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
周亚夫是汉朝军事家。《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载:“太史公曰: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司马迁对他称赞的同时,也为他惋惜,说他因为过于耿直,对皇帝不尊重,不善谋身,结果导致悲剧结局,令人慨叹。
治军严谨,阅兵扬名
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条侯亚夫自未侯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亚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侯矣,有如卒,子当代,亚夫何说侯乎?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指示我。”许负指其口曰:“有从理入口,此饿死法也。”居三岁,其兄绛侯胜之有罪,孝文帝择绛侯子贤者,皆推亚夫,乃封亚夫为条侯,续绛侯后。
周亚夫是名将周勃的次子,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
周亚夫起初当河南太守,未曾封侯。许负为他看相,说:“您三年以后被封侯,封侯八年以后任将军和丞相,掌握国家大权,位尊而权重,在大臣中没有第二个能和你比。此后再过九年,您将会饿死。”周亚夫笑着说:“我的哥哥已经继承父亲的侯爵了,如果他死了,他的儿子应当接替,我周亚夫怎么谈得上封侯呢?既然我已像你说的那样富贵,又怎么说会饿死呢?请你指教我。”许负指着周亚夫的嘴说:“您脸上有纵纹入口,这是饿死的面相。”过了三年,周亚夫之兄绛侯周胜之犯罪处死,文帝要选择周勃之子中贤能的人,大臣都推举周亚夫,于是封周亚夫为条侯,作为绛侯的继承人。
有这样一句谚语:一头羊率领的狮群打不过一头狮子率领的羊群,说明战争中将领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二世纪,汉朝与西部匈奴贵族通过联姻维持和平,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别人的挑拨,跟汉朝绝了交。公元前158年,匈奴起兵侵犯汉朝边境,杀人掠物,边境的烽火台都放起烽火来报警,远远近近的火光,连国都长安也望得见。汉文帝于是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军队去抵抗。为了保卫国都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扎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灞上,徐厉驻扎在棘门,周亚夫驻扎在细柳。
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到这些地方去慰劳军队,顺便也去视察一下。他先到灞上,刘礼和部下将士一见皇帝驾到,就以盛大的礼仪迎接。汉文帝的车队闯进军营,没有受到任何阻拦。汉文帝慰劳了一阵走了,将士们忙不迭欢送。接着,汉文帝一行又来到棘门,受到的迎送仪式也是一样隆重。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周亚夫军营的前哨看到远远有一队人马过来,立刻报告周亚夫。将士们披盔带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准备战斗的样子。汉文帝的先遣队到达了营门,守营的岗哨立刻拦住,不让进去。先遣的官员威严地吆喝了一声,说:“皇上马上驾到!”营门的守将毫不慌张地回答说:“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军令。将军没有下令,不能放你们进去。”官员正要同守将争执,汉文帝的车驾已经到了。守营的将士照样挡住。汉文帝只好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给周亚夫传话说:“我要进营来****。”周亚夫下命令打开营门,让汉文帝的车驾进来。护送文帝的人马一进营门,守营的官员又郑重地告诉他们:“军中有规定,军营内不许车马奔驰。”侍从的官员都很生气。汉文帝却吩咐大家放松缰绳,缓缓地前进。
到了中营,只见周亚夫披戴着全身盔甲,拿着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汉文帝面前,拱拱手作个揖,说:“我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按照军礼朝见。”汉文帝听了,大为震动,也扶着车前的横木欠了欠身,向周亚夫表示答礼。接着,又派人向全军将士传达他的慰问。
****完毕,出了营门,文帝感慨地对惊讶的群臣说:“这才是真将军啊!那些灞上和棘门的军队,简直是儿戏一般。若敌人来偷袭,恐怕他们的将军也要被俘虏了。可周亚夫怎么可能有机会被敌人偷袭呢?”汉文帝在这一次视察中,认定周亚夫是个军事人才。好长时间里对其都赞叹不已。
一个月后,匈奴兵退去。文帝命三路军队撤兵,然后升周亚夫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权,负责京师的警卫。
第二年,汉文帝害了重病。临死的时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嘱咐说:“如果将来国家发生****,叫周亚夫统率军队,准错不了。”
周亚夫汉军扬名,阅柳扬名,景帝继位后升他为车骑将军。
智平叛乱,立下大功
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后,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郄。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周亚夫出兵平定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同姓诸侯王叛乱的作战。
