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的下一句是“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俗话,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意思是:水太清澈就没有鱼,人过分精明就没有朋友。水太清,没有杂质,自然也没有虾米,没有虾米,那也就是没有鱼生存的必备条件。另之,水太清,鱼没有躲藏地地方,自然也就无鱼。察,意为精明。人太精明了,那也就没人敢与他做朋友。或许人在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情世故的海洋里,也只有随波逐流才能在社会中谋得一方天地。
对这两句话,今人却另有遐想,水清无鱼呀,做个清官就没油水了,这大概就是“清水衙门”的由来;故当官要学会把水搅混,遮人耳目,俗称“捣糨糊”,然后来个浑水摸鱼捞上一把。“人至察则无徒”,不就是“装糊涂”吗?你什么都懂,动辄将别人的心思抖出来,还自以为明察秋毫,智商很高。你敢与这种人打交道做朋友吗?所以,没有一定阅历的人是不会理解“难得糊涂”之玄妙。这种解释显然是上对下的视角,如果换个角度,下对上怎么看呢?
如果是下对上,那么可以有这样的解释:大多数下级都希望有一个糊涂点的上级,所有的贪官希望有一个庸主或昏君。
研究历史,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所以研究者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贪官们如鱼得水而清官们处境多尴尬,为什么和珅这样的大贪官竟出在圣明的乾隆朝?
用“水至清则无鱼”就可以解释清楚。
比如乾隆,这位“十全老人”的文治武功当然了得,风流倜傥更不用说,但他能否算个圣明天子?别的不提,只拿出一个和珅来,我看就要大打折扣。乾隆在位六十年,和珅得势二十年,占了皇帝政治生活的三分之一,能说乾隆没有“领导责任”?
考之历史,和珅之所以能平步青云,得益于两点:一是长相漂亮,二是聪明乖巧,善于逢迎献媚。乾隆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这一点,他比隋炀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他的祖父、父亲留给他的老本太过丰厚,使他不致于激起民怨沸腾,所以他的好大喜功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一致谴责,反而成为他风流倜傥的一大佐证。喜耶悲耶?他当皇帝期间,扩建圆明园和避暑山庄,耗资亿万之巨!六次南巡,五次上五台山,五次告祭曲阜,七次东谒三陵,两次巡游天津,一次登嵩山,一次游正定,多次避暑热河,每次出游,都穷奢极侈,尽情挥霍。而作为主管户部和内务府的官员,和珅一方面保障供给,安排周到,形影不离,随侍左右,借这些机会,百般讨好乾隆;另一方面,明目张胆地从中大捞外快。在这里,乾隆的好大喜功与和珅的贪得无厌恰好构成了一个双赢的共生体。
和珅主管户部和内务府期间,大宗钱财由他任意支用,几乎无账可查,乾隆对此从不过问。乾隆八十大寿时,和珅筹办庆典,行书各省,让他们进献各种宝物贺寿。内阁学士尹壮图上疏反对,说各省的库藏皆已空虚,不能浪费资财。乾隆很不高兴,也很焦急。和珅便启奏皇帝派尹壮图赴各地勘察,并奏请派他的爪牙庆成一路监视。这个庆成每到一省,不是先派人送信就是借故拖延时日,等地方官把府库挪移充足,再去开库检查。这样一来,所查之处皆无亏空。尹壮图被“以妄言坐黜”,而和珅和庆成却暗中捞足了外快。乾隆呢,仍然是个冤大头!
在查办和珅管家刘全案时,乾隆的表现则简直可以说是昏聩。乾隆五十年,监察御史曹锡宝弹劾和珅管家刘全仗势营私,衣服车马超过朝廷礼制规定。当时和珅正在承德避暑山庄陪侍乾隆,他先看到了奏疏,马上把刘全召来,安排他迅速将逾制的房屋车马拆散,把有关衣物隐匿转移,然后向乾隆呈上一份奏疏,说他已对刘全进行审讯,曹锡宝所告之事均不实,请朝廷派人查处。乾隆派人查也就是了,他居然还下了一道谕告,说什么刘全长期在崇文门为主子和珅代办税务,有些积蓄也属常理,至于盖几十间房屋,车马服用稍有润饰当属人之常情,并指责曹锡宝弹劾刘全是假,其实是对和珅旁敲侧击。结果因为刘全住宅衣物早作处理,曹锡宝等人前往查验一无所获。曹锡宝被革职留用,后郁郁而卒。此事固可看出和珅的机智乖巧,同时不也说明乾隆有些晕菜么?
到了乾隆晚年,他收到不少揭发和珅的材料,往往都交给和珅自己处理,结果很多上书人因此遭殃。
从这个角度来说,和珅这条贪食的巨鲸,显然是靠着乾隆这湾浑水养大的。
另一方面,和珅这湾浑水也养育了成群的贪赃枉法的鱼鳖虾蟹。甘肃布政使王亶望,被抄出金银一百多万两。而奉命查抄王亶望家的官吏竟敢偷梁换柱,以银抵金,以贱抵贵。如查抄底册中列有金条金锭4748两,交到内务府的册子中只列有金九两三钱,上解到内务府时竟连一钱也没有了。要说这些官吏是从和珅那里学来的本事,一点都不冤枉。
“水至清则无鱼”,难怪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官员不喜欢民主,不喜欢透明度,原来如此!
一个下岗职工成长到一个如何日进斗金老板的故事正是这样的佐证。
“林家货铺”有点生不逢时。刚开张一个月,距离不到500米处,同类型的超市“世纪百货连锁超市”也跟着开门营业了。
表面上,“林家货铺”与“世纪百货连锁超市”实力相当,两家店面大小一样,经营的货品大同小异,都是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等日常生活必须品,但背景却有天壤之别。“世纪百货连锁超市”的后台老板,是经营着房地产、旅游、百货等行业,旗下有15家连锁超市的世纪集团;“林家货铺”的老板林大伟,仅仅是个身家不到百万的小商人。背景不同,直接区别在于进货渠道,“世纪百货连锁超市”的货品都是通过集团统一采购,很多商品从厂家直接进货,占尽价格优势;而林大伟单打独斗,无法匹敌。
同类超市的竞争,更多的是价格竞争。在这个3000户左右的居民社区,林大伟苦苦支撑,勉强维持生计。
林大伟曾经做过几家零售公司的采购,他很清楚,只有直接联系上厂家,“林家货铺”才有竞争实力。2002年10月,当全国秋季糖酒会在长沙举行时,林大伟便抓住机会,连续几天往会场跑,希望能与外地厂家直接搭上关系。这是糖酒会的最后一天,会展呈现出空前的热闹,参展单位都在做撤退准备,很多展台前都在打折销售展品,一些老太太都提着篮子前来淘便宜货。在一家红酒摊位前,闹哄哄围了一大堆人,市场价58元的酒,现场打折,才卖35元。林大伟的超市里也销售这种酒,他的进货价都要48元呢。这么大的差价,商家肯定在亏本销售!
