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优秀教师心理素养修炼
32217500000003

第3章 教师应关注的心理健康意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作为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主要依据,作为一个社会中的群体,衡量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当遵从一般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因为教师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名成员。

但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特殊性。由于理解和观点的不同,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西方心理学家兰肯(RanKin。P。T。)认为,从心理卫生角度来看,优秀教师应具备:①喜欢儿童和青少年;②自我调适良好,可作为学生心理健康之表率;③具有教育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④明确儿童自身成长与发展,并且能够运用不同的技术对儿童及他们的需求进行了解;⑤能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教室气氛;⑥能帮助各个学生满足其基本的情绪需要;⑦能够辨别出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并且能够明确如何帮助他们。

国内心理学工作者唐迅指出,现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含:①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②悦纳教师职业;③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④健全的教育意志;⑤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⑥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我国心理学家俞国良教授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该具备下面的几个标准: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具备十分和谐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具体表现在:①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②能够客观地对别人进行了解和评价,做到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③在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多多尊重、赞美、信任,较少有嫉妒、猜疑、厌恶等负面的情绪;④积极与他人进行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3)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能够正确地体验和控制自我。对于现实的环境有一个正确的感知,能够在理想、现实与自我之间保持很好的平衡。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①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②具备比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③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④能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使自我评价与学生及同事对自己的评价保持一致;⑤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4)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性特点等极具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理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环节进行设计,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5)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都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并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好。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①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②不要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之中,更不要迁怒到学生身上;③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④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⑤也不要将教学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家庭生活中去。

不难看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仅要包含一般社会成员所应有的标准,还应有一些附加的标准,要能体现出教师的职业要求、工作特性和社会期望等。所以,这些附加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应当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认同以及对学生的和社会的期望反应包括在内。具体表现为:心理健康的教师是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认同度高,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有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对学生表示出热爱和尊重,有爱心,相信自己的学生,并且充分相信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够充分准确地理解社会大众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有奉献精神并能积极顺应社会发展。将上述的附加标准连同一般标准融合在一起,就能够成为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

(1)对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很热爱,能够给予学生爱和尊重,努力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宽容但不纵容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严格但是不苛刻,教育学生要灵活而有原则,能够使自己从爱的教育中获得安慰与自我实现,从而在教学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2)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能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3)能积极地悦纳自我

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正确评价并且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要承认每个人都是具有差异性的,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胡乱与别人进行比较,要允许自己比不上别人。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会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心理健康的老师能够做到对自己的情绪适度控制和表达,能够做到喜不狂、忧不伤、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

(5)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学生进行客观了解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6)有坚定的信心和意志

那些心理健康的老师能够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并且能够妥善处理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来面对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

(7)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态度积极;能尊重别人,真诚待人,欣赏别人和宽容别人,与周围的同事、领导、学生、家长及自己的家人、同学、朋友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然,一个教师的心理究竟是否健康,评判的标准除了以上几条之外,还有另外其他的方法,例如可以与其他大多数的教师进行比较分析;和同龄人的心理状态比较;可以根据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个人经验,也就是用我们每个人已形成的“模式”去判断各种心理行为是否正常;还可以利用心理测验工具和实验仪器来检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否正常。总体来说,在判断的时候能够将以上的几个标准综合使用,会更为客观和可靠。

教师心理问题的特点

研究显示,虽然在教师人群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况还是健康的,但即便如此,国内外教师心理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概括起来,当前我国教师主要存在认知问题、情绪问题、个性问题和行为问题这四类心理问题,以下各章将逐一阐述,这里就教师心理问题发展的总体特点作一概括性描述。

