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51

第51章 理政无方,有德无才

德才兼备,方为人中之龙凤。而赵扩作为赵氏天下的统治者,却是位虽好学偏又无能的君主。有德无才的赵扩在位30年间却被权臣和后宫控制,不过是坐在龙椅上的一具傀儡罢了。

乾道四年(1168年)十月,赵扩生于恭王邸。淳熙七年(1180年),赵扩开始从师学习。淳熙十二年(1185年),赵扩被进封为平阳郡王。同年,赵扩举行了婚礼,娶夫人韩氏。韩氏是北宋名将韩琦的后人,贤淑通达,很受赵扩钟爱。十六年三月,光宗继位后,他又晋爵嘉王。

宋宁宗像

绍熙元年(1190年),即光宗赵惇即位的第二年,皇后李氏就曾提议要将赵扩立为太子,由于太上皇赵昚还健在,光宗不敢自作主张,没有同意,同年,宰相留正奏请立嘉王赵扩为太子,也被否决。太上皇孝宗认为立储关系国本,不能仓促行事。意想不到的是,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孝宗突然驾崩,光宗因患有精神疾病,既不主持生父的丧礼,又不上朝处理政事,一时朝廷无主,人心惶惶。于是,群臣决定由太皇太后主持,举行禅位大典,逼迫光宗退位。

丞相赵汝愚,让知阁门事韩侂胄去打通太皇太后吴氏这一关,因为没有她的首肯就名不正言不顺。韩侂胄是名臣韩琦的曾孙,其母与吴氏是亲姊妹,其妻是吴氏的侄女。不过,韩侂胄平时也不能随便见吴氏,他托人传话,吴氏传谕赵汝愚“要耐烦”。但局势不容一拖再拖,赵汝愚让韩侂胄再去提议内禅。韩侂胄进退无路,只好走了原重华宫领班内侍关礼的路子。关礼声泪俱下地向吴氏哭诉局势的严重,吴氏终于传谕赵汝愚,决策内禅。

次日,是孝宗大丧除服的日子。嘉王赵扩由王府直讲彭龟年陪同,在军队护卫下来到北内。赵汝愚则先命殿帅郭杲率卫士赴大内请来传国玉玺,自己与其他执政率群臣也来到北内孝宗灵柩前,向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吴氏建议立储传位。

吴氏命赵汝愚宣布皇子嘉王赵扩即皇帝位,尊光宗赵惇为太上皇帝。赵扩听了,绕着殿柱逃避不止,连说“做不得”,吴氏大声喝令他站定,亲自取过黄袍给他披上。

赵扩在韩侂胄、关礼的挟扶下侧坐在御座上,仍自言自语道:“我无罪,恐负不孝之名。”赵汝愚早率群臣跪拜了新君,赵扩即位为宋宁宗。次日,吴氏撤帘还政。在她的主持下,南宋王朝度过了一次立储传位的危机。

一场老皇帝缺席、新皇帝勉强的内禅礼终于收场。至于太上皇光宗,在被迫退位之后病情更重,清醒时,他不能原谅儿子夺了自己的皇位,拒绝见宁宗;恍惚时,他疯疯癫癫满宫禁乱跑,宫女内侍私下里都叫他疯皇。退位以后,光宗还活了六年,于庆元六年去世。

赵扩即位不久,就陷入了大臣之间争斗的漩涡。赵扩能够登基,功劳首推大臣赵汝愚和知阁门事韩侂胄。韩侂胄的母亲是太皇太后的妹妹,他又是新任皇后韩氏的叔祖,身兼两重外戚。韩侂胄本想靠决策之功获得节度使的头衔,掌权的赵汝愚却开导他说:“我是宗室大臣,你身为外戚,辅佐太子登基,正是分内之事,怎能邀功求赏呢?”因此,其他有功的决策人员受赏,但韩侂胄只加迁一级,兼任汝州防御使。这样的任命,使韩诧胄大为失望。

韩侂胄由此将赵汝愚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开始结交外援,对赵汝愚进行排挤。很快,韩侂胄借用宁宗的内批,把自己的党羽刘德秀、李汰、刘三杰引入台谏,霸占了言路。著名学者朱熹见韩侂胄任用小人,唯恐会危害朝政,常乘入宫应对之机,谏阻宁宗赵扩,怎奈赵扩不理。朱熹又劝赵汝愚厚赏韩诧胄,让他出居外藩,杜绝他干政的门路。然而赵汝愚却认为,韩侂胄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阁门知事,容易制驭,不会危害太大,因而,也把朱熹的建议束之高阁。