林大伟感觉机会来了,在数以百计的参展单位中,像这样的大甩卖正如火如荼,参展单位为了销完货轻装回府,宁愿在价格上一再让步。林大伟立马很仗义地跟刘经理达成协议,以每瓶34元的价格包销他们剩下的所有酒水。刘经理大喜过望,立刻宣布停止销售。清点货物,还剩下58件酒,每件6瓶,林大伟算了一笔账,就算不零售,转手批发给其他零售商,也将从中获利4800余元呢。
刘经理接过林大伟的货款,收拾展台,轻装离开展厅。林大伟则把眼光瞄向了旁边的奶糖展区……
这种“包销剩余展品”的提议有如“及时雨”,许多急于返程的参展单位尽甘情愿低价出贷。台法炮制,林大伟以极低的价格购进了白糖、酱油、果酒等数十种贷物。一时间,“林家贷铺”贷物充盈。林大伟联系了几家零售商,给予优惠批发,同时,还拿出这些商品做“林家货铺”的促销活动。这笔生意让林大伟赚了3万余元。
接下来召开的是食品博览会。这次,林大伟有的放矢,通过各种关系,提前摸清楚了参展单位的情况,开展的第一天,他早早到了会场。
一家饮料企业展台上,新型水果汽水产品引来很多参观者品尝。林大伟径直走到展台前,与销售王经理握手寒暄。林大伟并不谈其他合作,开口便承诺:“包销参展剩余产品!”并交了500元定金。王经理对于林大伟的这种包销方式早有耳间,如此一来,自己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同时,他对林大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林人伟以侃侃而谈自己对这款水果汽水的推销策略。
其实,在展会之前,林大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参展产品提前做过市场调查。他发现,这家企业在饮料的推陈出新上一贯表现良好,虽然水果汽水属于新产品,但是,他走访数家餐饮企业之后,已经坚定信心,这款饮料一定有市场前景。
王经理发现找到了“知音”,两人相谈甚欢,并达成初步意问:林大伟取得该饮料在长沙市的经销权。一天时间下来,林人伟不但与15家企业达成购买剩余展品的协议,还与4家企业达成了地区总经销的意向。
展会闭幕的那天,林大伟带足了资金,联系了货车和搬运车随时待命。而众多参展单位也挂出了“限量零售”的牌子,将剩余的展品全部低价销售给了林大伟。这次,林大伟淘来的货物更加丰富,零售、批发,足足让他赚到近20万元。
林大伟更满意的手笔却是,借“包销余货”的方式获得厂家的支持,好几类产品的地区经销权顺利纳入囊中。
2004年食品博览会召开时,受到林大伟启发的小商户们,纷纷到展会淘金,以至于供不应求,所谓的“低价”早就被哄抬了起来,无利可图。
而林大伟已经跟很多企业混熟了,他反倒不跟参展单位谈包销余货的事情,而是拍着胸脯对这批参展商说:“你们远道而来参加展会,如果有需要帮忙的地力,尽管开口!”
此后几天,找林大伟借车、请他帮忙联系广告商等事务逐渐增加。林大伟毫无怨言,倾尽“热心肠”,一律竭尽全力帮助,跟他打交道的参展企业都不住地夸他“仗义”!所以,其他蜂拥而至的淘货者得不到低价余货时,林大伟却仍然顺利获得了大量“参展剩余产品”。
2005年初,“林家货铺”连锁店开张了,地址就选择在另一家“世纪百贷连锁超市”的对面。有了实力,谁还怕谁?何况,形成竞争态势的市场才是最活跃的市场。
“林家货铺”显示出要成长为“世纪百货连锁超市”的“对手”的势头,这引起世纪集团的高度重视。对此,林大伟并不担心,手中掌握着数个产品的地区经销权,连“世纪百货连锁超市”的某些产品都是通过他的手走货呢。
不过,林大伟打算在超市主业之外,另辟一块大地,主要负责为参展单位的提供服务。比如,联系广告制作,提供商务公寓、商务用车,代办各种车、船、机票等。这个城市隔三差五举行各种展会,会展商们本身就有太多的市场需求。这不又是一桩另辟蹊径的生意吗?
这个成功的故事其实就是说,商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新的手段出现才会日进斗金,但是做人来说“人至察则无徒”,人是不能太精明,什么事都看得太透彻,所以才会有人追求“难得糊涂”此类的话。在我看来,“难得糊涂”是对个人对待得失的态度。对于得失与利益,不必太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做一个豁达与糊涂的人。人生短暂,被太多外在的东西牵绊时,人生也就不快乐了!
人,有时坚持了为人的真性情,却又担心因此而失去了朋友?其实那是因为有欲,生怕失去了与朋友有关的其他东西,例如直接的利益、可利用的社会关系!水至清则无鱼,但却有清净在里面;人至清则无友,那些酒肉朋友,那些表面火热,背后里捅刀子的朋友,还是少些为好。
交友的时候也不是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吗?相互无有所欲,清清寡寡的。有时间了聚一下,谈谈心;忙起来一年不联系也不以为杵,见面后依然是清风徐面;一方有难了,另一方倾力帮助,得助者受之自然,授于一方也失之泰然;说的是肺腑言,行的是真性情……此乃真君子!这样的友情不会因贫贱而变迁,更不会因时间而淡漠。这样的朋友现在有吗?或许并不多、或许就在身边。但我想随着年岁的增加、阅历的丰富,人会越来越需要这样的朋友。
水至清才能接近自然,人至清才见人间真情。那么水至清又何苦无鱼、人至清又何苦无友呢?
