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庭前花开花落
《幽窗小记》里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加沉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的进步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所想难以成功,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空”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要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我以为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人的一生面临太多得失,所谓“得失”,也许真的有得必有失;所谓“舍得”,也许真的先舍才有得!人之所以快乐,并不是因为得到的多了,而是因为计较的少了。人生的价值也不在于创造了多少财富,而在于奉献了多少财富。
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有种种近期效益的诱惑。这时候,人很容易患得患失,所以必须追问自己到底要什么,怎样才能跟梦想靠得更近,放弃,也许为了另一种坚持。人生有梦,但筑梦要踏实,一步一个脚印。能知道要什么、能够做到什么、不可能做到什么就很不错。
人生中的伤害和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化解痛苦,寻找来自内心的支持的力量。是的,当不如意时,就把所有的烦恼都沉入心底吧,不要被那些不顺心的事纠缠。只有让它慢慢地沉淀下来,才会显出生活的快乐和明媚。
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或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我想,无论是面临什么得失,面临什么困难,只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问题,一切都是那么不起眼,甚至可以一笑而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说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凡事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纵观历史,多少迁客骚人就是因为缺少这样一种心态,因环境变迁而怀忧丧志,最终把豪情通通丧失掉。唐朝的李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因深受打击而整天抑郁不安,一位奇才仅27岁就消失于中唐的诗坛。而欧阳修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正是因为他不怨天忧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实在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而致。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这才是人生最正确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很轻易就被身边发生的事改变心态,那么,承受力未免太差了吧。
退一步想想天空多么辽阔,人的一生就像几滴露水,露水蒸发后就无影无踪。因此,何必去为眼前的芝麻小事大动干戈或伤心劳神呢?
我们看一个人的心定不下来、静不下来,心里一团糟,这个人绝对没有智慧。世出世间法是一样的,办大事的人,心常常是静止不动的。什么境界现前,他都能如如不动,这样的人才有智慧光明,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果事情一临头,心里就慌乱了,这种人绝对成不了器。我们要开智慧,就要从定境中下手。所以我们要是不能够极力格除物欲,本有的真知,没办法现前,亦难彻底显现。换句话说,我们本具的般若智慧,我们有一分格致的功夫,智慧就透一分;有十分的功夫,就透十分的智慧。智慧的显现,就以我们格致功夫的深浅而定。
“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这句话也就是教我们平常用功的方法。“日用云为”就是日常生活,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眠。在日常生活当中,长期不断觉照,就是使觉照的功夫不要间断。为什么呢?觉照的功夫一间断,无明就起来,烦恼就现前。我们觉照的功夫提起来的时候,无明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烦恼好像霜露一样,觉照就像太阳一样;太阳一出来,霜露就溶化了,烟消云散了。可见得这觉照的功夫,对我们是非常的重要。
“常起觉照”,重要是在“常”字;偶尔的觉照我们也有,就是不能保持“常”这个字。其实觉照的功夫,在我们现在的人来讲,有五分钟、十分钟,就很不容易了。我们自己想想,在一天当中,有没有五分钟、十分钟的觉照?恐怕从早到晚,一刹那也没有。但我们听经的时候,也许会有一点,在认真听讲的时候,会有一点觉照的功夫。但是离开讲堂以后就又忘掉了,功夫又提不起来。如果不常常听经、看经的人,单单烧香拜佛,恐怕一生当中,难得有几次觉照现前。失去觉照的现象,就是“违理情想”。“理”就是指前面的“诚”与“明”,“真心不二”之理。也就是《楞严》所讲的“相妄性真”之理;《般若经》里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违背这个理,一定是落到情识一端去了。情想起来了(“情”就是分别执著),这时候就是“识”作主了。理是“性”,情是“识”。换句话说,转本性成阿赖耶识,成为情想。转真如本性成阿赖耶识,就是“转圣作狂”了。这是大大的颠倒。祖师在这里教导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起觉照功夫,“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不要常有违理情想,连暂时有这个现象,也不可以。可体会得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的深意。“念”就是违理情想,我们不要怕,怕的是没有觉照。只要有觉照,违理情想,立刻就烟消云散了;常住真心就立刻又恢复光明。
“如此则庶乎。处暗室无亏。履平地若恐。对青天而惧。闻雷霆不惊。”这是尤注举几个例子,说我们心安理得。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虽处暗室不做亏心事;因为我们的心地永远是清净光明的。
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豫计,去不留恋这几句话,对我们做人做事作用太大了。我们为什么被境界转呢?所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是我们心不静。印光祖师在这里,才传授我们看家的本事,首先叫我们“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心要虚、要明,“洞彻”两个字是形容虚明的。心里不能有一物,也就是不能有牵挂,不可以有执著。为什么不可以有呢?因为真心里本来没有。凡是心里有牵挂、有分别、有执著,都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里面没有这些。我们要觉悟,心里有牵挂,就要想到这错了;妄心在用事,就要认识这是妄心,不是自己的真心。
“如镜当台”,心好像明镜一样。
