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
杜甫《后出塞》诗云:“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诗中所说的霍骠姚就是汉武帝时期最为耀眼的青年军事将领霍去病。
霍去病,西汉著名将领,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从小生活在奴婢群中,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精通了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他是个性格坚毅、智勇过人的青年。西汉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的斗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匈奴屡次入侵,汉武帝一改以前的和亲政策,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霍去病的才能也在抗击匈奴中得以展现。
横空出世,猛虎出柙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冠军侯去病既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天子曰:“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遬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慑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霍去病,一个遥远的名字。已经模糊的身影。却还有依然滚烫的血性和悍勇。历史、传说,都已经锈蚀斑斑,依然清晰的是风骨和风华。“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首王维的《少年行》同样是对霍去病的崇敬。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的母亲卫少儿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的奴婢,在与平阳县衙役霍仲孺私通后,生下了霍去病。
霍去病从小生活在奴婢群中,生活很艰苦。可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精通了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后来,霍去病的姨母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并被立为皇后。卫氏家族从此平步青云。到十六七岁时,霍去病已经长成了一个相貌奇伟、性格坚毅、智勇过人的青年。后来,他得到汉武帝赏识,就派他做了保卫皇帝安全的侍中官。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再次筹划了一场大规模的对匈反击战(即历史上著名的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一再请战,卫青就给了他八百骑兵。凭着一腔血气骁勇,霍去病率领着自己的第一批士卒,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他有着建功立业的雄心,以及不顾危险的豪迈,你可以说他是年轻,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但是正是这种豪迈使少年成功了,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杀死了匈奴相国和当户,杀死单于祖父一辈的籍若侯产,活捉单于叔父罗姑比,斩首两千零二十八人,而霍去病的八百骑兵则全身而返。这样的功劳在大军失利的衬托下更加耀眼,大喜过望的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划食邑一千六百户。
在这次战争中,年青、骁勇,没有经验的霍去病,能一战封侯确实有运气的成分,八百骁骑虽然悍勇,但大漠中敌我不明,极可能遭遇匈奴主力,被聚而歼之、血本无归,(汉匈战争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苏建、李广都有这样的经历,赵信也是在寡不敌众部下将尽的情况下复归匈奴的),而且出发时也没有明确目标,基本是寻敌决斗,长途奔袭,打的是遭遇战、突袭战,勇则勇矣,实在是险到了极点。我们不得不感叹:真的是天赐名将,战争要催生这样的一代名将,就绝不会让他在自己的首飞中折翼,为他以后大展身手打下了基础。
不过,此战对霍去病以及整个汉军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在此战中,长途奔袭战术小试锋芒便显示其巨大的威力,霍去病误打误撞,无意中走对了路、摸对了门,对于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天才来说一次胜利可以总结的地方太多了,从此后轻装简从,长途奔袭的战略思想成为霍去病的主要对敌战术并在以后的历次战役中屡试不爽,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总结一下长途奔袭战法的基本条件:队伍必须骁勇,要求有极强的单兵作战能力,行动迅捷、出击凶猛、号令严明、整齐划一,几百人乃至数万人进退有如一人,机动性强,快打快收,决不恋战。而这个战法的性质也决定了其必然是以少打多,因为人一多,就容易削弱部队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那么,闪击战的迅疾和爆发力就发挥不出来,因此,纵观霍去病的以后几次战役尽管统兵不断增加,可其以少打多的性质从来没变过。
此一战霍去病横空出世,如猛虎出柙,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勇武无敌,大破匈奴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骠骑始为出定襄,当单于。捕虏言单于东,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郎中令为前将军,太仆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襄为后将军,皆属大将军。兵即度幕,人马凡五万骑,与骠骑等咸击匈奴单于。
……