“水至清鱼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凡事太较真,无论对什么都看不惯,身边的人没一个能容得下,无异于孤立自己、远离人群,造成自己与他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局面。怎样做人处事是一门学问,做人不可太较真便是其中一理。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
一面很平的镜子,在高倍放大镜下,也会显出凹凸不平;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可怕的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对待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而如果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诛、无可救药了。
与人相处,只有我们遵循求大同存小异的心态,有肚量,能容人,就会有越来越多朋友,做事也能左右逢源,诸事逐愿;相反,如果我们凡事“明察秋毫”,眼里揉不下沙子,无论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自己远远的。最后,我们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怪人。
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
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位智者的确修炼得颇有层次了,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不顾。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长期磨炼。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古今中外,凡能成大事者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
他们一般都胸怀开阔,为人做事豁达而不拘小节,凡事都能从大处着眼而从不会目光短浅、斤斤计较,纠缠于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成就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但是,如果要求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
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
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就容不得下属出半点毛病,动辄捶胸顿足,横眉立目,属下畏之如虎,时间久了,必积怨成仇。
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开空。生活需要弯曲的艺术,做人做事需要一点弹性空间,婚姻生活中也有自己的一些弹性法则。
有一段时间,一对夫妇关系很紧张。为了挽回自己处于危机的婚姻,他们相约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感觉就继续生活,否则就友好分手。
他们来到一个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并无特别之处,只有一处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它的西坡上长满了松柏及其他树种,而东坡却只有雪松。
因为当时正下着大雪,他们就支起了账逢。不久,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东坡上的雪总比西坡上的雪来来得大,来得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而当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才会反弹而起。这样反复的积压、弯曲、脱落,雪松竟一直完好无损。而西坡由于雪下的一直不大,便没见什么大雪压弯枝头的现象……
“要是其他的树碰到这种情况,树枝可能早就被压断了!”妻子把这一发生告诉了丈夫,“东坡肯定也长过其他的树种,只是不会弯曲才被雪摧毁,而慢慢死去、消失了。”丈夫点头称是。然后,两人都陷入了深思……
稍顷,他们好像明白了什么,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夫妻之间,应该像雪松那样,在遇到承受不了的压力时弯下身来,多些宽容,多些谅解,彼此卸下心灵的盔甲,避免情感被压断的结局。弯曲,并不是低头或失败,而是一种和谐、有弹性的生活艺术。
家里是避风的港湾,应该是温馨和谐的,如何不把它演变成充满火药味的战场,关键就看你怎么去把握了。
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我们交往,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回曰: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于是孔子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这就是儒家的孔子他老人家,在现实的生活中都有“认不得‘真’字”的“直八”故事。郑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更是把这层意思推到了极点,难得的糊涂,或更是人之高招。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老人家都能清楚地说明了“有中无,无中有”,如果不想丢弃有,就得无,同样得无也就是得有。想两者都有的话,看来还是平衡最好。从现实生活中来说,有多少人凡事做绝?聪明人都会留有余地。
东方朔在《客难》诗云:礼义之不衍,何恤人之言。故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这正是古人眼中与人相处的“中道”。现实社会里,人如果能明察是非分善恶,那当然是好的,但过分的明察秋毫,对别人要求太过于苛刻,就变成对人求全责备的严苛挑剔,就不能容人了,又有谁能受得了,并与你为伍呢?
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也不能完全无过。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或缺陷。你自己都并非十全十美,却希望别人十全十美,这是一种心理很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做人不能太过严苛地要求别人,对于小的弱点、过失,应该要包容、谅解,并尽量欣赏、鼓励别人的优点,包容原谅他的无心或情有可原的小过失,才是处世待人之道。否则,没有人愿意亲近你,使自己落得孤独无依,自身陷入孤立无援之境,那也是咎由自取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朋友,有了朋友你就会觉得天阔地宽,而宽厚是交得住朋友的基础。如果,在你遇到困难不找朋友帮忙,有了烦恼也不找朋友诉说,你感到幸福的时候也不找朋友分享,对人要求尽善尽美,则根本不会有朋友。清醒地认识到“残缺才是美”,才是合理的,就象美神维纳斯一样,残缺才是最美丽的,千年难得一糊涂,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糊涂一点可能会使事情容易办好,如果事事都认真,那么人都没法活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与人相处就要互相体谅、互相理解,得饶人处且饶人。
二、一个篱笆十个桩
世上现存最高大的植物当属美国加州的红杉。红杉的高度大约为100米,相当于30层楼那么高。一般来说,长得越高的植物,它的根理应扎得越深。但科学家却发现,红杉的根只是浅浅地浮在地表而已。这使得红杉能方便快速而大量地吸收赖以成长的水分,从而得以快速茁壮地成长。但是,根浮于地表也有弱点。如果高大的植物的根扎得不够深,这种植物就非常脆弱:只要一阵大风,就能将它连根拔起。可红杉为什么却能长得如此高大且屹立不摇呢?
科学家们发现,没有一株红杉是单独生长的,它必定生长在一大片的红杉林中。这一大片红杉彼此的根紧密相连,一株接着一株,结成一大片。这让红杉牢牢地粘在了地面上。即使是自然界威力无比的飓风,也无法撼动几千株根部紧密连结,占地超过上千公顷的红杉林。除非飓风强到足以将整块地掀起,否则再也没有任何自然力量可以动摇红杉分毫。看来红杉林依靠的是根部相连,以充分而紧密的合作关系,才创造出屹立不摇的神话。这和俗话说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是一个道理了。篱笆需要多根桩来支撑,“好汉”也需要大家帮忙,当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想成就一番事业时,总会常常感叹个人力量的渺小,那么这时候具体该如何做呢?
