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东濒黄海,西接中原,北扼齐鲁,南屏江淮。云龙山在徐州市区的南部,头北尾南,旧志谓“山有云气,蜿蜒如龙”因而得名。山色幽美,林木苍翠,自古就是闻名遐迩的登览胜地。北魏以来,名胜古迹多集中建筑于最北的第一节。历代旅游者,莫不慕名前来探幽览胜。
九里山在徐州市西北郊,东西走向,逶迤九里,故名。九里山峰峦起伏,犹如徐州市西北部的天然屏障。九里山上有很多古迹,如樊哙磨旗石、白云洞、刘向墓等。
列车上论战事
1952年10月28日,毛泽东结束了在济南的考察游览,在高克亭、许世友等人的陪同下乘专列前往徐州。
专列在鲁西南大地飞驰,车内谈笑风生、欢声笑语。
在列车上,毛泽东划着一根火柴,点着烟,深深吸了几口说:“我们下一站就是徐州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许世友对要地和军事故事特别感兴趣,便急忙向毛泽东提出来说:“主席历史知识丰富,请您讲讲这里的军事故事吧。”
毛泽东说:“我们的世友不愧是行伍出身,对军事非常感兴趣喽!那好,我就说说吧,满足你的要求。”
接着,他说:“历史上有秦末汉初的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之争,近期的著名的淮海战役都发生在这里。”
“我生病了,可惜这么大的淮海战役没能参加。”许世友惋惜地说。
毛泽东笑着说:“世界上很多出名的战役,你这员战将都没能参加,可是一大遗憾喽!”
许世友摇了摇头说:“淮海战役打得很激烈,我在胶东养病也躺不住啊!真是急死人。”
毛泽东安慰说:“世友同志,养病也是革命需要嘛!好了病,才能再战。”
毛泽东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说:“秦朝末年,由于秦始皇残酷的统治,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沛县人刘邦揭竿而起,自立为沛公。下相人,也就是今日宿迁人项梁、项羽避仇吴中,杀死吴郡太守,也举起了义旗。全国很多地方的农民以及原六国旧人纷纷起来反秦。当时的刘邦官居泅水亭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长吧,年已48岁。那位以‘万人敌’为志向的项羽,才28岁,还是个‘共青团’。
“刘邦起兵后,在山东西南丰沛一带打了几个小胜仗。项梁、项羽率八千子弟兵挥师北上,而且力量很快扩大到六七万人,两军合并,力量更大。
“陈胜、吴广西进起初顺利,当打到咸阳不远的地方时,被章邯打败。陈胜退到今安徽蒙城一带被车夫庄贾杀害。陈胜、吴广起义军失败。”
“那后来项羽、刘邦又怎样了?”许世友问。
毛泽东抽了口烟继续说:“这时反秦力量主要是项、刘两支。项梁因骄傲,在定陶被章邯打败身亡。刘、项把他们拥立的楚怀王从盱眙接走,退守徐州。
“章邯以为杀死项梁,楚军不再构成威胁,便挥师攻赵。赵大败,退守巨鹿,向怀王求救。楚怀王命宋义、项羽、范增率一路人马救赵,攻打章邯;另命刘邦率部西进攻打河南,而后取咸阳。此前,楚怀王对诸将有言‘先入关者王之’。
“宋义和项羽率军来到安阳,宋义按兵不动以‘观虎斗’。项羽急切之下,杀宋义自代上将军,立刻破釜沉舟,渡河救赵。他与秦军连打数仗,所向披靡,又在今河北临漳打败章邯。不久,项羽在河南渑池坑杀秦卒二十多万。项羽消灭了秦的主力后向关中进发。
“刘邦率军从砀郡出发,很快攻下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平阳等地,并顺利入关。秦王子婴开城投降。秦王朝灭亡。刘邦入城后‘约法三章’,很受秦民欢迎,刘邦并派兵把守函谷关。”
“那项羽怎么办?”许世友急着问。
毛泽东继续说:“等项羽挥师西进时,刘邦已平定关中。他闻此大怒,率40万大军欲消灭刘邦。刘邦当时只有10万人马,不敢与项羽抗衡,只好在‘鸿门宴’上委曲求全,才避免与项羽血战。
“项羽率军杀进咸阳,火烧阿房宫,以最高统帅的名义进行分封。他封刘邦为汉王,都定南郑,自称西楚霸王,都定彭城。自以为天下太平,衣锦还乡了!”