人们对赵扩屡用内批除授大臣开始不满。内批即皇帝的手诏,它可以不经三省而直接由宫中发出。使用内批,大臣们无法在决策前发表意见,自然助长皇帝的专断,造成决策的随意性。为纠正这种做法,朱熹借着讲经之机,对宁宗赵扩说:“陛下即位时间尚短,可是进退宰相、改任台谏官员,都由陛下独断专行,朝内外臣民都认为陛下左右有人窃权,臣子也担心主威下移,求治反而得乱呢!”赵扩这时倚重韩侂胄,看过朱熹上书,顺手交给了韩侂胄,韩侂胄顿生怒气。他多次对赵扩说:“朱熹迂阔不能重用。”于是,赵扩发出内批,罢免了朱熹侍讲的职务。

罢免朱熹,引起许多大臣的反对,但赵扩一意孤行,之后进谏的大臣多被他罢免。赵扩丝毫没有注意到,自从他使用内批以来,他同朝廷重臣的接触越来越少,这些执政大臣们的想法根本无法传入他耳中,相反,小小的知阁门事韩侂胄的地位,在赵扩心目中愈来愈重要了。绍熙五年(1194年)十月,赵扩下诏改明年为庆元元年,接着,又任命韩侂胄兼任掌管传达皇帝诏敕的要职——枢密都承旨。韩侂胄取得了赵扩的绝对信任,自然是有恃无恐,更加肆意妄为了。

十一月,赵扩收到何澹的奏书,攻击赵汝愚援引不法之徒,图谋不轨,说赵汝愚乘龙授鼎,假梦为符,暗与徐谊合谋,准备重新拥立太上皇做绍兴皇帝。赵扩本来就恼恨赵汝愚以定策元勋自居,现在有人弹劾他,当即便下诏,将赵汝愚贬为宁远节度使副使,放逐永州,徐谊也受此牵连,放逐到南安军。

赵汝愚接到诏书,即刻启程,行至衡州就病倒了。当地长官钱鍪早就接到韩侂冑的暗示,对他倍加凌辱,赵汝愚病体怏怏,怎能禁得起如此折磨,很快暴死衡州。噩耗传开,朝野内外都认为赵汝愚死得冤枉。赵扩听了,并不悲伤,反而觉得韩侂胄真替他杜绝了奸源。人死灰灭,罪过不咎,为了做做样子,堵一堵臣民之口,赵扩追认了赵汝愚的原官。

虽然赵扩对政事少有自己的主见,但他对台谏的意见却十分重视。宋代的台谏官有纠正帝王为政疏失、弹劾百官的权力,他们的议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公众舆论,历代宋帝都非常重视台谏奏议。赵扩严格遵循祖宗之法,曾对人说:“台谏者,公论自出,心尝畏之。”殊不知,台谏的公正性是建立在帝王有知人之明的前提之上的,只有正直的士大夫入选台谏,才能使台谏发挥正常、良好的作用,而赵扩却缺乏辨别人才的能力,因而,居心叵测之辈可以大肆引荐党羽进入台谏,控制言路。赵扩一味认定台谏之议代表公论,不可不听,至于台谏官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却不闻不问。结果,原本受到士大夫尊敬和向往的台谏职位上,充斥着败类,他们打击异己、讨好权臣,是权臣用以控制宁宗赵扩的又一有效工具。

朱熹像加图:《二十四史》p514的Sa28然而,赵扩为人尚不失仁厚,对民间疾苦颇为关心和同情。即位前,他护送高宗灵柩去山阴下葬,路上见到农民在田间艰难稼穑的场景,感慨地对左右说:“平常在深宫之内,怎能知道劳动的艰苦!”即位后,赵扩几乎每年都颁布蠲免各种赋税的诏书。在个人日常生活上,赵扩也力行节俭,他平时穿戴朴素,并不过分讲究,饮食器皿也不奢华,使用的酒器都是以锡代银。相比许多贪图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君主,赵扩的确对得起这一评价。只可惜他有德无才,在位30年,却被权臣和后宫控制,不过是坐在龙椅上的一具傀儡罢了。