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跟毛泽东行读天下
32158100000023

第23章 济南有泉七十二,英雄名士一百八——毛泽东游历济南,了却少年夙愿

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2600多年前开始筑城,1000多年前修建府署,扩建府城,经济贸易日趋繁荣。济南自然风光秀丽,自古素有“泉城”之美称,被中外人士赞誉为“天下泉城”、“世界泉水之都”,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美誉。济南拥有的泉水之多,流量之大,景色之美,独步天下。泉水纵横分布,错落有致,既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又有郊区泉群散落各处,誉称72名泉。众泉汇流成的护城河流淌到大明湖,与周围的千佛山、鹊山、华山等构成了“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风光。济南,也成为世界少有的集“山、泉、湖、河、城”于一体的独特魅力城市。

1952年10月26日下午6点多钟,一列绿色的列车没有鸣笛便徐徐进了济南火车站。

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和山东省公安厅厅长李士英及山东省及济南市的领导早到火车站等候了。专列停稳后,许世友就迫不及待地要上车见毛泽东。先走下车的公安部长罗瑞卿见许世友着急的样子,开玩笑地说:“许司令,再急也得让我向主席报告一下啊!”

经罗部长向毛泽东请示后,许世友、李士英和山东省其他党政领导干部登车看望毛泽东。

会见许世友

在专列的客厅里,毛泽东与来看望他的山东省各位领导干部一一握手,就座后,毛泽东向大家说明来意,并明确表示,不想下车打扰地方同志。接着,山东省市主要领导向他进行简单的情况汇报。中间,毛泽东多有插话和提问。

许世友是个有话憋不住的人,等把话说得差不多时,他往毛泽东身边靠一靠,既有请求又有希望地笑笑说:“主席,我们很长时间没见面了,山东的指战员盼您来。山东的人民群众想见见您。您路过济南,应当下车看看。听说您还没来过济南,更应该看看,这里有很美的景观,如趵突泉、大明湖,还有北极阁。”

“北极阁,就是王耀武指挥部的那个北极阁吗?”毛泽东一下被北极阁这个地方吸引住了,好像又回到了几年前济南战役的场面里。

“许司令这样热情留我,我就盛情难却了。好吧,许世友同志,我们去看北极阁、大明湖!”

许世友扶毛泽东下了火车,一同乘坐“雪弗莱”牌轿车缓缓驶进省交际处。

毛泽东在东楼客厅坐下,笑着指指许世友向李烛尘介绍说:“这就是我们的许世友同志,他是山东军区司令员。他的人生很传奇。早年家里很穷,在少林寺当和尚,1926年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当过连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后来,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著名的黄麻起义,在红四方面军,从班长一直提拔到军长。尔后,又到抗大学习,然后到了山东,解放济南是他具体指挥打的。”

“我的名字还是主席您给改的。”许世友笑着说。

说起毛泽东为许世友改名,还有一段故事。

许世友原是红四方面军的,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以后。当时,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右路军由一方面军的第一、三军和四方面军的第四、三十军组成,直接由党中央和前敌总指挥率领。许世友任第四军军长,率部担任后卫。毛泽东与许世友相见后问:“我经常听到你的名字,知道些你的传奇经历,没有看到你这个人。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呀?”

许世友回答说:“我的幼名叫友德,姓是言午许,家谱上是‘仕’字辈,父母给我取名许仕友。参加红军后,我有空就学认字,才知道‘仕’就是做官的意思,不如把‘仕’改为‘士’,那个时候想,这一字改后,当了红军战士就名副其实了。”

许世友说完,笑着问毛泽东:“您看我这个名字改得可好?”

毛泽东笑了笑说:“好是好,不过,咱们再商量一下,再改个字,把‘士’字改为世界的‘世’好不好?叫世友——世界之友哇。我们这次北上抗日,眼光要往远看,放眼世界嘛!所以,要做世界之友。”许世友说:“主席给我改得好!”从那以后他就改名叫许世友了。

今天在山东提起当年之事后毛泽东点燃一支烟,吸了几口,又端起杯子喝了几口茶说:“我来不扰民,不害民,随便下来看看,你们分局的同志该干什么干什么。”

许世友以军人的姿态,立即站起来,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地说:“主席您来,我们不照顾您照顾谁?再忙我们也要照顾您啊!”

