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王安石19岁,父亲王益病逝于江宁通判任上,年仅49岁。王益的去世,对王家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对王安石而言,这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
王益虽然没有做过高官,但一生品行高洁,为官清廉,不只是百姓眼里的好父母官,也是王安石兄弟等人的榜样。因为王益的就职调动频繁(北宋的一个普遍现象),居无定所,仅靠官俸度日,所剩无几,所以王家没有田地产业,当王益官职调动时,一家人都会跟着迁移。这也是王安石少年时期几乎走遍大半个南中国的重要原因。
王益17岁之时文才就已经颇受时人赏识,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被派往建安县任主簿。当时,因为年少,县里的人都有些轻视他。等到见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深感敬畏、信服了。王益负责上收赋税,从来不逼迫穷苦百姓。处理政务,需要惩戒犯错之人时,也只对那些犯了严重错误的富豪恶吏施以刑罚。全县因为王益而大治,所以,建安县的人都很爱戴他。有一次王益病了,全县百姓都去为他祈福,祈求上天能让他快快好起来。
有一年,因为县里的人没有按时把税收征上去,州里派人责问。王益说:“衙门里负责征收赋税的孔目吏尚且没有按时上缴税收,又怎能要求贫苦人家?”于是带人到府门把征税官吏抓回来,打了二十大板,限期三天让其如数上缴税收。三天之后,不只官吏交齐了,百姓的税也都交上来了。众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来改任临江军判官。军中多有豪门望族,凭着财势任意妄为。郡守受这些人的牵制也不免同流合污,做些不法的事情。郡守以下的官吏见上司如此,更加公然胡作非为,肆无忌惮。王益上任以后,遇到郡守有不法行为时,就据理力争,使其不能放纵。执法严明,明辨是非,下级官员不敢动摇。很快,所管辖的范围内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秩序井然。有政吏写公文向来轻慢上级,对郡守亦是。但对王益却以“阁下”的尊称相敬。大小官吏见王益正直无私,人不能欺,只好联合富豪一起出钱求转运使的下级官员想办法把王益调到了别处。王益被调到了新淦县任上,使新淦县得到大治,远近闻名。直到近30年后王益去世,新淦县的官吏百姓还在称道他的恩泽。
后来,王益改任为大理寺丞,到庐陵县做知县。之后又改任殿中丞,到新繁县任知县。新繁县有几个向来作恶多端的人,王益把他们绳之以法,对于其他人都是以恩信相待,使百姓奉公守法,曾经接连一个多月都没有动用过刑罚。
以后,王益又被改为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调到韶州任知州。韶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省韶关市。在宋朝时还是属于蛮荒之地。当时,韶州人没有男女之别,以前的朝廷官员,认为是当地的风俗习惯,都不予追究。王益却说:“人伦之理不可亵渎,所谓的因循风俗传统,怎么能是指在这件事上顺其自然?”开始着手纠正民风,没过多久,当地人在集市上行走,都以礼相待,男女有别,不敢随意混杂。北宋理学先驱胡瑗在写作《政范》时,把王益的这件事情作为典范记录在内。
在韶州任上时,下属的翁源县多老虎,危害百姓。王益下令捕杀。翁源县的县令想要讨好王益,说有5只老虎在王益下令之后就自己死掉了,乃是天降祥瑞。把虎抬到州府,献给王益歌颂他的功德。王益不为所动,说:“管理百姓,治理地方靠的是仁德而不是鬼神之说。”并让来人把虎抬回去。那些人知道王益人品,也就不敢再阿谀奉承了。
韶州驻有500效忠后蜀的兵士,因为长时间没有人来管理,暗中谋划想要作乱。一旦起事,韶州是小州郡,又地处偏远,无处依傍,将难以平定。得知消息后,官吏都惶惶不安。王益镇定自若,只把为首的5个人捉拿到案。下面的官员都请求把这些人关押起来,王益认为罪未及此,不听,当天就断下来把这5个人流放了,并派人把他们护送出境。后来,听说这些人的手下曾经议定,若是王益把他们的首领下狱,当天晚上就会来劫狱,并趁机叛变。官员们对王益更加佩服。
韶州虽然是小州,但因地处南方,当时比不得别处开化,素来以难以治理而出名。但王益凭着自己的才能把韶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韶州的父老说,自从宋朝攻下韶州,在韶州设立了知州郡守,历任官员没有比王益更具有贤德的。
后来因为王安石的祖父去世,王益才辞职回乡,离开了韶州。守孝期满,他被任命为江宁府通判。知府十分倚重王益,把大小事务都交付给他,王益都尽心尽力地去做,直到宝元二年(1039)因病去世。
对百姓而言,王益是难得的好官,对王安石兄弟姐妹们而言,他更是一个好父亲。侍奉双亲至孝,对儿女和蔼可亲,谆谆教诲。在那个家长常常以家法惩戒不听话孩子的时代,王益是为数不多的不体罚孩子的父亲。每次和孩子们聚在一起,都会对他们和颜悦色地讲解做人的道理,讲朝代兴替的缘由等,孩子们都很喜欢听。
王益对王安石的影响很大。不只是因为王益的身体力行,使王安石明白了如何做一个好官,更重要的是王益的家庭教育方式,成就了王安石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个性。王安石最崇尚孟子的学说,除诸子百家之外,《难经》、医书、佛经亦无所不读,而王益并不认为这种与当时盛行的儒家传统思想有悖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并不干涉,给了王安石充足的思想空间。
王益为官期间不畏豪强,果敢有为,王安石后来变法时遭受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但他却不为所动;王益虽然多年为官,但却并不热衷功名,一直想的是功成身退,王安石在神宗即位前屡次推托京官的任命,在为相期间依然多次上书请求辞职;王益为官清廉,不置产业,王安石做到宰相,依然清贫如水,乃至第一次被罢相时神宗特意赐他银两,助他回乡度日……在很多地方,王安石的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着王益的影子。
王益有七子三女。在他的七个儿子中,后来有四个中了进士,王安石更是名动朝野,千年以后依然被人热议。但是在当时,王益的去世,对这一家人而言却是灾难性的。王安石尚且只有19岁,几个弟弟妹妹更是年幼。感情上的难以割舍,使这一家人悲痛欲绝。王安石曾在诗中写道:“昊天一朝畀以祸,先子泯没予谁依?精神游离肝肺绝,眦血被面无时息。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载厌食钟山薇。”对当时的情形进行了描述。有人说,王安石在诗中所写“三载厌食钟山薇”是因为生活贫困,吃了三年野菜吃厌了。然而我们更倾向于理解为,是因为王益的去世给王家人所带来的精神打击,使他们每到吃饭时,就怀念起当时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悲伤得连续三年都吃不下去饭。
失去了父亲的依靠,王安石更加成熟了。为王益守孝满三年后,王安石踏上了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路,从此走上了仕途。
欲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