易经中有一个卦叫“同人卦”,同人卦是乾上离下。上面的“乾”代表刚健,不懈地前进;下面“离”是明,意味着内心光明,纯洁正直的德行。同人卦的卦辞是:“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意思是说,在前进中与人同心同德、友好合作、共同为善,就可以算得上是行“同人”之道。更重要的是要有“同人于野”的胸襟,这也是卦辞中提出的第一个要点。在古代,“国”之外是“郊”,“郊”之外才是“野”。同人的范围要扩大到最边远的地区,要同天下之人,这才是真正的“亨通”。看那红杉,也是连成一片,上千顷才能抵御大风侵袭啊。所以,行同人之道一定要有博大的胸怀,公平无私地与人和同,这是圣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上所有的人和同,当然一切亨通。但是有时候也存在小异,若以君子光明的内心包容小异,也会无往不利的。
古今中外但凡有成就者,无不实践着这一原则,就连美国总统布什曾在就职演说中也谈到:“我以一位圣人的希望作为我行动的准绳:在紧迫事情上,要团结一致;在重大事情上,要集思广益;在一切事情上,要宽宏大量。”看来《易经》的“同人”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好汉”在坦荡荡做事的时候,若能本着大公无私的精神,以道义为基础,求同存异,积极广泛地与人和同,还担心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吗?若是一盘散沙,尽管它金黄发亮,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只能独自哀叹了。想办法和水泥结合在一起,那结果就是一栋高楼大厦了。单个人的力量犹如沙粒,协作的结果就是那个高楼大厦,该选择哪个,我们一目了然了。
薛大厨是某城有名的厨子,最擅长红烧鸡、清蒸鱼和姜爆鸭。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些菜太普通,然而薛大厨做出来的这些菜没有半点腥味,极香、极嫩、极可口。鸡、鸭、鱼是寻常肉食,老百姓爱吃,也吃得起,市场极大,于是薛大厨的身价也就水涨船高。
薛大厨在哪家餐馆,哪家就顾客盈门,因此实力雄厚的餐饮老板都想把薛大厨抢到手。并且因为有这样的资本,老板对他说话总是满脸堆笑,凡事商量着来。但薛大厨脾气不好,又总是感情用事,所以他不论到哪家餐馆,大都留不长。
后来,有三个人碰到一起,合开了一家中餐馆,他们分别姓徐、苟、华。其中,苟老板家境富裕,华老板当过七八年的酒楼经理,三人有资金支持,又有管理经验,可谓强强联合。他们策划了周密的方案,找到薛大厨,并许以高薪及股份。薛大厨觉得这几个人有实力,做事中规中矩,就爽快地答应下来,并签了相关合同。新餐馆取名为“薛大厨”酒楼,直截了当地亮出了“薛大厨”的招牌,并申请了注册商标。薛大厨在做老菜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菜,顾客自然络绎不绝。
一切正如策划的那样,“薛大厨酒楼”顺风顺水,内部管理井井有条,生意兴隆,天天高朋满座。半年多的时间,几个老板的腰包很快鼓了起来。
财大心也容易跟着大,首先有想法的就是徐老板。他想:凭什么姓苟的要当法人,不就是酒楼刚起步时拿了一笔钱出来吗?几个月就还清了。自己为这个酒楼夜以继日地保驾护航,还拉来不少大客户和长期客户,功劳最大,最该当老板。苟老板也是个聪明人,哪能猜不出来徐老板的异心?他想:如果没有我拿出几十万,哪有今天这个酒楼?谁出钱谁就是老板,谁动都不行!渐渐地,华老板看出了端倪,心想,你们俩都是翘脚老板,晚来早走,甚至有时来都不来,我哪天不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采购、厨房、大堂,长长的一条生产流水线,几十个员工,没有我,不乱作一团才怪!
一天,徐老板约薛大厨出去喝茶,开诚布公地挑明,如果自己另立山头,希望薛大厨跟着走,他说那时你就不会只是一个大厨,只拿点月薪,你就是二老板,我们平起平坐,利润对半分。你有技术,我把环境给你搞好,四面八方的客户都给你拉来。薛大厨说我靠你拉什么客户?只要做得好吃,顾客吃了一回就要来第二回、第三回!说完,把徐老板撂在那里就出了茶楼。
事后,薛大厨想起徐老板的话,心里琢磨起来:生意做得好好的,徐老板怎么起了异心?是钱分得不均匀?酒楼到底赚了多少钱?我这真正的薛大厨也许只分了一小部分,还欢欢喜喜地忙得晨昏颠倒。于是跑去问苟老板到底赚了多少钱,是怎么分的。苟老板追问他为什么问这些问题,薛大厨就什么都说了。
苟老板听后不动声色,只把薛大厨请到家里喝酒。苟老板拿出自家酿的葡萄酒,薛大厨一喝就喜欢上了。几杯葡萄酒下肚,苟老板就拍着薛大厨的肩推心置腹起来,无外乎是叫他安心本职工作,一些谣言听信不得,并许诺明年把薛大厨的股份提高8个点。
从苟老板家出来,薛大厨暗自庆幸,认为在老板的争抢中,自己永远是获利方。可是有一天华老板说,盈利与亏损只在老板一句话,没有哪个老板会满世界嚷嚷赚了多少钱,财务上的事,鬼名堂多得很,薛大厨顿时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华老板又对他说,我们虽然还不是富人,但开个店的钱还是有的,我们还可以开连锁店、收加盟费,把“薛大厨”开到全国去,而且让你当法人。“薛大厨”酒楼就应该让你当法人,因为薛大厨是你的名字,现在的“薛大厨”酒楼已经侵犯了你的知识产权了。
听了华老板的话,薛大厨决定找苟老板理论。让薛大厨没有想到的是,苟老板拿出了当初跟薛大厨签的合同,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乙方薛大厨,同意该酒楼取名为“薛大厨”,有效期10年。薛大厨恼火极了,一气之下,就离开了酒楼。
“薛大厨酒楼”没有了薛大厨,酒楼的生意一落千丈。
徐老板和华老板两个人看着酒店如此惨淡经营,心想反正当初也没投资,于是向苟老板要了点钱就走了人,剩下苟老板自己一个人苦苦支撑。找了好几个厨师都不如意,“薛大厨”酒楼就这样半死不活地熬了半年。后来,苟老板一算账,这半年把以前赚的钱都赔了进去,再做下去,恐怕就要亏本了,终于决定把酒楼转让出去。
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多跟筷子就很难折断。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分工和团队协作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高度,如果一个团队不团结,勾心斗角,互相拆台,注定是要失败的。
薛大厨在整个凤城是最有名的厨子,其实薛大厨最擅长的红烧鸡、清蒸鱼、姜爆鸭。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些菜太普通,然而薛大厨做的没有半点腥味、骚味,极香、极嫩、极可口。鸡、鸭、鱼是寻常肉食,老百姓爱吃也吃得起,市场极大。薛大厨的价值也就水涨船高。
有这样的资本,老板对他说话,总是满脸堆笑,凡事商量着来,薛大厨在哪家餐馆,哪家就热气腾腾,因此实力厚实的餐饮老板都想把薛大厨抢到手。但薛大厨脾气不好,又随着性子干事,所以老板们即便把他抢到手,又大都留不长。
终于有三个颇有来头的人碰到了一起,开了一家中餐馆。他们分别姓徐、苟、华。徐的小叔是当地公安局局长,苟是富人子弟,华是管理学硕士,当过七八年酒楼经理。三人可谓强强联合,有权力与关系背景,有资金支持,有管理经验,整个凤城怕是没有比这更具实力的组合了。于是,他们策划了周密的方案,找到薛大厨,许以高薪及股份。薛大厨觉得这几个人有实力有臂膀,做事中规中矩,就爽快地应承下来,并签了相关合同。新餐馆取名“薛大厨酒楼”,直截了当亮出了“薛大厨”招牌,并申请了注册商标。薛大厨在老菜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菜,食客们自然络绎不绝。
一切如策划的那样,薛大厨酒楼顺风顺水,工商税务不来打搅。地痞流氓不敢来滋事,内部管理井井有条,生意焉能不顺?天天高朋满座。钞票哗哗地流进来。半年多时间,四个人的腰包很快鼓胀起来。财大心也容易跟着大。首先有想法的就是徐老板。他想凭什么他姓苟的要当法人。不就是酒楼刚起步时拿了一笔钱出来,几个月就还清了。徐老板觉得自己为这个酒楼夜以继日保驾护航,还拉来不少大客户长期客户,功劳最大,最该当老板。
苟也是个聪明人,哪能听不出来徐的异心?他想如果没有我拿出几十万,你上哪儿弄钱?你以为开酒楼跟租地摊一样,三元五元就开张?出去的都是沉甸甸的真金白银。回不回得来,谁也不敢打包票,谁出钱谁就是老板,谁动都不行!
