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学妙用商道厚黑学
32094100000006

第6章 屈身求全,忍小谋大

一、难得糊涂

“人生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难得糊涂”郑板桥说了多少年了?然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人生在世,在智力上达到“聪明”的状态很难,因此世上有许多稀里糊涂生活、浑浑噩噩处世的人。没有聪明的头脑又要谋生怎么办?只得出卖自己的体力,还得以“身体健康”做本钱。十个指头伸出来都不是一般齐,何况是人?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聪明”的价值,人世间努力使自己变得聪明的人很多,虽然并不聪明但却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的人更多,而真正意义上承认自己不聪明,老老实实做人的所谓糊涂者很少。可见,聪明人难做,糊涂人也难做。

然而,人若达到聪明的境界之后,再由聪明转入糊涂则更难。若一个人对于人生事理了解透彻的话,这个人就会看到人性中的很多缺点和弱点。过于明查的人就会因此而在为人处世上处处挑剔,难以容人。而对于不正直的人来说,他可能会因此利用人性的弱点为自己谋取私利,败坏社会纲纪法度。

因此,从过于明察苛求的聪明转入宽以待人的“糊涂”则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大概才是板桥先生“难得糊涂”的真实目的所在。

如今的官场也流行那句“难得糊涂”。但是这里的“难得糊涂”却成了“不分是非,不负责任。”对人对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做事没有原则。有几人能理解板桥先生的“糊涂”,是一种对清醒的蔑视,是对腐败现实的抗议,是清风自拂的坦荡胸怀。

“难得糊涂”,难得糊涂!中文中“糊涂”一词看似针贬时弊,却深意颇多,除却囫囵愚钝,不甚精明之外,还可引申为韬晦、收敛、包容,此中情情种种,若被运用得妙趣自在一心、借此收益良多的高人,便被称作大智若愚了。宰相刘罗锅的“难得糊涂”,不愧为大愚中的大智大悟。

金庸小说的如斯高人有一个,便是金毛狮王谢逊。其中情由节节纠缠,大约可看出他因悲愤而至糊涂,由糊涂而至疯狂。在冰火岛上,他双目被创,也糊涂了事,索性与有夺目之仇的张氏夫妇结义。人家生了娃娃,为防他起意加害,尊他为义父,他也糊涂认了,谢逊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金庸没说。

这里的“难得糊涂”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表现,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谈笑间淡泊名利和恩怨,把苦、难、疼、伤深埋在心中,在夜深人静远离人群的海边对天仰笑……

“难得糊涂”需要超凡脱俗、胸襟坦荡、气宇轩昂、洒脱不羁、包容万象的气度。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有人说“糊涂”是福,我们不妨偶尔也来点儿小糊涂。据清朝魏息圆的《不用刑审书》记载,广东省有个绰号叫做“颠梅”的知县,判案经常独出心裁,打破常规,出奇制胜。下面是他以癫惑人的手法,判明一件冤案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平民从海外回来,带了许多银子,天黑赶路怕碰上强盗打劫,便把银子全部埋在距本村十里坡的大榕树下,趁着月色赶回家中。叫门多时,妻子才出来开门迎进。招呼睡下后,妻子问道:“夫君奔波海外多年,得了多少银子?”丈夫答道:“这回出门数年,赚得纹银五百多两,黑夜途中恐遭劫,只好埋在十里坡的大榕树脚下,明日白天便可取回来。”次日早起,丈夫赶去起银,开院门时,院门却是虚掩着,以为是自己昨晚忘记插门,便没有多疑,径直去大榕树下取银子。可是到了榕树下一看,埋银子的地方已扒开一个坑,银子早不翼而飞了。他瘫软在树下痛哭一场,本想回家告诉妻子丢了银子,又怕妻子说自己昨晚吹牛,尽撒谎骗人,于是跑到县城报案。

听完这个埋银丢银的经过后,“颠梅”知县问道:“你外出多少年?”答道:“出门四年。”知县又问:“家中有些什么人?”答道:“只有妻儿二人,儿子今年四岁多,是我出门前生下的。”又问:“家中有奴仆吗?”答道:“没有,一切家务由妻子操持。”又问:“昨晚回家碰见了谁,说起银子的事吗?”答道:“没有,我半夜回家,孩子已经睡着,只是对妻子说过把银子埋在十里坡大榕树脚下,可我去起银子时,妻子尚未起床,孩子也在睡懒觉。”又问道:“你回家时,妻子高兴吗?”答道:“态度倒也平常。”知县又问到:“你仔细想想,家中有什么异常现象没有?”答道:“没有。”知县最后说道:“果真如此,你的案子我也难以搞清楚了。”那个丢银人沉思了一阵,说道:“今早我出院门时,院门却是虚掩着,我记得昨晚好像是插上的,这是否算是异常情况?”知县听其一说,佯怒拍案大喊:“千怪万怪,都怪那棵树!你把银子寄放在那里,它却没有替你保管好,而被人偷了去!此树罪该万死。“于是命令衙役前去拔掉那棵树,并且嘱咐,拔不动就用大锯去锯,锯倒运回来,我要亲自审问那棵树!”回过头来又问丢银人:“你来告状,你的妻子知道吗?”答道:“不知道。”知县告诉他:“你回家不要告诉她,否则我要罚你!明天早上你带孩子准时来县衙。”丢银人回到家,说起丢银子的事,妻子骂他骗人,他也由她骂罢了。

衙役们好容易把树砍倒,蚂蚁啃骨头似地往县衙大院搬运,途中路人见到官差累得满身大汗,都问运树干什么?衙役们埋怨道:“颠梅知县要开堂审树。”此话一出,迅速扩散开来,一传十,十传百,方圆百里,老小皆知,都哈哈大笑,均说颠梅知县又犯“颠病”了,知县审树,真是盘古开天地,古今奇闻怪事,大家都好奇起来,争先恐后从四面八方赶到县衙大院看热闹。

