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三分爱七分管.养育男孩手册
32182000000036

第36章 永远不对你的男孩进行体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不用温柔、理智的良言善语,而打耳光和用皮带抽打孩子,如同在雕塑作品时不用精巧的雕刀,却动用生锈的斧头。”如今社会推崇理性教育,不打不骂管教孩子,但是中国“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大多数情况下,父母知道打孩子的行为不对,可当孩子犯错时又想不出更好的教育方法。

中国政法大学的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曾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将近2/3的大学生在儿童时期遭受过家庭暴力,其中男孩居多,体罚的形式多以手打脚踹的形式为主,其次是罚跪、罚站。

心理学家指出,父母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如果经常打儿子,他就会缺乏自信心、多疑、有挫折感,还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幼稚、软弱,缺少男子汉气概等。

体罚孩子还会破坏亲子关系。一旦体罚男孩,既会伤害到男孩的自尊心,又会使父母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亲子之间产生严重隔阂。体罚男孩会使孩子对家长产生怨恨,严重时甚至与父母对抗、对骂、对打。当被打得多了、骂得多了,男孩便会习以为常,不再畏惧,此时体罚就失去了惩戒的效果,失去了对孩子的威慑力。

体罚是一种无能的教育,父母在教育男孩时还是要遵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宽容对待,以理服人,做一个不打不骂的好家长。

方法一: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下面是一对父子的对话:

爸爸:“今天不准出去玩,好好在家做作业。”

儿子:“我作业做完了,出去玩一会还不行吗?”

爸爸:“做完了可以看书。”

儿子:“老师说要劳逸结合效率才会高,我玩一会儿再回来看书。”

爸爸:“什么劳逸结合,我让你看你就得去看!”

儿子:“你不讲理!”

爸爸:“哪有那么多道理跟你讲。当年我要是敢跟你爷爷说个‘不’字,早挨揍了!”

类似的一幕经常会在不少家庭上演,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得大道理,在教育孩子时不会对他讲理,而是常常摆出一副家长的架子以势压人,甚者更是拳脚相加。孩子也有思想,也懂道理,要想孩子真正明白是与非,黑与白,还是要采用说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方法二:“事不过三”原则

小军在学校偷了同学的钱,被同学揭发告诉了老师。老师批评了小军并告知了他妈妈。妈妈知道后很是气愤,回家便对小军一顿暴打,小军吓得哇哇大哭:“妈妈别打了,以后我不敢了。”可是没过多久,小军的班主任给小军妈妈打电话说孩子又犯老毛病了,让父母好好教育。妈妈比上次更激烈地揍了小军,并把穿着单衣的小军关在门外,让小军冻了一个多小时。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军都很乖,不再偷东西。不过,小军很害怕妈妈,说话也不敢大声,每天郁郁寡欢,母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与体罚的概念完全不同。当孩子犯错时,你可以采取“事不过三”的原则。初次犯错时,父母可以温和的态度告知,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错了,为什么错了,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改正。孩子第二次犯错时,就要严厉地批评。除了警告之外,还要好言相劝、耐心教导。如果同一错误第三次犯的话,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了。但惩罚一定要恰如其分、说到做到,不能给孩子留有任何侥幸心理。

专家给父母的管教课堂

孙云晓老师说过:“惩罚绝不等于体罚,也不是伤害,更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孩子觉得难堪,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下面我们看看他给父母们的以下三条教子方案:

1.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2.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

3.“惩罚”在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记住“惩罚”不等于体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