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教师这个职业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成长。但是最近几年来,教师的心理状况却十分不乐观。
上海市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组曾经在1996年对市区所属的小学3055名教师进行心理方面的健康测试,结果显示,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8%。2000年6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也公布了对辽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小学教师高达51.23%。重庆市某项心理健康调查在2005年调查时也发现,教师在存在心理健康人群中位居榜首。而据《检察日报》报道,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左右……
上述的数据充分证明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发展到十分严重和迫切的地步,已经成为比较明显的社会性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
那么,为何如此多的教师都有心理问题呢?
相关心理专家分析说,导致教师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因素便是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根据对部分城市中小学的调查,教师每天在校的工作时间均在10小时以上,人均日劳动时间量比其他岗位一般职业超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平均少1小时。如果再加上教师下班后的备课、批改作业、家访、个人进修学习、辅导学生课外活动等,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而且双休日和暑假的休息也常常没有保证。
更为关键的因素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整个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一味强调风险、责任,相对来说忽视了教师身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获得,这也是造成教师压力剧增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教师的确应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教师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人的心理需求。当下一些教师的行为之所以会遭到非议,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教师身为一个平凡人的心理需求受到了漠视。教师一方面被看作“神”,高尚无比;一方面又被看作木偶,剥夺了情感。人非圣贤,长此以往,谁又能保证自己不出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能够对教师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还有人际关系压力和自我压力共同组成的压力群所形成的紧张心理,负面情绪长期积累所造成的心理承受力的负担太重,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和心理方面都出现了功能性的障碍亦或是情感障碍等一系列不良的反应。
只有心理正常的教师,才能教导出合格的学生。教师的心理问题不容乐观,更不容忽视。如果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一定会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很多消极的影响,不仅会对其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发挥造成影响,并且更能够影响到教师的人格健康,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健康。
造成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我们需有这样的意识,即这些职业心理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首先都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高度重视。通过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教师营造一个融洽、温馨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要给那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更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因为心理健康因素引发的职业倦怠以及职业倦怠引发的心理危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其次,作为教师,要不断增强职业的认同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更是长远而不可逆的,因此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职业。他们对于教师应当如何做,做什么样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以及想法。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并且,教师心里也会有一杆秤,会随时随地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监督,甚至会比其他人更加严格和苛刻。
1.学校的关心
学校作为教师的工作单位,应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教师置身于和谐的、奋发向上的大集体中,并从中汲取化解压力的力量和自我发展的勇气。学校管理者要引入人性化管理理念,增强人文关怀意识,缩短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多与教师进行感情的双向交流,取得教师的心理认同;努力改善学校的人际环境,及时协调处理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教师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国外有不少的研究都证实,学校的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对于教师的支持与关心,能够有效地将教师的心理压力减轻,也减少他们发生健康问题的几率。
2.教师自我调节
(1)要正确认识自我,常言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每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人格特点、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是最了解的,可是时间证明,在大多数的情况之下,自己通常并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会存在很多的盲点和偏差。中小学教师可以运用“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学生眼中的我”“领导和同行眼中的我”“家人眼中的我”等心理透视的方法,全面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然后制定出改变自己的目标以及计划,最后达到自我完善,增强职业的适应能力和胜任力。
(2)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中小学的教师是我国教育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的这个职业也是太阳下面最为美好的一个职业。和自己心爱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竞争、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培育一代幼苗茁壮成长,用这种成就感战胜自卑感,改变对教师职业的消极看法,学习形成“教师——引导者、组织者、监督者、协作者、保护者”等新的教育理念。看法改变了,随之心态也就会改变了。