毛泽东叹了口气说:“项羽认为天下太平了,可没想到刘邦是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有萧何、张良出谋划策,在南郑又起用韩信为大将。他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掩人耳目,突击三秦,并取得成功。他以关中为根据地与项羽争天下,于是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楚汉相争的战争,最后,刘邦战胜了项羽。”毛泽东把话锋一转,说:“刘邦的10万人马能打倒项羽的40万人马,淮海战役我们的60万人也能打败蒋介石的80万人。我们打淮海战役总的意图是就地消灭徐州刘峙集团,然而我军又没有力量一口吞掉这个庞然大物,我们把二野和三野集中起来,再加上地方部队也只有60万人,而国民党军足有80万兵力,从总体上,是敌强我弱。所以,我们只好逐次逐批地歼灭敌人。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我们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先吃掉北面的黄百韬兵团,粉碎了蒋介石南北对进的企图,打通了津浦路。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是整个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必须打好。虽然我军在第一阶段消灭了黄百韬,但是,我们也一口吞不下杜聿明集团啊!必须一口一口地吃,一个一个地歼灭。刘伯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好比胃口很好的人上酒席,吃一个(黄维),夹一个(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分几个作战阶段逐次歼灭了各股敌人。歼灭黄维兵团后,彻底改变了战场形势,我们从总兵力上也超过了敌人。第三阶段,我们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歼,对敌人开展了政治攻势。我们也像刘邦对待项羽一样,进行四面楚歌。
“在12月17日,我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司令部的名义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广播稿。我在广播稿中说:‘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你们的伤兵和家属,跟着你们叫苦连天。你们的兵士和很多干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们当副总司令的,当兵团司令的,当军长师长团长的,应当体恤你们的部下和家属的心情,爱惜他们的生命,早一点替他们找一条生路,别再叫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了。’敌人陷于粮弹俱缺的境地,又冻又饿,这一广播就动摇了敌人的军心,杜聿明集团日趋瓦解,成班、成排、成连的官兵不顾严密的封锁,逃过火线向解放军投降。从12月16日至翌年1月5日的20天中,相继投降者达14000人,差不多等于两个师的兵力。我军的大米饭、白馒头也成了打击敌人的武器喽!最后,我们全歼了杜聿明集团。”
“主席,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的一场总兵力以少胜多的战役。是60万对80万,听说斯大林都称赞这是奇迹!”许世友认真地说。
毛泽东朝他点点头,表示赞同斯大林的说法。
停了停,毛泽东深沉而又严肃地说:“战争就是如此,是流血的政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们在这里历时66天用60万人打败了国民党军80万人,歼敌55万人啊!这不仅动摇了国民党军,动摇了南京政府,也震撼了全世界!”停了停,毛泽东抽了口烟情绪兴奋起来,打着手势说:“项羽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我们不搞划江而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接着,毛泽东继续说:“刘邦战胜项羽,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有反复。关键是项羽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开始刘邦乘项羽打赵之际,迅速东进,数十万大军很快占领了彭城。但刘邦因胜利产生骄傲,对项羽反扑估计不够。当项羽得知刘邦攻占了彭城,大为惊慌,急率精兵三万返彭城。这时的刘邦却在彭城置酒与各路诸侯喝庆功酒呢!楚军在早晨向汉军发起进攻,先击破汉驻鲁(今山东曲阜)的樊哙部,又穿越胡陵(今沛县北)过九里山,大败驻萧县(今安徽萧县)汉军,而后直驱彭城。一日之内赶回彭城,可谓神速。刘邦急促开城迎战,溃不成军,大败而逃。汉军沿谷泗二水退逃,被杀十几万,在东濉水上又被项羽赶上杀死十几万人,史书上说‘濉水为之不流’,可见死人之多。刘邦只带数十骑逃走,他的父亲和老婆都落到项羽手中,真是惨败啊!”