渐渐地,华老板看出了端倪,心想,你俩都是翘脚老板,晚来早走,甚至来都不来,我呢,哪天不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小姐还晚,你以为光凭薛大厨的手艺,银子就流进来了?采购、厨房、大堂,长长一条生产流水线,几十号员工,没有我,不乱作一团才怪!
一天午后,徐老板约薛大厨出去喝茶,开诚布公地挑明,如果自己另立山头,希望薛大厨跟着走,他说那时你就不会只是一个大厨,拿点月薪,你就是二老板,我们平起平坐,利润对半分,你有技术,我呢,把治安给你维持好,环境给你搞好,四面八方的关系都给你拉来。薛大厨说我靠什么关系?只要有一张嘴,吃了一回就要来二回、三回!徐说还有工商呢,税务呢,治安呢,我都可以一一摆平。薛大厨对工商税务没有概念,加上没有了谈的兴致,说,以后再说,再说,把徐撂在那里就出了茶楼。
事后,薛大厨想起徐的话,心里就有了小九九,生意做得好好的,徐老板怎么起了异心?是钱分得不均匀?呀,酒楼到底赚了多少钱?我这真正的薛大厨也许只分了个小数,还欢欢喜喜忙得晨昏颠倒。于是跑去问苟老板,到底赚了好多?怎么分的?苟老板一追问,薛大厨什么都说了。
苟老板不动声色,只把薛大厨请到家里喝酒。苟老板的夫人擅长家酿葡萄酒,薛大厨喝过一次就喜欢上了,几杯葡萄酒下肚,苟老板就拍着薛大厨的肩推心置腹起来,无外乎是叫薛大厨安心本职工作,妖言惑众一类听信不得,并许诺明年把薛大厨的股份提高8个点!薛大厨多了个心眼,你说8个点就8个点?徐老板和华老板那里,你摆得平?苟老板说笑话,我是法人,法人就是真老板!薛大厨笑了,说喝酒喝酒。
从苟老板家出来,薛大厨觉得自己真的是十分的伟大,在老板的争抢中,自己永远是获利方。可是华老板的话犹如一碰冷水,华老板是这样说的,盈利与亏损只在老板一句话,他说亏,账上就一定是亏,没有哪个老板会满世界嚷嚷赚了多少多少,财务上的事,鬼名堂多得很。我们虽然还不是富人,但开个店的钱还是有的,我们还可以开连锁店、收加盟费嘛,把“薛大厨”开到全国去。而且让你当法人,“薛大厨”就应该让你当法人,薛大厨是你的名字,现在的“薛大厨”已经侵犯了你的知识产权了。
经过启蒙、洗脑的薛大厨决定找苟老板理论。让薛大厨没有想到的是苟老板拿出了当初薛大厨签的合同,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乙方薛大厨,同意该酒楼取名“薛大厨”,有效期10年。薛大厨恼火极了,薛大厨把紫砂壶掼在地上,就回家了。
“薛大厨酒楼”没有了薛大厨生意就像坐上了滑梯,一路走低。苟老板熬不住了,只好硬着头皮来赔笑脸,薛大厨说你不是有“薛大厨”那几个字吗?披红挂绿悬在大街上,又好看又招人,不用给它发工资,也不要你的百分点,多好呀,还要我做什么?苟老板心头一窝火,脾气就上来了:不干拉倒,不过是一厨子大老粗,有什么了不起?可苟老板这一气,代价惨重,薛大厨再没回来过,酒楼的生意一落千丈。
徐、华二人看着如此惨淡的经营,心想反正当初也没投啥钱,于是向苟老板拿了点小钱走了人,剩下苟老板苦苦支撑。找了好几个厨子,都不如意,薛大厨酒楼就这样半死不活熬了半年,苟老板一算账,这半年把前头赚的钱都亏了进去,再做下去,恐怕就要亏老本了,终于决定把酒楼转让出去。
蒋介石算是一代枭雄,在纷乱的中国,把中国南北分裂局面基本统一,很不容易。蒋介石作为一统江山的人物,显示了不少雄才大略,最后终老台湾也能盖棺论定。著名的旅美历史学家许悼云给蒋介石打了个不错的分数。蒋介石早年参加了反清革命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他从一个小盐商的儿子成为中华民国最高统治者,除了时代环境的因素和个人才具之外,其中很大因素乃得益于他的擅长结纳朋友。他的成功,很多次凭借着不同时期“金兰盟友”的兄弟之助。蒋一生结交了几十个把兄弟,很多都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比如许崇智,李宗仁,张学良,冯玉祥等,这些人多是政治上的“盟兄弟”,比较有点情义的把兄弟还是早年他没成为最高统治者时结交的,特别在他成为中国第一强人中出力极大,主要有陈其美,黄郛,张静江,戴季陶,张群等。
蒋介石早年与陈其美、黄郛结为金兰之好应该是最著名。他们结交于辛亥革命时期,三人在日本已经认识,当陈其美在上海高举义旗,在京城清政府军咨部任职的黄郛,在日本军校实习的蒋介石都赶到上海,投奔陈其美的光复军,随后,黄郛任沪军师长,蒋任团长。陈其美和黄郛比蒋岁数大,是他的大哥二哥,蒋对此二人追随崇敬。陈其美对蒋应该是影响最大的,蒋应招从日本回来参加了陈为首的上海光复起义,随后,又在陈指派下带敢死队赴浙江起义。蒋在带敢死队去杭州前,照了一张照片作为遗照,戴个眼镜,做派都是模仿陈其美。陈其美和蒋介石的关系从刺杀光复会领导陶成章可见一斑,陈把刺杀革命元老和私敌交给蒋去办,蒋二话不说就去干这暗杀勾当。为此还逃亡近一年。在二次革命后,蒋也一直追随陈其美,冒了许多危险,陈被暗杀时,蒋最早赶到现场,抱尸痛哭,料理后事,而以后蒋重用陈其美的两个侄子陈立夫、陈果夫更是尽人皆知。陈其美对蒋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蒋参加反清革命,陈是其带路人;二是陈是追随孙中山最紧的同志,因此蒋得以和孙中山关系密切;第三,由于陈其美和上海帮会的密切关系,使蒋介石也继承了这一关系。单从情义上讲,陈蒋还真是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的真把子。
黄郛是蒋的二哥,也是很不得了的人物。黄郛虽然军武出身,但书卷气浓些。辛亥革命爆发,黄郛已经从日本军校毕业回国,在清政府军谘处任职,上海光复起义前偷偷离京去上海和陈其美会合。那时候,陈其美是沪军都督,黄郛是沪军的师长,蒋介石在黄部任团长。民国成立后陈与蒋仍在一起,黄入京做官,不久去欧洲学习,关注研究一次大战。回国后在北洋政府为官。在南北政府对峙中,黄郛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策划冯玉祥反戈的“北京政变”。在直奉战争关键时刻,冯部回师北京,吴佩孚遥控的北洋政府倒台,黄郛出任总理。这一举动大大有利于南方政府,蒋介石派张群进京秘密联络黄郛,带去蒋的亲笔信,黄蒋再度合作。后冯玉祥不敌奉军压力,撤出北京,黄也南下,协助蒋北伐。在北伐后期,清党与宁汉分裂,冯玉祥的立场至为重要,在黄郛沟通下,蒋冯郑州会见,还结拜金兰,冯倒向蒋的南京政府,武汉国民党左派政府不战而败。后黄郛又出面帮蒋协调对日关系,由于签订塘沽协定,落得亲日坏名声,退出政界。但蒋对他一直感恩不尽。黄郛退隐,蒋也对黄以兄待之,对黄代其因亲日受名誉之损愧疚,在黄郛隐居浙江莫干山,蒋多次看望,曾单独问他:“今后我所应持的态度怎样?”黄郛回答:“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老弟于‘毅’字之一字,已足够,今后只当在‘弘’字上多下工夫。”兄弟情怀始终。