(3)自我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面对压力,教师应做出理智性反应,采取有控制的、不失常态的、以化解压力为目标的积极性行为,尽量避免攻击、回避、冷漠、固执、自卑等不良的非理智性反应,把注意力从消极心境中移开,用新的目标达到自我心理平衡。要注意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技术,通过训练学会转移注意力、与人交谈等方法,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要对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的培养加强,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将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地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在行动上不屈从于周围人的压力,克服各种不符合目的的内外困难,排除其干扰,为达到目的而不懈努力。
3.社会的支持和关心
(1)重塑教师职业形象,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作为中心小学的教师,应当积极适应这一转变。社会相关部门要引导公众改变对中小学教师的刻板印象,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通过不同的媒介来宣传报道教师的优秀事迹,使教师的良好形象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将教师的社会舆论压力减轻。
(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在全社会积极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对尊师重教的先进事迹进行学习和宣传,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教师光荣的社会精神,将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提高,令教师的劳动以及价值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和尊敬。
好教师应是心理健康的人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言行,都需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行为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巨大深远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知识学习造成影响,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才能让学生从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伴随着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不管是在工作场合或者是在家庭生活中,不管是在经济抑或是教育方面都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会严重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各种心理问题频现,如教师自杀、虐待学生、变态体罚学生等。
与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相比,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造成的身心伤害更甚,因为那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前那种传统知识的传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时代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迅速,如果教师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就可能落伍,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
(2)教师的压力增大。现代教师既要承受家庭生活和教学工作的压力,还要应付各种大大小小的检查,同时又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家长,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教师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的巨大的障碍。
(3)教师角色的复杂性。亦师亦友,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并经常担当学生父母的角色;教书育人,身为教师,他们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在当代社会,教师还要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参与教育教学的改革,同时教师还要承担为人妻、为人夫、为人子、为人女、为人父、为人母的各种家庭角色,极易造成角色混乱和冲突,威胁自身的心理健康。
(4)教师自身因素。对于转型时期的一些社会问题,如果教师不能适应的话,例如心理安全感不足,自己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差距很大,随着学生和家长的权利得到重视和提升,教师的权益不断被削弱,这就会威胁到教师的心理安全感。再如人际关系敏感脆弱,教师面对的人际关系复杂,不但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还要处理好与领导、学生家长的关系。
如可让自己的心理健康呢?
1.正确理解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健康不仅仅是人的躯体不产生疾病和缺陷,并且还应当在生理和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处于十分完好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具有良好的个性。稳定的性情,温和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意志,丰富的情感,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控制能力良好,能适应复杂的环境。
(3)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够时常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人缘很好,也能够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
(4)道德高尚。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明辨真伪、善恶、是非。
2.健康的自我维护
戴尔·卡耐基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同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哭,它也会对着你哭,如果你对着他笑,那么他也就会对着你笑。”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以灰色的眼光看待问题,就只能看到灰色的处境。让我们换一个新的角度,换一种不同的心态,那么眼睛看到的世界也就完全焕然一新了。
(1)学会应对压力。我们渴望人生之路是平坦的,但平坦的背后总会有坑坑洼洼。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压力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克服的,当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抱怨是毫无用处的,身为教师应该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克服工作生活中的不同压力。压力并不只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所有的人都会遭遇。压力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与其被压力压垮还不如去积极应对。时常用一些积极的暗示提醒自己,例如“我一定能行”“我能够胜任”,能够将自己的压力和紧张的情绪缓解。
人生旅途,成功与失败同在,顺利与困难交替,欢乐与痛苦共存。压力来临的时候,不要将其背在自己的背上,而是要将它踩在自己的脚下,让压力抬高你自己。
(2)学会控制情绪。在学校、社会、家庭中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把学生当作“出气筒”是缺乏自控力、不理智的表现。戏剧大师尼斯拉夫斯基说:“当一个人回到家的时候,他得把鞋套留在室外的过道里;当演员来到剧场的时候,他们也需要将自己的所有的不愉快都抛在剧场外面。”应该把自己的一切烦恼、痛苦都置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以平静、乐观的心情投入工作。