“那后来呢?”许世友急着问。
毛泽东继续说:“刘邦逃到荥阳,接受了教训,收拢逃散士卒,萧何从关中派来增援部队,他又把韩信的部队收来,汉军重新振作起来。由于项羽四处挨打,疲于奔命,后便提出以鸿沟(今河南荥阳)为界,‘中分天下’,西为刘属,东为项属,此后刘邦和项羽长期对峙。”
毛泽东喝了口水说:“刘邦这个人很鬼,经过谈判,他表面上同意双方都撤军。其实他依张良、陈平建议,耍了个鬼把戏。当项羽后退时,他却偷偷从后边杀来。同时,刘邦命令韩信从齐、彭越从梁、英布从淮南,会战项羽,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项羽边战边退,而刘邦则步步进逼。据民间传说,在徐州九里山中山峰团山,韩信曾指挥军队与项羽发生激战,项羽由此退往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被汉军团团围住,刘邦、张良采取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的计谋,从军事实力和心理上瓦解楚军。项羽绝望而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当夜突击,随从士卒仅800人,到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迷路,便又返至东城,随从骑兵只剩28骑。当来到乌江时,项羽感慨道:‘我率江东子弟八千人,西渡作战,现在几乎一卒不剩,纵使江东父老怜我,称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提此事,难道我就不于心有愧吗?’说罢,拔剑自刎。这场战争最后以刘胜项败而告终。”
毛泽东接着又说:“霸王别姬这出戏就是项羽临自杀前的故事嘛!”
“项羽败得真惨啊!”许世友叹了一口气说。
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淮海战役胜利后,南线国民党军的主要力量与精锐师团业已就歼。这时,蒋介石隐退幕后,李宗仁登上前台,提出要搞什么‘划江而治’。我们一听,就是耍花招。”
许世友说:“主席心里早就有数,一定将革命进行到底!”
“对!刘邦在这里战胜了项羽,我们在这里战胜了蒋介石。我们要接受历史的教训,不做楚霸王,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形成‘南北朝’的格局。我们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将革命进行到底!不给反动势力喘息之机。我在1948年12月30日为新华社写的新年献词中,用古希腊一段寓言教育大家,说: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可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也像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坚决把盘踞在中国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统统消灭掉!”
停了停,毛泽东接着又说:“4月21日,我和朱老总发布向全国进军令,发起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随后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胜利地进行大进军,迅速消灭残余的敌人,解放广大国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终于被人民赶出大陆,我们终于建立了新中国。”
这时,毛泽东突然叹了一口气,变得非常沉重严肃地说:“革命总算成功了,但来之不易啊!它是用亿万人民的血汗换来的,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经常回顾往事,就是不忘过去,把新中国建设得更好!”
赞徐州是名人辈出的地方
1952年10月29日上午,毛泽东来到了徐州。
徐州的领导知道毛泽东要来,已等待迎接。
毛泽东一行来到徐州市委招待所,在一间不大的会客室内稍事休息。
毛泽东点着一支香烟抽几口,说:“这次来徐州主要是休息,随便看看、听听,搞点调查,不想多打扰你们的工作。”
这时,服务员端上来一搪瓷盘子砀山梨,每个足有一公斤重。大概是特意选的。服务员把皮削掉,切成片,然后在切好的梨块上插上两根木质的牙签,端到毛泽东面前说:“主席,请您尝尝砀山梨。”
“我的牙齿不行,吃了会痛的。谢谢。”毛泽东微笑着摆手谢绝了。这倒不是他客气,他的牙齿的确不好。
“大家尝尝吧!”毛泽东环视了一下他的随员们,高兴地说。
接着,徐州市委领导向毛泽东汇报徐州的情况。
市领导首先说明“事先没准备”。
毛泽东马上说:“我就愿意听没准备的汇报。”
大家都会意地笑了,一下子出现了宽松的气氛。
接下去市领导简单汇报徐州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中间毛泽东不时插话,并提一些问题。市领导对毛泽东提的问题都一一回答。
汇报快结束时,毛泽东说:“这样汇报好,情况真实。”