自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先后翦除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王,消除了隐患,并大封同姓子弟为王,企图用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护其统治。同姓王封地面积占去全国疆土大半,势力日渐强盛。到文帝时期,诸侯王国已成割据状态。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采用太中大夫贾谊“剖分王国策”划小诸侯国。景帝继位,又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藩建议,将诸侯王部分封地收归朝廷管辖,先后削夺楚东海郡(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赵常山郡(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南)及胶西王所属六个县,招致诸侯王不满,反对最强烈的是吴王刘濞。刘濞乃高帝刘邦之侄,封土广大,财力富足,经营吴地(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四十余年,蓄谋夺取中央政权已久。吴王利用诸侯王不满削藩之策,乘机游说胶西、胶东、甾川、齐、济南、赵等诸王,图谋武力反叛汉廷。景帝三年正月,景帝下诏削夺吴会稽郡(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豫章郡(郡治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削地诏书方至,刘濞即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征发二十多万人,并联络闽越、东瓯助战,起兵广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楚、赵六国亦反叛,形成七国联合反叛汉廷之势。景帝先用姑息之策,杀晁错,允许恢复诸王封地。吴王意欲夺取皇位,并不就此罢兵。景帝遂决心武力平叛。吴王率军西渡淮河与楚军合兵,在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击溃梁军数万人。旋即乘胜围攻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城南),意图打通西进通道,抢占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与胶西等四国之兵及赵军会师洛阳,合兵西入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因梁王刘武拼死据守,吴、楚军被阻。胶西、胶东、甾川、济南四国之兵,因齐王背约,未能西进洛阳,先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故城),赵军亦未从邯郸(赵都,今属河北)南下,而将兵力屯集西部边境。七国会师洛阳企图亦已落空。景帝据此以中尉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向东进击吴、楚。周亚夫对景帝说:“吴楚勇猛,行动迅捷,我们很难同他们在面对面的作战中取胜。我想让梁国拖住吴兵,再率兵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就可以制服吴楚了。”景帝同意了这个战略建议。
遇赵涉依议出奇兵
周亚夫到灞上时,有个名叫赵涉的人拦道对他说:“将军东诛吴楚,胜则宗庙安,不胜则天下危,能用臣之言乎?”周亚夫当即下车,向这人行礼请教。赵涉说,吴王刘濞得知将军领兵出发,必然伏兵于东去路线上崤山至渑池险要之处,伺机伏击。况且兵贵神速秘密,将军为什么不从此向右行进,走蓝田、武关一线,奔向洛阳,不过相差一二日就可赶到。到了洛阳,先控制武库,击响战鼓。诸侯听到消息,会以为将军从天而降。周亚夫采纳赵涉的建议,南出武关,经南阳到达洛阳,据有洛阳武库,抢先占了荥阳,控制敖仓,还抚慰游侠剧孟。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搜索之后果然捕到吴王所遣的伏兵,于是任赵涉为护军。
避敌锋锐,疲敌制胜
吴楚联军“先击梁棘壁,杀数万人”,围攻梁军于睢阳。梁王刘武请求周亚夫派兵救援。这时周亚夫曾向邓都尉(原是周勃门客)请教破敌之策。邓都尉说:“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精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饷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疲极,破吴必矣。”周亚夫说:“善。”于是确定了“坚壁昌邑南,轻兵绝吴饷道”的战策。他带军向东北进至昌邑,深沟高垒而防守。梁王一再派使者来向周亚夫请求援助,周亚夫按既定策略,不发兵。梁王上书向景帝报告,景帝派使者诏令周亚夫救援梁国。周亚夫不执行诏令,仍然坚守营垒不肯出兵,而派遣弓高侯韩颓当率领轻骑兵断绝吴军后面的粮道,然后将大军推进到下邑。
这时吴楚联军已感到进退两难,乃回军向下邑,要与汉军主力决战,多次向汉军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兵应战。夜间,汉军营中突然惊动,互相攻击,扰乱到周亚夫帐旁。周亚夫安卧不起。过了一会,就安定了。吴军拉到汉军营垒的东南角,摆出在东南进攻的态势,周亚夫却安排在营垒的西北角加强戒备。一会儿吴军的精锐部队果然调到西北方发起进攻,但不能攻入。吴楚联军因为饥饿,不得已引军撤退。周亚夫乘机发动精锐部队追击,大破吴军。吴王刘濞丢弃自己的军队,带着几千名士兵逃跑,到了长江以南,在丹徒进行防守。楚王刘戊走投无路而“自杀”。汉军乘胜追击,俘虏了大部分吴楚将士,平定了许多县邑,并悬赏黄金千斤捉拿吴王。过了一个多月,越地民众斩了吴王刘濞的头前来领赏。这次用兵,前后三个月,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到这时候,将领们都承认太尉周亚夫的计谋正确,只有梁王刘武从此与周亚夫有了嫌隙。
汉军凯旋,朝廷重新设置太尉官,正式任命周亚夫为太尉。过了五年,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二月,周亚夫升任丞相,深受皇帝的器重。