定期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宣泄,可以写日记或者向自己的好朋友倾诉心中的苦闷,多参加运动,旅游,换一个漂亮的发型或者是穿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等等。
3.学会心理调适
(1)分享喜悦,分散痛苦。一份喜悦两个朋友分享,两个人都会得到一份喜悦,一份痛苦两个朋友分担,一个人只承担半份痛苦。所以,要经常参加朋友之间的聚会,向自己的好友倾诉自己的苦闷,缓解一下沉重的压力,将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暂时放在一边或者暂时将不愉快都忘记,多做一些户外的运动,向自己的亲友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事实证明,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多心理支持的人身心更健康。当自己的心情好起来之后,再去思考怎样去避免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常会收获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保持平常心,目标合理化。倘若是由于自己未能达到成功的目标而感到懊恼,那么就应当看看自己这个目标的设置是不是合理。在众多的教师中能够被评为优秀教师的毕竟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一生。用一颗平常的心面对自己的生活,不要同周围的人相比,将自己的现在同过去比较才能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3)生活更丰富,人生多支点。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使自己的人生有多个支点。教师需要在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对自己的工作给予重视,也不能将个人的家庭和业余生活忽视掉,要时常同周围的同事和朋友沟通交流。业余时间多参加社交活动和朋友聚会,可以帮助我们忘却烦恼,愉悦身心,以保持充沛的精力,使体能得到加强。
要具有批判反思能力
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中小学教师需要培养一种批判反思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应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才能将自己专业的素养提高。
教师要具有批判反思能力,就必须不断地对各种教育的观念、言论、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分析其背后蕴涵的深层次背景知识,并进行优劣比较,选择或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还需要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进行批判审查,要敢于质疑、澄清、否定,更要敢于将那些旧有的思维和行为打破,运用自己反思的结果将那些不良的教育行为纠正,并在实践之中加以运用,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实践。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教师经常进行批判反思,可以提高教育业务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批判反思能够将教师现实中自我与理想中自我进行沟通的目标实现。因为教师一旦具有批判反思意识,就必然会解放思想,以新的视野观察社会、关注人生,从而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新的角度理解自我,不断地对自我世界的形象重新定义。与此同时,批判反思能够令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充分地来体现双重的角色:既是教学工作的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是学习者同时又是研究者。就学习者的角度而言,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就研究者的角度而言,教师要自觉自发地在学习中去研究。教师持续成长的前提是成为持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此外,批判反思能促进教师充分发挥教育的创造性。教育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主动出击,自主更新,灵活而巧妙地面对教育问题,在批判中开拓教育的新思路,创造教育的新经验,形成教育的新模式,在教育中前进,在创造中发展。
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形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养成批判反思的习惯,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
1.与自我对话
要想对现在的我表示理解,就一定要理解过去的我。为此,教师要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对自己的行为、方法和策略进行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自我对话包含下面两种方式。
(1)教学录像。教学录像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为反思对象,通过摄像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帮助教师站在客观立场上去找出自己大量的体态和言语上的不足。教师能通过教学录像审视自己在课堂上的全部行为,去发现隐藏在这些行为后面的失误,并对此进行验证或修改。
(2)教学日记。日记尽管具有十分明显的独白性,但是同时也具有沟通的对话性,这种对话能够将外在的我与内在的我联系在一起。教师写反思日记,不仅可以为事后回顾、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而且叙述本身也是对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经历予以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和再理解的过程。写反思日记需要包括下面三个部分的内容:首先要将发生的时间真实地记录下来,包括将观察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叙述性地将时间或者是存在的事实描述出来。其次,由于任何事件本身是无法呈现自身意义的,因此还应该在日记中从个人角度解释事件,包括对事件的看法、感受、理解。再次,要从简单的报道和解释中跳出来,诚实地对自己的反应和问题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在事件中的表现以及内在动机的反思和对一些问题根源的深层的探究。
2.从学生眼中认识自己
教育教学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过程,而是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学生作为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效果的具体体现。教师若能采用多种方式从学生中获得真实的自我,那么教师就可以检查自己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方法是否正确、教学机智是否凸显,从而在教学中通过批判反思提高自己。但是在教学对话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看问题,从学生的眼中看自己的行为,与学生进行平等、坦诚地对话。教师需要真切地体会到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以及发展的意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主体的鲜活的个性,而且一定要充分地信任和尊重自己的学生。唯有在这样的大前提之下,学生才能够向老师说出自己诚实的意见,教师也能够真正做到虚心客观地对待并且接纳学生提出的意见,从而令教师从学生的眼中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
3.从同事眼中认识自己
批判反思是以教师个人为主的,但它并不排斥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与研讨;相反,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来认识自己。因此,打破相互隔阂、敢于承认自己的问题、寻求与同事的合作与帮助,是批判反思的具体策略之一。对于不少教师而言,进行批判反思的最好的机会就是自己和同事进行对话的时候。通过对话,教师把同事作为一面批判的镜子,反射出自己行动的影像。
