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管理工作,很清闲。王安石是不可能在这个位置上有所作为的,但是又不能改变什么,只能安心等待机会。于是,王安石除了处理一些日常公务,把他的所有心思都用在了读书上,当然他不是死读书,而是要从中领悟治国之道,这才是他的兴趣所在。
欲展宏图王安石入仕后第一个职务是淮南签判,治所在扬州。宋代选派京官充任各州、府的助手,称为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其实,不过是做些文件的收发管理工作,很清闲。
庆历二年(1042)初,王安石同众举子入了春闱。当时的科举考试,通过诗赋选拔人才,而王安石素来认为诗赋多是拿来抒情和玩赏的,对治国安邦并无太大帮助。他并不太赞同国家用诗赋来选才。他在试院中的五绝之一中写道:“少年操笔坐中庭,子墨文章颇自轻。圣世选才终用赋,白头来此试诸生。”如此关系重大的时刻,王安石还能够坚持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不流于媚俗,其个性可见一斑。
王安石顺利通过礼部的三场考试,最后一关是殿试,即皇帝亲自出题考试。这次殿试共取进士839人,是北宋一朝最著名的一科考试,因为本科涌现了大批在此后的北宋政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最令人惊奇的是本次科举甲科进士前四名中后来有三人做过宋朝的宰相,这在此前历代都是闻所未闻的奇事,这三个人分别是王珪、韩绛和王安石,而他们三人的名次也正好是从第二至第四排序下来,不能不让世人惊叹世事的巧合。
本来,王安石的考卷被礼部评为第一。但时,当仁宗皇帝阅读王安石的考卷时,看到文中有“孺子其朋”一句,心中不喜,说:“这句话犯了忌讳,不能把这个人定为魁首。”再看王珪的卷子,觉得可以,但一查王珪乃是有官职在身,按规定不能做状元。再看韩绛,觉得也可以,但又是一个有官在身的,直到看到杨寘的卷子,才最终定下杨寘为本科状元。仁宗直接把王安石和杨寘的位置换了一下。这样,本应是状元的王安石连三甲也没有进。
“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乃是周公对成王说的话,意为“你这年轻的小孩啊,自今以后要和群臣融洽相处”,有长辈教育晚辈的意思。当时仁宗已经三十多岁,王安石才22岁,借用周公的话难免有些不妥。不过王安石对失去状元并没有太在意,终其一生,都不曾用这件事来炫耀自己。他的人品也可见一斑了。
进士及第后,王安石等人需要在京城做短暂的停留,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要被外放到地方做官,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同科友人谈古论今,过得好不惬意。庆历三年(1043),朝廷的任命状下来了,王安石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简称淮南签判。接到任命后,王安石很快打点好行装匆匆踏上了赴任的旅途,开始了他全新的人生历程。
在此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关于宋朝官制的一些情况。宋沿唐制,官名官品不变,但内容有所不同。
在中央,中书门下主管行政,一把手就是宰相,全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简称“执政”;枢密院主管军事,一把手称“枢密使”,副手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两府合称“中枢”。理论上,枢密院与中书平级,都算国家领导人。但实际上,很多人把当宰相作为自己为官的最高目标。
中央另设三司,包括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主管财政,一把手称“三司使”,职位仅次于宰相,又称“计相”,副手为“三司副使”或“三司判官”。两府三司互不相干,由皇帝直接领导。这是当时中央机构的大致格局,后来神宗自己改过一次,史称元丰改制。
在地方,行路、州、县三级建制。仁宗时全国设十五路,一路相当于现在一省。王安石当时所在的淮南东路就是其中一路。路的主要领导是节度使和观察使,但这两个官职在宋朝基本上是个名义,并不常设。
路的常设职位有:
“转运使”,全面负责,是实际上的一把手;
“经略安抚使”,主管军政;
“提点刑狱使”,则主管司法,王安石就曾做过这个官;
“提举常平使”,主管财政。
四权分立,直接受皇帝领导。
从人口上来说,路下所设的州,只相当于现在的县,而宋时的县,则仅相当于现在的乡。
淮南上任三个月后,王安石请假回乡看望自己尚在老家的祖母,一是为了省亲,还有一件事就是为了成亲。这次回家期间,已经23岁的王安石迎娶了他的表妹吴氏,也就是他舅舅的女儿,这一年吴氏19岁。
既然回到了老家,王安石就不能不去看另外一个人,就是那个当年与自己在京师相遇后便结成好友,此后书信往来不断的曾巩。曾巩也是抚州人,他第二次科举再次失利,不得不在家中继续等待着下次机会。谁知还未等他前去拜访年长于自己的好友,曾巩听说王安石回乡后就已经等不及找上门来了。好友相见自然是万分高兴,相谈甚欢。曾巩曾作诗《过介甫》记叙他与王安石的这次相见,诗云:
日暮驱马去,停镳叩君门。
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
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
况值秋节应,清风荡歊烦。
徘徊望星汉,更复坐前轩。
两个才子的相见,诗文附和当然是少不了的。王安石这次回来新作了一首名为《还自舅家书所感》,曾巩读后立即附诗一首《酬介甫还自舅家书所感》。王安石在临行前又去回访了曾巩,临别时王安石作《同学一首别子固》赠予曾巩。无论是对曾巩还是王安石,他们之间的诗文附和、往来的数量在他们的一段时期的作品中都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可见二人之间的关系是异常亲密的。
回乡探亲的时间过得很快,王安石辞别祖母,再次踏上了回扬州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