接下去毛泽东又说:“徐州是个好地方,这是我第二次来了。记得在1920年4月,我从北京到上海,途经徐州,专门看了徐州古迹、市容、城墙,很开眼界。这次来就算旅游吧。”
“我们徐州,可是很有看头、很有听头的。”一位市领导介绍起徐州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四千年以前,大禹把全国九片陆地命名为九州,我们徐州即为一州。”
“另外,我们徐州应是养生学的发祥地。尧时有位叫篯铿的,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养生学家。尧封他到大彭,也就是徐州市区周围这块地方,建立了大彭国。这位篯铿就是彭祖,这块土地的开山人物。”
讲古代的历史、传说故事,大概谁也说不过毛泽东。一提起这位历史传说人物,毛泽东风趣地讲了起来:“你们徐州可是名人辈出的地方,这位篯铿可不是简单的人物。据说他是黄帝的后裔,颛顼的玄孙,祝融吴回的孙子,陆终氏的第三子。他的母亲女嬇氏是鬼方人。这鬼方是华夏民族西部、北部的强梁外族,也是犬戎、嬇狁、匈奴的前身。陆终氏和女嬇氏的结合,也许是民族和解的结果。传说这位女嬇氏分娩时难产,打开两肋,生下六子。大概因为剖腹产留的创伤太重,不久这位母亲就去世了。后来发生了犬戎之乱,篯铿流离西域,受尽磨难,并学会养生之道。据说他在尧帝生命垂危之际,曾进献雉羹,也就是野鸡汤,治好了尧的病,因此给尧留下很好的印象。
“彭祖为开发这块土地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他带头挖井,发明了烹调术,建筑城墙。传说他活了8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长寿之人,还留下了养生著作《彭祖经》。
“他建的大彭国,在夏商时期比较强大,后被殷商武丁灭掉,前后存在800年。大彭国灭亡后,彭城后来曾属宋、齐、楚,其都史称彭城。
“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庄子、荀子、吕不韦等都论述过他。《史记》中有对他的记载,屈原诗歌中也提到过他。大概因为他名气太大了,到了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竟把彭祖列入仙界。”
云龙山上谈历史
1952年10月29日,云淡风轻,天高气爽,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毛泽东身着蓝灰色的中山装,在许世友、罗瑞卿、华诚一、张光中等陪同下,游览云龙山。
汽车来到云龙山东脚下停住,华诚一在前边做导游,毛泽东兴致勃勃从东坡开始登山。
登山开始了,年近花甲的毛泽东,身着蓝布尼中山装,素袜布鞋,迈着健实的步履走在中间。
行至半山腰,登石阶时,许世友见坡陡路滑,上来要搀扶毛泽东。
毛泽东笑着说:“不要扶了,我自力更生嘛!”
毛泽东一面走一面和周围的人交谈。
山上的石佛方面大耳,合眸微笑,环手趺坐,法相庄严。据史书记载:南朝宋帝时北魏占领徐州。北魏凿窟雕佛成风,估计大石佛头像凿于那时,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大石佛的两臂和前胸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补建的。
这个石佛所在的寺叫兴化寺,该寺修建于何时已无可考。1438年《重修龙山兴化禅寺记》的石碑上写道:石生岩崖间,人因刻之以佛,故又名石佛寺。而兴化之名不知始于何代。因岩石上有开元间人的题名,可断定梁宋时已有寺,以后800年寺之兴废无从考查。1432年寺毁于火,大石佛仍然完好。
毛泽东说:“这可是国之瑰宝啊!一定要保护好。”
毛泽东来到兴化寺,进院环顾了四周,其庭院西面是双檐彩绘、巍峨壮丽的大雄宝殿,南北配殿对称,古朴的山门矗立于悬崖之边。整个建筑依山而建,殿宇亭堂层层相接,山体与寺庙浑然一体,构成一组气势雄伟、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群。毛泽东来到大雄宝殿前,端详着殿内用石头刻的释迦牟尼半身像。此像又称大石佛,依山崖雕凿而成,高近12米,非常逼真。
看到这里,毛泽东问华诚一:“这古刹是哪个朝代修建的?石像是什么时代刻的?”
华诚一回答:“根据碑文化记载,早在南朝宋、梁时代就盖有此寺,石碑是北魏拓跋焘时所刻。”
接着。毛泽东又问:“当时拓跋焘打到徐州没有?”
“我不大清楚。”华诚一回答。
回来据查《资治通鉴》,拓跋焘来过徐州。
然后,毛泽东连连说:“国之瑰宝啊!”
出了兴化寺,登上二十余级台阶,穿过月门,就来到放鹤亭。这个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的山顶,坐东朝西,为民族风格建筑,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年),为隐士张天骥所建。张天骥名圣徐,自号云龙山人,原住云龙山西麓黄茅间。他爱好诗书,善弹琴,常自耕,后因黄河发水淹了他的住宅,便搬到云龙山住。
放鹤亭为砖木结构,长8米多,宽近5米,歇山飞檐,柱廊环境,亭前有花坛,古朴清幽。
毛泽东问:“此亭是苏轼《放鹤亭记》的放鹤亭吧?”