随后,毛泽东又问了山东工农业生产情况和发展地方工业等问题。中共山东分局委员、分局工业部长高克亭,分局委员、省政府常务副主席王卓如等一一作了回答。

这时,中共山东分局统战部副部长李宇超说:“明天是不是请毛泽东到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大明湖这几个地方看看?”

讲到这里,毛泽东笑着看看大家,操着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风趣地问:“净水吗?”

大家都笑了。

许世友说:“主席,大明湖的北极阁,就是济南战役时王耀武的指挥部,他就是从那里逃跑的,请您去看看。”

“好吧,许世友同志,明天我们就去大明湖、看北极阁!”

突然,毛泽东又问:“世友同志,黄祖炎的墓地在什么地方啊?”

“在南郊的四里山(即今英雄山——笔者注)。”许世友回答。

“我要去祖炎的墓地看望一下。”毛泽东神情严肃地说。

“那好,我陪您去四里山看看黄祖炎的墓。”许世友说。

毛泽东说:“好!就去看三泉一湖一山吧。”

接着,毛泽东笑着诙谐地说:“去的时候,只要个把人和我去,去多了人,以后你们要‘反’我喽!”

因当时全国的“三反”、“五反”运动刚刚结束,“反”,是指“三反”、“五反”。惹得全场人哈哈大笑。

谈到这里,大家怕毛泽东累了,让他早休息,就离开交际处,到许世友住处聊天。

休息前毛泽东叫卫士长李银桥借《历城县志》看。负责接待的山东省政府交际处处长曲溪说:“找不到《历城县志》,只有《济南府志》。”

李银桥说:“府志也可以,主席要看看。”

随后,曲溪从山东省图书馆借来一本《济南府志》给毛泽东看。

这时,毛泽东带的厨师问曲溪:“有没有鳅鱼?”

曲溪一怔,说:“鳅鱼,我没听说过?”

厨师解释说:“鳅鱼就是有二三寸长,在水里上来下去,嘴里向外漱泥。”他用手比画着。

曲溪恍然大悟:“那是泥鳅。”

“对,那就是鳅鱼。”厨师说。

这种鱼含有高蛋白,营养价值比较高,吃了还能补肾,是一个药膳菜。曲溪听后,便到万紫巷市场上买了半桶,回来交给了厨师。

果然,晚上开饭时,厨师做了辣子鳅鱼这个菜,毛泽东看到高兴地说:“在济南能吃上辣子鳅鱼,是我的口福喽!”

历数山东文化

10月27日早饭后,毛泽东浏览济南市容。

这天,毛泽东的精神很好,无论是在车上还是看景点,都是谈笑风生。“你们知道山东、济南的来历吗?”毛泽东和大家闲聊时问道。

大家虽然知道今日山东和济南的地理位置和当前的一些情况,要说到历史,就不敢说话了。

毛泽东见大家没回答,便谈起了历史:

“山东比北京古老得多。西周和春秋时,这里就属于齐、鲁、曹、滕等国。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后,建都‘亳’,在今天的曹县南。商的始祖契曾在蕃也就是今天的滕县住过。商代早期的活动在今天山东的西部,河南东部。契传到孙(相土),势力达到今渤海一带,定都泰安。商也曾在泗水建都,直到商第20代君王盘庚时迁都到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进行了大分封。在山东地区分封了曹、滕、齐、鲁等国。齐国的首领就是姜太公,鲁国的首领就是周公的长子伯禽。这一带主要是齐国和鲁国,这也就是山东号称齐鲁之邦、也是叫齐鲁的原因。”“那为什么叫山东呢?”许世友问。

毛泽东点着一支烟,抽了两口又说:“齐鲁古时候还称‘邹鲁’或‘齐青’、‘山左’。齐鲁又因在太行山以东,所以古代‘山东’有时指齐鲁,但是有时山东的概念比齐鲁大。到战国时期,只剩七个大国争雄了。人们以函谷关为界,西边的是秦国,东边则是山东六国。”

毛泽东停了停,接着说:“山东,作为地方最高一级的政区名称,是从金代开始的。据说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和大禹都曾生活在这里。孔子、孟子、左丘明、孙武、孙膑、诸葛亮、王羲之、黄巢、李清照、辛弃疾、戚继光、蒲松龄等,都是山东人。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孙子是兵圣,王羲之是书圣,北魏时的贾思勰,元朝的王祯都是大农学家,他们为山东增光添彩嘛!”