“随境映现”,随著外面的境界,古人所讲:“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古时候的外国人,我们称作胡人,外国人走到镜子的前面,镜子就现一个外国人的影相。“汉”是我们中国人,中国人在镜子面前,现的是中国人的影相。事实上镜子里,并没有汉跟胡,镜子里面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它可以随着境界而现象。虽随着境界现象。“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它只是照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并不能转变它。因为它永远如如不动、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心地里头,一物也没有,无牵无挂。如果说看到镜子的相,觉得这相不错,把它画上去,那就染上了,就为境界所转了。
我们现在很可怜,随着外面境界转;眼见色,为色所转;耳闻声,为音声所转。一点都作不了主。古人把这样的人比喻作老牛,牛被人用一根绳子穿在鼻子上,牵着走;叫它到东就到东,到西就到西。我们现在,鼻子就被五欲六尘牵着走,我们想想看可不可怜!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作不了主宰,我们不知道,真心是不动的,是空寂的、湛然的、灵虚的。换句话说,我们自己不认识自己。襌家话头里面,有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自己本人。我们不知道,没找到本人。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完全不知道在那里,迷失了。外面境界相与我们有没有干涉呢?没有干涉,正如同明镜现相一样。
“妍媸自彼”,“妍”是美好,“媸”是丑陋。镜子照的相,美也好、丑也好,与镜子何干呢?并不相干。所以我们自己的心就是一面镜子。神秀大师所讲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五祖也很赞叹。因为初学的人能够这样用功,也就不错了。我们自己要常常想,我们这个心像明镜一样,照虽然照,一尘不染。好、丑、香、臭是外面的境界,我之心如镜子实在不染,如如不动,我们初学能够这样用功就不错了。虽然这不是第一义,也算是第二义,与第一义就相差不远了。《楞严经》所谓的第二月,捏目所见的第二月,而不是水中的月影,所以把心比喻作明镜台,是第二月,也就相当难得了。所以要知道外面的境界,五欲六尘的境界确确实实与自己心性没有关系。这个道理要是明白了,“来不豫计,去不留恋”,这有多自在,多自由。来的时候没有欢喜心,也没有期望我要等待着他;去了心里也没有烦恼,不留恋。就像明镜照物一样,来的时候,明镜没有欢喜;去的时候,也没有烦恼。几时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能做到这样,我们在佛法里面,基础算是打好了,好像盖大楼,地基已经打好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如如不动,这是何等的重要。当然我们都想得到这样的功夫,可是话说回来,这个功夫真正的修学起来,又谈何容易。难与易,在于我们自己的诚心,如果我们诚心的去做,就不难;假如我们放纵的去做,那就难了。我们不认真,马马虎虎的做,很难有绩效。下文是祖师教给我们对治的方法:
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
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心里面稍稍动了妄想分别、贪嗔痴慢的念头;只要一动这个念,马上就要对治。这种念头一动,就是病,在这一动念时,立刻就下针砭,要治疗它是很容易办得到。必须要想法子对付它,剿除令尽。比喻说:
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其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
这个比喻很好懂,把烦恼比喻为“贼”,这是佛经常用的比喻。六种根本烦恼,也称之为六贼。因为它能贼害我们的真心本性,把我们真如本性里的功德智慧,都障盖住,而不能现前,所以把它比喻为贼。也有的地方,把六尘比喻为贼。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若心执取,这些也能染污我们的真如本性。所以对待烦恼、对付五欲六尘,正如与贼军对敌一样。我们要是不能克服它,它就要战胜我们;换句话说,不是它投降,便是我投降。我们要能够战胜了,我们就是圣人,就是佛菩萨;要是败了,就是凡夫,还是在六道轮回,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所以对付五欲六尘,要像作战一样,不但不能叫它侵犯我们的本性,而且要把它消灭得干干净净,这功德才能算圆满,才能够成就。“其制军之法”,就是平素对自己的训练,自己训练成一套看家的本事,来对付五欲六尘,对付无明烦恼。至于对治的本事,祖师给我们提出几个原则,这几个原则,非常的重要。
这就是我们的明德。在佛法里面讲恢复了本性,禅家所说的明心见性。我们要知道,明心见性,孔夫子也做得到。为什么他能做到?功夫路子正确!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诚意,由诚意而正心,所以才能明心见性,而后发挥全体大用。大用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夫子所教诫的,就是菩萨道!后世人不如孔子,为什么不如?不懂得格物两个字怎么讲法。你看后来的大儒,将格物看作研究物质的道理,研究物理,变成现在的物质科学。完全用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去研究。观察外面的境界,物象,那怎么能见性呢?怎么能得到真智慧呢?换句话说,怎么能得到圣人的智慧?可见一个字错解了,根本一错,后面完全都错了。那么,格正物欲,古大德司马光就是这个说法。他是宋朝的宰相,也是学佛受了菩萨戒的在家大居士,他的讲法与佛法的讲法没有两样。开了一家科技公司的黄庭这两年生意可以说是顺风顺水的,这东西销路一好,自然就会有人仿造跟风,让黄庭恨得牙根痒痒。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公司近期开发出一款新型礼品笔,这种笔的外型与普通笔相同,笔头同样可以写字,笔尾却是一个长条状的印章,刻上笔主人的单位、职务、姓名、电话,就成了一个小型名片章。这种印章质地柔软,易于雕刻,不需油墨可以反复印两万次。不但解决忘记带名片的尴尬,也能让那些追求时尚的人彰显个性。
在全国招商展会上,黄庭的新型笔首次亮相就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眼光,业务推出当天就洽谈了近百家业务,最终成交金额达60多万元。
当然黄庭的目标还不在此,展会之后,黄庭把销售目标对准集团买家,建科集团即是他盯上的第一个大客户。这次是踏实有备而来,在拜访分管这项业务的陈主任之前,打听到这天是他的生日,他拿出两支新型笔,分别在陈主任的笔记本上印出“陈××,电话××,职务××”和“生日快乐”的印章。陈主任见到如此独特的贺礼,自然是爱不释手,不过并没有当即拍板。黄庭心里暗喜,估计这单业务有望拿到手。令黄庭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星期,事态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主任案头突然冒出和自己型号同类的产品和它们的宣传资料!“有人说,你们公司的产品是仿冒的!”临离开时,陈主任这句话让黄庭心惊肉跳。
他想起那次招商展会上的一件小事,那天,几个参展商很热情地挤到台前来索要他的产品,黄庭见是几个熟面孔,展会结束时也就一人送了一支。黄庭意识到这次又被别人仿冒了,于是立马去律师事务所找律师咨询。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黄庭不断收到反馈信息:同类产品纷纷上市叫卖,款式、价格、制作工艺与自己的产品几乎一模一样,而且这些对手的市场动作竟然都比自己快!其中,孟捷公司的推出时间最早。黄庭与该公司经理刘孟东曾经有过交道,他记得展会结束那天,刘孟东软磨硬缠要去了一些展品,说是自己留用。
由于仿冒来得迅猛,公司上下陷入紧张气氛。但是黄庭却稳如泰山,甚至还笑了起来。他在营销会议上告诉员工:“怕什么?好戏还在后头呢!”他对营销人员说,被跟风,说明产品具有极好的市场前景。但对于一个新产品来说,开拓市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开拓者未必得胜,跟风的未必失败。前两年,自己推出的每项产品都很快被仿冒,以至于自己做了大量市场培育却劳而无功,而跟风者竟然轻松赚得盆满钵满。这一次,他要让双方调个个儿,让自己“捡一回落地桃子”!