华诚一说:“是的。”
毛泽东环视放鹤亭后,和大家讨论起亭子的由来。他说:“这个亭子与苏轼以及他的《放鹤亭记》是分不开的。
“1077年,苏轼出任徐州知州,当时刚过不惑之年,奋发有为,政绩卓著,给徐州百姓做过一些好事。在他离任时,徐州百姓成群结队为他送行,有的人挽住苏轼的马头,献花献酒。依依惜别,甚至放声大哭。
“苏轼与张山人是好友。苏轼常与别的朋友登门赋诗、饮酒。这位张山人驯养了两只鹤,并在云龙山顶修建了一座草亭,名为‘放鹤亭’。苏轼为此写了一篇《放鹤亭记》,文情并美,成为流传千古的著名散文。”
这时他问身边的一位领导:“能背出《放鹤亭记》吗?”这位领导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毛泽东毫无责怪之意,他轻声吟道:“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在放鹤亭前,毛泽东看了乾隆皇帝题诗的石碑。毛泽东说:“乾隆这个人好题诗。”
南行约20米,又有一亭,单檐挑角,柱间有石栏环绕,也是砖木结构,因《放鹤亭记》中有“招鹤”之歌而得名。歌曰: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看过放鹤亭后,又去看饮鹤泉。毛泽东突然问随从们:“此泉是否因放鹤亭而凿?”
华诚一略加考虑后回答:“筑亭在后,凿泉在先,原名石佛泉,传说某朝皇帝见此山宛如游龙,深怕徐州再出皇帝,便下令在山顶凿井,以破‘天子之气’。”
毛泽东看了看清澈的泉水,遂说:“这事荒唐,但能在数丈深的岩石上凿出水来,可见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了。”
离开放鹤亭、饮鹤泉往西走,就到了云龙山首峰之巅的大士岩。毛泽东迎着飒飒秋风,居高临下俯视全城。徐州三面环山,山峦起伏,山势险要,十分壮观。观罢这中外驰名的古战场,毛泽东坐在石凳上自言自语:“世人称徐州乃是兵家必争之地,果然如此。”
紧接着,毛泽东又问道:“徐州为何多是童山?”
有人回答:“这可能与古战场有关。传说楚汉相争时,张良夜箫一曲,吹散了项羽八千子弟兵,吹光了树木、花草、泥土,只剩下空荡荡的山间巨石了。后来,乾隆皇帝下江南经过此地,也说过徐州是‘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呢!”
“那是对劳动人民的侮辱,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嘛!”毛泽东猛然站起来说,“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穷山可以变成富山,恶水可以变成好水,一定要改变徐州的面貌。”
毛泽东与众人来到云龙山山顶。他居高临下,环视徐州的四周,朝北边指指问道:“那是黄河故道吗?”
“对!”好几个人一齐回答。
一提黄河可能又引起毛泽东的很多联想。黄河在古代流经徐州,泥沙大量沉积,河床每年均升高10厘米,夏秋雨季经常泛滥成灾。历代统治者多消极筑堤防水,结果使河床和堤岸不断增高,使黄河成了悬河。1855年黄河决口后,这里留下了故道,因为河床淤浅,河堤残缺,雨季仍然泛滥,无时不威胁着徐州人民。
毛泽东皱皱眉头说:“黄河故道穿城而过,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市委市政府应当及早采取措施,变灾为利。”
市领导只是简单谈了一些设想,但因种种原因进展不大。
毛泽东在这里望了很久,想了很多,他说:“徐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战略地位很重要。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著名人物都与徐州有关。据统计,徐州籍的皇帝有十人之多,除了远古时期的篯铿,如刘邦、刘秀、曹丕、刘备、刘裕、萧道成、萧衍、朱全忠、李昪、朱元璋等。著名的文臣武将,有西汉的萧何、曹参、周勃、王陵,还有抗金英雄赵立,刚直廉洁的彻里氏,反清复明的阊尔梅,义不仕清的万寿祺,蔑视奸党的李向阳等等。近代则有辛亥志士王少华,以身许国的吴亚鲁,工人领袖姚佐唐,雨花巾帼吕励之,民族英雄李云鹏,炮兵司令朱瑞等。
“历史上很多名人来过徐州,做过很多有意义的事,如秦始皇为了秦政权的巩固和持久,曾亲临彭城,于泗水求鼎。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曾隐居在古邳镇,并在那里的圯桥见到黄石公。黄石公给他一部兵书,帮助张良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诗人谢灵运、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文天祥、李渔、苏轼、韩愈、李煜等都来过徐州。大诗人李白专程去下邳圯桥凭吊张良往事,写下《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一诗: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这李白也想见黄石公,得到上天指点,干点大事业,可惜,黄石公不在了!大诗人白居易父亲曾任彭城令,白9岁时便来过徐州,以后又多次到徐州,他曾写下著名的《燕子楼诗》,这首诗还引起了一些矛盾。清朝皇帝乾隆经常出巡,四次来徐州。在这里也研究过治理黄河的事,并留下过诗篇和题词。