毛泽东抽了口烟说:“山东人民,不仅远在公元前四千多年就创造了大汶口文化,公元前又过渡到龙山文化。至今仍都保留着遗址。同时,还有临淄齐国故都和曲阜鲁国故城。山东,不仅古老,还有秀美山河。有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有海市蜃楼的蓬莱奇观,有泉水甲天下的济南,还有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山东是个好地方嘛!”

许世友虽然是一员猛将,却没有读过多少书,对历史知识了解得不多,毛泽东讲这些,对他来说很新鲜。所以,他听得直出神。

毛泽东对山东也很厚爱。山东人杰地灵,有着一山一水一圣人,这块热土早就吸引着酷爱历史、热爱饱览祖国山河的毛泽东。

毛泽东对许世友说:“世友,其实我不是第一次来济南了,1920年4月,我就来过。那还是三十多年前的青年时期,我很想去山东看看那里的名胜古迹。当时我二次进京搞‘驱张’运动成功后,到上海与同志们研究下一步如何开展湖南的革命,同时还要送一部分同志赴法国勤工俭学。我是四月份离开北京的,中途看了济南,登了泰山,游了曲阜,还到了徐州、南京等地看了看。这些地方都有一些历史古迹,看了很开眼界,印象很深,可惜那时有些名胜古迹不开放,没有看上。”

许世友说:“主席,这次您来了要都仔细看看。”

毛泽东点头说一声:“好!”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没有看到济南、曲阜、徐州有些历史名胜古迹,这可能是毛泽东这次休假来山东的主要原因吧。

泪洒战友墓前

毛泽东说着,大伙听着,来到了四里山下。毛泽东和许世友从车上下来,沿着石级朝四里山上攀登。

“祖炎是个好同志,对党忠诚,办事认真,能文能武。他跑完了艰苦的长征路,经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枪林弹雨没有倒下,却遭反革命分子枪杀。他的牺牲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真是太可惜了!”毛泽东对许世友说。

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的黄祖炎,是在1951年3月13日晚,在军区文化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遭反革命分子王聚民枪击而光荣牺牲的。

毛泽东一边登山一边对许世友回忆他与黄祖炎的友谊。

1933年8月,25岁的黄祖炎调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任文书科长,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而此时,毛泽东正处在艰难时期。当时,左倾路线统治全党,毛泽东在党内受到排挤,他的一些正确主张遭到了错误的批判,军事指挥权被剥夺,亲属也因为他而受到株连,遭到打击。黄祖炎为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批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愤愤不平。他在毛泽东身边,不辞劳苦,倾力服务,在工作上经常提出自己的想法,工作中成为毛泽东的参谋和助手。特别是黄祖炎在生活上对毛泽东无微不至的照顾更是感人肺腑。1934年9月,黄祖炎跟随毛泽东来到江西于都,这时第五次反“围剿”因受左倾路线的影响而失败,红军损失惨重。毛泽东为挽救红军而日夜操劳,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夏天没有蚊帐。由于蚊虫的叮咬和长期的劳累,毛泽东病倒了,高烧40度,连续三天高烧不退,一夜之间两眼就深陷了许多,嘴唇干裂,脸颊烧得通红,病情十分严重。卫生员给他打了奎宁针,吃了奎宁片,仍无济于事。黄祖炎十分焦急,急忙让警卫员吴吉清给中央政府打电话,请求派医生给毛泽东来治病。后经红军医院院长傅连暲诊断,才知道毛泽东得了恶性疟疾。毛泽东治病期间,黄祖炎和警卫员陈昌奉、吴吉清等不辞辛劳,日夜守护在他的病榻前,煎汤熬药,喂水喂饭,摇扇驱蚊。在黄祖炎等人的精心护理下,毛泽东的病情才慢慢好转。

毛泽东向许世友等人讲述他与黄祖炎友谊过程中,他们已经来到半山腰。许世友指着前边说:“主席,那就是黄祖炎同志的墓。”

毛泽东点了一下头,来到黄祖炎的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许久,他俯下身子,轻轻抚摸着墓碑和“黄祖炎”三个字,深情地说:“祖炎同志,我来看你了。”随之,泪水顺着他的脸颊流淌下来。在场的人看到毛泽东对同志和战友这种无比深厚的感情,无不为之动容。

随后,许世友向毛泽东讲了黄祖炎被害过程。

毛泽东听后,对许世友严肃地说:“我们必须严防反革命分子的报复,切不可疏忽大意,认为天下太平无事。对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决不可姑息养奸,要坚决镇压!”