当然做这样的打算,他不是盲目自大的,在这个产品推出之前,黄庭已经成功地申请到了产品专利。那天去律师事务所,与企业法律顾问一番策划,黄庭首先使用了护身法宝——专利权。
就在黄庭紧锣密鼓布置战略战术时,仿冒最厉害的孟捷公司正在集中精力开展该新型笔的招商业务。这天,一个自称来自河北的经销商拜访了孟捷公司,说对这个新产品很有兴趣,要求做代理。这样的事情,孟捷公司老总刘孟东当然求之不得,他了解到,该经销商经济实力雄厚,具有极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如果有他加盟,足以使这个产品在河北发展迅猛。随后双方达成协议,正式签订了代理合同。一切手续办理妥当,河北经销商拿过签订好的协议,仔细检查了印章、公司负责人签字,放心地笑了。刘孟东为多了一名经销商,也甚是高兴,并设宴款待。
一瓶白酒下肚,两个人自是无话不谈。河北经销商性情豪爽,很快与刘孟东“哥们”相称。刘孟东在代理商的一番吹捧中道出了自己是仿造了黄庭的产品。之后不久,这位河北经销商又分别出现在其他几家正在推广该新产品的公司。他同样对这些公司正在推广的新型笔产品兴趣盎然,要求做区域总代理。而且同样与对方签订合作合同、喝酒谈天,并与这些公司的负责人最终都能朋友相待,甚至让对方一高兴,披露出商业上的一些隐秘事件,包括这个新产品的神秘来源……
让这几家公司始料不及的是,一番市场抢夺战之后,新型礼品笔的销售并非立刻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反倒陷入不愠不火的泥潭。黄庭听营销主管汇报,称其他几家公司已经加大了营销力度,并分别在各种媒体上大做广告,大有倾尽力量夺取胜利的架势。
黄庭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收网反击。
很快,孟捷公司的刘孟东收到法院传票,黄庭以“侵犯专利权”将他告上法庭。其他几家公司也先后收到类似传票……
刘孟东与黄庭再次见面,已经是在法院。让刘孟东诧异不已的是,黄庭出示的证据,竟然是他跟河北经销商签订的代理合同,以及几次谈话录音,其中包括他跟黄庭的电话谈话,还有他跟河北经销商把酒言欢、摊底牌的录音。而出面作证的证人,就是那位跟他“哥们”相称的“河北经销商”。
原来,为了掌握跟风公司仿冒的证据,黄庭特别安排了一位心腹去各家公司,以经销商合作的名义获得文字证据,尤其注意到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上,对方都留下了他们公司的签章;而派去的人生性豪爽,善于拉近关系,从而套出实情并暗中录音。当然,这些都是顾问律师支的招,以便掌握更多证据,获取法律保护。
证据确凿,环环入扣,刘孟东官司毫无胜算。在法院调解下,刘孟东为自己的侵权行为支付了5万元学费。其他相关公司也一一受到相关处罚。
黄庭原本就不是等闲之辈,他顺理成章地让这一起侵权官司变成了新闻,被各家媒体大肆报道,一是要给对方一点苦头,让对方在与自己多年的争斗中彻底败下阵去,以后不敢再贸然跟风;二是推销自己的产品,让大家都认识到自己的东西很好,这么多人来仿造,达到市场的最大占有目的。最后一步就是拿着这些报道资料和法院的调解书,走访了很多客户。这些人原本就有意向购买该产品,见纷争已经水落石出,自然不再犹豫,当即下了订单。
成王败寇。跟风者花了大量财力做广告,到头来却被黄庭占尽了好处。
中国太极功夫遵循的是“借力打力”,无形之中化解对方招式,然后顺势打还给对方,打来的力越大,对方自身受损也越大。黄庭原本被跟风者逼迫到了绝地,几乎没法在这项产品中继续获利,但他却借对方之手,增强了市场推广力度,扩大了该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在打官司保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同时,又借用媒体的力量,打击对方成全自己。
二、换个角度看问题
有个年轻人为贫所困,便向一位老者请教。
老者问:“你为什么失意呢?”
年轻人说:“我总是这样穷。”
“你怎么能说自己穷呢?你还这么年轻。”
“年轻又不能当饭吃。”年轻人说。
老者一笑:“那么,给你一万元,让你瘫痪在床,你干吗?”
“不干。”
“把全世界的财富都给你,但你必须现在死去,你愿意吗?”
“我都死了,要全世界的财富干什么?”
老者说:“这就对了,你现在这么年轻,生命力旺盛,就等于拥有全世界最宝贵的财富,又怎能说自己穷呢?”