1.普遍性

我国目前教师总数逾一千万,这其中的大部分教师职业素质都基本达标,可是也存在不少教师有心理问题的现象。据调查,有20.77%的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或很不满意,58.5%的教师觉得工作中苦恼多于欢乐,28.6%的教师经常有苦恼,15.2%的教师经常生气和发火。教师在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社会期望值不断提高诸如此类因素的影响之下,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心理负担也更加沉重,心理矛盾冲突增多,从乡村到都市,从小学到大学,不分地域、年龄的限制,越来越多的老师出现了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严重性

最近,在广州市天河区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有关专家运用SCL—90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对在场的教师进行测查,结果表明,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同时,调查也显示,有69%的教师普遍感到自己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出现嫉妒和焦虑情绪的频次也比较高,有31.5%的教师感到自己有轻度的心理障碍。据有关部门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率低于普通人群;而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又低于小学和高中教师;21%的教师已患有心理疾玻还有调查显示,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中年教师;男教师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极其显著地高于女教师;农村小学教师尤其是民办教师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3.弥散性

教师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自己所扮演的特殊角色的效率,而且也会对学生的心理状况造成直接的影响。国内近年来的众多调查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有10%、15%和2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尽管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复杂和多方面的因素,但经过大量研究证实,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呈正比的,那些性格好的教师通常也能培养出性格较好的学生,反之亦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团队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和家长的代理人等多种角色,而教师要扮演好其中任何一种角色,都需要有健康的心理为前提。由此可见,教师心理问题还是具有十分明显的弥散性的。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外在方法

1.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正逐渐形成,塑造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的途径。当然,想要把这一点做好,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是一种社会的支持系统,也是促使教师心理走向健康的必经之路。国家和社会应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法律的颁布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要合理,从而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让教师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工作有价值,从而建立起职业自豪感。这能够根本上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

2.学校内部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的物质条件、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工作职责、人际关系等都应多从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切实的心理感受。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就应当为教师解决诸如住房、工资、福利待遇等现实问题,更应当为学校教师提供一定的关于教学和管理的自主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建立一种客观公正、正面激励的教师评价制度来满足教师的成就动机。同时注意教师角色的专业性,严格限制时空上存在分离性的教师兼职,恰当分配角色任务,缓解或消除教师的角色冲突。学校的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对教师的支持与关心能够十分有效地将教师的心理压力减轻,防止教师产生心理问题。

3.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幸福的婚姻生活,能够对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当个体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收到鼓励和帮助,将个体的心理压力减缓。对于中小学的教师来说,这一方面更加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而那些没有配偶和家庭理解的教师就很难在情感上获得舒缓,也很难在心理上得到安慰,由此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忧郁等一系列消极的情绪,对心理健康不利。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在方法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所谓自我概念,指的是在个人的心目中,对于自己的印象,这其中包括对于自己的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一系列的认识,这是一种系列的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将个体的不同习惯、能力、观念、情感以及思想结合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任何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与此同时,因为个体对自己有了一个很深的了解,也能够对别人做出客观的评价,对于别人的错误和缺点能够接纳和理解,也能够对世事中的不满、不平和不完美的地方坦然处之。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也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有正相关。因此,教师就应该多多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来加深自身的修养。教师也可以坚持收集有关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能用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是否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对于自己教学方法的利和弊,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方法了解得越深刻,教师的自我认识也就会越客观,自我概念也就会越坚定,评价工作也能够做得更加全面,对自己也会更加自信。

