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早就意识到变法会面临巨大阻力,特别是观念上的交锋会十分激烈,因此他早就做好了向这些阻力开战的准备。当时变法派与守旧派之间实力悬殊。表面来看,变法派似乎占有很大的优势,有皇帝的支持,再加上王安石的强势推动,其实则不然。宋神宗变法的热情非常高,但除旧的魄力有限,他虽是变法派的坚定支持者,但他又不能完全融入到变法派的阵营之中,因为他是变法派与守旧派的调和者。而守旧派实力非常强大,绝大多数皇亲贵族都属于这一阵营,更重要的一点是高太后,也就是宋神宗的母亲,是守旧派的积极响应者。尽管双方在实力上来说势均力敌,但由于守旧观念的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事实上是很难动摇的。
王安石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出了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他认为社会已经到了非变法不可的紧要关头,如果改革能够顺利进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而且还能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质的飞跃。反之,若改革失败了,会危机日深、国势衰败,大宋王朝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宋神宗对于改革的阻力似乎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总是摇摆不定,这也就使得守旧派有机可乘,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在神宗面前诋毁变法,试图阻挠改革的步伐。其实神宗也是左右为难,一方面他希望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又希望不致引起太多的矛盾冲突,他总想找到一条捷径,一条阻力最小的捷径,但在当时的北宋无处可寻。
变法派与守旧派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吕诲在《论王安石疏》中对王安石的变法进行了猛烈抨击,他将政事比作水,认为安静的水才能澄清,搅动水必然会浑浊,凡事都要顺应天命,不能逆天而行,像王安石这样随意变法的人,不应再居于朝廷,应立即贬谪。富弼也指出,王安石在变法时任用小人,违抗了天命,因而到处都有地震、瘟疫,以至四方人心日益摇动,一片混乱,因此最好能够“安静”下来,也就是尽废新法。
保守派的理论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天人感应说。中国传统社会注重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天,人与自然是一体的,由天人合一产生了天人感应说,既然天与人是一体的,自然会相互联系,相互感应。“青苗法”实施后,京城里开始流传一种说法,说最近全国各地发生很多异常现象和灾害,是上天示警,说王安石扰乱朝政,使得天怒人怨。
宋神宗心里有些犹豫,于是召来了王安石。问他:“难道我们所做的真的让上天发怒示警吗?”
王安石微微一笑:“皇上,您不用理会那些人的说法。荀子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运行自有其规律,与人事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真是这样,那尧在位时,为什么发大水,需要大禹去治水呢?汤在位时,又闹旱灾。难道是尧和汤治国无方?”
“可是,天人感应一说,自汉朝大儒董仲舒提出来以后,人人信奉,难道他们都错了吗?”
王安石一笑,说:“按董仲舒的理论,要是人君荒淫天下就会发大水,要是人君狂暴天下就会闹旱灾,那么,如果一个君主既荒淫又狂暴,那上天到底是降水灾呢还是降旱灾呢?”
宋神宗一听,也被逗笑了,坚定了变法的信念。
这就是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的思想。
保守派当时还攻击王安石说过“祖宗不足法”的狂言。
在儒家传统观念中,祖宗所遗留下来的东西后人都必须毫无保留地继承。因此,崇古就成为约定俗成的价值观。保守派坚持认为,祖宗之法是万不可变的,变更祖宗的法度是一项莫大的罪名。司马光甚至宣扬一种越变越退步,越变越亡国的论调,主张应世世代代遵守祖宗之成法。当然,除了观念上的保守之外,利益的驱使也是他们反对变法的重要原因,因为王安石的变法严重触犯了大地主大贵族们的利益。
就在王安石全面推行变法的时候,司马光在熙宁三年举行的进士考试当中,出了这样一道题,大意是:
“如今有人说,天地不足畏惧,祖宗之法不必因循固守,庸人之言也不值得理会。请对这种说法进行辩证。”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道考题是针对王安石的,司马光其实就是借这次策问来鼓动考生反对变法。
宋神宗皇帝并不蠢,一下子就识破了司马光的用心,在审阅之时,神宗看出了名堂,用红笔把题目划掉了,并且指令“别出策目”。意图很明显,神宗皇帝在袒护王安石,但是他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天,宋神宗和王安石谈话,提到这个事情,宋神宗问王安石:“你听说过‘三不足’这种说法吗?”
王安石回答:“臣没听过。”
宋神宗就对王安石道:“外面人都说,现在朝廷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昨天翰林院拟试进士题,专指此三事,爱卿听说过这样的话吗?”
王安石沉思了片刻,从容说道:“臣未说过这样的话。臣辅助陛下变法以来,陛下励精图治、兢兢业业,每做一件事情,唯恐伤害了百姓,凡事都以百姓利益为本,这就是‘惧天变也’。陛下特别注意听取不同意见,但众人之言也有不值一听者,那些陈旧迂腐之见,必须加以驳斥。至于说祖宗之法不足守,则本当如此。仁宗皇帝号称守成,在位四十年,也屡次修改成法,更何况陛下这样的有为之君呢”?
宋神宗说:“敬天法祖爱人是公认的治理天下之道。爱卿的说法似乎与此全然不合。爱卿学识深厚,见多识广,朕才疏学浅,还请爱卿为朕详细解答。”
王安石说道:“古人一直以为,地震、瘟疫之类的灾难都是上天发怒的象征,并把这些灾异和君主联系起来,臣却不以为然。依臣看来,天地万物自有其规律,日食、月食、地震等都是自然现象,和君王的行为没什么联系。我说的此番话,陛下不一定会全部认同,天地之道,玄虚难测,不谈也罢。但对流俗之言却不必畏惧。流俗之人不学无术、目光短浅、看问题只是从自身出发,不能纵观全局。做大事者,只要认准了一件事是正确的,于国于民是有利的,还害怕流言吗?
从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对话来看,王安石不但没有对这种说法进行否定,相反,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明确地阐述了这种说法。司马光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意在攻击王安石的这一考试题目,竟成为王安石改革精神的精辟概括,“三不足”精神在中国思想史上,闪烁着不朽的人文光辉。
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