“在徐州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多。刘项楚汉相争,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吕布等在这块地区群雄逐鹿,导演了多幕历史活剧。《三国演义》中写了很多故事,如曹操血洗徐州,泗水因此断流;吕布在沛县辕门射戟,张辽招降关羽等。南宋的建立者刘裕,他曾是东晋北府军的战将,后掌握军队大权。刘裕发动两次北伐,收复了一些失地,并建立了新的朝代,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徐州。历史记载,他曾大兴土木,扩建了徐州城。
“总而言之,徐州不愧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很值得研究。”
接下去,毛泽东又指指山的四周及徐州的郊区说:“我看这里还是荒山,你们应当快些治好战争创伤,加快建设步伐,发动群众,上山栽树,这样可以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
到了半山腰,毛泽东看到六角亭,便向东南走去。走了约30米,毛泽东停住脚步,见此亭中矗立着一块津浦路员工抗战殉难纪念碑。
在下山的路上,毛泽东还讲了戏马台的典故:据说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王,定都彭城,在城南山上构筑高台,观赏士卒操练、赛马,后人称此为“戏马台”。戏马台原来规模很大,苏东坡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台高十仞,广袤百步。”该台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监司姜士昌所立。兵备右参政莫与齐写的“戏马台”三个大字石碑,现仍完好地保存于双层飞檐六角亭中。亭高11米,丹柱釉瓦,南檐下嵌有“从此风云”四个篆额,意谓楚汉战争风云从此开始,俗称戏马碑亭。戏马台以风云阁为中轴线,分东西两院。东院“楚室生春”,立有威风凛凛的项羽石刻像;两院称“秋风戏马”,置巨鼎一尊,鼎腹铸“霸业雄风”四字,寓意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英雄所概。到了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年),徐州道段喆重建此台,但基址狭小,已非原来规模。
毛泽东从云龙山北坡下山,仍意犹未尽,路上又谈起“戏马台”和项羽的故事,毛泽东说:“楚汉相争,刘邦取得成功,而项羽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群众路线。刘邦的用人之道比他好,所以才有萧河、张良、韩信、曹参、樊哙、陈平等文武百官跟随左右,而项羽仅有一个范曾,也用不好,最后只好成为孤家寡人了。”大概毛泽东是想借用历史典故教育在场的领导干部吧!
古战场上论汉楚之战
毛泽东是位伟大的军事家,对军事、对战场、对军事人物是情有独钟的。九里山是个古战场,他1920年来徐州时未能来这里,今天当然要到这里看看。接着,毛泽东驱车往徐州市西北郊九里山驶去。汽车开到文亭街青年路二巷门牌二号停下。毛泽东在这里休息了约半个小时。这时,罗瑞卿劝毛泽东不要去沛县刘邦故里了,因沛县距离徐州较远,路上又不好走车,上九里山就可以了。
毛泽东点点头,示意不去了。
中午,毛泽东和随员们只简单吃了点饭,便向九里山驶去。
毛泽东下车一边走一边给大家讲发生在九里山的故事:据民间流传,九里山是楚汉争战的古战场,韩信曾在九里山中峰团山伏兵与项羽大战,楚军不支,从九里山前溃退,一直退到垓下。在《水浒传》第四回有一首山歌写道:
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起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毛泽东来到樊哙磨旗石前对随行的人员说:“据史书记载,楚汉决战时,汉军大将樊哙曾在山上竖立一面大旗招呼战斗,因旗大能磨到山石,所以叫磨旗石。”
毛泽东讲到这里,许世友等人才明白了磨旗石的来历。于是,许世友赞叹道:“主席的历史知识真丰富!”