年轻人一听,又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一个叫“情绪困扰”的理论。他认为,引起人们情绪结果的因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人的信念。所以,许多在现实中遭遇挫折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倒霉”,这其实是本人的片面认识和解释,正是这种认识才产生了情绪的困扰。实际情况是,人们的烦恼和不快,常常与自己的情绪和看问题的角度有关。要想战胜挫折,关键在于任何情况下都不被一时的失意和不快左右,永远怀着希望和信心,就能从逆境和灾难中解脱出来。
概而言之,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就看你怎么去对待它。换个角度看问题,常能海阔天宽。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不可思议,看似复杂难解,但只要我们换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框框,就会得出异乎寻常的答案。
过去的云台山,虽然山水景色优美,但不为外人所知。当地的老百姓生活很困难。后来,从黑龙江调来了一位市委书记。这位市委书记上任后,针对河南焦作的特点,提出了以旅游带发展的新思路。他亲自拍摄当地的风景照,拿到报纸杂志上去发表,并加大了宣传力度。结果,焦作很快发展成为旅游城市。现在的云台山,每天游客达三万余人,每张门票70元。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个水,但思路一变,结果就大不一样。
牛顿面对掉在头上的苹果,不是像常人那样立刻抱怨,而是换了一个角度思考:“苹果为什么会向下掉呢?”凭借于此,他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成就了一番事业。
当你面对缺憾心中愁苦时,换个角度,也许就“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代青年楷模张海迪身患疾病,高位截瘫,却能够笑对人生的不幸,自强不息,用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感人的文章,激励着众多的青年战胜困难,搏击人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双眼失明后,没有丧失信心,毅然让人代笔录下自己的战斗经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生活中,谁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换个角度看待,很快就能调整好心态,这样,看到的不仅是希望,收获的更会是快乐。一位伟人曾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人活一世,一定要将自己定位在骑师的位置,遇到艰难与挫折时,换个角度,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把生命的舞台演绎得更加精彩。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常人的眼中,得马是好事,失马是坏事,可换个角度结论却未必如此。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问题就在于当事者怎样去看待它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角度看风景,风景便会有不一样的美丽;换一个角度看人生,你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其实世间许多事就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当我们抛到自己不喜欢的一面时,不妨静下心来,告诉自己:再试试吧,也许你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面了。上帝给予每个人眼睛,但并不给予你方法,如果想通过生活的考验,不妨换个角度试试!换个角度看问题,会使你多一些智慧,少一些鲁莽。拥有它,会使你的生活多一些顺畅,少一些坎坷。学会它,你会受益终生。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视线里,大部分的人都已经习惯成自然地喜欢把世界看作是一成不变或是变幻莫测的,也形成一种固步自封或怨天尤人的陋习。其实,只要我们凡事“换个角度”,那么我们立身处世的就是最高的境界。
换个角度看世界,是一种心平气和的颖悟;是一种心安理得的觉醒;是一种心满意足的雅致;是一种心中有数的谦让;是一种心旷神怡的和谐;是一种心明眼亮的博取;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
换个角度看世界,不要老是用自己的“锐角”去评论事物与人群,因为当你用这个狭小的“锐角势利眼”去看一切问题时,你肯定会否定一些不容乐观的事情。这样你也从此对这个世界产生抵触心理,把本来阳光灿烂的美好世界很快地抹黑,从而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反感。“锐角的眼睛”,永远看不了上下的光明正大,也永远看不了左右的海阔天空,更永远看不了远方的前程似锦!删除“锐角的视线”,你就会看到热闹非凡的一派繁荣景象,也会心宽体胖而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同时也得到他们的友善款待。
换个角度看世界,当你利用“直角的公正眼睛”去看世界时也许会让你感叹一些所谓的“世态炎凉”,其实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你已经没有那种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心态了,你已经没有那种明争暗斗高官厚禄的动机了,你已经没有那种偷梁换柱青云直上的伎俩了。而你有的只是“90度”的直角,面对上级你能够做到秉公耿直,面对下属你能够做到爱憎分明,面对同事你能够做到团结友爱。
换个角度看世界,如果你经常用“钝角”去看世界的话,那么你就非常容易“高步阔视”。但这不是自命清高、自命不凡的小人表现,而是你懂得了开拓视野的广袤与宽阔的凸现!只有你时刻保持“钝角的敏锐眼睛”,才可以把狭窄的空间看成是旷达的精彩世界;才可以把腐朽的垃圾看成是宜人的环保世界;才可以把不良的现象看成是正义的良好世界。你越是“钝角”看世界,越是登高望远,越是高风亮节,就越是德高望重!
诚然,从高度去看世界,你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骄傲,可这不是真正的骄傲自满,而是高瞻远瞩的一种大度,是高处不胜寒的一种包容,是高人一筹的一种理解。站的高度高了,你就好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洒脱自在,你就好像是爬上了人生的金字塔一样豪情满怀!
从低角度去看世界,你会有一种“默不做声”的深沉,可这不是轻易的矫揉造作,而是你高调做事、低调为人的一种雅量,谦虚谨慎的一种固守,审时度势的一种把持。站的高度低了,你就会深入基层调研而使事情“水落石出”,你就会凡事都走在他人前面而捷足先登,你就会争先恐后地去努力搏命事业而马到成功。
我们的世界是异彩纷呈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但我们不是听天由命的,而是自力更生的!假如我们常常自食其力,那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将不再抱怨世界的不公平,而一定会去辛勤耕耘自己人生的美丽后花园,一定会把自己的人生后花园栽种得百花齐放、满园春色、十里瓢香、沁人心脾且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换个角度看世界,是我们生活中的放大镜,可以时常照亮我们心灵的点滴瑕疵而使得我们及时洗心革面;是我们生命里的润滑剂,可以时常圆润我们骨架的稳固灵通而使得我们赏心悦目;是我们人生中的吹风机,可以时常吹散我们视线的迷茫彷徨而使得我们卧薪尝胆。