“主席说得对,我们要坚决清除内部暗藏的反革命分子!”

随后,许世友指着那片坟向毛泽东介绍说:“那里埋着济南战役中牺牲的部分烈士。1948年10月,济南刚解放,济南市的领导就决定在这里建个烈士纪念塔,以纪念济南战役牺牲的烈士。1949年6月,山东分局还派人到北京请您给题了‘革命烈士纪念塔’。现在山东省和济南市的领导决定把打济南牺牲的烈士们从周围的各个山头都迁过来,把为革命牺牲的历任山东党的领导人的坟也迁过来,建一个革命烈士陵园。”

毛泽东听到这里,点了点头说:“好啊,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有这么多的英烈长眠在这里,四里山就成英雄山了。”

趵突泉边论英雄

济南又名泉城,素有七十二泉之称。从地下溢出的泉水,有的像山洪倾泻,有的如串串珍珠,有的似细雨飘洒,千姿百态,各具风采。

趵突泉名列济南七十二泉之首,在它的周围分布着许多名泉,有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马跑泉、白云泉、杜康泉等等。形成了趵突泉群,这些名泉涟漪多姿,晶莹明澈。

10月27日上午,毛泽东在许世友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趵突泉。

毛泽东来到趵突泉时,只见三座泉眼浪花四溅,声若隐雷,看到那喷涌一尺多高的哗哗泉水,济南八景之一的“趵突腾空”一览无余。

趵突泉水自地下石灰岩溶洞涌出,平均流量每秒近两立方米。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泉池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0米,南北约20米,周围绕以石栏。水质清澈甘甜,煮茶最宜。

接待的人员一边引导参观,一边讲解:“《老残游记》中说济南‘家家有泉,户户垂柳’,确实如此。根据泉水出露的地形,流出的特点和汇流的状况,可分为四大泉群,即:趵突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群、黑虎泉群。”

当来到“第一泉”、“碑刻”和“泺源堂”时,毛泽东细看了那几个雄劲的大字,若有所思地对旁边的同志说:“你们知道这泉水古代叫什么名字吗?”

“泺水。”有位同志说。

“对。”毛泽东肯定了他的回答。这个话题又引起了毛泽东的谈兴。他说:“据《春秋》记载,在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齐襄公曾相会于泺,就是这个地方。泺,是个水名,这是二千六百多年前的事了!趵突泉东面的临泉亭榭,称蓬莱茶社。它的前身是‘望鹤亭’。清代文人施闰章的《望鹤亭记》描绘了此处的景色:‘仰而见山之青,俯而见泉之洁。清流激湍,孰溶其源。潜龙出势,飞虹蜿蜒。’这里是游人饮茶小憩和观赏泉涛的佳处。”在李宇超的引导下,毛泽东一行来这里饮茶休息。

毛泽东一行刚坐在凳子上,服务人员就送来一壶用煮开的泉水泡的龙井茶,然后把几个茶碗都斟了多半碗茶水。这时,李宇超端起一碗茶送到毛泽东面前说:“主席,这是用泉水泡的茶,特别香甜,请您品尝。”

毛泽东接过茶杯,慢慢喝一口,停了停,品了品滋味,脸上露出笑容说:“嗯,不错!这泉水泡茶是原汁原味嘛!喝了很爽口!”

其他人品了茶也都说泉水泡茶有一股清香味,喝下去甘甜,回味无穷。这时,李宇超讲了一个趵突泉的故事:相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开始沿途饮用的是从北京携带的玉泉水。到了济南,品尝趵突泉的水,觉得胜过玉泉水,于是,他以后便饮用趵突泉水,称作“玉泉趵突”,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从此以后,游人多到此尝水品茶,俗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

毛泽东听完,风趣地说:“我们待遇好高喽!大家都享受了乾隆的待遇嘛!”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在“望鹤亭”品完茶之后,毛泽东一行又来到漱玉泉。毛泽东被这里的泉水吸引住了,他问:“这泉为什么叫漱玉泉?”停了一会,谁也答不上来。

这时,毛泽东说:“这个泉的名字取自《世说新语·排调》,其中有‘漱石枕流’一句话。相传宋代济南籍女词人李清照曾在泉旁居住,常到泉边以泉为镜梳妆,还常在泉边填词吟诗。因此她的作品以《漱玉词》为名。由于金人南侵,李清照流居江南,处境凄苦。南渡以后,她的词充满了悲愤爱国之情。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女词人,就叫漱玉泉。”

毛泽东停了停继续说:“李清照不仅词写得好,而且具有很强的爱国思想啊!”

