在“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强硬治国方针下,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和战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形势面前,李广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显然,“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后来居上,建功立业。“人事有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遂成为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不论王勃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嗟乎也好;王维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的惊叹也罢;辛弃疾的“李蔡人品在下中,却是封侯者”的不平也好;郁达夫的“恨司马贫穷、江郎才尽、李广难朝”的感叹也罢;等等,这些都是过多地看到了司马迁写李广的优秀品质特点一面,而没有看到司马迁还写了李广的缺点和问题的一面。

戎马一生,千古留名

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有其个人的因素。所以,对他的分析和评价,也应少一点道德上廉价的同情,多一份历史上冷峻的思考。

是将才而非帅才

世人大多认为李广没有得到重用,是因为皇帝不知人善任,任人唯亲,比如卫青、霍去病等,但是仔细分析李广的事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其个人军事才能局限所致。作为一名久历战阵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不辟刀剑,身先士卒,大概没有人敢和他并肩,大概是个有点像李逵似的人物,但其在深陷绝境时表现出的机智和胆略,又远高出李逵,大概可以和张飞一比吧。而这种近攻格斗上的剽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李广缺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若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竟然挣不到可以封侯的杀敌之数。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风采。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连续多次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这恰好说明,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才。其实更重要的是,他明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正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其作为军事将领所必备的才华,与卫青和霍去病相比,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青年时有为但不能积累智慧和经验的将领,一个小战时可胜而大战时无用的将领,赢得了后人过分的尊崇与敬爱。

的确,李广虽然将兵有一套,例如他自己所得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行军时和大家同吃同饮,士卒没有全部喝上水,他决不先喝,士卒没有全部吃上饭,他也决不先吃,这些举止使他赢得广大士兵发自内心的尊敬,部属都乐于效命。以至他自尽后,“一军皆哭”,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哀”。

可是,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

各其他汉朝将领不同,李广可以说是被匈奴化了。他的带兵特色和作战方略都有很强的匈奴特色,比如军令宽延,逐水草而居。作战勇猛,精于骑射,但缺少汉朝军队所特有的纪律性和整体性特色。而汉军对匈奴的优势,正在于严格的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这也是李广没有战功的原因之一。在取长补短的同时,也摒弃了自己的优点,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可以说,李广具有“天下无双”的才气,“优恍如鄙人”的品质,勇于抗敌的豪迈气概,仁爱士丰的情感,他作战勇敢,沉着、机智,这些都弥足珍贵,但说到治军,他显然还缺少火候。他的功绩多数是以个人勇敢换来的,常常是局部胜利整体失败,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做不成一个好的元帅。因此封不上侯也属正常。

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李广违背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无怪乎劳而无功、际遇坎坷了。

漠北大决战,大将军卫青令李广从侧翼出击,从军事角度讲,并非是看轻李广的才华,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李广作战冲击力强,运动迅速的特点。可惜天不助卿,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作为一代飞将,他将名留千古,永远得到后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