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优秀教师心理素养修炼
32217500000002

第2章 关于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

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

要想提高教育的质量,最关键的还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应具有现代教育知识、创新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可是让人担心的是近年来国内外的不少研究发现,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调查一:在美国,1938年,美国教育协会(NEA)对5150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有37.5%的教师有严重的焦虑和精神紧张的现象,还发现,约有30%的教师想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同时有40%的教师会提前退休和提前离职。

另外还有37.5%的人对于个人的健康、睡眠情况以及自己的工作效率等问题感到十分忧虑;30%的教师在情绪和社会方面不适应;20%的教师需要特别帮助,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另外还有30%的教师感到十分不快乐,而且不容易同其他人相处。

调查二:2000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SCL—90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测查,调查结果表明:51.3%的教师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中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占了16.56%的比例,更有甚者,其中有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脖,这些调查结果表明了教师群体心理问题的严重性,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具体表现如下:

(1)心理障碍发生率高,接受调查的教师其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目前我国正常人群20%左右的心理障碍发生率。

(2)教师心理障碍的问题在教师群体中的分布十分广泛,小学教师多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又多于高中教师,在城市中任教的教师比在乡村任教的多,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男教师。

(3)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多样化,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和逆反心理较强。

上述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问题已经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并且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倘若不能尽快地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改善,一定会危及到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问题并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教师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及表现

教育是一种精神消耗。研究证实,与学生相比,教师的心理抵抗能力并不比他们强。教师在更多的情况之下,比学生更需要进行心理方面的咨询。面对心理问题,教师比学生更束手无策。教师心理状况堪忧的现状已经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证实。如2000年,王有智对陕西部分地区158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测验,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SCI—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青年教师和男性教师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国家中小学生心理教育课题组曾经在2000年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发现有51.23%的教师存在着心理方面的问题,其中有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的心理障碍,中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占了16.56%的比例,其中有2.49%的教师已经到了心理疾病的严重程度。2002年,研究者对浙江6所中学167名教师进行测试,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2.56%;山区学校教师和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学校教师心理问题尤其突出,青年教师较中老年教师心理问题突出。2004年,向祖强、邢红采用SCI—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州市各区的400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广州市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比较低,与国内正常成年人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存在着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已经得到了证实,教师不健康的心理也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这应当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从一些研究教师心理健康文献的资料中不难发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是十分复杂的。一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与心理症状。主要的症状是抑郁和焦虑,更为常见的便是抑郁和焦虑之间的交叉变动。心理问题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等。如果教师不及时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或者情绪宣泄不当,很容易就会引起一些身心的疾病,例如高血压、偏头疼、心绞痛、消化性溃疡等疾玻不良情绪的积累也很容易引起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等。

(2)人际关系问题。教师的心理问题的症状也不只局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并且还会渗透到人际关系交往中,影响到教师与自己家人、朋友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事不能友好相处、互相尊重、共同合作,有的甚至发生纠纷;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不能够以朋友式的态度平等对待,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有的教师甚至与领导发生冲突等。由于教师与经常接触的人不能协调关系,久而久之便形成孤独、无助、郁闷、焦虑、自卑等不良心态。紧张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与教师的偏执、多疑、嫉妒等不良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经常在紧张的关系中生活,又会将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强化。

(3)人格障碍。所谓人格障碍,也称之为病态人格,指的是由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而导致的个体人格特征明显地偏离正常的人群特征,形成一个十分极端化的行为模式,在情绪反应、动机以及行为活动上发生异常的状况。教师常见的人格障碍有以下几种:①偏执型人格,即强调自我,自命不凡,主观固执,敏感多疑,报复心强;②反社会型人格,对人不真诚坦率,极端自私,无社会责任感,有明显的反社会规范和法纪的倾向;③分裂型人格,思想比较保守,行为退缩,感情十分冷漠,比较爱做白日梦;④自恋型人格,常夸大自我价值,盲目自负,将他人的权势、财富为我所用,却对对方不尽责任义务;⑤依赖型人格,主要是缺乏自信,过多依赖他人;⑥强迫性人格,经常会伴有不安全感以及不完善感而对于自己过分地克制,亦或是紧张烦躁,亦或是谨小慎微,发生错误的时候总是会先责备自己。