西汉时期的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是一场反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的战争。在此次战争中,汉军抢占关东战略要地荥阳,控制南北要道,争得了战略上的主动,造成了东阻吴楚、北拒齐赵,屏蔽关中的有利态势。然后以一部分钳制齐赵,而把吴楚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并根据楚军剽轻、吴军精锐的客观情况,采取了“以梁委之”,吸引和消耗吴楚联军,乘敌疲惫而后击的正确作战方针,最终各个击破,迅速平定了七国之乱。但反观吴楚等七国,为了维持诸侯割据而发动战争,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其次,七国内部钩心斗角、矛盾重重、各怀鬼胎、步调不一、缺乏统一的计划和指挥。叛乱初期所提出的分进合击,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包围关中,先取荥、洛会师长安的构想,由于各诸侯国或临时背约,或轻易改变,或屯兵观望而化作泡影。战争中,吴王既不听田禄伯、桓将军进军之计,又忽视了对粮运要道的设防,孤军一路,全力攻梁,结果顿兵坚城,贻误战机。战争中丧失了主动权,那么最终的失败命运也就成为必然。
在这次战争中,下邑之战是其中的关键一役,名将周亚夫先抢占中原战略要冲,委梁于吴、楚,坚壁不出,断其粮道,然后乘其饥疲进击,迅速获得平叛作战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
性格率直,英雄末路
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少!”
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薄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在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有病退职,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开始景帝对他非常器重,由于周亚夫的耿直,不会讲政治策略,逐渐被景帝疏远,最后绝食而死,落的个悲剧的结局。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导致景帝疏远周亚夫呢?
在废立太子的事情上。景帝逐渐疏景帝立长子刘荣为皇太子,但因其母栗姬逐渐失宠,景帝就想废掉太子,另立王皇后之子刘彻为太子。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立太子是大事,因为将来国家社稷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都掌握在他一个人的手里,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巨大的灾难,况且废长立幼一般是不允许的。周亚夫位居相位,自然得管这件事情,他认为太子并无过失,随意废立,会引起混乱。就这样,与景帝发生了争执。后来景帝说废立太子是家事,不需外人插手,周亚夫这才无奈罢休。周亚夫的劝谏不仅未能说服景帝,反而使景帝觉得他太过张狂,太蔑视皇帝,因而深为愤怒。这样一来,周亚夫的处境也就可想而知。
一代名将竟落此下场!其实,周亚夫不明白的地方在于,越是有为的帝王越对权力充满着野心,攫取的权力越多,导致帝王的人格越残缺。而周亚夫自己却偏偏有意无意地拨动了帝王对权力占有的这根心弦,最终汉景帝将他下狱致死,也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也许只此一事还不足于使功勋卓著的周亚夫命丧黄泉,在这件事过后不久,有三件事导致了周亚夫的悲剧:
其一:见死不救,得罪梁王。周亚夫只知谋国,不知谋身,七国之乱时,周亚夫拒绝直接救援梁国,而是以洛阳为根据地,坚持不战,派人切断吴楚联军粮道,使七国叛军不战自乱。这本来是非常高明的战略,但梁王认为周亚夫见死不救,对周亚夫怀恨在心。因此,梁王每逢入朝,经常与母亲窦太后说起周亚夫,极尽中伤诬陷之事。时间一长,假话也成真话,何况梁王所说并非假话,只是对事实的理解不合实际而已。窦太后听信了梁王的谗毁,经常向景帝说周亚夫的坏话。
其二:是在封王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上。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但景帝不愿意,说窦太后的侄子在父亲文帝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封侯。窦太后说她的哥哥在世时没有封侯,虽然侄子后来封了侯,但总觉得对不起哥哥,所以劝景帝封王信为侯,景帝只好推脱说要和大臣商量。在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说刘邦说过,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景帝听了无话可说。这样一来,不光皇帝不悦,还得罪了窦太后,王皇后及她娘家。而这二人对景帝的影响都很大。
其三:是在封匈奴王为侯的事上。匈奴王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他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又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说:“丞相议不可用。”否定了周亚夫的意见,封王唯许卢等人为侯。周亚父便称病不朝,这又是一个错误。此举显出他对皇帝没听从他而有怨气。作为臣子竟敢公开和皇帝叫板,皇帝心中也会有不满和防范。
说起来,周亚夫也算是汉景帝的股肱重臣,他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以后又官至丞相,为汉景帝献言献策,也算是忠心耿耿了。但汉景帝在选择辅佐少主的辅政大臣的时候,还是把他抛弃了。使景帝如此不念周亚夫的奇功,痛下杀手的原因何在呢?