大家都仔细看了磨旗石。旗眼是岩石上的一个大洞,深1.7米,长3米,宽1.3米。
毛泽东笑了笑,对陪同的人员说:明代宣德年间,徐州人马蕙在《九里山》诗中写道:
天空野烧连垓下,落日苍烟接沛中;
惟有磨旗踪迹在,年年常见白云封。
这时,毛泽东幽默地笑着问大家:“樊哙是刘邦连襟,你们知道不知道?”
大家默不作声,就连刘邦的老乡张光中也摇摇头说:“不知道。”
毛泽东说:“樊哙也是沛县人,早年是个卖狗肉的,后来他跟随刘邦从丰邑(今丰县)起义攻打下沛县,杀掉沛令。在历次作战中,他作为刘邦贴身近臣随军作战,以军功赐爵,被封为贤成君。刘邦攻入关中,贪恋秦宫室美女珍宝,樊哙力谏,刘邦听从劝告封闭府库宫室,还军霸上。
“‘鸿门宴’上,项羽的谋臣范增令项庄舞剑,想借机杀害刘邦,樊哙在帐外听到情况紧急,便手持铁盾侧身撞倒卫兵闯入帐内,当面批评项羽不该对有大功的刘邦问罪,当时项羽为樊哙的英武形象所吸引,也为樊哙义正词严的批评所动。终于,刘邦借机逃出宴会,由樊哙护送从小道还至军营。后来,樊哙跟刘邦进汉中,又从汉中出兵平定三秦。刘邦即帝位后,因樊哙有功,封为舞阳侯。樊哙娶吕后之妹吕姿为妻,就和刘邦成为连襟,所以关系比其他将领更为亲近。
“后来黥布反叛时,刘邦正在宫中卧病,诏令群臣不得入内,周勃、灌婴等十几天都不敢入宫。这时,樊哙就直接闯进宫去,诸大臣也跟随入宫。此时,刘邦正枕着一个太监睡在床上。樊哙等对刘邦流泪说:‘当初陛下和臣等起义于丰沛,平定天下,何等雄壮!现在天下平定了,陛下多么疲惫啊!再说陛下身体欠安,群臣震恐,您不接见臣等议定国事,难道单独同一个太监一起与世隔绝吗?陛下难道没看见赵高的事吗?’刘邦听后笑着站起来,与大臣商议政事。”
大家听完樊哙的故事,随毛泽东来到白云洞。
九里山上白云洞也是楚汉决战时的古迹遗址。华诚一给毛泽东解释说:“据《魏书·地形志》记载,它是项羽命令士兵挖的隧道,出口在汉军阵后,因而摆脱了汉军的包围。”
毛泽东风趣地说:“看来项羽还懂地道战呢!要不是这个洞他早就完了。”
毛泽东一行从白云洞下来到刘向墓。
毛泽东向大家介绍:刘向,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成帝时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河平三年他奉命校阅皇家所藏先秦古籍。他校勘后删去重复冗繁篇章,每完成一书他就写一篇“叙录”,简述该书主要内容、作者生平、学术渊源及校勘情况,然后又将群书叙录汇成“别录”。刘向校书20年后病死,他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刘向的事业,撰写完成了六艺略、诸子略等《七略》。
毛泽东笑着幽默地说:“刘向父子贡献不小嘛!”
停了停,毛泽东又问:“你们谁知道刘向的后代还出了什么知名人物?”
大家都面面相觑,谁也答不上来。
这时,毛泽东笑着对大家说:“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就是刘向的后代嘛!”
下午四点钟,大家返回到九里山机场专用线上的专列上。上车后毛泽东尚有余兴,连连说:“今天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有的领导说:“我们陪同主席,听了一堂难得的历史课,长了很多知识。”
毛泽东说:“刘邦在这里战胜了项羽,我们在这里战胜了蒋介石。我们不能学楚霸王,我们要牢记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也要牢记自己的经验教训。”
简单休息之后,毛泽东向当地领导表示感谢,还给他们题了词,作了指示。希望他们把工作搞得更好,尔后和他们一一握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