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是我国封建王朝祭奠孔子的地方,位于曲阜城的中央。这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它与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并称我国古代三大建筑群。庙内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
现在的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整个建筑依皇宫之制,共分九个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轴线上,左右基本上作对称式的排列。这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院、两堂、十七座碑亭。
孔子,不仅是教育家,而且是思想家,不仅是山东的名人,而且是历史名人。
1952年10月,毛泽东来到济南,完成考察工作后,28日吃过早饭,毛泽东对罗瑞卿说:“我们到曲阜看孔夫子去。”
列车上讲曲阜历史
上了专列,毛泽东走进会客室坐下,点燃一支香烟边抽边向外面看着,他看到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感慨地说:“山上有树就好了。”列车到达泰安车站,毛泽东在杨尚昆、罗瑞卿、许世友等人的陪同下,下车散步。走着走着,毛泽东突然停下,倒背着手,仰首望泰山,只见巍巍泰山,嵯峨峻拔,一座座山峰突兀峥嵘,耸入云天,显得格外高峻雄伟。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于祖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于古今。伟大诗人杜甫曾由衷地发出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毛泽东对陪同人员说:“古代帝王登基之初,或外出巡狩,常到泰山进行祷祭。有的在太平盛世,也要来泰山搞什么封禅大典。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宋真宗等都来过。我们共产党人和封建帝王相反,不信迷信,不相信那一套,我们来游山和他们的目的也完全不一样,是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嘛!”
这时,毛泽东深深地吸一口气,领略着祖国壮丽山河的自然风光。
火车司机跑来问毛泽东好。
毛泽东微笑着点点头,接着问:“老同志开车几年了?”
“我早年开车,现在搞行政工作,为保证主席的安全,特意为主席开车。”
高克亭在一旁给毛泽东介绍说:“这个同志战争年代开过车。是位老同志,现在是济南机务段的段长。”
毛泽东听后微笑着,握着段长的手说:“谢谢你,老同志!”
毛泽东一行登上火车,就和随行的人员讲曲阜的历史。
毛泽东采取提问式的方法首先问大家:“你们谁知道曲阜是怎么来的吗?”
要说孔庙、孔府、孔林大家还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可是讲曲阜的来历,在座的人没有答上来的。
毛泽东见没人吭声,点着一支烟抽了两口就讲起曲阜的发展历史:
据东汉应劭解释:“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城东有一座土山名叫防山,如“原”高出于地面,它和《释名》这部书上“土山曰阜”的说法近似。大概就是“曲阜”二字的由来。
毛泽东停了停,打着手势说:“曲阜的历史很悠久,曾是六个国都所在地。”
然后,他讲了曲阜的历史演变过程:
据说,最早来到曲阜的是神农,这位神农就是炎帝,他是黄帝的兄长,我们常说的炎黄就是指这二人。相传炎帝继伏羲为帝,在位60多年,后让位给黄帝。他住的地方叫“犁铧店”。
说到这里,毛泽东问:“不知现在是否还有这个地方?”
毛泽东继续说:据说少昊是黄帝的儿子,为嫘祖所生,初降居青阳。黄帝逝世后,公推他继位,迁到曲阜,帝于穷桑,就是现在的寿丘。少昊继承黄帝之志,使这个地方发展较快,于是曲阜成了少昊文化的中心,有“少昊之墟”之称。
“那后来怎样了?”许世友急着问。
毛泽东抽了几口烟接着说:后来出现了“奄国故都”的称号。奄在商代长期为王都,到周初,因支持武庚的叛乱被灭。史书上称为“灭徐践奄”。商朝到盘庚时,都城由奄迁到殷,就是今天的安阳。
“灭徐践奄”后,为了征服东夷的战略需要,周朝在曲阜筑鲁城。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大封功臣谋士,“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姬旦因留在京城辅助其侄周成王,其子伯禽到鲁代父就封,并带来大量的礼乐典籍。他就成为鲁国第一位国君了。曲阜作为王都前后七百年,创造了灿烂文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影响更大。
“过一会儿,你们看三孔就知道了。”毛泽东说。
列车到达兖州车站,毛泽东从兖州乘汽车驶向曲阜。
游览孔庙
一辆黑色轿车在孔府门东停下,毛泽东下车后,在这里等候的中共曲阜县委书记孔子玉大步走上前,一把握住毛泽东的手,激动地说:“主席您好!”
毛泽东微笑着回答:“好!好!”