骠骑将军亦将五万骑,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无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出代、右北平千余里,直左方兵,所斩捕功已多大将军。军既还,天子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三,取食于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属骠骑将军,会与城,不失期,从至梼余山,斩首捕虏两千七百级,以千六百户封博德为符离侯。北地都尉邢山从骠骑将军获王,以千二百户封山为义阳侯。故归义因淳王复陆支、楼专王伊即靬皆从骠骑将军有功,以千三百户封复陆支为壮侯,以千八百户封伊即靬为众利侯。而骠侯破奴、昌武侯安稽从骠骑有功,益封各三百户。校尉敢得旗鼓,为关内侯,食邑二百户。校尉自为爵大庶长。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搌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卒皆无封侯者。
初出茅庐的霍去病首战告捷,崭露头角,自此汉武帝对霍去病的用兵天分一直啧啧称奇,也许是为了再试探一次霍去病的天赋和勇气。然而,河西战役对霍去病来说有着很大的意义,可以说是霍去病功名显赫的重大战役。河西地区在黄河以西,祁连山、合黎山之间,地势低平,是汉朝通向西方的黄金通道。这里原来是由月氏人居住的,后来被匈奴侵占,成了匈奴右贤王和他所属的浑邪王和休屠王的老巢。汉武帝想与大月氏及西域各国取得联系,以便共同对付匈奴,于是发动了河西战役。
右贤王拥有十万骑兵,是匈奴单于的强大右臂,河西战争就是要斩断这条右臂。如果不采取武力的手段赶走他们,不但汉王朝的统治受到威胁,而且还会长期中断汉朝与西域的来往。霍去病深知这次战争的重要性,他不辞劳苦,一年之中两次出征。春天,他从陇西出发,直插河西走廊;然后,避开敌人主力,沿焉支出麓一气奔驰千余里,到达居延海,与那里的匈奴交战。由于劳师袭远,人马有些困乏,作为主将的霍去病身先士卒,带头冲锋。
经过激战,他六天连破匈奴五个王国。接着越过焉支山一千多里,与匈奴鏖战于皋兰山下,歼敌近九千人,杀匈奴卢侯王和折兰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另外还缴获了大批的物资和牛羊。同一年的夏天,霍去病率几万骑兵,从北地出发,奔驰两千余里,直抵居延海,一直打到小月氏的边境,共杀敌三万余,俘虏匈奴王五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一百二十多人,并得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霍去病用兵灵活、随机应变、避实就虚、军无定势,不按常理出牌,在运动中屡出重拳,闪击制胜,打得匈奴人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匈奴对这种神出鬼没的运动战很不适应,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河西大捷为汉军的大兵团长途奔袭战术提供了可贵的实践机会,也证明了该战术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汉军因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相应的后勤补给、粮草运输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初步获得了解决方案。
在惨败之后,匈奴又有两千五百余人投降归汉,这次歼灭战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
这次战役,使匈奴贵族严重受到挫折,匈奴单于对于浑邪王屡次战败、损失惨重非常不满,要治那些使河西之地失去的浑邪王等人的罪。在汉军重压之下,匈奴内部日益不稳。匈奴单于因浑邪王多次战败,损失四万人马,十分恼急,盛怒之下有了杀掉浑邪王的打算,浑邪王和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
这件事是匈奴统治集团由分化而衰落的开端,也是西汉对匈奴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关镀之一。浑邪王跟当时一同受责的休屠王为谋生路,派人到汉朝接洽。这时候汉朝大臣李息领兵在陇西黄河沿岸修筑城堡,接待了浑邪王的使者后,便火急地报告汉武帝。汉武帝觉得匈奴的情况还很复杂,受降的风险比冲锋陷阵作战更大,因为情势容易变化,随时有被袭击暗害的可能。汉武帝由于担心他们诈降,于是派霍去病领兵迎接浑邪王和休屠王的投降。霍去病到达河西之前,休屠王就突然反悔,不想降汉了。
浑邪王情急,便刺杀了休屠王,收编了休屠王的军队。等到霍去病率领精锐骑兵一万多人渡过黄河,列阵前进,浑邪王的部队也列阵等候,接近浑邪王的部队。双方阵营遥迢相望,步步逼近,情势很是紧张。正在这紧要关头,浑邪的一些部下看到汉军后便改变了主意,当中有许多本来不是诚心愿降的人,暗中煽动,纷纷溃逃。浑邪王方面的阵营马上骚动起来,大有呼啸惊散的情势。
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霍去病立刻挺身飞马驰入浑邪王的阵营,亲自和浑邪王谈判,最后斩杀不想投降的部下九千人,稳定了局势,浑邪王答应率部四万多人归顺汉朝,另一面马上派浑邪王单身乘驿站上的快车上长安去见汉武帝。
随后霍去病亲自率领着投降的匈奴兵约四万余,缓缓地东渡而去,回到长安。霍去病在这次受降的军事指挥中,充分表现出了他的勇敢机智。河西受降的成功,使霍去病的战绩上又添一功。浑邪王归降汉朝以后,武帝在长安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庆祝大会,欢宴匈奴官兵和部落群众,浑邪王等人被武帝封为侯。
霍去病这次受降成功,最终使河西地区得以长期安定,汉朝也从此打通了到西域的道路。汉朝根据当地习俗分设五属国,后来又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了对该地的控制。从此,汉王朝的版图上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当然,经过这样一场血与火的对战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在当时的汉军中,他成为了尚武精神的化身、一代军人楷模。而几次战争中霍去病都连连取胜,汉武帝看出了霍去病的勇敢和才能,对这位年轻的虎将也格外爱护和信任。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公元前119年,汉朝又发动一次规模最大、征途最远、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要深入大漠,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从根本上打垮匈奴,解除边患。