早期蒋的把兄弟中,戴季陶、张群和蒋的交情算是善始善终,他们都是一起在日本结交,蒋纬国和戴安国到底是谁的孩子都分不清,可见其非常的兄弟交情。戴在1949年自杀,也算殉国殉兄吧。张群更是一直随蒋左右,活到百岁,真算是一场兄弟情谊。至于蒋成为中国第一号人物后,结交的把兄弟,水分很大。多是互相利用,没有什么情义,比如,张学良,冯玉祥,李宗仁,与其说把兄弟,不如说是对手。最后都分手。早期蒋结交的把兄弟,对其事业帮助很大,这也算中国特有的文化,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蒋的家庭比较一般,他并没有靠到什么,反而靠朋友,成了他成功的一个秘密武器。
蒋介石用人,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看对方是不是黄埔系,二是看对方是不是浙江人。对自己的嫡系部属,蒋介石恩宠有加,常常委以重任。除非万不得已,蒋介石不会重用非嫡系的人。在用人方面,蒋介石有其独特的方法。在他看来,才学固然是一个重要标准,而对他忠诚却是第一标准。
阎锡山的用人规则与蒋介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阎锡山当政时,山西有句民谣:“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可见在晋系军阀中,阎锡山的五台老乡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阎锡山吸收人才限于山西,使人才的来源受到限制,因此,不能说是人才济济。阎老西拘于地域观念,大量使用为己所用的奴才,确实团结了一大批人,达到了树德立威、巩固自身地位的目的,也对山西政局的相对稳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阎锡山善于提拔安排自己的心腹,这些心腹对他十分忠诚。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阎锡山逃到大连隐居。山西被张学良接管,张学良对山西进行“整编缩军”。阎锡山召集徐永昌、商震、傅作义等部下到天津商讨“整编”方案。这些晋军将领虽然领受了张学良的命令,但又在暗地里接受了阎锡山的操纵和遥控。山西的一切变更,包括人事安排、确定政策等,都必须向阎锡山汇报后才能决定。1931年8月,阎锡山潜回山西后,晋军将领直接受其指挥,他与亲信定下计谋,终于驱逐了蒋介石在山西的势力,东山再起,重握山西大权。
阎锡山是民国年间少有的“不倒翁”,他之所以能屡挫屡起,除了善于运用政治权术外,其独特的用人方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明朝末年,宦官专权,阉党猖獗,赌棍出身的魏忠贤独揽朝政。为了树立和巩固个人权威,魏忠贤一方面排斥异己,对朝中的官员来了一次大清洗,凡是他看着不顺眼的不附和他的人都一律罢免。同时大量安插亲信,把效忠于他的那些人都派上官职,就连早年和他一起赌博的相好的赌徒们都当上了朝廷命官,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布满了他的亲党。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上下勾结,狼狈为奸,到处兴风作浪。朝中正直保身之臣大都自动去职,贪恋禄位之吏亦相戒钳扣。为了根除东林党人在朝中的势力,吏部尚书王绍徽秉承魏忠贤的旨意仿照《水浒传》的人数编排了东林党人一百单八将的名单,献给魏忠贤。魏忠贤按名黜汰,朝廷为之半空。魏忠贤又把自己原有的旧党逐一提拔,把那些刚投靠来的新党逐一安排,里里外外全换成了他的人。文官有崔呈秀、田吉等人为之出谋划策,讲解起草诏书,时称“五虎”;武臣方面有田尔耕、许显纯等主掌武装杀戮之事,时称“五彪”;吏部有周应秋等人号称“十狗”。当时朝廷中受重用属魏忠贤一党的人,在社会上大都得到了此类封号。
这是高一层次直接统属于魏忠贤的。不仅如此,这些“虎”、“彪”、“狗”之下每人又有自己的小体系,各有孝子贤孙,虎儿、彪孩、狗崽比比皆是,布满朝廷。朝中简直要成个动物园了。这样从内阁六部直到各地总督、巡抚乃至于州县都是阉党之人,网络严密,盘根错节,势焰熏天。魏中贤的“威望”也空前提高,有些马屁精竟在各地替他建起了“生祠”,极力颂扬魏忠贤的所谓“功德”。魏忠贤的地位日益巩固。
魏忠贤固然属于一世奸雄,然而一个无才无德的无赖赌徒竟能左右天下,祸国殃民到这种地步,其结党营私、任人惟亲的手段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谁是你的贵人
古语说得好:“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外,有时还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事半功倍。一般来说,无论引荐者的名望大小、地位高低,只要对你的成功有所帮助,他就是你登上高山的好梯子,他的威信和影响对你都有用处。一般人对权威和名望有一种可靠、信赖的感觉,因而他们常常会从推荐者身上来估量被推荐者的能力和人格。这种透视现象可以帮助你步向成功。
引荐者的名望越高,你就越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上司的赏识。唯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你的事业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否则,你就会被埋没,而枉有一身能耐。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人们所处机构的层次不同,便严重影响社会对自身的评估。处于声望较低机构中的人,尽管其才能或成果是一流的,却往往不能得到施展和承认;而相反,在声望较高的机构中工作的人,可能其才能或成果是二流的,甚至是三四流的,但却容易人尽其才,被承认的机会相对要多得多。美国著名科学家杰里·加斯顿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波顿效应”。