导致我们不能全面看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心存偏见。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偏见左右,看人看事都会带上有色眼镜,从而导致我们思想狭隘。如果你也是这样的话,有一些办法可使你觉察到自己的偏见。
(1)如果你的想象力很丰富,那你不妨假设一下自己与持不同观点的人进行辩论。
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任何限制。例如,马哈德曼·甘地很恨铁路、汽船及机械,如有可能,大有要毁灭整个工业革命全部成果之势。也许,你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真正同这种人辩论,但你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与甘地争论的话,他会如何驳斥你的观点呢?在这种假想的辩论中,有时我们会发现,对手的观点比我们的正确,于是,我们改变了原来的武断看法。
(2)要谨防过于自尊。
首先不论男女,十有八九都深信自己比异性优越。双方都有充分的根据。男性会说,大部分诗人、科学家等名人都是男性;女性会反驳,犯罪的也是男性多。事实上,是男性优越还是女性优越的问题现在还难以定论,大部分人在这一问题上争论是自尊心在作怪。又如,无论生长在何处之人,都会据理力争地说,本国比他国好。鉴于各国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我们得调整一下判断的标准,以便于说明我国所具备的优点是否至关重要,而相比较而言,缺点是否微不足道。其次,判断这一问题并无绝对标准。人类本身还有一种过分的自尊。排除人类这种夜郎自大的心理状态的唯一办法是提醒自己:地球只是宇宙天体中一颗不足为奇的小星星,而人生在地球的沧桑变幻过程中只是一部瞬息即逝的小插曲而已。同时,还要提醒自己:宇宙间其他星球也可能存在着“人类”。
(3)了解与你不同社会范畴的人们的观点是克服主观、武断之妙法。
假如你不能出外旅行,就竭力寻找与你持不同意见的人并与其相处。如果你觉得这些人似乎缺乏理智、蛮横无理、令人厌恶的话,你就得提醒自己:在他们的眼中,你或许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讲,或许两方面都是对的,但不可能两方面都是错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引起你足够的重视。
(4)如果截然相反的意见会使你大动肝火,这就表明,你的理智已失去了控制。
这一点无需多说,你会下意识地觉察到的。假如有人坚持认为二加二等于五,或者冰岛在赤道上,你根本不必发怒,只是对他的无知感到惋惜——当然,如果你自己对算术或地理也一窍不通,那另当别论。只有双方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时,争论才会最激烈。因此,无论何时都要注意,别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怒不可遏。通过细心观察,你会发觉你的观点不一定都与事实相符。
其实,落实到生活中,引用《菜根谭》的一句话来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意思是说不计较别人的小过失,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记恨与别人间的过隙,可以培养品行,避免祸害。其实也就是说在生活中要学会换角度看问题。中国人最崇尚中庸之道,这里面也包含着换角度看问题的原理。
处世之中,不可过火,也不可过冷,这就是君子处世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何以受到人们的推崇?这是由于它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它能“致中和”,达到中正和平,“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
历史经验证明,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理。
不过,要真正实施中庸之道,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这是如何笑看风云淡的问题,在心态上放平和了,转换一种角度来看待商品市场,同样也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讲中庸之道的人,在处理一般人际关系中,应该要讲厚道,注意与人为善,以诚、以宽、以礼待人。要具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的广阔胸怀,能够团结各种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共同把事情办好。
讲中庸之道的人,决不偏听偏信,在处理问题时,总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经过分析总结,去粗存精,变成自己的观点。
宋朝郭进任山西巡查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个告状的人,审训了一番,结果发现他在诬告郭进,就把他押送回山西,并给郭进处置。有不少人劝郭进杀了那个人,郭进没有这样做。当时正值北汉国入侵,郭进就对诬告他的人说:“你居然敢到皇帝面前去诬告我,也说明你确实有点儿胆量。现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保举你。如果你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别弄脏了我的剑。”那个诬告他的人深受感动,果然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打了胜仗,郭进不记前仇,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得到了提升。
容忍别人对自己所犯的过错,不记仇,别人必然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酬答你。宽容自己的仇人,仇人会良心发现,必会找机会报答。原因在于你不记他的过错,给他以希望,他要报恩的感情存于胸中。而一旦人的能量、才技被发挥出来,就能干一番大事业,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是一大贡献。那些专门去收集别人的过错、去寻找仇人的人,与郭进不杀自己的仇人相比,不是太愚蠢了吗?
东汉时有个叫苏不韦的,他的父亲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李皓由于和苏谦有隙,怀着个人私愤把苏谦判了死刑。当时苏不韦只有18岁,他把父亲的灵枢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里,自己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准备刺杀李皓,但事不凑巧,没有办成。很久以后,李皓升迁为大司农。
苏不韦就和人暗中在大司农官署的北墙下开始挖洞,夜里挖,白天躲藏起来。干了一个多月,终于把洞打到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和他的人从李皓的床底下冲出来,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于是只能杀了他的小儿子和妾,留下一封信便离去了。李皓回屋后大吃一惊,吓得在室内布置了许多荆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苏不韦知道李皓已有准备,杀死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坟,取了李皓父亲的头拿到集市上去示众。李皓听说此事后,心如刀绞,心里又气又恨,又不敢说什么,没过多久就吐血而死。
李皓只因一点儿私人恩怨,就置人于死地,结果招致老婆孩子被杀,死了的父亲也跟着受辱,自己最终气愤而死,被天下人耻笑,实在是太愚蠢了。
兵法有云:兵者——诡之道也。其实做生意也一样,看准市场之后,也要把握好相应的对策,市场多变,所以经营之道就是要看变化而做相应的变化!