2.强化自我维护意识,掌握自我调节策略

教师首先要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整,保持自己心理上的平衡。教师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二是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情绪。比如,要多提醒自己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批评学生,等到自己情绪稳定,能够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的时候再对学生进行批评,要防止自己的言行过激。其次,进行合理宣泄。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样的紧张情绪持续的时间过长或者是紧张的强度过高,还有可能造成身心上的疾玻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心的方面宣泄,例如可以在适当的环境之下大哭或者大笑,也可以对自己亲近的朋友或者是亲人倾诉自己的内心想法,或者给自己写一封信等等。身的方面,就可以多参加体力劳动,纵情高歌,出去逛街或者是到户外旅游等等。再次,教师可从其他地方寻求满足感。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成就感。培养自己有创造性的爱好,例如写作、集邮等等,个体会因为这些个人爱好而深入体验到满足感。最后,教师要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教师的性格特征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职业适应水平,而且还决定自己个人的长远发展和身心健康。因为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应当以良好的性格特征:擅长与人交际、乐于帮助别人、具有很强的责任感、情绪稳定、热情、健谈、诚实可信、敢于创新、善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宽容别人、自信、勤劳、具备坚强的意志力等等。在教育工作中,尤其要注意防止形成狭隘、嫉妒、无主见、无责任心、抑郁孤僻等不良性格,注意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

3.加强身体锻炼,促进健康体魄

人的身体健康与自身的情绪关系密切。身体健康是情绪愉快和稳定的基矗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通常会表现出精力充沛、心情开朗。若一个人长期身体虚弱、多病,则容易引起抑郁的心情。教师的教育工作很繁忙,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围绕学生来度过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妥善安排时间,加强身体锻炼,合理分配精力,科学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建立有序的、有张有弛的工作秩序,切实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将自己心理健康的水平提高,教师应当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够时常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衡量并作出一定的调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突出并且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对当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及其表现作了简单描述,并从内外两个因素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提出了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学校内部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营建幸福的家庭等外在因素及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强化自我维护意识、加强身体锻炼等内在因素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如何疏导自我心理压力

人们经常会说教师不但是科学还是艺术,可是在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教师时常会遇到一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自己很想上好课,可是学生却不买账;很想跟自己的学生沟通,可是学生却对自己不理睬;很想推动学生的发展,可是学生却不配合,自行其是。这些都会给教师造成种种心理压力,甚至心理障碍。

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对学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它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也会令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等受到影响。曾有人说,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是由老师造成的。

承担着繁重教学任务和教育未成年人责任的教师,压力非常大,因此教师的自我压力疏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应该提高到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更高的高度。

教师心理问题的存在,不仅压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大大降低其工作效率,同时也会直接威胁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身为教师,在为自己的学生担当心理保健师的同时,还要学会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自我保健和疏导。

1.教师应具有健康的心态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要承认每个人之间都是有差异性的,要允许自己不如其他人。

(2)具备优秀的教育认知水平——能够面对现实并且能够积极地适应周围环境和教育工作对自己的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备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的职业,对于学生充满爱意——能够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的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5)能够对于各种情绪和情感进行自我控制——繁忙而艰巨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具备良好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也就是要明确教学工作中的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7)能够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并有效地进行改造——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改革以及创新的教育环境,能够为改造那些不良的教育环境以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出谋划策。

2.教师自我压力调节要“勤”

(1)通过经常学习、内盛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职业的感情,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注意为人师表,扮演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以便能主动驾驭和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也就是说能够用十分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学生,要相信大部分的学生是能够教育好的,在课堂上,要提倡教师用微笑以及赞许的目光来鼓励自己的学生,更要用赞扬和肯定的言语来肯定学生的进步。正确的学生观,能使教师懂得尊重学生和接纳学生,并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克服对学生产生烦躁情绪和过激言行的缺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在改善自己与学生家长关系的同时,要帮助他们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并能够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充分将学校和家庭的合力作用发挥出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3)掌握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些技巧,例如经常记录教学经验心得、虚心向优秀教师求教、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多观摩各种各样的示范课、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进行自学训练等等。

(4)要有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心理保健意识是指要明白只有自己才能够救自己,所有外部的帮助都不是直接的,唯有通过自己的调整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就是要懂得善待自己,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避免某些自挫性的认识,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既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没有必要为取悦他人而违心行事。心理保健技巧也就是在遇到心理困扰和挫折的时候,能够具备正确的认识以及态度,要善于通过宣泄、鼓励、补偿、转移、升华以及暗示等方式方法,来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将自己的心理压力减轻,或者将压力转化成动力来促进自己的本职工作。