在“波顿效应”的阴影下,古今中外不知埋没了多少优秀人才。英国的地质学之父史密斯,是生物地层学创始人。他原是个标尺工出身的工程师。他编绘的“英国地层表”被埋没了20年之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社会认为他是个出身卑贱、无人知晓的测绘人员。我国陆家羲的数学论文在国内一直不能发表,这与他只不过是包头市九中的一个普通教师有着极大的关系。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走出“波顿效应”的阴影,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成果得到承认呢?寻求权威、名人,他们身居上层,任居高位,他们的举荐、提携颇具分量。
如何得到权威、名人的举荐、提携呢?自古以来就有伯乐识千里马之说。从古至今,众多的“千里马”都是得益于众多的“伯乐”而得以奔腾万里的。1929年的一天,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应几位朋友之邀,去参观在北京举办的一个画展。宽敞的大厅里,尽是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由于不少作画者墨守陈规、闭门造车,致使画面陈旧,毫无新意。徐悲鸿看了一会儿,感到很不痛快。忽然,一幅挂在角落里的画引起了徐悲鸿的注意。他仔细端详品味着画面上那对虾,只见它体态透明,须尾舒展,生动逼真,笔法娴熟。这位观赏过许多艺术珍品的画坛大师立刻意识到,他发现了一位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当他得知此画的作者竟是一位年愈六十、木匠出身的老头儿时,不由得感叹一声:“我为这个怀才不遇的人感到惋惜,真没想到在角落里还藏着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啊!”这位国画大师就是齐白石。
几天后,徐悲鸿就聘请齐白石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并亲自乘车接齐白石到校上课。一年后,由徐悲鸿亲自编辑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从此,画坛又添一星。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具备成功的潜质,但他们仍然可能成功,重要的原因是跟对了人。比如《西游记》中的沙僧,智商和情商都极为普通,但是他跟对了唐僧和孙悟空,依然获得了成功,有谁认为他不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呢?假如他没有加入唐僧这个团队,没有去西天取经,他可能就在流沙河平平淡淡了此一生,成为平庸之辈。
香港某杂志曾经针对港岛的上班族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在所有受访者中,有70%的人表示有被贵人提拔的经历,而且年龄越大曾受提拔的比例越高。尤其是50岁以上的受访者,几乎每个人都曾经遇到过贵人。受访者中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主管的,有90%受过他人的栽培,而自己创业当老板的,竟然100%受到过贵人的帮助和提拔。
跟人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是基于美好愿景的积极主动的人生选择。跟对人,很可能你的人生就此改变,少走很多弯路,甚至绕开致命的失败。有道是:上马的时候有人扶,摔倒了有人搀,落水时有人向你抛救生圈。没有跟对人,你的事业道路将艰辛曲折得多,不仅损失精力、时间和金钱,还会消磨你的信心和耐心,而这些失去的将永远无法追回,你一辈子的努力可能赶不上人家几年的进步。
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众多成功人士的背后,往往都会发现贵人的身影。他们紧跟着贵人,受到贵人的提携和帮助,甚至有的人最终取得了超过贵人的成就。因此,你一定要在职场中寻找到自己的贵人。雅芳公司CEO 钟彬娴,是《时代》杂志评选出来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中唯一的华人女性,在许多人心中她就是个奇迹。刚出校门时,钟彬娴一无背景,二无后台,她应聘到鲁明岱百货公司做她喜欢的营销工作。在那里,她结识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贵人——鲁明岱百货公司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副总裁法斯。在法斯的提拔下,钟彬娴27岁就进入了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她和法斯一起跳槽到玛格林公司,不久就升到了副总裁的位置。钟彬娴觉得自己的发展空间有限,于是去了雅芳公司。在那里,遇到了她的第二位贵人——雅芳公司的CEO普雷斯。由于普雷斯的欣赏和举荐,加上她个人的努力,钟彬娴最终坐上了雅芳公司CEO的位置。
贵人可能是某位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让你钦佩崇拜的人,他们多是成功人士。这些人,往往具有雄才大略,见识异于常人,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做人处事自有风格。他们胸怀大志,眼界开阔,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他们善于学习,长于交往,乐于助人,厚待下属。不论在什么环境下,他们都能自然地影响和控制群体的行为。你跟着这样的人,应该是聪明之举。当然,他也应该是你的良师益友,和你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而不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雅虎的崛起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年,杨致远和几个同学拿着雅虎的策划书,屡屡遭到投资人的拒绝,孙正义毅然拿出2个亿,并提出只占35%的股份,这才有了今天的雅虎。当然,孙正义也由此获得了200个亿的巨额回报。李宁的成功也是因为在飞机上认识了一位后来给他做顾问的朋友,在他的帮助下,李宁品牌在中国迅速走红。所以,善待我们周围的人,或许他就是你一生的贵人!