知县审树开始了,只见大树倒放在院子中间,众人挤了满院。知县早把丢银人安排在审台跟前,抱着孩子佯作站着看热闹,然后命令众人,一个跟一个地从审台前经过。人们莫名其妙,只好乖乖地像向遗体告别一样慢慢走过。突然丢银人的孩子向迎面走来的一个男人喊道:“叔叔抱我,叔叔抱我!”那男人装聋作哑便想溜过。知县叫住那个想溜的男人,问道:“你认识这小孩儿吗?”那男人摇头说:“不认识。”知县命令那男人去抱那孩子,孩子却欢喜地伸手求抱,状甚亲密。知县让丢银人问其孩子:“这个叔叔你在哪里见过?”小孩儿答道:“这是我家叔叔。”又问:“叔叔喜欢你吗?”答道:“喜欢!”又问:“叔叔喜欢妈妈吗?”答道:“喜欢!”知县听完孩子的答话,指着那男人喝道:“就是你,盗窃了大树脚下的银子,赶快从实招来。”那男人矢口抵赖。知县训斥道:“你放聪明点儿!前天晚上你在丢银子人家偷听到他们夫妇说话后开门出院,便去大树底下取走了银子,赶快从实招来;否则两罪并罚,严惩不贷。”那男人见事已败露,又怕激怒知县,追究奸情就更麻烦了,只好老老实实招供并如数交出全部银子。知县为了照顾丢银人夫妻关系就没有再过问奸情之事。

结案之后,众人有些不解。知县说,我从丢银人讲述的经过中,觉察到有人偷听到他们夫妻的谈话,从丢银人说早上出去时门是虚掩着的,判断此家半夜有人出门,而这个人又是丢银人回家之前就呆在院子里的,大有奸夫之嫌,究竟是谁,只有叫小孩儿来认。撒谎审树,不过是以癫惑人,为了制造一种奇闻。因为越是奇闻就会招来好奇的人前来看热闹,犯了法的人更关心审案的事,必然要来看个究竟,这就给小孩儿提供认其母“相好之人”的场合和对象。一席话说得大家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虽然讲的是一个古代司法中判官用癫惑人的方法判案的故事,看起来和做官没多大关联,其实,为官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在历代帝王将相中,好多人不就是用它把江山坐稳坐大的吗?

清朝的嘉庆皇帝,登位后对前代留下的一些遗留问题进行清理,还准备破格提拔几位曾为父王作过贡献却被奸臣排挤、打击的官员。但这破格提拔的事在清朝历代尚无先例,群臣反应不一。嘉庆拿不定主意,便问老臣纪昀。纪昀沉吟良久,说:“陛下,老臣承蒙先帝器重,做官已数十年了。从政,从未有人敢以重金贿赂我;为了撰文著述,也不收厚礼,什么原因呢?这只是因为我不谋私、不贪财。但是有一样例外,若是亲友有丧,要求老臣为之点主或作墓志铭,他们所馈赠的礼金,不论多少厚薄,老臣是从不拒绝的。”

嘉庆听完纪昀一席话感到莫名其妙,进而想一想,才点头称许,于是定下破格提拔这批官员的决心。

其中是何原因,原来纪昀用模糊之法,提出自己赞成皇上应该放下包袱,大胆去做的建议。纪昀的这番话听起来言不及义,但细究起来里面大有文章。既然为官清廉,何以对亲友之丧事点主、作铭所得概不拒绝呢?为祖宗推恩无所顾忌之故也。您嘉庆皇帝破格提拔曾为先帝作过突出贡献的官员,本来也是为祖宗推恩,弘扬先帝的德化,还有什么顾忌的呢?这不正和我纪昀为别人点主、作铭不推却馈赠,好让死者的后人为死者尽孝的道理一样吗?嘉庆皇帝聪慧,哪能悟不出纪昀的话中话呢。

纪昀为何如此含含糊糊呢?出于两种考虑:其一,虽然建议破格提拔这些官员,但没明说,此意见倘若被采纳,是成是败,名义上自己都没有介入,皇帝也好,其他人也好,抓不着把柄;其二,嘉庆皇帝秉性聪明,而且有好自作主张的特性。不说吧,自己的意见皇上不清楚,而且皇上会不高兴。倘若说白了,恐有教导皇帝、不自量力的忌讳,起副作用。不如用此模糊之法,让皇帝自己“悟”出道理来,既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又迎合了皇帝好自作主张的秉性。纪昀此举,真是一举两得的糊涂。

糊涂和聪明是相对而言的。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人若精明,确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过精明,别人也必定会因精明加以防范,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两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过三次的;因为一次精明是启发,二次精明是教训,三次精明就是警惕啊!

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喜欢与单纯的人交往。与单纯的人交往使之放松、自然,不用费尽心机、提高警惕。这倒不是说单纯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随意欺骗与作弄的,而是说他心地纯净、平和、淡泊。这样的人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但他把心智放在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荀子所说的那种人:温和如玉,完美纯正。

然而,与精明的人交往就得时时小心、处处提防,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泥淖和陷阱中,交往得越久相处得越深,就越是感到被欺骗、被愚弄,当然也就越是不自在。如果没有办法还得与他交往,那么就会以精明手腕去对付他。这正应了郑板桥的一句话:“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儿,真是算尽自家耳!”

