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退路决定出路
32173800000002

第2章 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人生,有退也有进,退有时比进更加重要。在我们的社会里不缺乏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或许缺少的是那些为理想而选择了暂时逃避,忍辱负重,以求东山再起的大英雄。在困境和绝望面前,选择与敌人拼命,与敌人决一死战,往往很容易,而选择与敌人妥协,以求在适当的时机,谋求东山再起,往往是困难而具深谋远虑的。因为,在弱势中与敌人拼命结果只有一个——被敌人消灭,你永世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而选择妥协,就是为了谋求以后的重整旗鼓,这个过程往往是长久而又需要你具有无限忍耐精神的。

相信大家对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并不陌生。当时勾践已被吴王的士兵重重围困,勾践也准备与吴王拼了,却在谋士范蠡的万般劝说下,勾践选择了向吴王称臣,并亲自带着夫人去侍奉吴王,为吴王更衣、洗脚,做了奴仆应该做的事;勾践甚至为了验证吴王是否生病,亲自去尝吴王的大便,这一连串忍辱负重的行为,终于感动了吴王,后来,吴王对勾践放松了警惕,放勾践回国。勾践通过卧薪尝胆,最终重振国家经济和军事,趁吴国空虚之时一举灭了吴国,并称霸中原。

在绝境中选择退让是具有大智慧的。勾践在吴越争霸中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除了他具有忍辱负重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是他具有谋划大事的智慧和能力。试想,如果勾践只知道一味地忍辱负重,而不去谋划怎样能获得吴王的信任,进一步用美人、财宝去迷惑吴王,他能顺利回国吗?回国后,如果不谋求国家经济和军事的强盛,他也没有灭吴的实力。另外,对这场战争时机的把握,也体现了勾践的智慧,即选择在吴国北上争霸,国中空虚之时,进攻吴国。这些无不体现了退中的大智慧,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德国在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固守长线,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

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其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其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不久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四十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猛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对于即将发生的悲剧,人们怨声载道,争吵不休。然而,他们虽然猛烈抨击政府的无能和腐败,却仍然宁死不惧地投入到撤离部队的危险中去。于是出现了驶往敦刻尔克的奇怪的“无敌船队”。

这支船队中有政府征用的船只,但更多的是自发前去接运部队的民船。他们没有登记过,也没有接到命令,但他们有比组织性更有力的东西,这就是不列颠民族征服困难的精神。

这一切都辉映在红色的背景中,这是敦刻尔克在燃烧。没有谁去扑火,也没人有空去救火……到处是地狱般可怕的喧闹场,德军不停地开炮,炮声轰轰,火光闪闪,天空中充满嘈杂声、高射炮声、机枪声……人们不可能正常说话,在敦刻尔克战斗过的人都有了一种极为嘶哑的嗓音。这嗓音成了一种荣誉的标记,被称为“敦刻尔克嗓子”。

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这就是举世震惊的奇迹——敦刻尔克大撤退。

准确的说,敦刻尔克大撤退并不是一次战役,甚至可以说,是在德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被逼无奈的逃亡之举,但正是这一逃亡,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将德意日法西斯最终送上断头台奠定了基础。

或许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决定刚刚做出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军人表示不解,甚至反对。在他们观念中,战斗,乃至是死亡,才是一名优秀军人的真正归宿。他们没有错,但有的时候,退却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为了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

当然,蒙哥马利在扭转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困局中,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虽然他当时仅仅是一名不为人知的师长,但历史给了他一个宝贵的机会,而他没有因为职位的低下而碌碌无为,相反凭借自己的才华抓住了这一机会,所以才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历史。英雄的真正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吧。

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退却是不退缩,它是为了更深入的前进。

退却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短暂的平静,在这个短暂的平静中酝酿着更庞大、更猛烈的进攻计划。退是在你实力不具备时暂时的躲藏,是在躲藏中保存实力,以图在适当的时机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