今年34岁的肖成云,2004年初投资了20多万元,在北京顺义区经营一家农家乐采摘园,专门种植一些新奇特的蔬菜品种,比如水果黄瓜、飞碟西葫芦、小型西瓜等10多个品种,供游客们采摘。由于肖成云进入这个行业较早,所以当年的纯收入达到了60多万。
随着农家乐采摘园越来越多,到了2007年,肖成云明显感觉到经营有些吃力。来采摘园的人逐渐少了,可是大棚里的瓜菜仍然不断陆续成熟,大量的蔬菜开始烂掉。像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搁上三五天就全烂掉了。
这些瓜菜都是用汗水换来的,不能白白扔掉。2007年秋天,肖成云开始到北京市的宾馆、饭店和企事业单位推销采摘不完的瓜菜。因为特种疏菜种植成本高,没有价格优势,肖成云的这个想法失败了。不过在推销瓜菜的过程中,肖成云意外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这些大中型企业的食堂负责人表示,他们现在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用工,二是用水,三就是产生的垃圾。如果能把菜拿过来就炒,不用清洗和加工是最好的。肖成云连着跑了十几家工厂的食堂,这些单位食堂的负责人均表示,如果能把择菜、洗菜和切菜的环节去掉,就可以减少用工成本,还能省水、省电、省垃圾费。
市场的需求,让肖成云看到了净菜市场的商机。2007年年底,肖成云投资20多万元购买了一套洗菜、切菜设备。设备经过调试运行后,肖成云又雇用了3名操作工人,开始了自己的净菜生意。
2008年春节刚过,肖成云来到北京市区的一些大酒店,联系供应经过清洗、切割、灭菌处理和密封包装的新鲜净菜。然而,满怀希望的肖成云却连一斤菜都没有卖出去。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酒店的门槛比较高。因为做鲜切蔬菜的毕竟不多,酒店的采购部门质疑肖成云的生产过程是否卫生。二是大酒店要的蔬菜量小、品种多而杂。比如,有的酒店只要100公斤的净菜,可是却涉及到水果黄瓜、彩色甜椒、飞碟西葫芦等10多个品种。如果按酒店的要求生产鲜切菜,成本肯定增大。肖成云决定放弃与酒店的合作,到企事业单位试一试。
企事业单位食堂主要采购一些普通蔬菜,比如西红柿、茄子、土豆、白菜等,而肖成云的大棚里种的都是一些特菜。“如果自己现在改变种植品种,时间上肯定来不及了”。2008年“五一”过后,肖成云在当地农民手里购买了几百公斤莲花白、胡萝卜等普通蔬菜,让员工加工成鲜切菜。他带着100多公斤样品来到顺义区一家政府机关,并直接找到主管食堂的负责人周宏波。肖成云对周宏波承诺,胡萝卜、西芹、土豆片等蔬菜都事先切好了再给他送过来。
虽然听起来方便省事,但是周宏波表示已经习惯了自己采购,自己加工。他对肖成云加工的净菜看不到所有的清洗、加工过程,心里感到没底。为了打消客户的疑虑,肖成云决定带其参观一下整个生产过程。
肖成云的加工车间内有一个臭氧消毒,消毒以后有一个真空育冷,还有一个脱水,脱水完了以后是真空包装鲜切菜,七天内不会变质、变色。周宏波通过参观肖成云的生产线,觉得肖成云从清洗还有杀菌这一系列的程序,要比自己清洗的干净得多,从那以后周宏波开始放心地使用肖成云的鲜切菜。
得到周宏波的信任后,肖成云才开始给自己的鲜切菜定价,菜的品种也增加到10多种,但主要还是白菜、芹菜、土豆、胡萝卜等这类普通菜。经过肖成云加工后,价格方面比普通的没有切过的蔬菜大概高出30%左右。虽然价格贵了,但是周宏波现在做一道菜不用切,用不了一分钟就可以上桌了,节省了近2/3的时间。
在鲜切菜的外观上,肖成云尽量切出不同的形态,方便厨师做菜。靠这样的方法,2008年6月肖成云开始给北京市五六家企事业单位供应鲜切菜,同时根据客户要求鲜切游客采摘不完的特菜,一天生产6000多公斤,纯收入达1万多元。
2008年9月,肖成云又开始琢磨着怎么进一步拓宽鲜切菜的市场。肖成云在销售净菜过程中发现,一些快餐店非常受白领们的欢迎。一是价格不贵,二是省得回家做饭。“如果我能针对这些上班族推出一些配好的净菜,价格比快餐店的还要便宜、卫生,同样可以满足上班族的需求啊。而且,我的菜来自自家菜园,综合起来具有成本优势”。于是,肖成云决定开发一种专门针对上班族的社区菜。所谓社区菜就是,将各种配菜切好装盘并附上佐料一块销售。消费者只要放到微波炉里加热或者放到锅里炒制就可以了,消费对象定位在年轻人。
2008年9月底,肖成云正式开始了社区菜的销售。他首先选择在北京中关村附近的居民区进行销售,品种主要有宫保鸡丁、鱼香肉丝、辣子鸡丁、尖椒牛柳等这一类的菜。
原本社区菜的市场定位是年轻人,结果却出乎肖成云的预料,老年人反倒成了主要消费对象。为什么呢?原来,顾客嫌切丝太麻烦,而肖成云搭配好的净菜买回去炒一下即可。而且价格合理,最贵的一盘菜9元钱,最便宜的3元多钱。
卖社区菜肖成云每月有10多万元的毛收入。自己的采摘园已经不能满足鲜切菜和社区菜的需要。2008年秋天,肖成云与北务镇一家农产品合作社签订瓜菜收购协议,合作社组织农民给他进行订单生产,主要蔬菜是柿子椒、茄子、黄瓜、豆角和西葫芦等。
2009年,肖成云的生意也有了一个新的进展。他与北京市一家快餐连锁企业签订了鲜切菜供应合同,一年纯利润达到了500多万元。
三、永远在路上
中国有句名言,叫做“做到老,学到老”。的确,人生在世,我们要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创造。只有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才能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对于从政做官者来说,还有一件事需要学习,那就是要“不耻下问”。
有首童谣这样唱道:门前树上有棵葡萄树,树梢上刚刚发出新芽,蜗牛就背上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门前树上有只黄鹂鸟,嘻嘻哈哈地在笑它,(蜗牛说)黄鹂啊黄鹂你不要笑,等我爬上它,葡萄就成熟了。
蜗牛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笨鸟先飞、以勤补拙的简单道理,对于绝大多数成功者来说,不断的积累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我们看到,溪水汇成江河,江河汇入大海,溪水在汇入江河之前,有着与大海同样的梦想,通过曲曲折折、点点滴滴的积累,才能实现海洋的梦想。今天的人们,只有通过像溪水那样不息地向前流淌,厚积薄发,才有可能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福楼拜和莫泊桑都是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福楼拜又是莫泊桑创作道路上的引路人。在福楼拜的指点下,莫泊桑才得以向世人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莫泊桑早在二十岁时,便拜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他经常带着自己的作品请老师指点。福楼拜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才气只是长期的耐性。你努力吧。”莫泊桑遵守这个劝告,不停地写作。七年中他把自己写的诗歌、剧本、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都拿给老师看,但福楼拜依然劝他不要发表。直到1880年,莫泊桑已经三十岁了,他写出了小说《羊脂球》。福楼拜看后一反常态,欣喜若狂,他向莫泊桑祝贺:“你的文章已经成熟了,可以见见面了。”福楼拜特意在著名作家左拉主持的作品朗诵会上安排莫泊桑参加,让他与最强的名家作一较量。果然,《羊脂球》朗诵后,人们纷纷向他祝贺,莫泊桑从此步入了法国名作家的行列。