曾国藩是一个精明的人,他弟弟曾国荃也是一个精明的人,他们就因为精明吃过不少亏。

对于读书人,曾国藩还能以诚相待,他说:“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但是对于官场的交接,他们兄弟俩却不堪应付。他们懂得人情世故,但又怀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碰壁。这是很自然的,你对人诚恳,人也对你诚恳;你对人诡秘,人也对你诡秘;你对人一肚子不合时宜,人也会对你一肚子不合时宜。

而曾国藩的朋友迪安有一个优点,就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虽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的话,但他却一味含浑,永不显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无恙。而曾国藩兄弟却时时显露,总喜欢议论和表现,处处显露精明,其实就是处处不精明。曾国藩提醒曾国荃说:“这终究不是载福之道,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到了后来,曾国藩似乎有所领悟,他在给湖北巡抚胡林翼的信中写道:“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消除)不祥。”但很遗憾,他未能身体力行。

所以,为学不可不精,为人不可太精,还是糊涂一点儿的好。

然而让精明的人糊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经历了很多人和事,受过很多的挫折和磨难,否则他是不会糊涂的。郑板桥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返糊涂更难。但也只有进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农民企业家李开达就是这样发展和壮大自己的企业的:

李开达是广西梧州市岑溪外贸鸡场场长,一般每天都要收一万多只鸡。最近几个月,岑溪的活鸡批发价格一路跌至每斤12元,但他仍以每斤13元的价格从养殖户手上收购商品鸡,再以每斤12元批发给经销商。这一进一出,李开达每斤鸡就要亏上1元钱。每天因此贴进去上万元。然而,这样的生意他仍做得不亦乐乎。原因何在?

原来,李开达开办了种鸡场和饲料加工厂,养殖户的鸡苗和饲料都是由他供应,这两部分赚的钱除了填补卖商品鸡的亏空外,一只鸡还能赚三五角钱。这种明亏暗赚的营销策略,每年卖出了400多万只鸡,产品销售到广东、广西及湖南等地。

岑溪三黄鸡在广西很有名。市场不错,但长期以来都是当地农民零星散养,没有形成规模,李开达的鸡苗就是供应给他们养殖。1997年,李开达想扩大种鸡场的规模,决定自己养殖商品鸡,可他发现光靠自己养殖不仅耗财耗力,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场地。他想到了利用自己的种源、技术和市场网络的优势与农民合作。但谈到养殖上千只鸡的规模时,村民们并不是很乐意,理由很简单,就是怕养多了卖不出去。李开达提出,把鸡苗、饲料赊给农户,养殖140天后由他以约定的价格回收。回收后,再从卖鸡款里扣除鸡苗及饲料款。这样一来,李开达要把鸡收上来才能从中赚取鸡苗和饲料的利润。而为了保证能收上来,回收价必须等于或者高于市场价。这等于说只要养鸡就能赚钱,于是,纯唐村的唐朝坚第一个报名养三黄鸡,当年就赚到了几万元,到1999年,纯唐村的养鸡户已发展到了30多户。养鸡的人多了。李开达开始瞒准广东市场。

然而,李开达把他的鸡摆在批发市场里,却是少人问津,第一天只卖了22只。原来,当时市场上有清远鸡、江西鸡。还有本地的快大鸡、麻鸡等很多品种。广东人在鸡的烹饪手法上要求并不是很苛刻,但对鸡的品种、肉质及出处却十分讲究。面对市场上云集的各地名优鸡只,广州人对这个新来乍到品种兴趣不大,为了迅速打开市场,李开达在活鸡量交易较大的东宝市场点起炉灶,架上锅。免费煮鸡给顾客吃,搞起了现场促销。这样的营销方式很快吸引了一个叫欧开球的广东东莞经销商,欧开球以每斤8元进的三车三黄鸡。因为卖不出去,不得不低价处理。尽管家人强烈反对。欧开球还是想卖这个品种。但在没打开市场前,欧开球觉得8元一斤的价格太高,不敢再冒亏本的风险。

眼瞅着农户养的三黄鸡一天天长大,按照合同,农户的鸡只要长到2.5斤,李开达就得回收,如果不回收。李开达每天就得补给养殖户每只鸡2角钱的饲料费。这着实让李开达发愁,因为300万只鸡一天就要吃掉60万元。李开达只有迅速抢占广州市场才能摆脱困境。要想打开这个市场还得依靠当地的经销商,而欧开球因为上两次的亏本,不敢再进货,李开达要想让欧开球继续卖他的鸡就必须降价。于是,李开达把以7元一斤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上来的鸡,以6.4元批发给欧开球,后来又两次、三次降价。欧开球感动了,决定以后继续销售李开达的三黄鸡。

这一次,欧开球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专攻饭馆酒楼。欧开球把鸡送到酒家,先杀一只鸡让老板吃。吃过后认为这个鸡好吃,再签合同。让酒楼老板先品尝后接订单的方式。使他们的三黄鸡逐渐被许多宾馆酒店接受。短短一个月销量扩大了。尽管这个月李开达亏损了十多万元,但这一次主动让利,使他逐渐打开了广州市场。现在,欧开球销售的鸡占到了李开达总产量的10%到15%。每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自从打开广州市场后,上门来找李开达养殖商品鸡的农户逐年上升。2003年更是一下子猛增到3000多户。这年9月,一位叫刘水景的广东人找到李开达,想长期要他的三黄鸡做饭店的招牌菜。刘水景做的水蒸鸡有别于当地的家常菜白切鸡,做法和味道很独特。他找过江西、湖南、海南、广东、广西的鸡,经过反复对比。发现李开达的三黄鸡更适合做这道菜。而李开达也很看重刘水景的水蒸鸡加工技术。但当两人商谈长期供赞协议时,刘水景告诉李开达,自己的店正在筹备当中,还缺少部分运作经费。李开达也想利用刘水景的技术,去推销自己的鸡。于是两人开始了合作,赊销自己的鸡。

