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迁移企业在内地办厂,可以说使出浑身解数,吃尽了千辛万苦。
上海民营工厂内迁时,企业家刘鸿生的企业并没有列入内迁对象。这位精明强干的“火柴大王”,就将他在上海的荧昌、东沟、中华等火柴厂的原料和成品,分别运到镇江、杭州、九江、苏州等地的分厂。上海沦陷,刘氏的上海水泥厂、中华码头公司、荧昌火柴厂、章华毛纺织厂、华丰搪瓷厂、炽昌新牛皮胶厂等企业都被日军占领,日本军方采用软硬兼施手段,企图迫使刘鸿生和他们“合作”,刘鸿生感到上海已难以立脚,于1938年6月下旬,他悄悄地乘上加拿大邮轮“俄罗斯皇后号”远走香港。
他在香港筹办的大中华火柴公司,于1940年4月开工生产。但他觉得香港弹丸之地,很难大展宏图,所以他同时考察大后方西南各省,准备在内地设厂。在重庆,他发觉战争使四川成了后方重镇,人口激增,消费量大,各项日用品供不应求,特别是火柴。重庆只有一家华业火柴厂拥有机器设备,因为缺乏资金,没有技术力量,被搁置一边。市面上的火柴,都含有剧毒的黄磷,而且供应紧缺,价格昂贵。
这时,日军已向九江进逼,刘鸿生决定将大中华火柴公司九江裕生火柴厂内迁。但由于时间紧迫运输工具奇缺,无法全迁,只能将80吨可作军火原料的氯酸钾、赤磷、牛胶等原料抢运到湖南常德。刘鸿生将这批原料运至重庆,立即和经营困难的重庆华业火柴厂经理孙树培商谈合作经营,刘就以运川的火柴原料作为合作资金,于1939年成立华业和记火柴公司,大中华占资本五分之三,由刘鸿生担任董事长。他对火柴的生产和经营驾轻就熟,营业蒸蒸日上,不久就获得大量盈利,成为大后方火柴业的巨头。
然而,火柴原料一向依靠外洋进口,战争断绝了火柴原料来源,影响火柴生产。于是刘鸿生联合川黔30多家火柴同业共同投资,于1940年5月成立中国火柴原料厂,厂址在川东长寿,大中华和华业两厂投资五分之二,于1941年开工生产,产品供不应求,以后又在贵阳和昆明设立分厂。
刘鸿生不愧是一位敏锐而精干的创业者,他在重庆筹办火柴厂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在西部地区发展毛纺织事业的可行性。当时国内很多纱厂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一时无法开工,市场上纱价昂贵。四川乐山出产的羊毛运到重庆,每年可达2万至5万担,如果用进口设备将这些羊毛纺成毛纱,每磅成本低于棉纱,这个意外的发现,使他决心在四川设立毛纺织厂,并在巴县的李家沱,租地114亩,在兴建厂房的同时,还挖了一条大隧道防空。
诚然,在战时的后方,兴建这座颇具规模的中国毛纺织厂,是件大事,但刘鸿生为了创建毛纺织厂所经历的波折和艰辛,确实也前所未见。
中国毛纺织厂的机器设备,主要靠从上海章华毛纺织厂内迁,还要从国外购买一部分。章华毛纺织厂已由日寇“接管”,要从敌人手掌心里内迁一爿大厂,岂非海外奇谈?但刘鸿生有刘鸿生的办法,他设法通过一位瑞士冒险家,以运出1吨付酬1000元的代价,买通了日本海军司令部的一个少将,每天深夜把厂内设备从浦东偷运到浦西公共租界,花了约半年时间,总共从章华厂运出纺、织、印染全套设备和器材500多吨,经越南海防转运四川。
此外,章华厂的全部人员,包括技术员、管理员、技工、勤杂工、厨师等,也带着他们的家属迁往重庆。其中一批熟练的技工,到重庆后培训了大批川籍工人,此是后话。
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章华厂于1940年底完成全部内迁,这几乎是个奇迹。这个“奇迹”令人啼笑皆非,把应该属于自己的工厂设备拿回来,要花大价钱去“买”,等于重新投资办厂,而且名义上还叫做“偷”!从掠夺者方面看,抢来的财宝不值钱,只要个人塞满腰包,听任拆卸搬运,在严密的控制下也滋生腐败。所以,当刘鸿生等得悉机件离沪并为此高兴时,却蕴含着苦涩和辛酸。
然而,仍旧不能高兴得太早。从上海内迁的章华厂的机件刘鸿生向国外订购的机件和中国毛纺织厂借用外汇添置的设备,总共800多吨物资,从越南海防运到缅甸仰光已近一年,但交通梗阻,无法内运。这时,李家沱的厂房已经建成,只要机器运到便可开工,真是“万事俱备,只缺东风”,但这次长途运输,却又是一个惊险而复杂的故事:
无疑,对刘鸿生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大企业家,当时政府的“最高当局”是重视的。刘鸿生破釜沉舟将上海章华厂设备“偷”运出来,滞留仰光,“最高当局”曾为刘鸿生写过好几张亲笔“手谕”,饬令西南运输公司将这批机件作为“急件”抢运。中国的“最高手谕”,相当于“圣旨”,对小民来说,可谓“至高无上”。但这次却根本不起作用。
仰光,货物堆积如山,运输车辆都掌握在运输局长俞飞鹏手里,俞借口“暂停商运”,拒绝了刘鸿生的申请。迫于无奈,刘就派次子刘念智亲赴仰光办理运输。刘念智,高大,魁梧,他有着乃父的果断,又有着那个时代赖以生存的应变能力,他买了12辆大卡车,亲自带领车队来回抢运。
从仰光到重庆,全程2500公里,高山险阻,狭道陡弯,每天都发生数十起翻车事故,毛纺织厂第一次装运,就有一辆货车坠入万丈深渊。
从昆明到贵阳,要经过七十二道湾,险情迭出,险道无人排险,但检查的关卡却一道接着一道,每过一道关卡,都要向检查人员行贿。近年来人们对受贿者恨得牙齿痒痒的,对行贿者也恨得牙齿痒痒的,但就当时中国毛纺织厂运输设备来说,不行贿,能够过那些关卡吗?卡者,不上不下也。关卡的功能,就是要让过路者“不上不下”,所以人们至今看到这些“关卡”,仍旧心有余悸。
一次在将从国外订购的300余吨新式毛纺织机,从仰光运到中缅边界时,被运输统制局局长下令扣留,有全套证件也不行,有时候,权,就是法,就是理!多次交涉均无结果,这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进军缅甸,如狼似虎的检查人员逃之夭夭,这些急需的机器却全被日寇摧毁。
一次,毛纺织厂的机件运抵昆明,租用中华服务社的车辆代运,但运输统制局昆明办事处却不许放行。他们的理由是:“在中缅边境滞积的军用品还很多,商车一律停运,如果放你们走,其他商车也要走,怎么办?”结论是:“无法通融。”
这是官话,如果事情确实如官话所说,人家倒也心服,打仗嘛!当然军需品重要。然而,在夜幕笼罩下,一车车境外走私物品冒充军车闯关过卡,如入无人之境,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造就了大后方一大批发“国难财”的“倒爷”,而刘鸿生办厂的物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海防、仰光、腊戍损失了一批,在中缅边境损失了一批,回到国内又损失了一批,800多吨物质,只有500吨到位,总共损失达270多万元。运输这些设备器材,花了近2年时间,一直到1942年7月,中国毛纺织厂才开工投产。
刘鸿生在后方办厂,历经艰难挫折,但他在西部发展实业的雄心不变,例如西北盛产羊毛,但质量低劣,搀和的泥沙杂质一般占到40%,他在甘肃兰州创办了西北洗毛厂。为向国外出口,他又在香港成立了中国毛业公司,专门从事西北羊毛外销业务。为充分利用西北羊毛资源,他又在兰州创建西北毛纺织厂,此时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为解决资金、人才和设备等重重困难,他煞费苦心独撑危局,从1943年5月初筹备,到1945年10月才开工投产,这时抗战已胜利结束。
经过千辛万苦,刘鸿生的毛纺织事业在西北站稳了脚跟。当若干年后人们重提开发西部这一壮举时,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50多年前漫天烽火中的刘鸿生。
诚然,在战时大后方的著名企业家中,刘鸿生应该说是颇具开拓精神的一位。他有着敏锐的市场触觉、非凡的气魄和百折不挠的韧性,他在重庆、昆明、贵阳和四川长寿所创建的企业,都是成功的。然而,他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结局,他花了巨大精力所经营的事业,最后却不能为他所主宰,“为谁辛苦为谁忙?”不过后话容后再表。
但,这并不能掩盖这位企业家在战时为发展西部民族工业所创建的功绩。夜空星芒,虽然短暂,有的瞬息即逝,但毕竟曾给漫漫长夜留下过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