有些人在受人提携,功成名就之后,生怕别人说自己的成功是给人家“提鞋”换来的,往往想将过去掩饰,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靠自己打拼”,绝口不提贵人的帮助。有的人甚至背叛贵人,跟贵人动“刀子”,恩将仇报。这种人不是君子,他对自己目前的能力缺乏起码的自信。
现实当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的困惑:
阿伟在一家国有通信企业的技术部干了3年,按照公司的升迁制度,工作满4年的员工可以获得一个升职的机会,这意味着,明年阿伟有望提升为技术部的项目经理。
但是,上周得到的一个消息,让阿伟有了新的打算:公司开发部空缺一个项目经理的职位,不打算对外招聘,准备在公司内部物色人才。
换个部门,多积累一些经验,一直是阿伟的目标之一。现在机会来了,他忍不住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目前开发部的员工,要么是项目经理以上职位的‘老手’,要么是只有一两年经验的‘新手’,从其部门内找到人选的可能性不大。而技术部与开发部有不少业务交叉,从我们这里挑人的可能性挺大。”一番分析之后,阿伟下了决心:“一定要争取到这个机会。”
深谙职场之道的阿伟开始着手准备自荐信,同时也开始寻觅能够帮助自己的“贵人”。
“如果能得到部门经理林立的推荐,那就再好不过了。跟他打交道3年了,他一直很欣赏我的工作能力,至于私交嘛,只能算一般。如果我调到开发部,技术部就少了一名业务骨干,他会同意吗?会帮我这个忙吗?”阿伟想了想,发现公司里还有一个厉害角色,那就是人力资源部经理征祺。“征祺是老板的心腹,在用人方面,她的推荐很有分量。如果我主动找她自荐,会不会太唐突?如果她心里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那怎么办?”
到底该在谁身上下工夫,谁会是自己的“贵人”?阿伟拿不定主意。
身边的人那么多,谁才是你的“贵人”呢?不要以为,“贵人”就一定是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只要你留心观察,以下这些人都有可能在关键时候帮你一把:
朋友:你落魄时,他们雪中送炭;你成功时,他们默默祝福;你骄傲时,他们给你泼冷水;你抉择时,他们为你出谋划策。朋友不仅分享你的精神生活,还可能在职场上为你提供诸多资讯和建议。例如,在某媒体发布的“12种求职方式成功率排行榜”上,“向朋友、老乡打听,看他们有没有好介绍”这一方式,有效率占到了33%。
上司:这是一个让你又“爱”又怕的角色。他可能经常以加班之名剥夺你的双休日,可能经常大声斥责令你十分没面子,但是,他也可能是带你进入某一专业领域的师傅,也可能经常在老板面前为你“美言”。他给你压力,也肯定你的成绩,关键时候,他的欣赏和推荐,能给你带来重要的发展机会。
合作伙伴:如今已经不是提倡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了。各种层面上的合作,都可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合作伙伴就像你的左右手,有了他的帮助和配合,你将多一个成功的契机。
路人甲:不要小看那些在电梯里偶尔碰面、在公司走廊里与你简短交谈,甚至只是在一次聚会上与你交换过名片的人,他们同样可能成为你的“贵人”。都说我们每个人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着3个人,就是这个理。
许多在职场得风顺水的经验是,不仅要善于发现“贵人”,更要有意识地结识、培养你的职场“贵人”。
结识“贵人”的途径有很多。有关调查显示,业务往来是最容易结识“贵人”的途径;其次是参加公司组织的活动,比如年会、培训、PARTY等;再次是个人的充电进修机会,不少职场人士通过这一途径,找到了强强联合的机会。此外,不少白领利用闲暇时间有选择地参加一些沙龙聚会,这也是结识“贵人”的有效方法。
但是,带着目的结识“贵人”会不会让人生厌?这其实与你的交际技巧有关——你需要不露声色地培养自己的“贵人”。
畅销书《别自个儿用餐》的作者启斯·法拉利摸索出了结交“贵人”之道:别急着问别人能为我们做什么,先问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总的来说,与“贵人”之间感情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夫,这就好比银行的零存整取业务,平时一点一滴的储蓄不起眼,几年过后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和“贵人”之间互不往来,无事不登三宝殿,就相当于平时不存钱;遇到难处了才想到找“贵人”帮忙,就相当于从空空的存折里透支,根本不可能实现。此外,与“贵人”常联系,还可以引发“马太效应”,即借助与某一“贵人”的交往,可以结识到更多的“贵人”,进一步拓宽自己的人际网络。
不同的人群,结识、培养职场“贵人”的方法、途径也不尽相同。例如,对想转行跳槽的人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在种种合作中展示自己,因为形形色色的客户,很可能就是你的“贵人”。在合作交流中,你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一次次的合作中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你的不俗表现,这样的考察远比一轮又一轮的笔试、面试要管用。
如果你想从这个途径着手,那么事事都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认真对待每一次合作;同时,要多和客户交朋友,多与他们谈谈工作以外的事情,以增进双方的感情。
而对于想升迁的人来说,必须重视公司的集体活动。热情地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展示你多方面的沟通、协调能力,还能更好地结识其他部门的同事和上司。一般来说,人力资源部的主要人物是一定要盯住的,因为他们对于公司的人事调整有着重要的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培养“贵人”切忌犯“只向上看”的毛病。“贵人”不一定比你年长、比你位高,即使是小人物,也可能在特定的时候发挥关键作用。重视这些小人物的存在,重视他们可能发挥的作用,会使你的职业发展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