李开达的想法解决了刘水景开饭店的经费问题,2003年10月,两人合作在岑溪开了一家三黄鸡饭店,刘水景从中提取加工费。饭店开了没多久,就有一些饭店老板找李开达,提出要买他养的鸡。这让李开达发现了一个新的路子,和在广东销售活鸡相比,这种方式直接面对终端市场,不用再考虑批发商的利润,而以进货价直接批发给饭店。利用自己的货源优势,李开达要求合作的饭店门口必须挂他统一的标识,并且饭店里的招牌菜只能用他的三黄鸡,李开达给自己养的鸡戴上了脚环,在鸡40日龄的时候套上去。上面有广西岑溪古典鸡几个字,只有在杀的时候,这个脚环才能脱出来。李开达这样做等于让饭店的招牌菜都戴上了自己的名片。在赚钱的同时。还给自己宣传了一把。合作的饭店也因为有了稳定的货源和独特的加工技术,赚了不少的利润。

李开达这种以货源加技术的合作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与他联营。现在,岑溪市共有66个村5000多个养殖户为他养鸡,每年高价买进低价卖出400多万只活鸡,为农户创造1000多万元利润的同时,通过大量销售种鸡苗和饲料,李开达每年能挣200多万元。

二、至柔至刚,心之所向

至柔,则为刚;至刚,则为柔。

至柔至刚的道理,孔夫子已经讲过很多遍了。这位古稀老人在学生面前展示他的牙齿和舌头这个画面,或许我们早就耳熟能详。只是至柔至刚的道理,却很少被我们聪明地运用。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也许早已见证过刚柔并济的玄机,它们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关于生命、关于事业、关于生活。

至柔为刚,大概很多人都能够理解。当孔夫子牙齿全部掉光,舌头却完好无缺;当山峰不再有棱角,小河却依旧流淌;能渗入泥土的是流水,能渗入皮肤的是空气。浮萍随波逐流游世界,柳枝随风飘扬不折腰。

至柔之理,是善于倾听别人的语言,是可以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是积极适应所处的任何环境,是识时务者随遇而安的智慧与淡然。

一个傲慢的人不会尊重弱势者的意见,一个怀有偏见的人不会支持劣势者的观点。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形成某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甚至情绪定势,加上是非善恶、强弱对比和贫富差距,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随和的音符。因此,社会才会有那么多被埋没的人才,才会有那么多的误解、争吵和伤害。

实际上,在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上,我们更需要的,是柔和的态度,接受的胸怀,善意的沟通,无为的作为。得到自己应得的,便可与人不争;学到自己该学的,便可与人为善。

唐初太宗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李世民玄武门夺权之后,宽待原来太子李建成一派的部下,其中就有魏征,使得这些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转变过来,成为日后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国曹操用人大气,不拘一格。他能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打了胜仗都归功他人,打了败仗却检讨自己,不愧是一个高明的老板。

在生活中,不用太自我,不用太极端,强势带来的是对抗,进攻带来的是劲敌。你对社会宽容,社会也会对你宽容。像水和空气一样生活,就能渗透进任何物质、任何群体。当你带着开放的心态,看着这个世界运转的轨迹,你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正从这里出发。

正如王守仁所说,“无极而太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削壁千仞,无欲则刚。

至刚,是一种彻底的坚强、毅力,还有硬气。是向着目标奔跑永不放弃的决心,是遭遇挫折和失败后愈挫愈奋的精神,是超越卑微、恐惧和孤独、努力去尽职尽责的一种心态。这种刚强一定是极致的,没有人天生脆弱,我们都曾经坚强过,但关键是,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功败垂成”,“看见河岸被淹死”,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足够的信念去支持,在追求的过程中没有坚持自己的梦想,或是在商业竞争中缺乏足够的强势……这些都没有达到“至刚”之道。

通读李嘉诚故事,不难发现他就曾经有过那样强大的信念。他17岁出来打工,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第一份职业做的是推销,他并不把工作当作挣钱的工具,而是看作自己份内的事,排除所有困难,把推销的份额做到第一。年终做评比,他比排名第二的职员业绩高出7倍。

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从1958年开始培育杂交水稻,怀着对拯救四万万同胞粮食问题的远大梦想,废寝忘食。他的杂交水稻缘起于田野外找到的一株野稻,刚开始的几次实验都失败了。周围人不断在他耳边说风凉话:可惜人不吃杂草,不然你种的这些杂草够很多人吃饱了。1964年,袁隆平开始做新的实验,四年之后,他的杂交水稻开始培育出良性秧苗。只是一夜过后,所有秧苗被人全部拔除,四年的心血眼看就要毁于一旦,“还好,我在院子的水井里找到七八根秧苗,就赶紧爬到井里把它们捞上来。直到今天,那个拔苗案还没有破。”九年后第一批成功的杂交水稻,就是在那七根秧苗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

“一辈子都有自己的追求,但也热爱自由”,70多岁的袁老自认自由散漫,经常跟农业部的政策唱反调。有追求但又要保持自由的人,往往做得很矛盾、很艰难。但是,当一个人在坚强地完成一项重大任务,他会发现,看待世界的眼光已经变得长远,心境变得平和,态度也会更加包容。

是的,物极必反,当一个人真的已经足够强大,坚强到极致,那么他的内心就不会再有任何虚荣和恐惧,他的信念会一直支持着他,强大地活下去。这样,他待人接物的态度反而会变得豁达、随和,因为他自信,不会失去安全感,不会轻易产生焦虑或对抗的情绪,因此,人自然也就变得柔和了。宋朝在仁宗时期,出现了一个不畏权贵的清官包拯,提到包拯,熟悉他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黑面无私的样子,一身正气,他的一生留下了无数的典故。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县人。父亲包令仪官居朝散大夫、虞部员外郎,管理山泽苑林。仁宗天圣五年,包拯初举进士,授建昌知县,后担任过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工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后因他儿子包意死了,心情沉郁,要求到小地方做官,仁宗准许。他先是担任扬州知州、后徙庐州(今合肥市)。

包拯一到庐州,合肥县衙门告状的人忽然多了起来。包拯亲到合肥县衙,审理百姓的诉状,原来好多人是告包拯的舅舅,强占民田,横行不法。包拯问县令:“这些案件为何不审理?”