接着,在孔子玉引导陪同下,毛泽东一行走进孔庙大门。
毛泽东走进东华门,映入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玲珑雅致的十三个御碑亭。碑亭南八北五,两行排列。亭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皇帝立的五十三幢石碑。
接着,穿过大成门来到杏坛。这里苍碧的柏松,朱红的廊柱,金色的屋顶,重叠错落,交相辉映,迎面一块海蓝色的匾分外醒目,正书“杏坛”二字。
孔子玉向毛泽东介绍说:“这是杏坛,据史书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后,曾在杏树下设坛讲学,所以在孔庙修建了杏坛。”
毛泽东听完后,上下环顾了一下,见杏坛是一座双重飞檐、十字结脊、四面悬山的凉亭式建筑。
而后,毛泽东便健步登上石阶,来到大成殿前。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黄色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蓝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围护着三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主体建筑,堪称孔庙的瑰宝,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毛泽东仰望着宏伟的大成殿,只见它气势雄伟,重檐飞翘,斗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熠耀辉映,祥云缭绕,群龙竞飞。毛泽东看到这里说:“‘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这里,孟子把孔子和几位先圣先贤进行比较,找出了‘圣’之所在。”
停了停,毛泽东又说:“由于孔子的思想比较符合统治阶级的胃口,历代统治阶级给孔子戴了很多高帽子,他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与孔子同代的鲁哀公就尊称孔子为‘尼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学取得统治地位。唐太宗尊孔子为‘先圣’,唐高宗称孔子为‘文宣王’。宋朝加号孔子为‘先圣文宣王’。元朝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朝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而后毛泽东幽默地说:“孔夫子年年有进步,代代都加封啊!”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随后,毛泽东便漫步来到前檐下的十根深雕盘龙石柱前,仔细看了雕刻的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缀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的图案。十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龙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
进入大成殿,毛泽东环顾四周,正中供奉着孔子塑像,两侧为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四配塑像,再外是十二哲人塑像。前有供桌、香案,摆满了祭祀孔子时使用的礼器。殿内还陈列着祭孔时演奏中和韶乐使用的全部乐器。这时,毛泽东仰望殿正中康熙题写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写的“斯文在兹”匾额。
顺着大成殿东边的廊台,毛泽东向北走去,来到寝殿,简单一看,到圣迹殿,殿内珍藏着石刻的《圣迹图》,每幅长60厘米,宽38厘米。它以编年顺序,按照孔子一生的重大经历,依事绘图,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弟子庐墓为止,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于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共120幅,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毛泽东边走边看嵌在殿墙上的《圣迹图》,环殿一周,又兴致勃勃地来到诗礼堂。
孔子玉对毛泽东说:“这是孔子教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地方。”
毛泽东点点头,环顾四周,又漫步来到院中,上下看了唐槐和宋银杏,它们虽历经千载,仍然是枝叶茂密、道劲挺拔。银杏东雄西雌,浓荫半亩,毛泽东仰望雌树上硕果累累,开心地笑了。
随后,毛泽东走出孔庙,去参观孔府。
孔府询辈分
孔府,就是“衍圣公府”。在孔庙东边,是孔子的嫡系长孙世袭居住的府第。这个私人家室历代延续千年之久,整个府第雕梁画栋,飞檐彩绘,其中有奇花异石、凉亭曲桥,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和住宅相结合的建筑群。
毛泽东漫步走进孔府大门。只见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狮头形的大铜环,门前两侧一对明代雕刻的两米多高的石狮昂首雄立,大门正中上方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竖匾。
这时,孔子玉向毛泽东讲解道:“宋仁宗时,把‘文宣公’改为‘衍圣公’。‘衍圣公’是我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最大的贵族。五代时相当于五品官,元朝时提升为三品,但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其地位升得更快。明初为一品文官,地位仅次于丞相。到了清代,‘衍圣公’不但班列阁臣之上,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宫中的御道上行走。”
停了停,孔子玉又说:“随着孔家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宅地也不断扩大,而且是在历代王朝支持下扩建的。孔府三路布局:东路为‘东学’,有一贯堂等;西路为‘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等;中府在中路,前为衙署,后为内宅,最后为后花园。”
许世友说:“孔家不愧为全国一号地主,一号贵族!”
随后,毛泽东又穿过一条狭长的庭院,这便是孔府的二门。二门后面有一座独具风格的屏门,周围不接垣墙,形似照壁。此门由四根圆柱承托着一个华丽的门楼,前后缀有八个倒垂的木雕花蕾,古称为“垂花门”。门上悬有明思宗亲赐的“恩赐重光”的大匾,因此也叫重光门。毛泽东穿过重光门来到大堂,这是过去“衍圣公”接圣旨、接见文武官员、传授族规家法的地方。毛泽东简单看了室内陈设,又来到二堂,看了慈禧太后的松鹤图、九桃图、寿字碑后,又来到三堂。三堂前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庭院,院内雕石巨盆排列,太湖奇石挺立,在高耸的松柏之下,互相映衬,别有雅趣。毛泽东看了三堂内的陈设便到前上房休息。
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族的客厅。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高大茂盛的十里香树,每当春夏相交时节,洁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前上房内,明间敞亮,正中是“宏开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挂有一幅慈禧写的大“寿”字,室内陈设豪华,家具装饰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满目。这里已经准备好茶水,以便毛泽东在此休息。
毛泽东点燃一支香烟吸了几口,又端起孔府用的扣碗,喝了几口清茶后放下,问孔子玉:“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孔子玉。”
毛泽东又问:“你和曲阜的孔姓是否是一家子?”