(4)职业行为问题。教师心理健康可以使学生受益,若教师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是学生。在教学职业活动当中,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①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上课马虎对付,教学形式死板;粗暴地对学生进行惩罚,并且经常会小题大做,盯住学生的小错误不放,打击并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②在教学过程中拒绝别人的意见,甚至是领导的建议,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③降低了对学生的期望值,认为学生就是“烂泥扶不上墙”,以至于不再继续关心自己的学生。④对教师职业失去兴趣,每天都想着另觅高职,因而自然会将消极情绪带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5)职业倦担教师的职业倦怠指的是,当工作压力来临时,教师因不能顺利应对而产生的一种极端的反应,是教师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负面的情绪、态度以及行为衰竭的状态,最为典型的症状便是对自己工作满意度的降低,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①生理上,经常疲劳、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晕等;②心理上的表现为感觉工作毫无意义,没有任何价值,感到工作乏味、枯燥、重复、繁琐,进而会感到自己的前途渺茫,没有任何的希望,对工作产生厌倦、抑郁、压抑、焦虑、烦恼等一系列负面的情绪;③行为上,对工作敷衍了事,不思进取,不愿钻研。此外,教师的职业倦怠还直接影响其教学品质,使其创造性降低,危害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1.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需要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既光荣又十分重要,不仅仅要进行知识的创造以及传播,并且还肩负着代表社会对下一代进行塑造的光荣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由此看来,将那些经过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的,并且是认真筛选出来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以及社会规范传授给下一代,发展下一代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塑造出各种社会所需的人才,是作为一名教师,最为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的品质特点:善于追求真理,重德才、轻名利,自尊自重,独立性强,同时还要爱生爱才,启发善诱,勤学敬业,以身作则。而教师在生活中又是社会的表率,社会道德的实践者,担负着做好社会楷模的艰巨任务。这些都要求教师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对于做好教师职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人人都有归属、爱以及被尊重的需要,这些都处于需要等级的上层,能够对人的心理产生持久的动力作用。教师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学生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和教师一起度过的,有长时间的面对面的直接接触机会,教师的行为会很自然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为学生提供行动的参照和模仿的对象。而且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可以对学生学习进步、能力提高和人格塑造提供巨大的帮助。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在情感上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情感氛围,令学生形成一种对学校、班级强烈的归属感,促进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学校、教师教学以及班集体生活的认同和接纳。学生很容易对真诚、态度和蔼的老师产生良好的印象,这样的老师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使之与学生成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逐渐形成一个互相学习,各取所长、相互合作的学习心理的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1959)提出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良好心理环境的重要性。反之,教师会因为人格不健全或心理问题而采取不恰当的职业行为如喜怒无常、辱骂、施暴、体罚等,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养成攻击、自卑等师源性心理和行为问题。研究证实,有百分之九十的学校恐惧症就是因为教师的不当行为所引发的。

3.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现代健康新观念既包括身体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两者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其中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巨大影响。心理和生理学的相关研究显示,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情绪产生作用的,那些情绪积极、情绪良好的心态能够对机体的免疫力产生良好的影响,令人能够有效地抵御疾病的侵害,亦或是能够提高与疾病斗争的能力。而消极情绪和不良心态则会通过神经系统,使内分泌系统紊乱,抑制消化系统的功能,降低免疫力,使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上升,从而导致一系列身心疾玻那些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够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才智来应对环境发生的各种变化,令自己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所要求的协调一致,从而能够获得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总之,拥有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教师采取更现实、更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矛盾与困惑,使其能够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效率地工作,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将教师的心理问题解决好不仅对教师自身能够产生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学生以及社会也会产生重要的意义。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认知问题、情绪问题、个性问题和行为问题四类。

普遍性、严重性和弥散性是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

健康的教师心理应符合以下标准:

(1)认同教师角色,热爱教育工作;

(2)具有一个良好和谐的人际交往的关系;

(3)健全的自我意识——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具有良好的情绪体验与调控能力;

(5)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表现出十分坚强的心理韧性;

(6)具有教育独创性;

(7)对教育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