“那些人都是无理取闹的,我已命人把他们赶跑了。”

包拯听了很生气,厉声问道:“你怎知是无理取闹?身为县令,你当为民作主。你却不察案情,反把告状的人赶跑,理应将你查办。姑念你是初犯,暂且放过。你现在要加紧审理!”

县令心情矛盾。按法,就该逮捕包拯的舅舅,这岂不伤了包拯的面子?因此,他吞吞吐吐地说:“包大人,这次案子就算……”

“你无法审理,可将此案报到州里。”说罢,包拯离开了县衙。

数天之后,包拯派捕快将舅舅缉拿归案。包拯夫人董氏劝他留点儿情面,免得让乡人数说包拯无情无义。包拯说:“不是我包拯无情无义,是舅舅太不自爱,我坐镇庐州,更应执法严明,不徇私情。舅舅伙同一些乡绅横行乡里,弄得民怨载道,合肥县令不敢管。我如宽恕了他,不拿他开刀,这庐州会弄成什么样子?”

当第二天包拯要去审案时,儿媳崔氏立来求情。因为包拯之子包意死后,崔氏全靠舅舅照料。包拯对儿媳说:“舅爷照顾你,我都知道,可他犯了法,我如不执法,告状的百姓能心平吗?”

包拯亲自审理舅舅的案件。他把平民百姓送来的一份份状子摆在面前,又令衙役找来原告和主人,然后让衙役将舅舅带上大堂。舅舅一抬头,看见坐在堂上审他的是自己的外甥,气得扑上前去要打,立刻让衙役拉开了,但舅舅嘴里还在骂包拯不仁不义。

包拯怒喝道:“大胆罪犯,你为非作歹,扰乱乡里,不但不老实认罪,反辱骂本官,是何道理!拉下去,打!”

衙役立刻将舅舅拉下,重打四十大板。那些同舅舅一起横行霸道的乡绅都在府衙门外等候,当他们听到“啪啪”的板子声,一个个面面相觑,吓得颤抖起来。

从此以后,这些家伙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除此之外,明朝还有一位海瑞也已刚正不阿的作风扬名千秋。他曾用“以牙还牙”计,好好整治了奸相严嵩义子鄢懋卿一番。

海瑞在淳安县做知县时,正值大奸臣严嵩在朝廷中红得发紫。严嵩的干儿子鄢懋卿依仗严嵩的权势为所欲为,是严嵩最忠实的走狗和最凶恶的爪牙。一次,鄢懋卿到东南沿海搞所谓的“考察”,这家伙每到一地,排场阔绰得难以形容,敲诈勒索明目张胆,单在扬州一地就搜刮到几百万两银子。到了杭州,所有的官员都诚惶诚恐地围着他忙得团团转,惟恐得罪了他。他们还物色了许多美貌的年轻女子供他淫乐。他坐的是八人大轿,但轿夫却用了一百多人。

鄢懋卿虽然这样骄奢淫逸,但还经常做做勤俭朴素的表面文章,为自己装装门面,他这次所谓的“考察”也是这样。他在将进入包括淳安县在内的严州府地界时,表面上明文告示各县,宣称自己生性简朴,不喜欢别人逢迎,各地迎接款待,都应该俭朴节约,不要过分奢华,浪费钱财。

海瑞早就知道鄢懋卿卑鄙无耻、贪得无厌,自然不相信他这些专门用来欺世盗名的花言巧语。不过,不妨利用这一点来治一治这个不可一世的家伙。可是,他知道,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硬碰硬自然不行,得另想办法,要让鄢懋卿有所收敛,而又没地方发泄。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海瑞召来一个小官吏,吩咐他到各地探听,看看鄢懋卿到各地到底搜刮了多少钱财,而各地为了迎接他又花费了多少财物。海瑞要人将各项费用详细列出,然后给鄢懋卿交了一个报告,上面写道:“鄢懋卿大人:据我所知,大人这次视察,各地花费很大。大人每到一地,各地无不借机花天酒地、奢侈无度来逢迎大人,这显然不符合大人向来简朴节俭、不喜逢迎的作风。现在大人马上就要驾临我县,我们为此深感为难,如照大人通知上所说的节俭办事,深怕获简慢之罪;大肆招待,又怕违背了大人体贴平民百姓的本意。请问大人,我们怎样办才好?”

鄢懋卿见了海瑞的报告,知道海瑞这是有意与自己过不去,心里恨得咬牙切齿,但又知道海瑞是个铁面无私的知县,弄不好自己难以下台,所以只好在海瑞的报告上愤愤写下几个字:“当然照正式通知办事。”

后来,鄢懋卿干脆绕道而行,没有进入严州地界——他怕去碰海瑞的软钉子。

海瑞的软钉子并不软,不可一世的鄢懋卿碰得疼痛难忍,却又无处发泄。

硬碰硬,有些时候不愧为好法子,但有些时候,以柔克刚,同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就如太极一样,化有形为无形之中。

春秋战国时,赵惠文王对群臣说:“我有了蔺相如,就如泰山一样安稳,赵国的地位也就重过九鼎。蔺相如的功劳真是谁也没法比呀!”于是,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出廉颇之右(古人以右最尊)。