想要对话,教师首先就要先将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状突破。首先,教师要主动邀请同事观看自己的教学。邀请同事到课堂中观察自己在教育教学的过程,让同事们指出自己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自己能够进一步改进教学。其次,教师要主动请同事倾听自己的困惑。一方面,教师要诚实和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意向;另一方面,教师要表现出接纳、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这样的氛围能够有助于消除自己与同事间的戒心,打破沉默、实现同事之间坦诚以待。
4.从文本中认识自己
缺乏理论修养的教师对自己的批判反思会流于形式。特别是在当前教师群体相对封闭的情况下,教师若不能从同事中获得大量而有益的差异性的信息,那么,文本可能就是教师获得另类观点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大量理论文献的阅读,教师可以就实践问题和同事进行一场感兴趣的对话,从对话中获得一些对自己很有启发的观点,对自己设定的教学框架进行审视,检查自己常用的教学,进而避免理论上的停滞和行动上的故步自封,促使自己实现自我理解、自我反思以及持续性的成长。
教师应具有批判反思的能力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而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应积极地进行批判反思,努力提高自己。
教师威信的形成与维护
教师威信的含义及教育功能
所谓教师的威信,指的是教师个人抑或组织改变、控制人们心里以及行为的一种影响力,主要包括教师职业威信和人格威信两个方面。身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时常会因为其优良的心理素质而赢得自己学生的信赖和尊敬。而学生的这种信赖与尊敬就成为教师威信的具体表征。教师的威信既是客观的同时又是主观的。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并不是说教师自我感觉自己有威信就是有威信的,而是因为教师本人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以及人格魅力而对学生产生的一种必然的影响力,所以,教师的威信是客观存在的;从学生角度来说,教师威信的高低,是由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大小来衡量的,是学生对教师的主观看法,因而教师威信又是主观的。威信是教师知识、能力和个性品质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的效应,是以教师良好的品质、作风、知识、能力自然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自觉自愿信服、尊重教师。所以,威信并不能同威严划等号,如果用教师的职权来威胁和压服自己的学生,只会令学生产生畏惧和回避的心理,不仅不能够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威信,反而会将学生的身心发展压制,损害了自己作为教师的形象,对教育教学起到一种负面的消极作用。
教师威信的高低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威信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能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下面几项作用。首先,教师的威信影响学生的认识,是学生接受其教诲的前提。有威信的教师能使学生产生信任的心理感受,对他们的指导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接受。其次,教师的威信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造成影响。有威信的教师常常被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视为心目中的榜样而加以模仿,所以有威信的教师一言一行都能起到教育作用,这样的“言传”和“身教”,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品性。最后,教师的威信也会对学生的情感体验造成影响。学生得到有威信的教师的赞扬,能够令他们产生愉快和自豪感,他们的批评也会令学生产生悔悟、自责和内疚感,这样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强化,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塑造具有推波助澜的良好作用,进而也能够将教育的效果放大。
由此可见,有威信的教师能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影响学生。但是,教师威信有不同的内容和程度。有一些教师,无论是在品德还是学识和能力方面都具备很高的威信;还有一些教师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生会对其某一方面的才能表示敬佩,但是其他方面则未必会有威信;有的教师只在一部分学生当中会有威信。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同年龄、性别、个性特点的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也不同,所以教师的威信在不同的学生中有不同的深度和广度。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师会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我们认为教师威信主要表现在教育热情、思想品格、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教育作风六个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待上面六个方面的重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小学生喜欢的教师是:教学方法灵活,活泼,开朗,能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游戏,对学生宽容热心;小学生不喜欢的是那种教学方法呆板、喜欢训斥人并且偏心的教师。中学生喜欢的教师是:知识渊博,讲课生动,逻辑性强,品德高尚,有事业心;不喜欢的教师是:教学枯燥无味,经常责骂学生,对学生没有同情心,处理问题不公正,自私。在这其中,初中生会更加偏重于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而高中生看中的更多的是知识与教学方法。可见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教师威信的看法是有差别的。这既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有关,也与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该阶段的发展任务、发展需求有关。
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1.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教师威信的形成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影响。党和国家对教师的重视和关怀、社会对教师劳动的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提高、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态度等都是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社会条件。教师的主观因素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具有根本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有以下几种。
(1)教师想要获得威信,基本条件便是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以及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集中地表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做到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的教师心悦诚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浅出地侃侃而谈,能够帮助学生将难点解决,能够结合教学内容谈古论今,同时也能够介绍科学发展的新的成果,那些具有高智力、应对能力以及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的教师,是学生理想的榜样,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眼里是智慧的化身,自然也就会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2)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能否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对教师威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教师的威信是在师生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教师经常不断地满足学生各种合理需要,是教师能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心理基矗如果教师能够对小学生爱护、关心和体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就会很融洽,教师的威信也能够在学生中很迅速地建立起来。有威信的教师如果对自己要求不严,或是在与学生交往中犯有过错而又不认真改正,威信就会因此下降,甚至丧失。与之相反,那些威信不高的教师,如果能努力改变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很好地满足学生各种合理的要求,他们的威信也会随之提高。