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霍去病的骑兵,奋勇冲杀,连续作战,歼敌七万零四百人,歼灭了左贤王的精锐,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左贤王和手下一部分将官狼狈败逃,霍去病紧追不舍,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并在此刻石记功,留下了霍去病赫赫战功的标志。霍去病的英名与此永存。“封狼居胥”就成为历代军事辉煌功绩的代名词。
卫青东路军也取得伟大胜利。这次战役,使匈奴元气大伤。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匈奴贵族很难再牧马中原,饮马黄河,汉朝边患基本解除。霍去病因功加封五千八百户,拜大司马骠骑将军,地位和舅舅卫青相同,但威望与权势却超过了卫青,许多卫青部将纷纷投靠霍去病门下。
当然,此时,霍去病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非常信任霍去病的能力,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碰上了左贤王部。然而,这场大战也称得上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了。
霍去病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虽然是一种仪式,但更是一种决心。
从长安开始,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的终生奋斗梦想,人生的最高追求。而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将军大司马。
战功卓著,壮年逝世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或塌鞠。事多此类。
……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
霍去病少言多行,从不说空话。汉武帝曾经想亲自教他孙吴兵法,他回答道:“打仗应该随机应变,而且时势易变,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适了。”武帝要为他建府第,他却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所以很得武帝宠信。
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霍去病出身富贵,善于用兵却不能够体恤士卒。他率军出征的时候,皇帝御膳房给他准备了数十辆装满膳食的大车,回军以后,车内扔掉了很多吃剩下的米和肉,但是他的士兵却还有忍饥挨饿的。他在塞外打仗时,士卒缺粮,有的人饿得站不起来,而骠骑将军还在画定球场,踢球游戏。这是一种天生的毛病,是家族给他的烙印,考虑到霍去病的身份、年龄和心理成熟度(军事才能上的成熟不等同于其他方面的同步成熟),不要强求一个天生富贵的小孩成为一个圣人,如果让霍去病有机会多活上几十年、也许他也会向李广看齐,何况,尽管霍去病不体恤士卒,好像并不妨碍这些士卒替他卖命。其实从汉朝士兵的角度来说,也许更愿意在霍去病的麾下,因为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渴望一战成名,功成封侯。一是霍去病运气好,从不打败仗。另外,皇帝宠信他,就算打了败仗,也不见得会受到惩罚。
霍去病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但是创造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二十四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
霍去病谥封景桓侯。武帝痛失良将,深心惨怛,伤悼不已。他才二十四岁啊!正值青春盛年,可谓来日方长,踏平匈奴,生擒单于,正赖此人啊!谁想到他壮志未酬,便英年早逝。武帝感到自己的灭胡大业中痛失此人,实无异于泰山崩塌,梁柱摧折。汉武帝是如此的宠爱他,将他安葬在自己寝陵的旁边,让他长伴茂陵。
在霍去病出殡之日,曾追随他征战万里的将士们列队为他送行。将士们全都黑衣黑甲,排成整齐的军阵,从长安一直到茂陵,一派庄严肃穆。那一天,阴霾四塞,愁云密布,仿佛苍天也为这位不世出的名将的陨落而垂示哀容。将士们怀着悲痛,也怀着崇敬,目送霍去病的灵柩缓缓行过。他曾是这支战无不胜的大军的灵魂,他曾统帅着他们去创造了一次又一次辉煌的胜利。此刻,他们来接受他最后的检阅。霍去病葬于外形仿祁连山状的高大墓中,墓前还有汉武帝为表彰其战功而立的十四件大型圆雕石刻。上书其座右铭:“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他的舅舅卫青在十年后去世,卫青和霍去病的墓都在汉武帝的茂陵旁边,霍去病的墓很像祁连山,而卫青的墓很像匈奴境内的庐山。两山之中,是牢固的汉室江山。霍去病好像就是为了打败匈奴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他短暂一生中,从十八岁第一次出塞,十九岁歇了一年,二十岁三出河西,春天的时候在河西走廊纵横了近四千里,带着一万人冲杀于匈奴各部,回来的路上更是在今兰州城西北郊的皋兰山跟匈奴两个部落王鏖战一场,一万人最后只剩下三千人,可以想象其战斗的激烈。稍事修整过后,又在夏天再次出塞,这一次在军事史上堪称经典的大迂回作战,让霍去病在沙漠戈壁中一路砍杀驱驰了近七千里路。在带着他的胜利之师浩浩荡荡地回到长安后不久,被他杀败的两个匈奴王就要求降汉,霍去病再次出河西迎降,然后,二十一岁又休息了一年,二十二岁时做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功勋最卓著的一次出征,带着五万骑兵,北向追杀匈奴左贤王部数千里直至今贝加尔湖。
二十四岁就辞世,一颗璀璨流星就此勋落。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漠北大战后,双方均受损伤,匈奴遣使和亲,汉朝派任敞出使,与匈奴谈条件。然而匈奴不仅不接受汉方的条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于是武帝决心发动又一次对匈的战争。“汉方复收士马”,积极的备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身为主将的霍去病突然去世,这次很可能彻底摧毁匈奴势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战夭折了。霍去病的突然离世,对汉匈双方来说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关于霍去病的死,朝廷肯定会对外公布一个死因,不然如何向即将出征的将士们交代。但事无巨细的司马迁居然没有写明,让这位天才军人的死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疑案。但后世却又忍不住对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种种猜测,有以下两种说法。
病死之说?