毛泽东一行来到漱玉泉的东北,李宇超指指马跑泉对毛泽东说:“这个泉名来源于一个传说故事。”

“哦!说说看。”毛泽东说。

李宇超讲道:传说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攻打济南城,虽然金军几次强攻,但均被守将关胜率军击退,金军损失惨重。于是,金人便派细探潜入城内,以重金贿赂当时的济南知府刘豫,并许诺日后扶刘豫统治齐鲁大地。刘豫本是贪婪庸官,为了保护自己的田园家产,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竟准备投降金人,其部将关胜则主张出战。刘豫便设计陷害他,让他出城迎战金兵。关胜出城后,刘豫即刻关闭城门,并在城墙上向他放箭。在内外夹击中,关胜壮烈牺牲。关胜的战马见主人被害,怒啸,前蹄刨地,于是刨地成泉,当时叫“马刨泉”,后来又改为“马跑泉”。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后人在泉边修建了一座关王庙,也叫关公祠。民国年间尚存,现已倒塌。

毛泽东听完笑了笑,风趣地说:“济南泉名说起来还有民族爱国精神喽!”从趵突泉出来后,毛泽东一行乘车来到坐落在泉城路北的珍珠泉院内。

这儿绿阴碧水,石桥曲径,楼台亭榭,古朴清幽。石砌的方塘有数亩,中蓄碧水一潭,四周绕以雪花玉栏杆。池岸白杨挺拔,垂柳依依。毛泽东漫步来到珍珠泉边,身倚栏杆,上身微微前倾,见那泉水从池底上涌,冒出亮晶晶的珠泡,喷出一串串银珠,像无数珍珠撒在水中,此起彼落,时断时续,袅娜升腾,永不停息。泉池中鲤鱼成群,多系红鲤和黑鲤。这些不同颜色的大小鲤鱼,衔尾相戏,口吐泡沫,可见,“鲤鱼戏珠”并非虚传。鲤鱼吐珠与泉之珠相互交织,形成一幅水中美景,令人赏心悦目,情趣横生。毛泽东看着水中的壮观景象开心地笑了,便背诵起明代诗人晏壁咏珍珠泉诗:

白云楼下水溶溶,滴滴泉珠映日红。

渊客泣来无觅处,恐随流水入龙宫。

毛泽东吟完明代诗人晏壁咏珍珠泉诗后,对许世友、高克亭说:“济南叫泉城,真是到处是泉水,名副其实啊!”

毛泽东一行来到泉池北岸,这里立有乾隆皇帝盛赞珍珠泉的御碑一座,上书:“济南多名泉,岳阴水所潴……趵突固已佳,稍藉人工夫。珍珠擅天然,创见讶仙区。”

毛泽东看完乾隆写的这块御碑后,说:“乾隆这个人好出风头,走到哪写到哪。”

毛泽东一行从珍珠泉出来,乘车来到黑虎泉。

黑虎泉源自悬崖下深凹的洞穴中。洞内水潭宽约半丈,深数尺,清澈见底。紧连水潭的泉池由石块砌成,略呈长方形。泉池南壁并列三个石雕虎头,泉水流过暗沟,经三个石虎头口喷出,形成三个瀑布,水在池中翻腾,犹如蛟龙戏水,波澜汹涌,水声喧腾。池水溢出,泻入护城河,也形成瀑布。

毛泽东仔细观看了这一壮观的景象,笑了笑,风趣地说:“泉城的老虎不咬人,光吐水喽!”

在场的人听后都笑了。

这时,许世友说:“主席,对着黑虎泉的护城河北面,就是攻克济南城的第一个突破口,是不是到那里去看看?”

毛泽东点点头说:“好,到那边看看你们是怎么攻进济南府的。”

毛泽东一行跨上护城河的琵琶桥,登上石阶,来到济南旧城墙的东南角,也就是今天的解放阁旧址。当时这里已是残墙断壁,只留下高低不平的一段旧城墙。

许世友指着那段旧城墙对毛泽东说:“这个地方原是济南市的制高点,上面是个气象台,这就是攻济南城第一个突破口。打开这个突破口可不容易啊!王耀武可不是个软豆腐,济南的城防工事也不是纸糊的!”