(3)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对获得威信有重要影响。教师的仪容姿态、作风、生活习惯,并非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教师仪容不整、生活懒散、不讲卫生以及自己意识不到的习惯性的不文明的语言动作会损害教师的威信。教师可以通过录像、录音的方式看到自己上课过程中的言语、姿态、妆容以及表情等等,令教师意识到自己言行姿态的不当之处,从而能够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纠正。
(4)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对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威信有很大的影响。在头几次见面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特别敏感。由此而产生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以及有关的态度,往往成为影响教师威信的重要心理条件。倘若教师在头几节课前都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态度沉着冷静,亲切而自然,教学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教育方法得当,那么就能取得“第一次感知效果”,就能建立起初步的威信;反之,就会使学生大失所望。在大多数情况下,恢复丧失的威信要比获得威信困难得多。
2.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
一旦教师的威信形成了,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形成教师威信的主客观条件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只要某一方面的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说,当教师的威信形成之后,对已形成的威信进行维护和发展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主要包括:巩固已获得的威信;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发展低水平的威信为高水平的威信;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丧失;提高威信的教育影响力等。教师要维护和发展自己已经形成的威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自身的威信。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源,一种无穷的力量。学生总是会对那些知识渊博、教学有方的教师表示敬佩和喜欢。如果一名教师博学多才、开朗活泼、爱好广泛、作风踏实,那么以他为中心,就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许多学生。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充实以及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努力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每一门专业,每一门学科都极快地增加或者更新着新的内容,层出不穷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要求教师广采博取,兼收并蓄,不仅仅要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精通掌握,同时还要有十分广泛的文化知识修养,并且能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方面给予学生丰富的养分,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树立教师威信的最重要的基矗
(2)始终坚持为人师表。教师想要赢得时间长久的威信,就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道德修养,做到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培养自己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心理品质,自始至终将自己的职责履行好。我们知道,学生在心理上和道德行为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模仿教师,如果教师在与学生的长期交往中,能真正地始终如一地做到为人师表,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感染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对你产生尊敬、佩服和爱戴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令自己最初建立起来的威信常青。
(3)与学生交往中,要努力做到心理换位。教师想要进一步将自己的威信提高,就要懂得角色的转换:在教学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授与学习的关系;走进学生宿舍,教师就是一个长辈,要给予学生切实的关心帮助和指导;在与学生日常的交往过程中,师生之间就是朋友,要能对自己的学生表示尊重、理解和信任,以一颗诚实平等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善于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思考问题,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要求,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以此加深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将自己的架子放下,真正地实现与学生之间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如此这般,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才会是一位知识渊博、教学方法得当、平易近人的教育者、指路者以及领路人,教师的威信自然而然地也就会得到很大的增强。
(4)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教师要对威信有正确的认识,威信不是威严,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而不恰当地运用教师的权威,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教师的亲近感,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尊敬心理,最终导致教师威信的降低。唯有将威信的实质认识清楚,妥善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将自己的威信维护和提高起来。
目前,社会对教师的期待的要求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②从“严格的管理者”到“灵活的组织者”;③从“思想品德教育者”到“心理辅导者”;④从“经验积累者”到“教育研究者”;⑤从“教人者”到“终身学习者”。教师角色的形成也可以通过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树立起榜样的作用和通过教育实践等几个方面来促进。同时我们对教师威信的内涵、教育功能和影响因素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师威信维护与发展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