廉颇对此愤愤不平,认为赵王十分不公允,他怨怼地说:“我出生入死,攻城掠地,维护赵国的安全,从情理上说应是我的功劳最大。蔺相如只不过稍微动了动口舌,能有多少功劳,官职却在我之上,况且他曾经是宦官的宾客,出身很低微,我怎么甘心屈居于他之下呢?今后只要我看到他,就一定要让他瞧瞧我的厉害。”

廉颇的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中,从此每次上朝,蔺相如都托病不去,以免与廉颇相遇。宾客们都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私下里常常议论这件事。

一天,蔺相如因故外出,恰巧廉颇也外出。蔺相如远远见廉颇的车队,就让手下人将马车赶到小巷中躲起来,等廉颇的车队过去之后方才出来。宾客们十分气愤,就一起去见蔺相如说:“我们远离故土,抛却妻儿投奔您的门下,是因为看重您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廉将军与您同列班,况且职位在您之下,然而廉将军竟然口出恶言。可是,您不仅不报复,反而在朝堂和路上都躲避他,您为什么如此怕他?真让我们感到羞愧,我们请求辞去。”

蔺相如说:“在你们看来,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呢?”

宾客们说:“那当然廉将军比不上秦王。”

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严,天下没有人可与他抗争;而相如敢当面叱责他,侮辱他的群臣。相如即使没有才能,怎么也不会怕一个廉将军。我考虑的是,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与廉将军相争,两虎共斗必有一伤,这样就为秦国侵犯赵国提供了机会。因此,我强忍着不与他发生冲突,是将国家大计放在首位,个人的得失放在次位。”

宾客们都为蔺相如的英明高见所折服,此后更加敬佩蔺相如。

然而,蔺相如愈廉让,廉颇愈气盛。赵惠文王十分担忧这件事。虞卿就自告奋勇地说合廉颇与蔺相如。虞卿见到廉颇后,先是歌颂一番他的功劳,然后话锋一转,说:“论功劳是你大,但论气量还是蔺相如大。”并将蔺相如对宾客所说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听了感到十分惭愧,肉袒负荆,跑到蔺相如家中请罪,说:“鄙人志量浅狭,不知相国如此宽容,就是死也不足以赎罪。”

蔺相如忙搀扶,说:“我们两人并肩事主,为社稷的重臣,将军能见谅,就是十分幸运的了。”

于是,两人相约,结为生死之交,虽刎颈不变,后人所说的“刎颈之交”和“负荆请罪”就来源于此。

果敢、冒险是商人应具备的优秀素质之一,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一个名叫何幼定的盲人不但用他坚忍不拔的精神注释了这样一个道理,还为其他残疾人摆脱艰难的生活开创了新的路子。

正常人创业已经很难,而双目失明的人要支撑起从生产一直到市场终端的产业链条更是难上加难。在浙江绍兴的上虞市,若非亲眼所见,记者是无法理解这个创业故事背后的艰辛曲折还有那份执着的力量。

从2005年底萌生创业念头至今,短短3年时间,盲人何幼定白手起家,从农村最普遍的种植养殖业做起,然后一路跑市场把自己栽种的蘑菇和散养的鸡鸭推向了外地市场,到最后甚至与人合作在杭州开起了连锁餐馆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终端,这一系列动作,也构成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

今年45岁的何幼定因为身体原因过去一直以算命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孩子在一篇题为“我的父亲”的作文中对自己谋生手段的描述,他感到很不是滋味。为什么不能靠自己的双手创出一个事业呢?他开始通过电视广播等所有能听到的媒介来收集信息,当他听到上虞市北菜南移的消息后,认为本村里土地充裕、劳动力多,就萌生了包田种地的想法。“以前从未种过蘑菇,但这一带还没人种,如果成功了,效益肯定不错。”这是何幼定选择种蘑菇的初衷。

打定主意后,何幼定与妻子在2006年底忙开了,搭棚、收稻草、集瓶子,第二年7月还专程从杭州引进300瓶蘑菇母种。可栽种并非一帆风顺,搭棚所需的25万公斤毛竹、25万公斤稻草,接种用的1万只盐水瓶,除了毛竹可当地取材外,其它的都得从各地收集过来。

“材料的采办费尽周折,拿稻草来说,现在使用机械收割后,稻草很少了,而且种蘑菇的稻草有讲究,必须是新鲜干燥的晚稻草。从各家各户零碎收购,成本也就比较高了。

盐水瓶的收购也如此,光每只瓶的消毒都要20小时左右,不分昼夜消毒,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付出与回报却不成正比,就在一切辛勤准备完毕后,接种却因菌丝出绿花而宣告培养失败。

第一次接种失败,直接损失了13万元。何幼定夫妇来到省农科院向专家请教。专家十分惊讶他们创业的魄力和决心。第二次接种,何幼定特意邀请省农科院的两位蘑菇师傅作现场指导,并购置了蘑菇接种瓶。

2007年9月初接种后,夫妻俩每天像盼着孩子出生一样期待着,天天钻在菇房中察看温度。一天晚上,空调因电压低而无法启动,温度升至36℃,夫妻俩半夜起来,赶往冰厂买冰,最终让温度降至蘑菇生长的适宜温度。

当第一颗白蘑菇钻出蘑菇床的那一天,何幼定别提有多开心了。种植蘑菇获成功,让他的创业信心有了更大的动力,在好友金伟兔的陪同下,他们跑遍了周边的批发市场去推销自己的蘑菇,让他没想到的是,比攻克生产技术难题还要难的就是市场销售,“从竞争对手的敌视到逐步认可,从客户的忽略到重视,在市场上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在一份执著坚持下得到了一一化解,凭着一份不服输的执著,他们把自己的产品销到了绍兴、宁波和杭州。