关于霍去病之死,流传最广的、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说。
这种说法最早出自西汉时的褚少孙,他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补记,借霍光之口说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体是什么病,没有记载。这段话出自霍光上奏给皇帝的奏折,有案可查,褚少孙也没必要说谎,因此基本上还是有可信之处的。因此,官方说法为病死。
一说霍去病将军在最后一次征战匈奴时,误饮了有瘟疫的河水,当时并没有发病,而是若干年后,因杀死李敢,武帝怜才之心,让其躲避,谁知这一去,路上因为感染某种病,引发多年来藏在体内的病毒而死。
但此说也经不得推敲,因为就算有瘟疫,为什么没有大面积蔓延?为什么随同他一起征战漠北的将领没有染上?为什么潜伏期会长达两年?再者,霍去病是一员纵横沙场的武将,能骑善射,在战场上经常是一马当先,身体素质过硬,肯定不是一个弱质纤纤的天然病夫,要不他如何跟人打仗拼命去,况二十三岁正值壮年,身体还处于上升期,怎会不堪积劳。
因此病死之说难以服人,况若真是病死,司马迁为何三缄其口?对他的葬礼等诸事记述详细,却单单漏掉这个主因?一个说得通的理由是,病死之说只是一个托词,在当时根本就没有人相信,司马迁也不例外。但本着对史实负责任的态度,他没有将虚假死因写在史书中。而且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探究霍去病的真正死因,因此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缺口。那么,若霍去病不是病死,又是谁杀呢?官方又为何要遮遮掩掩?
害死之说?
这位少年将军是和匈奴联系在一起的,从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武帝再没有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略作战,少年将军好像把汉武帝一代对匈奴的仗都打完了,像一位演员,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的表演,从此不再出现。但是他永远以冷峻傲岸强悍的少年姿态留存于千古的记忆之中,他没有机会享受丰富的人生,却避开了他的大多数亲戚和同僚们最后悲惨的下场:族灭、宫刑、失侯、弃市。汉武帝族灭卫氏外戚、汉宣帝族灭霍氏外戚时,都不再顾念这个少年曾经为帝国立下的功勋。这个汉武一朝的天字第一号幸运儿因自己的早逝而画上了一个遗憾却又完美的句号。
史记: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
我想,这个“上为讳”说明将军当时功高镇主,已经无法再封赏了,只好置大司马位置与卫青共事。他太好胜,如果再打胜仗恐怕只好把江山让给他了。当年韩信就是因为功高镇主,以至刘邦不得不除掉他才心安。本来骠骑将军的军权、智慧和锐气就很了不得,偏偏他终于克制不住自己射杀了李敢,很可能使汉武帝如“芒刺在背”,汉武帝是个猜疑心很重的人,我认为:那种猜测霍少是被汉武帝偷偷害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自古以来,功劳最大的臣子往往下场都很可悲。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匈奴气数已尽,霍去病和卫青已经是官位的顶级,汉武帝已不能再封赏他们了。至于霍少死后的殊荣,是因为汉武帝的确喜欢他,喜欢却并不代表不杀他,他也许哭得是:“去病啊,你是我心上的孩子,可是你为什么要这么优秀呢?朕,不得不杀之啊……”
霍去病究竟何因落得壮年而逝的悲凉。或有说,因为他杀戮过重遭了天谴,或有的说,因为过漠北的时候中了难以治愈的病毒,更有人说,霍去病就是巴顿一样的人物是为战争生的,当没战争打的时候也就是该殒命的时候。不管哪种说法是真的,终止年近二十四岁就死了,这不得不说是大汉的遗憾。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李白一首《胡无人》,让人于千载之下犹能想象出霍骠姚的虎虎生气。连他墓前那石雕的骏马,也以其内蕴神韵博大气魄而彪炳青史于不朽。“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霍骠姚”已成了英勇果敢一往无前的代名词。他只活了二十四岁,却长命两千多年。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超越。人生如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