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退路决定出路
32173800000001

第1章 退是一种大智慧

退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做学问搞科研,都要懂得退守之道。过刚则易折,在我们的人生中,如果一味地强调进取、刚强、毫不妥协,只会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碰得头破血流;

相反,如果在前进中,适当地强调退却、妥协之道,往往能步人曲线成功的捷径。

在博弈论中有一种斗鸡博弈,它说的是,两个司机在一个可能彼此相撞的过程中开车向前。每个人可以在相撞前转向一边而避免相撞,但这将使他被视为“懦夫”;他也可以选择继续向前——如果两个人都向前,那么就会出现车毁人伤的局面;但若一个人转向而另一个人向前,那么向前的司机将成为“勇士”。如果在此前你就知道对方是一个毫无顾忌的莽夫,你还选择前进的话,只能导致两败俱伤的结局,这时做一回懦夫,选择退却也是值得的。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门客,廉颇是赵国的大将,蔺相如因为为赵国夺回和氏璧,而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而在这次和氏璧争夺战中,廉颇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却没有得到什么封赏。廉颇于是说:“我当赵国的大将时,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可是蔺相如只凭着言辞立下功劳,如今职位却比我高。况且蔺相如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不能忍受(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的屈辱!”并扬言说:

“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见这话,不肯和廉颇见面。相如每到上朝时,常说有病,不愿和廉颇争高低。过了些日子,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就叫自己的车子绕道躲开。

于是,他的门下客人都对相如说:“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就是因为爱慕您的崇高品德啊。现在您和廉颇将军职位一样高,廉将军在外面讲您的坏话,您却害怕而躲避他,恐惧得那么厉害。连一个平常人也觉得羞愧,何况您还身为宰相呢!我们实在不中用,请让我们告辞回家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回答说:“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说:“像秦王那样威风,而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过他,羞辱他的群臣,难道单怕一个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廉颇听到了这些话,便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说:“我这鄙贱的人,不晓得宰相宽厚到这个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一定非要与人争一时的高下,争一时的高下是武夫的行为。蔺相如充分认识到了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他们两人的存在,如果他们两虎相斗,必定会像斗鸡博弈一样两败俱伤,而且还会殃及赵国,使秦国乘虚而人,一举拿下赵国。所以,蔺相如从大局上考虑,选择了退却。

在这个世界上,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是善于从退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人。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

“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誊。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人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分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分量。

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沽名钓誉了,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公孙弘正是以这种以退为进的方法,为自己开脱了罪名。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当进不能解决问题时,不妨多从退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