2008年2月,他了解到不少村民外出打工,不少农田可能会抛荒。于是他向本村包了87亩田,再搭一个蘑菇大棚。除了种蘑菇,他还筹划着种西瓜、搞大棚蔬菜,并与海通公司签订包销合同,由公司提供种子、技术辅导,大干一番。

现在的何幼定在身边朋友们的帮助下,不但成了当地有名的“蘑菇大王”,还开办了农家乐餐厅,他利用本地山坡散养的万余只土鸡更成了外地食品企业眼中价值不菲的食材供应源头。如今在浙江鸥凯骨谷餐饮管理公司董事长王伟的投资支持下,老何的蘑菇和鸡更是有了销售渠道的保障,他们合作在杭州开设的连锁餐馆成为稳定的销售终端。

事业做大了的何幼定回顾那段艰辛的创业时光时也是不胜唏嘘,而这一切的得来恐怕也是当年能掐会算的自己没有预料到的。

三、退后是为了更好地进攻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说的就是人在暂时的失势下,要学会忍耐,避开敌人强大的锋芒,使自己的实力得以保存,养精蓄锐,等待时机,把敌人一举击毙。古来智者留下无数佳话,其中心都只有一个,在适当的时候要会退让,诸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而后受封齐王,勾践能够卧薪尝胆而成就千秋霸业,都在于其能够忍一时之忿,在逆境中懂得顺受,韬光养晦,等候时机。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因此,身处逆境之时,更应通晓时事,沉着待机,这才是智者的做法。“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只有长久潜伏下来,才能成就大事,故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如果迫不及待地感情用事,只能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通晓了忍的功效。杜牧之《题乌江庙诗》对此可说很有见解,“胜负兵家不所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因此,大智者应知为何而忍,只要抱定这种信念,忍而后发,卷土重来未尝不可。

《涅槃经》云:“昔有一人,赞佛为大福德,相闻者,乃大怒,曰:‘生才七日,母便命终,何者为大福德?’相赞者曰:‘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而不瞋,骂亦不报,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佛者认忍之性,使怒者心服,不也说明了忍的功用吗?

但人生并不能一味地忍,如果人一味地忍那就毫无生气可言了。那忍气吞声的原因是什么呢?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要忍受现在的痛苦,等候时来运转,所以人应该有远虑。

西汉时的韩信,是淮阴人,家里贫穷,没有事干。曾有个人欺侮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佩带剑,其实内心怯懦。”并且当众辱骂韩信说:“你若不怕死,就刺我一剑;如果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出去。”韩信仔细看看,想了一下,俯身从那人裤裆里爬了出去,全街的人都笑韩信怯懦。

后来,滕公向汉高祖刘邦说起韩信,开始时刘邦不知道他,没有重用他,于是他就打算中途离开,萧何亲自追他,并对高祖说:“韩信是无双的国士,你要争得天下,非要韩信不可。要拜请他,选一个日子,要斋戒、设立坛位、完备礼教才行。”刘邦答应了他,拜韩信为大将军。再到刘邦取得天下之后,韩信被封为齐王,位为淮阴侯。

中国有句俗话:“大丈夫能屈能伸”讲的便是大将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人切忌心高气傲。正是韩信的巨大忍耐力,使其功成名就。《朝天忏》称:“人之所以富贵为世所尊重,都是从忍辱中得到的。”

唐代的娄师德,武则天时是江都尉,后升为平章。他弟弟被提升为代州制史。娄师德对他说:“兄弟享受荣华富贵,这是人们所嫉妒的。怎样才能避免呢?”他弟弟回答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向我脸上吐唾沫,我把它擦去罢了。”娄师德伤心地说:“这正是我担忧的。人家往你脸上吐唾沫,是怨恨你,你擦它,正违反他的意愿,加重了他的怒气。往你脸上吐唾沫,应当笑着接受下来,不擦它,让它自己干了。”这样娄师德做宰相做了30年。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必须具有宽容的胸襟,不要因小而失大。谚语说:“得忍且忍,得诫且诫,不忍不诫,小事成大。”惟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否则你趾高气扬,伸长脖子走路,必然让众人所伤。

纵观历史,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所以,大凡心志高远、胸怀韬略的明达贤哲,都是冷静理智、抑怒束情的。

逆境当顺受,忍可以驱走灾难,避开祸端。对于做领导的人来说,“忍”字更是一切好处的关键所在,不自忍,必败。有时非但如此,甚至还可能危及性命,因此欲成大事,必有小忍。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回国后,他励精图治,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亲近美色,不看歌舞。他苦心劳力,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养百姓,经过三年,百姓归顺了他,国力逐渐强盛起来。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国军队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吴王夫差,杀死了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两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抑制自己的愤怒和情欲,卧薪尝胆十年,终于战胜了吴王夫差。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在大事业之前若无法忍受小事,将无法成就伟大的理想。

《墨子·扬朱》篇说:要办成大事的人,不计较小事。成就大事业的人,不考虑琐碎。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如若求全责备,恐怕世人无一可用之人,也无一可作之事。

能够容忍别人的小过,避其短处,用他长处,惟此才能干大事。如果一个人做事斤斤计较,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手,那他就犯了与卫君同样的错误。忍让是一种美德,容忍小过的存在才能量才而用。

同样商界沉浮,也造就了无数的精英谱写出卧薪尝胆的故事。

姚安全创业之初蹬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卖锅盔,不到十年经营拉闸门窗成为百万富翁,每月都有几十万元订单,3个月就得换个更大的厂房。