在古代,每个皇帝年老之后,皇位的继承问题就空前复杂起来,老皇帝们都会费一番心血,汉景帝就碰到了这个问题,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担心军权在握的周亚夫对自己的儿子不利,当时太子才刚刚成年需要辅政大臣的辅佐,再加上周亚夫之前的种种表现。景帝愈加不放心,于是,在自己死前,设计了“食不置箸”来试探周亚夫,试探结果证实了汉景帝的担心。
“食不置箸”整个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
一日,景帝特赐食于周亚夫。周亚夫虽已免官,尚居都中,见召即到。周亚夫来到宫中,看景帝独坐在那里,便行了拜谒之礼,接着,走到自己的位子上坐了下来。
景帝跟周亚夫闲聊了几句,就命摆席。席间并无他人,只有一君一臣,周亚夫感到有些慌惑,等到食物摆上来时,周亚夫发现自己面前只有一只酒杯,并无筷子,菜肴又只是一整块大肉,根本没有办法吃。周亚夫觉得这是景帝在戏弄他,忍不住就想对主席官发火,可一看景帝坐在那儿,也就只好转头对主席官说:“请拿双筷子来!”主席官早受了景帝的嘱咐,装聋作哑,站着不动。周亚夫正要再说,景帝忽然插话道:“你难道还不满意吗?”周亚夫一听,又愧又惊,又恨又羞,急忙起座下跪,脱下帽子谢罪。景帝刚说了一个“起”字,周亚夫就起身而去。景帝盯着周亚夫愤愤而去的背影,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分析这整个事情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汉景帝试探周亚夫的方法是很巧妙的,辅佐少主的大臣,一定要稳重平和,任劳任怨,不能有什么娇气,因为少主的年轻气盛,万一有什么做得过分的地方,只有具有长者风范的人,才能包容这些过失,一心一意地忠贞尽责。从周亚夫的表现来看,连老皇帝对他不礼貌的举动,他都不能忍受,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以后又怎么能包容少主的过失呢?赏赐他的肉,虽然不方便食用,但在汉景帝看来,他也应该二话不说,把它吃下去,这表现了一个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他要筷子的举动,在汉景帝看来就是非分的做法,到辅佐少主的时候,会不会有更多非分的要求呢?这一点是汉景帝不能不防的,为了江山社稷永固,为了儿子能坐稳天下,景帝虽知周亚夫不可能谋反,仍坚决地除去他。杀心既定,只等寻到借口。不想借口很快来了。时过不久,周亚夫之子为父从工官那里购买五百具甲盾备作殉葬品。苛待雇工,不给工钱。雇工们知道他偷买天子用的器物,一怒就上告周亚夫的儿子要反叛,事情自然牵连到条侯。雇工的上书呈报给景帝,景帝交给官吏查办。官吏按文书上内容一一责问条侯,条侯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说:“我不任用你了。”并下令把周亚夫交到廷尉那里去。廷尉责问说:“您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您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狱吏逼迫越来越加紧。比秦桧的莫须有更荒谬。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开始差官召他入朝时就要自杀,被夫人阻拦,这次又受羞辱,更是难以忍受,于是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现河北景县有周亚夫墓。据说周亚夫死后,消息传至修地,当地人悲痛万分,每人一捧土堆起一座高大的衣冠冢。真正的周亚夫墓在何处,如今已经不考。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称赞的同时,也为他惋惜,说他因为过于耿直,对皇帝不尊重,结果导致悲剧结局,令人慨叹。
我们在慨叹周亚夫悲剧命运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历来功高震主者从没有好下场,周亚夫也不例外,这是历史的必然,****的标志之一就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不为其用就得毁掉,若在酒宴上周亚夫不去索要筷子,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手抓牙啃像条狗一样将那块大肉吃下,那么,他也许会活得很自在,但他没有,于是他只能死。要么丢掉尊严得生,要么带着尊严去死。这就是****之下人的生存方式。****的君主想要一个人的命又是再简单不过,有罪名得死,没有罪名创造罪名也得让你死,于是就有了“地上不反地下反”,就有了“莫须有”。表面上他们死在小人奸臣手中,实际上,他们是死在****君主手中。无数的英雄,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去了。
一代名将,力挽狂澜。周亚夫因治军严谨而留下细柳营的千古佳话,匡扶汉室竟是如此下场,许多人都为其痛惜和不平。但若细心分析周亚夫之死也有自己的原因,即其性格上的缺陷。对政治懵懵无知,不知变通,对官场生存法则毫无了解,同时也是封建社会帝王为家国天下永久和安定的必然选择。只是可叹周亚夫这样的性情人物,能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却无法在政治斗争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