说到这里,许世友兴奋地摘下帽子,说:“9月23日晚,我们对内城发起总攻。内城是济南军事的核心阵地,城墙又高又厚,又有明碉暗堡。我军东西两大集团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对内城发起突击。各部英勇奋战,相继突破城墙,但国民党守军依托坚固的城墙阵地顽抗。我军九纵队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在团长张慕韩的具体指挥下,七连战士冒着炮火,越过护城河,架起云梯,曾四次登城受挫,仍不屈不挠,终于在24日凌晨两点十五分占领突破口,二班班长李永红第一个登上城墙,冲向耸立城头的气象台,用手榴弹和冲锋枪将二十多个守敌逼进一间屋内,迫其缴枪投降。随之,第九连、第八连继第七连登上城墙,击败国民党军敢死队多次反扑,把‘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红旗插到气象台制高点。后又在突破口左侧炸开约六米宽的豁口,为友邻部队开辟了向纵深发展的道路。这个团攻入城后,大胆穿插分割,又大量消灭敌人。”

“是不是授予称号的那个团?”毛泽东问道。

“对,战役一结束,我们电报这个团的事迹于中央军委,随即,中央军委就批准授予该团为‘济南第一团’的称号。那个团的七连被九纵队授予‘济南英雄连’的称号。”许世友回答道。毛泽东说:“济南战役很重要,粟裕和你都指挥得不错。你们提出的‘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很好,最后实现了这个目标。”

“济南战役所以取得胜利,一是靠中央军委和主席正确指挥,二是靠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作战。”许世友接过话题说。

毛泽东说:“你许世友也是有功的嘛!”

大明湖边谈古

当日下午约两点半钟,毛泽东在许世友、高克亭的陪同下,由李宇超当导游,来到大明湖。

毛泽东乘车来到大明湖的南门,在许世友、李宇超的导引下,坐上大明湖那艘最大的游艇。大家上艇后,靠近毛泽东的那个座位没人坐。毛泽东看了看,笑着对罗瑞卿说:“你坐在这里,你的责任不是大嘛!”

此时,正是深秋季节,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湖中碧波荡漾,杨柳轻拂。毛泽东看到湖面上游船来往,船上有老人、孩子,还有许多青年男女在拉胡琴、吹笛子、拉手风琴,他们引吭高歌,一片欢乐气氛。毛泽东高兴地说:“游湖的人不少嘛!与民同乐不亦乐乎!”游艇很快到历下亭靠岸,毛泽东上岸后,环顾四周,见历下亭四面临水,杨柳环绕,被这秀丽的景色、优美的环境所吸引住了,看得很仔细。李宇超介绍说:历下亭的修建,应追溯到1500年前,即北魏的“客亭”。历下亭已数易其地,宋朝以后,亭阁已迁到大明湖畔,到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才在湖中此地修建。

接着,毛泽东指着“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对联,对大家说:“历下亭闻名天下,主要是因为大诗人杜甫公元745年到齐州临邑看望其弟杜颖,而后来到济南,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等人相聚历下亭,当时杜甫挥笔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的著名诗篇: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毛泽东很熟练地背诵完这首诗后,笑着对大家说:“‘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便是这首诗中的两句。”

毛泽东转过头来问李宇超:“你们山东的王大耳朵和邓恩铭不是常到这里来吗?”

这下可把李宇超问住了,便摇摇头说:“不知道。”

毛泽东笑着说:“王尽美和邓恩铭都是你们山东党的创始人,参加了党的一大。我们在会上看王尽美的耳朵特别大,就叫他王大耳朵。王尽美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叫王瑞俊。参加革命后改名叫王尽美。意思是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嘛!”

这时,李宇超深感,虽然他事先也阅读了一些典籍。但远不如毛泽东知道得多,知道得详细,可见毛泽东的知识非常渊博。

在历下亭,毛泽东看完杜甫和李邕的雕像,随后登上游艇,眺望北岸。毛泽东指着北面的一群古建筑问:“那些建筑叫什么?”