福楼拜真不愧为莫泊桑的恩师,他为莫泊桑设计了“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的成功之路。假如不是福拜楼的劝阻,莫泊桑很可能在功力不足之时便仓促上阵,最后无法在强手如林的文学阵地争得一席之地而默默无闻地败下阵来。中国也有句古话,磨刀不误砍柴工,这确实是个意味深长的教诲。
也许我们命中注定不能成为像莫泊桑那样伟大的作家,但通过长年的积累,我们同样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
虚心使人进步,这句话现在已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但说着容易做着难,特别是对于守业的人,平常做什么事,刚开始时都很虚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事情做得比较得心应手时,立即自鸣得意起来,不再谦虚,别人的忠告也听不进去了。
其他事情也如此,经营企业更是如此,有的人刚创业时,服务态度都很好,希望大众多多惠顾。然而到了某一阶段,有了知名度就不再这么热诚了。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如果这时仍然能够以刚开店时的谦虚来对待顾客,并注意服务,那么生意必然更趋顺利。
2003年,杨少华在贵州兴义市的秀水路开了一家100平方米的百货店。秀水路虽不是繁华大街,但在其半径500米的商圈内有两个大型居民区,人流量比较大,因此小店开业后生意一直不错。从2007年开始,秀水路陆陆续续开了好几家便利店,杨少华的生意越来越差,月收入从过去的2万元锐减到不足5000元。特别是某大型超市在秀水路开设分店后,他的生意更是雪上加霜。
大超市用什么秘招把顾客吸引过去了呢?杨少华没事就往超市跑。他发现,大超市总是接连不断地搞促销活动,很多商品都以特价出售。如东北优质大米竟然只卖2元1公斤,新鲜的土鸡蛋0.2元一枚。也就是说,超市卖东北大米和鲜蛋是零利润。
看着超市里熙熙攘攘的顾客,杨少华突然间明白了,大超市和大商场卖特价商品,并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吸引顾客。少数的特价商品不但可以吸引顾客上门,而且会让顾客产生一种错觉,即这里的商品比其他地方便宜,从而对其他商品也产生购买欲。而这就是大商场和大超市的利润点,难怪商家们总是热衷于特价促销。
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杨少华也准备学着大超市的做法搞特价促销。他统计了店里所有商品的类别和数目,拿出20余种商品来做特价促销品。接着,他在店门口立了一个醒目的告示牌,上面写着特价商品的种类和促销价。
杨少华的举动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巴掌大的小店也跟着大超市玩特价促销,有这个实力吗?”
对别人的议论,杨少华置若罔闻,他觉得人们有一种误解,即认为只有大超市才能搞促销活动。其实不然,只要科学地选择促销商品,制定合理的促销计划,小店一样能取得很好的促销效果。小店铺与大超市、连锁便利店相比,决策迅速,经营策略灵活,只要促销方法得当,宣传得法,就能取得成功。大超市的价格优势并不是绝对的,实际上,超市中只有一定比例的商品维持在低价水平,只不过这部分商品的选择很科学。
为了让消费者觉得自己的特价促销是货真价实的,杨少华在选择特价商品时,尽量选用人们常用的、价格比较透明的商品,如毛巾、牙膏、纯净水和香烟等。结果,他的生意比往常好了很多,顾客络绎不绝,一天的营业额竟是以前的十几倍。虽然卖出去的许多东西是零利润,但“顺带着”卖出去的其他商品却是平时的几倍。也就是说,他的利润也是平时的几倍。
杨少华又使出了第二招。他抓住附近小区小孩子比较多的特点,推出“生日送大礼促销活动”。活动时间为两个月,10岁以下的孩子过生日可以凭出生证到他的百货店里免费领取一个价值50元的生日蛋糕和一本纪念相册。现在的小孩过生日,父母舍得花钱,所以,绝大多数人去领取蛋糕、相册时都会顺带购买一些吃的、喝的东西。一个蛋糕加一本相册,又让杨少华的小店人气旺了不少。此后,杨少华的小店又成了秀水路最红火的店铺。
别的小店见杨少华生意好了,也纷纷开始搞特价促销。但杨少华此时已经把特价销售的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了,他知道哪些商品特价最能吸引消费者,每过几天他就调整特价商品的品种,常换常新,令模仿者无所适从。
百货店虽然走出了困境,但杨少华深知面对的竞争将会更残酷,一有时间他就思考着寻找更多吸引顾客和留住顾客的点子。百货店门前有一个公交车站,随时都有不少人站在那儿候车,有时等车久了,就会有老人或孕妇之类不能久站的人到杨少华的店里借凳子或讨块纸板垫着坐一会儿。杨少华从中发现了商机。他在自己的店檐下安置了一长排塑料坐椅,专供候车的人坐,并在旁边摆了一个报架,每天买几份报纸放在那里给顾客看。这样做虽然增加了额外开支,却为店里增加了人气,在候车时,常会有人到店里买东西,有的人原本打算到超市购物,见这里候车方便,商品价格也和超市差不多,就干脆在这儿买了。不用说,杨少华是花小钱得了大便宜。
在日常经营中,杨少华还学会了让自己“吃亏”,收款时不和顾客斤斤计较。一些不起眼的小零头干脆就舍去,让顾客心理上产生一种“得了便宜”的快感。当然,虽然不收零头,但他一定会跟顾客说明白,让顾客知道欠了他一个人情。
不停地琢磨生意,积极借鉴大型超市的成功经验,再根据自己店里的实际情况,推出独到的经营招数,并时时求新求变,杨少华因此获得了成功。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他离开家乡到处寻找名师,想得到一些真正的修为。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位高僧,并恳求高僧收他为弟子。高僧见他一片诚心,又天资聪慧,便收下了他。两年后,小和尚自以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师父的真传,便不想再继续跟着师父参禅拜佛了,于是就向师父辞行,要下山去。高僧明白小和尚的心思,他并没有阻拦小和尚下山,而是让小和尚拿来一个钵子,然后让他往里面装一些石头,装满为止。高僧问小和尚:“钵子装满了吗?”小和尚答:“满了,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高僧便抓了一把芝麻撒进去,然后晃了晃钵子,芝麻一会儿就不见了,接着高僧又抓起一把芝麻撒进去,晃了晃钵子,芝麻又不见了。“钵子装满了吗?”高僧再次问小和尚。小和尚惭愧地告诉师父:“看上去满了,可是还能装下很多东西。”这时,高僧又取来一只钵子,让小和尚往里面倒水。小和尚看钵子满了,就想停止倒水。高僧却说:“不要停,继续倒。”结果钵子倒满了水后,多余的水都溢了出来。高僧这时候才让小和尚停止倒水,然后问他:“满了还装得下别的东西吗?”小和尚明白了师父的一片苦心,请求师父原谅他的无知。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它揭示了一个人与自然的规律。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面体现了一个道理:人会有上进心,人要有上进心,人应有上进心;人不甘平庸,人不愿落后,人敢于挑战,人勇于攀登,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上进心是一种激励我们前进的最有趣而又最神秘的力量,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就像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一样。正是上进心——这种永不停息的自我推动力,激励着人们向自己的目标前进。这种内在的推动力从不允许我们休息,它总是激励我们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奋斗。