在央行作出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决定后,在成都经营拉闸门窗生意的姚安全也和房地产大鳄们一样,长出了口气。“我跟他们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姚安全说,如果房地产商的日子难过,他的拉闸门窗生意也会“很秋”。事实也是如此。今年以来,姚安全的销售业绩大幅跳水逾40%,月营业额降低至20万元左有。不过,即便这样,他也能每月稳赚几万元。

事实上,退回去三年,才是拉闸门窗生意真正的黄金季节。每天从西安、西藏、贵州等地飞来的订货单让姚安全忙得不可开交。一个月下来,40多万元的销售业绩轻轻松松。“每月都有几十万的订单催着要货,新增了50多个工人还是忙不过来,每三个月就得换个更大的厂房。”谈起曾经火暴的生意,姚安全眉飞色舞。

当业内提到“拉闸老姚”时,大部分人所知道的只是他的百万身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就在8年前姚安全还是成都街头随处可见的锅盔小贩。

1991年,姚家全年收入不到1000元,追于生活压力,他来到成都打工。“无学历、无技术、无资本。”姚安全笑称,自己当年完全是个“三无人员”。蹬着一辆三轮车,23岁的他开始走街串巷打锅盔卖。在数以万计的锅盔被成都人消化掉后,姚安全存下了他的第一笔创业资金——近2万元。

正当姚安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营生时,灾难不期而至,一场大火烧光了家里所有东西,火灾之后妻子又染重病,花费巨大。焦头烂额的姚安全寻钱心切,跟朋友远走江苏“做生意”,不料却陷入传销网络,5年积蓄全部赔光,还搞得债务缠身。一切又回到零起点,身无分文的姚安全靠借钱起摊重操卖锅盔的旧业,但收入依然入不敷出。随后的几年里,姚安全从没停止过寻找发财的机会,他先后炒过米花糖、卖过糖果、帮别人安过防护栏……

如果没有同行的“苦苦相逼”,或许姚安全就继续这样“小打小闹”下去了。1998年,随着成都市容整治,凸出窗外的防护栏渐受冷落,拉闸门窗逐渐兴起。2000年底,一位老人要求姚安全给他做一个拉闸防护窗,并给了他50元订金。虽然接下生意,但姚安全对拉闸门窗一行完全是“门外汉”,他只能找到别的厂家订做,不料对方不但要价奇高,还把交货日期一推再推。姚安全只得灰溜溜地去给老人退订金,“别人刁难你,你可以自己学啊!”老人的一句话点醒了姚安全。他用了3天时间,骑着自行车围绕二环路观察市场,每找到一家做拉闸门窗的,他就去旁边看,然后又花了500多元钱买回模具拆了又装。经过半年摸索,姚安全终成“正果”——与人合伙在府南新区开了一家拉闸门窗店。

“说起来我还算半个老板,但只能打打杂,挣的钱连家都养不起。”虽然跟人合伙开了店面,但姚安全并没有因此走向致富路。由于干不了技术活,他的工资比请来的工人还低。思索再三,姚安全举债2500元,开始自立门户。交完1800元的房租后,剩余的钱只够买一个电锤、一台焊机,姚安全成了“光杆老板”。新开张的铺面坐落在府南新区不起眼的角落里,直到30余天后,才接到第一笔生意。生意虽然接到了,但当时姚安全窘迫得连买材料的钱都没有,只得骑着自行车到处借钱买材料。就这样,他在拉闸门窗行业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170元。

那时的姚安全常常陷入资金困境,“不怕你笑话,最困难的时候家里吃块肉都要谦让,出门跑生意,我连一块钱的矿泉水都买不起。”但姚安全充分发挥了他卖锅盔的本事,在自行车后绑个样品,走街串巷去推广。“别人卖200元/平方,我才卖160元/平方,就是这样一个平方也能赚到80多元。”凭借薄利多销和良好的信誉,姚安全的生意开始好起来,“拉闸老姚”的名头也逐渐在圈内打响。

不过,姚安全现在已感觉到行业竞争加大,利润空间逐步压缩,近来订单少了三成左右,“以前每天都有几车货发往省外,现在是几天才有一车货。”不过老姚表示,自己不会坐以待毙,“下一步我准备进军不锈钢防盗门市场。”

以上的故事,主人公无不以忍为上,不畏艰险,获得了成功。这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著名企业家亚科卡,20世纪70年代初担任福特汽车公司总经理,八年为福特汽车公司挣了35亿美元的利润。正当他春风得意之时,由于嫉妒和猜忌,被老板亨利·福特免去了福特汽车公司总经理的职务,解雇回家。面对精神的创伤和打击,54岁的亚科卡没有向命运投降,决心卧薪尝胆,寻找一个可以再展自己的才华、大干一番事业的地方,以成功的事实让亨利·福特永世难忘。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拒绝了一些条件优厚的企业的招聘,而接受了当时深陷危机、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聘请,担任总裁。上任后,他首先对公司组织机构动大手术,并在全体员工特别是主管人员中,实行以品质、生产力、市场占有率和营运利润等因素来决定红利的政策,主管人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将扣除25%的红利。还规定在公司尚没有起死回生之前,最高管理层各级人员减薪10%,而亚科卡本人的年薪只有象征性的一美元。他想以此表明,大家都在为走出困境而苦斗。为了争取政府贷款,他亲自出马向新闻界游说,因此不得不像个被告一样站在国会各个小组委员会面前接受质询。他由于劳累,导致眩晕症复发,差点儿晕倒在国会大厦的走廊里。

经过几年励精图治,1980年初,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终于走出困境,开始扭亏为盈,1983年盈利9亿美元,1984年创利润达24亿美元,1985年首季获纯利5亿多美元。亚科卡也成为美国的传奇人物,数以万计的来信敦促他竞选美国总统,布什也把他当作1988年竞选总统的“十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亚科卡的自传,成为美国的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