“那是张公祠、南丰祠。”李宇超回答。

毛泽东兴奋地说:“噢!张曜啊!”接着,他又风趣地问大家:“张曜怕婆子你们知道不知道?”大家都笑了,说是不知道。

这时毛泽东便给大家讲了张曜的故事。张曜是江苏吴江人,少年家贫,给人当雇工,因为打死人逃到河南固始县。不久有一部分捻军包围了固始县,县令贴榜告示,有能守住县城的,他愿把女儿嫁给他。这时,张曜去找县令,说他可以组织防守。后张曜挑选了300名壮丁,偷袭了捻军。结果捻军被打跑了。

这时,正值僧格林沁带兵支援固始县,见张曜表现勇敢,便上呈皇帝,赏他五品顶戴,并亲自做媒,把知县的女儿嫁给了他。不到两年,张曜就升任河南省的布政使。因为张曜一个字也不识,有个叫刘豫楠的御使参他是“目不识丁”布政使。张曜因此由文官改任武官总兵。以后他随左宗棠领兵攻打西北。左宗棠因他有功,复奏皇帝,皇帝升张曜遂为山东巡抚。张曜虽然目不识丁,但他那个夫人却很有文才,而且熟悉吏事,张曜的一切往来公文,主要靠她办理。张曜这个人也很有毅力和志气,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图章,带在身上,并每日跟夫人学习。经过刻苦学习,他竟能通晓文史,字写得也不错。

大家侧耳细听,津津有味,都非常出神。这时,游艇已达北岸。毛泽东上岸后,看了张公祠,又到东边的南丰祠。毛泽东又讲了南丰祠的来历。曾巩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南丰先生。北宋时期,他在任齐州太守期间,为济南人民剪除豪强,倡修水利,人民感激他,便建祠祭祀,以志不忘。

大家西行走过汇波桥,看到一处檐角高翘、突兀峥嵘的楼阁。此楼阁雄伟高大,在整个大明湖园内是很显眼的建筑,称北极阁。据说,在金元之际,济南道教兴盛,全真教的祖师丘处机就曾在济南传教。这个北极阁始建于元代,上下有百级石阶,内有真武帝塑像,所以也叫真武庙。

毛泽东抬头望了望北极阁。这时,李宇超指着两边的地下室说:“这是我们攻打济南时,王耀武最后的指挥所。全真教也没帮上王耀武的忙!”

毛泽东回头问许世友:“听说王耀武从这里逃出来,差一点跑了?”

许世友摘下帽子,兴奋地回答:“9月24日下午,我军全歼内城守军,解放了济南。却没有抓到王耀武。这可把我们急坏了,下令全军必须严密把守,认真查询。不久,来了报告。说王耀武在寿光被抓住了。尔后,我们得知:9月24日上午11时,打得相当激烈,王耀武看济南失守已定,没有办法了,就由北极阁下了通往城外的坑道出城,后又在一个小村庄里化了装,坐上大车,装扮成生病的商人,逃离济南城。当他逃到寿光县境内时,被我公安战士和民兵抓获;逃到临城西北的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庞镜唐、逃到高密的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牟仲珩,也都被解放区军民捕获;山东省保安副司令聂松溪在济南投案自首。”

毛泽东听到这里,哈哈大笑:“你们是布下了天罗地网了!整个战役歼敌十万。不简单!这次战役证明了我们人民军队强大的攻击能力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加强了解放区的经济实力,为更好地支援战争打下了基础。连美国的通讯社美联社也在评论道:‘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济南战役为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创造了经验和条件”。

毛泽东顺着湖边继续向西走,到了铁公祠,环顾了一下,便说:“铁铉这个人很有气节。他是河南郑州人,官至兵部尚书。明朝惠帝建文初年,铁铉是山东的参政。当时,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起义造反,带领燕兵南下,想打到南京夺取他侄子朱允的皇位。当他围攻济南时,遭到铁铉的抵抗,屡攻不下。铁铉以计焚毁了燕王士兵的进攻武器,又使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对此非常气愤,百计进攻,凡三月,仍攻克不下。惠帝知道这个消息后,提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提升为兵部尚书。后来,燕兵绕道南下,渡过长江,攻破南京。铁铉陈兵崖上,兵溃被俘。燕王在南京称帝,铁铉被押到南京,反背坐于朝廷大骂燕王,遂被处死,时年37岁”。

毛泽东走出铁公祠,来到佛公祠说:“佛伦这个官很爱民。”据说清初山东巡抚佛伦,曾帮助长清等地人民凿井取水,他以“勤政爱民”著称。

随后,毛泽东漫步来到小沧浪亭。这是一座十分精巧的建筑,红柱黑瓦,朴实无华,有曲径通幽之感。它虽有亭之称,但也可叫“榭”,因它建在后面,且半浸水中,宽畅、豁亮,有门有窗。毛泽东走到门口,倒背着手,看了书法家铁保写的名对:“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然后又环顾了一下湖面,望着远处的山色,感叹地说:“济南真是美丽的城市啊!”

