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退路决定出路
32173800000003

第3章 表面上的弱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退作为一种圆融,一种高深有着很深的内涵。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弱者印象,但这样的人并不可小看。有时候,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而他这种表面“无能”,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策略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刘备一生有“三低”最著名,正是这种“低”,奠定了他王业的基础。一低是桃园结义。与他在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名叫张飞;另一个是在逃的杀人犯,正在被通缉,流窜江湖,名叫关羽。

而他,刘备,皇亲国戚,后被皇上认作皇叔,却肯与他们结为异姓兄弟,他这一来,两条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涌而来,一条是五虎上将张翼德,另一条是儒将武圣关云长。刘备的事业,从这两条河开始汇成汪洋。

二低是:三顾茅庐。为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小子,前后三次登门求见。不说身份名位,只论年龄,刘备差不多可以称得上长辈。这长辈喝了两碗那晚辈精心调制的闭门羹,毫无怨言,一点都不觉得丢了脸面,连关羽和张飞都在咬牙切齿,这又一低,使一条更宽阔的河流汇人他宽阔的胸怀,从而得到了一张宏伟的建国蓝图,一个千古名相。

三低是礼遇张松。益州别驾张松,本来是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曹操自从破了马超之后,志得意满,骄人慢士,数日不见张松,见面就要问罪。后又向他耀武扬威,引起对方讥笑,又差点将其处死。刘备派赵云、关云长迎候于境外,自己亲迎于境内,宴饮三日,泪别长亭,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张松深受感动,终于把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这再一低,西川百姓汇人了他的帝国。

最能显示出刘备与曹操二者的处世交际差别的,要算他俩对待张松的不同态度了:一高一低,一慢一敬,一狂一恭。结果,高慢狂者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最后良机,低敬恭者得到了天府之国的川内平原。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胸怀大志,却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业。与之相反,曹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白白丢掉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且还因此耽误了统一中国的大计。单从这一点上看,刘备是真英雄,虽然他没有所谓的气势架子;而曹操则一副狂妄之态,傲气冲天,耀武扬威。他因此吃了大亏,其实一点都不冤。

一个人,无论你已取得成功还是尚未出师下山,其实都应该谨慎平稳,不惹周围人不快;尤其不能得意忘形狂态尽露。特别是年轻人初出茅庐,往往年轻气盛,在这方面尤其应当注意。因此心气决定着你的形态,形态影响着你的事业。

一位书法大师带着徒弟去参观书法展。他们站在一幅草书前,大师摇头晃脑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读,突然卡壳了,因为那个字写得太草了,大师一时也认不出来。正左想右想之时,徒弟笑道:“那不就是‘头脑’的‘头’嘛!”大师一听就变了脸色。他怒斥道:“轮得到你说话吗?”这个徒弟显然是有才的,但也显然是不懂心高不可气傲这一道理的。这次惹火了师父,大师以后能不能喜欢他就很难说了。

相反一个博士生论文答辩之后,指导教授对他很客气地说:“说实在话,这方面你研究了这么多年,你才是真正的专家,我们不但是在考你,指导你,也是在向你请教。”博士则再三鞠躬说:“是老师指导我方向,给我找机会。没有老师的教导,我又能怎么表现呢。”本来,能赢得指导教授的肯定和赞美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啊,但博士生没有因此得意洋洋,而是谦逊地感谢导师,无疑这种得体的表现会赢得众教授的好感,于他只会有益而不会有害。

在古代,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即使正与敌人对阵的将军,可以一举把敌人击溃,不必再劳动皇帝,但是只要听说御驾要亲征,就常常按兵不动。一定等着皇帝来,再打着皇帝的旗号,把敌人征服。

这按兵不动,可能姑息养奸,让敌人缓口气,从而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把他打下来呢?

此外,御驾亲征,劳师动众,要浪费多少钱财?何不免掉皇帝的麻烦,这样不更好吗?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错了,错得可能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被贬了职,甚至掉了脑袋。你要想想,皇帝御驾亲征是为什么?他不是“亲征”,是亲自来“拿功”的啊!所以就算皇帝只是袖手旁观,由你打败敌人,你也得高喊“吾皇万岁万万岁!”都是皇上的天威,震慑了顽敌。

所以说,懂得胜不骄、居功不傲的人是真正懂生活、会做事的人,他们会因此而成为强者,这样的人使前途变得平坦,这样的人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