人类的成长和发展是无限的,我们的进取心和愿望也是无法满足的。最终,进取心这种伟大的激励力量,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崇高,促进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一个人在青少年上学时,老师在给学生的评语中都有该同学有无上进心这一条,可是到了工作岗位、到了中年一般就不大提上进心了,到了老年一般就不说上进心了,常常听到的是人老了,就这样了,一切无所求了。但是它还是客观存在,它还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状态、思想境界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人有上进心,一辈子有上进心,始终有上进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上进心是一个人人生观和阳光心态的体现。雨果说: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是一个孜孜不倦努力学习的人,是一个踏踏实实尽责敬业的人,是一个自信、自强、自立的人,是一个艰难奋斗勇攀高峰的人。正如歌德所说,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是通向真理的桥梁。
孙中山说:人生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便要奋斗上进。奋斗是人生的基本状态,也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丰富多彩的,有滋有味的,高雅充实的,幸福美好的,有苦有乐的。
一个的上进心受到环境、心情、健康诸因素的影响,经常会时有时无、时起时伏,要保持持续的上进心就需要不断地增加上进的动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上进心的基本动力。不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人民群众,不论是百万富翁还是贫困的平民,不论是著名科学家还是普通工人,不论是明星人物还是一个普通市民,各有各的社会地位,各有各的社会角色,只要他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一个为家人、为朋友、为同事、为战友、为单位、为乡里、为小区、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的文明进程做一些有益的事的心,他就会战胜遇到的各种困境、挫折、打击、误解和痛苦,始终保持上进心,坚定不移地向着理想的目标而努力工作着和生活着。成功是上进心的最有效的反馈动力。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事,当你完成上级交给你的一项任务时,当你做成一笔生意得到丰厚的利润时,当你完成一项发明时,当你通过三年高中学习考上名牌大学时,当你的孩子长大后在国家的一个重要岗位做出重大贡献时,你都会感到欣慰,有一种无穷反馈动力,尤其是你通过艰苦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这个成功将使你终身难忘,受益一生。成功的经历必将成为你的宝贵财富,必将成为你继续攀登的强大动力。
社会承认是上进心的最重要的激励动力。当比赛得到奖牌时,当一部电影收视率高时,当一本书出版发行量巨大时,当课题研究获得国际、国家成果奖时,这些都表明了当事人的劳动、努力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也充分体现了当事人的劳动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弄虚作假的除外)。这对当事人将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成为他继续努力的动力。这也是他人生道路中深刻的脚印,他生命里程中光彩夺目的亮点,他回忆过去中精采生动的故事,他展望未来中增强信心的动力。
上进心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而虚荣心同样也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有时有这两种心态的人都很执着、投入、努力,但是他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的心灵是健康的,后者可能是阴暗的;前者的手段方法是合法的,后者可能是不正当的;前者是为了事业和群体的发展,后者可能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前者心怀远大的目标,后者可能是小肚鸡肠;前者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后者对别人的成功妒忌。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从根本上讲,这两者出发点不同,指导思想不同,手段方法也会不同,其结果必然不同。
有上进心就要努力奋斗,就要与别人竞争。有的人在竞争中会遵守竞争的规则和基本的道德,但有的人可能会不讲规则,不讲道德,投机取巧,在竞争落后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迎头赶上,而是竭尽全力通过打击、诽谤、陷害、刁难等手段把胜利者拉下来,这种心态有百害而无一利,是团队和谐的破坏因素,是事业发展的腐蚀剂,其背后掩盖着的是他的自卑和心虚等深层心理缺陷。
上进心就是一种永不满足感。成功学大师罗伯逊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他就会停滞不前。人当然不应该对自己的命运感到失望和不满,但人永远不应该满足。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要做的事情是不计其数的,而人的一生少则几十年,多则百年,做事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孜孜不倦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要有生命不止、攀登不息的精神,把这种上进心转化成信心,变成决心,最后付诸行动,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让世界更美好,让人生更美丽、更有价值。
说到底,人应该有坚忍不拔的信念。所谓的坚忍,是一种心境状态,因此它能够培养。跟一切心境状态一样,坚忍是奠基在信念的因素上的,这些因素有如下八种:
一是习性。坚忍是习惯的直接后果。
二是意志力。把一个人专注思想的习惯,用在获得固定目标的筹划上,会导向坚忍。
三是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计划,可以鼓励一个人利用坚忍的精神来执行计划。
四是欲望。人对追求的目标拥有强烈欲望时,较为容易获得和支持坚忍的精神。
五是精确的知识。如果以猜测来代替精确的知识,你就会在失望中摧毁坚忍的精神。
六是固定的目标。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是发展坚忍最重要的一步。强烈的驱动力会使一个人去克服许多困难。
七是合作。热忱、了解和与别人的合作协调,能促使发展坚忍的精神。
八是固定的计划。组织化的计划,即使它们是薄弱而完全不实用的,也可以鼓舞坚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