泺口大坝上的设想

游览完大明湖之后,毛泽东突然提出要去泺口大坝。这一决定使大家都愣了,因为毛泽东从来也没说要到这个地方去,山东分局也没准备让毛泽东去。一点准备也没有,怎么做保卫工作?这时,罗瑞卿和山东陪同人员都劝毛泽东不要去了,但毛泽东坚持一定要去,他们也只好同意。毛泽东乘的汽车从大明湖西南门出来,向北面的泺口方向开去。

车上,毛泽东问许世友:“你知道为什么叫泺口吗?”

“不知道,我没读过多少书。”许世友回答。

毛泽东解释道:“泺口也叫洛口,泺和洛通用,当湖水讲,泺口在黄河南岸,济南北边,市内的泺水由此入济水即黄河。”

说到这里,许世友连连称赞说:“对,主席记忆真好。”

毛泽东在泺口大坝脚下下车,兴冲冲地登上大坝,远眺滚滚黄河水,细看泺水入黄河口以及大桥的情况。

李宇超走到毛泽东身旁,用手指着介绍说:历城北部沿黄河地区,是一段狭长的地带。其东西长104华里,南北宽3~5华里,有耕地面积25万亩,包括以泺口为重点的吴家堡、西沙、药山、鹊山、华山等15个小乡的十几万群众生活在这里。从古以来,由于黄河的泛滥、变迁、改道,致使泺口一带的河底淤高,地下水位上升,再加上汛期南部山洪下泄,小清河排泄不及,顶托倒灌,使这里的土地越变越坏。历城旧县志已有“野生碱卤,地尽不毛”的记载。直至解放前,这里还流传反映黄患的这样一首歌谣:“春天一片霜,夏天明光光。豆子不结荚,地瓜不爬秧。”

“黄患!把这里的人民搞得太苦了。”毛泽东愤愤地说。

毛泽东问:“济水源出何地?”

李宇超说:“据汉书《地理志》、《水经》记载,济水自河南荥阳以北,分黄河东出,流经原阳县南、封丘县北,至山东定陶县西,折东北注入巨野泽。又自泽北经梁山县东,至东阿旧治西,自此以下至泺口,就归入了现在的黄河河道。”

“泺口从古以来就常常淤断么?”毛泽东问。

“对,是这样的。”李宇超继续说,“从古至济南解放前,这里曾经发生过数不清的屡淤屡断、屡断屡疏的情形。甚至还发生过决口以后,连续七八年甚至二十多年堵不住的灾难。为了制止这种恶性循环,我们在此修了大坝。”

“这堵大坝修得好嘛!”毛泽东深沉而又认真地说。

毛泽东听了上述介绍后,面向泺口,凝视着奔腾下泄的黄河水势陷入沉思。

许世友看毛泽东神色凝重地思考,便询问说:“主席您在想什么?”

“我想,用引黄河水的办法,把那首民谣中所说的‘一片霜、明光光、不结荚、不爬秧’的十几万亩卤碱地,改成稻田,种水稻,变害为利,行不行?”

“好极了。”许世友兴奋地说。

毛泽东对山东分局的陪同人员说:“历城县泺口,自古以来的黄河道,屡次淤断,屡次修复,自从你们修了这堵大堤坝以后,那种在历史上屡淤屡断、屡断屡疏的恶性循环不见了。这样的事情,只有我们共产党人才能做到。如果用引黄河水的办法,将泺口这一带的十几万亩卤碱地改为稻田就更好了。”

在场的同志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一定照主席的设想试试看。”

毛泽东还想了解一下黄河山东段的详细情况,但山东分局的陪同人员只能说些眼前话,详细情况谁也说不出。这时,天已黄昏,而且刮起了风,大家都劝毛泽东回去,并说,关于黄河问题,请黄河水利专家专门汇报。毛泽东在昏暗中看到围观的群众逐渐增多,才默默不语地下坝返回住地。回到交际处吃过饭后,中共山东分局立即派了一位分管水利的领导向毛泽东专门汇报黄河山东段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