“是。”孔子玉回答。
毛泽东问:“你们的行辈是怎么排的?”
“据说,乾隆时候赐给孔姓三十个字作辈分,有: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我只知道这几个,其余都记不清了。”
毛泽东听了微微点了点头笑了,便顺手把一个包装不太精美的白烟盒撕开,递给孔子玉,让他在烟盒的白纸上写下来。
孔子玉接过烟盒纸,认真地写完后,便站起来,双手递给毛泽东。
毛泽东认真地看了一遍笑了笑,便交给秘书。接着又问:“你怎么叫孔子玉?行辈里没有你这一辈嘛?”
“子玉是我的字,不是辈。原名是叫孔宪彬,参加革命后改名叫孔子玉。”毛泽东点点头,又问:“你是哪里人?”
“是沛县人,四代以上在曲阜,是逃荒到沛县的。”
毛泽东轻轻地嗯了一声,转过话题又问:“以后你的孩子还接着这些辈起名吗?”
“按辈行,不按辈也行,起个名就行了。”孔子玉笑着回答。
毛泽东听后笑着点点头,在前上房休息了20多分钟,便乘车前往孔林。由于时间仓促,孔子玉原来准备好的汇报提纲装在口袋里也没用上。
“这个古墓群独一无二”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有十万多株树,其中古树两万多株,盘根错节,根深叶茂,遮天盖日,是一座天然植物园。
轿车驶出曲阜城北门,进入孔林的神道。只见两行苍柏,如龙如虬,夹道而立,毛泽东在车上问孔子玉:“两边的柏树为什么都锯了头?这是怎么一回事?”
孔子玉说:“清朝初年,曲阜十二府的人出于对孔林的妒嫉,就把神道两侧的柏树头都锯掉了,意思是锯掉正枝,长偏枝。”
汽车很快驶进了孔林,在洙水桥前停下。毛泽东下车后,只见桥下绿草如茵,流水潺潺,桥上青石雕栏,光洁恬静。毛泽东漫步登上洙水桥,刚到桥中间,忽听后面“砰”的一声!
这意外的响声,令所有随行人员心里咯噔一下,都吃了一惊,可毛泽东听后非常坦然,笑着问孔子玉:“你们这里还经常打枪吗?”
孔子玉非常紧张地回答:“有时也打。”
正在大家紧张又疑惑时,后面的同志跑来说:“刚才响是后边的吉普车轮胎打炮了。”这样一说,大家才把心放下来。孔子玉吓得长出了一口气,情绪缓和后对毛泽东说:“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把他葬在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是坟,就是高土堆。到了秦汉时期,坟增高了,但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大家和毛泽东边走边看,孔子玉继续说:“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两千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这里有春秋之葬、秦汉之葬,每个朝代的葬墓都有。”
“这个古墓群独一无二,不仅是中国独此一家,大概全世界也找不到啊!研究中国的墓葬文化,不用到别的地方,这一处就够了!”毛泽东感慨地说。
接着,毛泽东走下洙水桥,来到前往享殿的雨道上,路两边有四对巨型宋、清石雕,南道正面是享殿。毛泽东穿过享殿,来到孔子墓前。此墓似一隆起的马背,基周环以红色垣墙,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为“携子抱孙”。
在孔子墓前,当毛泽东看墓前的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时,孔子玉说:“这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墓前的石台初为汉修,唐时改为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清乾隆时又进行了扩大。”
1920年上半年,毛泽东从北京到上海曾来过曲阜。当时,孔府和孔庙都不开放,毛泽东只看了孔林,所以,他对这里印象较深。
看完孔子墓,毛泽东点燃了一支香烟,边走边吸,问孔子玉:“舞雩台在什么地方?”
“在曲阜城南,只是个台子,什么也没有。”孔子玉答。毛泽东嗯了一声,便点点头,意思是不去了。
在回来的路上,毛泽东与同车的人还对孔子后人孔尚任和他的《桃花扇》进行了议论。毛泽东说:“孔尚任写《桃花扇》时,书案上常放一把扇面上有桃花的曲阜“鲁缟”扇,每当揣摩剧中人物,他总爱抖开桃花扇,边扇边思考。有一天,孔尚任族里的孔尚镁前来拜访,见他大风雪天还摇着那把扇子沉思冥想,赞叹道:尚任真是如痴如醉啊!据说孔尚任为这部名剧三易其稿,呕心沥血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