(5)培养养花、书画、集邮、下棋、旅游等多种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以此舒缓紧张的神经和提升生活质量,让身心得到科学的调节。需要提醒的是,最好能掌握时间管理的技巧,力求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以避免过重负荷。

(6)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尽管对于自身身体的疲劳、疾病具有很大的忍耐力和抵抗的能力,但是教师一定要理智地认识到身体上的疲劳、疾病对于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须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这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还能分散对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

3.学会运用自我心理疏导方法

教师为了能够对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要求加以适应,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心理调节。

(1)换位思考法。当你在遇到生活中不公平的事,或者是人际关系之间的不协调、不愉快时,可以来做一个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来为别人想一下,在对方的角度中寻找到自我认同感。

(2)时间遗忘法。时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方法。积极地忘记过去和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不要让痛苦的记忆影响到你的现在和将来,更不要将那些不良的情绪带到工作生活中。

(3)自我解脱法。学会自我放松,在适当的情况下、在适当的人面前想说便说、想笑便笑、想哭便哭;要做到劳逸结合,在自己不想做事情的时候就给自己放个假,休息一下;可以追求卓越,但不必刻意追求完美。

(4)淡化功利法。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很合理和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对待学历、职称、职务、工作乃至人生,都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功利性思想。

(5)自我回避法。要在众人的面前多多思考、注意观察,切忌不要盲目地表现自己。人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当自己在众人面前盲目表现之后,却后悔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损于形象而忧心忡忡。

(6)读书学习法。多读书看报,不仅仅能够增长自己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且对心理保健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佳篇美文,咀嚼优美词句、体味感人故事、思索箴言警句、享受幽默笑话、神游海阔天空,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忘却忧愁烦恼获得生活动力,扬起自信的风帆。教师更不妨将现实中的烦恼抛开,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提升起来。

(7)美化仪表法。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善于通过美化容貌仪表,把自己打扮得年轻、漂亮、精神一点。很多知识分子都会有一种担心被别人瞧不起的心理状态,而美化自己的仪表就能够有效地引起别人的关注和尊重。

(8)环境更新法。当自己面临巨大压力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换一个环境。在室内养一些花草,到户外欣赏一下美景,心中想象一些美好的事物,将自己心中的烦心事回避掉。俗话说:耳不听,眼不见,心不烦。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把自己置身于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陶醉于蓝天白云、碧波荡漾、花香鸟语的自然怀抱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会使你产生豁达明快的心情,一切忧愁和烦恼都会随之烟消云散。

(9)生理保健法。当遇到烦恼或者郁闷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跳一跳舞,打一场球或者去游游泳,舒缓一下紧张的神经;或者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哑剧、滑稽电影;或者读一读内容轻松愉快、饶有风趣的小说;或者练字习画,写诗作赋,撰写文章,抒发情感。这种通过生理上的感官调节的活动能够舒体宽怀,将心中的忧愁抒解,怡情养神。

(10)自主激励法。要坚信自己是最好的,也是最值得依赖的,要树立一种顽强的自信心。积极正视和勇敢面对自己遇到的困难、压力和挫折。我坚信,对于每个人来说,机会都是均等的,只有那些有准备的人,才能够成功地将机会抓祝很多时候,教师只有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激励、自我控制情绪、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并有效地展示自己的优势,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每个教师都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你所承担的任务或你正在从事的工作,在你的心目中一定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尽力保持心理的平衡,学会自我释放和调节心理压力。

§§第二辑提高教师情绪调控的心理素养

所谓情绪调控,是指能够善于掌握自我,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对生活中的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够进行适可而止的排解,能够以一种分乐观、幽默的情绪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心情不好必然影响教学情绪。因此,教师要有调控情绪的能力,面对现实,学会克制和自我调节,不断提高挫折承受力。同时,避免不良情绪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